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5专题纵横提能以环境变迁为核心的纵横考查
展开(对应学生用书第50页)
——————————[知识纵横网]———————————
——————————[三步突破梯]——————————
■真题引领——第一步 寻考向·
1.(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1)D (2)C (3)A [第(1)题,读图可知,8月(夏季),自西向东离长江口越远,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第(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流水携带的泥沙含量大,越靠近河口,含沙量越大,水体透明度差,影响光合作用,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第(3)题,冬季,河流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较夏季少,所以总体上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更靠近河口,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2.(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 第(1)题,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第(2)题,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第(3)题,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第(4)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量大于蒸发量。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高考考查特点
环境变迁是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的重点,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关于环境变迁的题目主要体现在两大角度上:角度一是反映环境的时间变迁分析,多质点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角度二是反映环境的空间变迁分析,实质上是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内容,命题多以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为背景进行设问,巧妙切入对核心知识的考查。
2.主观题与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相关的三个设问方向
真题示例 | 设问展示 | 设问分析 |
2019·全国 卷Ⅰ·T37 |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 某一要素或现象形成成因分析 |
2016·全国 卷Ⅰ·T37(2)(3) |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 |
2015·全国卷Ⅰ·T37(1)(2) |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 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 |
2015·全国卷Ⅰ·T37(3) |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 分析地理事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思维建模——第二步 捋思路·
1.以环境变迁为核心分析地理现象的答题思路
2.主观题三类设问的思维模型
(1)某一要素或现象形成成因分析—运用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思维来推理“因”。下面以沼泽的形成、河流(或湖泊)渔业资源、某岛屿特有物种多为例分析说明。
| 思维线索 | 答题术语 |
沼泽的形成 | 来水→河流多,排水→地势,下渗→冻土、土壤结构,蒸发→温度 | 河网稠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面积广(地下岩石坚硬),不利于水分下渗;纬度高/地势高,温度低,蒸发弱 |
河流(或湖泊)渔业资源 | 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主要有水域面积、饵料 | 水域面积大,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空间;×××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大型捕食者少 |
某岛屿特 有物种多 | 从地理位置(长期孤立)、气候湿热、地形复杂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 | 该岛屿与大陆长期隔离,气候湿热,物种丰富,地形多种多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
(2)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运用差异性原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组合和影响的差异,分析时应主要遵循以下思维模板:
(3)分析地理事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人类工业、农业、交通等生产影响的考查会在后面专题深入探究。本专题以地理环境对滑雪场、避暑胜地影响等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答题思路。
| 思维线索 | 答题术语 |
滑雪场 | 结合材料分析该地的地形有一定坡度、降雪多及积雪时间长短、环境优良等 | 受××影响,降雪量大,积雪时间长;地形有一定坡度,受××影响,环境优美 |
避暑 胜地 | 结合材料从温度、降水(湿度)、天气(晴朗)、环境优良等方面分析 | 纬度/地势高,气温凉爽;受××影响,空气湿润、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环境优良 |
■纵横演练——第三步 试刀石·
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下图完成1~3题。
1.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2.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
A.距今2.34~1.93万年 B.距今1.93~1.9万年
C.距今1.9~1.45万年 D.距今1.45~1.0万年
3.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河陆风影响增强
1.C 2.B 3.B [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第2题,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1.9万年。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相明显。]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约4583 km2。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洄游类珍稀鱼类,主要栖息在青海湖的西北部,生长缓慢、无鳞。据专家介绍,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通过东南部的河流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随着湖泊环境的演变才逐渐退化的。
材料二 布哈河、沙柳河等河流是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见下图)。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环青海湖地区的农业开发,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河流及其支流上修建了许多河流大坝,并建设了许多农场。由于河湖萎缩及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湟鱼数量锐减。2014年青海省湟鱼救助中心通过人工繁殖在沿黄水库和农用水库成功实现了湟鱼网箱养殖,为增殖放流和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开展湟鱼淡水全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1)分析湟鱼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北部的自然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推测湟鱼鳞片退化的原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甲农场发展灌溉农业对湟鱼生长繁殖的不利影响。
(4)你是否赞成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网箱养殖湟鱼,并说明其理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湟鱼祖先是黄河鲤鱼,黄河鲤鱼生长于河流,是外流河,因此湟鱼的生长应当靠近有河流注入的区域,有利于洄游产卵,青海湖的西北部有河流注入,还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水域较浅,光照充足,有利于湟鱼的生长和繁衍。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湟鱼鳞片退化说明是其他因素影响了生物鳞片退化,说明鱼已经不需要用鳞片,是因为河流变成了湖泊,淡水变成了咸水,归结地形原因就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闭塞湖泊,气候蒸发旺盛,湖水盐度升高,最后导致鱼的鳞片退化。第(3)题,注意理解灌溉农业的根本就是需水量大,水会对生物产生影响。发展灌溉农业会使河流水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影响鱼的洄游繁殖,同时修建了大坝也会影响鱼的洄游和繁殖,农场发展灌溉农业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造成河湖水污染,不利于湟鱼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第(4)题,注意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赞成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缓解湟鱼数量大量减少的生态危机,同时适用于青海湖湖面大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不赞成是有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出现破坏,并且养殖湟鱼的成本较高,周期长,难度较大,注意角度回答要言之有理。
[答案] (1)青海湖西北部入湖河流多,是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洄游规模大,繁殖量大;入湖河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较多,为湟鱼提供丰富饵料;青海湖西北部水域较浅,光照充足,水温高,利于鱼类生长。
(2)青海湖因断裂下陷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
(3)农业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小甚至断流,影响湟鱼洄游繁殖;河流大坝阻挡湟鱼洄游路线;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造成土壤和水域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等;青海湖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生存环境恶化。
(4)赞成。青海湖湖面大,适宜大规模网箱养殖;湟鱼网箱养殖技术取得了突破;湟鱼的市场需求量大,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赞成。大规模网箱养殖会带来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网箱养殖投资大、成本高;湟鱼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经济效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