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备]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汉朝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调整 。法家思想在秦有深厚的传统,从商鞅到秦始皇,一百多年,秦都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高压政策,是导致秦朝统治残暴的基本原因之一,而秦朝正是因为统治残暴灭亡,这个教训 十分深刻。因此,西汉王朝建立后,重新选择治国思想。西汉初期,比较推崇道家思想,虽然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是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实践表明,道家主张无为,比较消极,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统治稳定的问题,要求统治者要有所作为,同时,汉武帝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道家无为主张格格不入,因此选择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首先是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二,儒家主张“仁”,以德治民,有利于缓和当时比较尖锐的阶级矛盾;第三,儒家重视教育和人才,符合当时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政策。
汉朝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从价值观、基本内容特别是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有着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汉朝的儒家学派追逐名利,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在哲学上没有明显的唯心倾向,有的还有唯物主义倾向,如荀子就提出了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出现了神秘化,神学化的倾向,唯心主义成为儒家哲学的主流思想。当然,汉朝的儒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也有所发挥和发展,如董仲舒就进一步发挥了仁政的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但具体做法、措施有很大不同,因此效果就有很大区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早期曾经以“世官制” 为主。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隋唐时期,更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使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更全面地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知识结构]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1、汉武帝重视人才
(1)背景
西汉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不宁;汉初延续下来的 割据势力威胁着中央政权; 剧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能臣干吏协助处理。
(2)措施
汉武帝令中央部门和各郡县推荐既 又 的知识分子。皇帝往往亲自拟定
的问题进行考问,叫做策问。 等人正是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了政府官员的行列。
2、董仲舒发展儒学
(1)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是汉朝 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人物。他生活于西汉文、景和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应汉武帝“ ”,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 ”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并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 》一书。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糅合 、 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①针对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大力宣扬 ,还提出了 学说。
③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 。
④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制定了 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 思想。
(2)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兴办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规定五经:
从汉武帝时起,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
为“五经”。专门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兴办学校
在中央设太学,规定太学生一律由 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子弟也可凭 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 的地位。
在地方,汉武帝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这一措施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的地位。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此后,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她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疑难剖析]
1、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大使,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例题精选
1、汉武帝曾经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当时他面临的社会局面是( )
①国力强盛,需要更多的能臣干吏治国 ②边境不宁 ③土地兼并 ④王国威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的“举贤良”政策,符合了( )
A、土地兼并的需要 B、统一国家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 D、教育的需要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4、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包括( )
A、兴办太学 B、规定用儒家教育经典成为教育课程
C、多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 D、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6、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局面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开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8、(2004年全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行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9、(2002年天津)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10、秦始皇“坑儒”与汉武帝“尊儒”,主要表明统治阶级( )
A、打击或扶植儒家学派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里加强封建专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夏
冬之类也。
——《为人者天》
材料三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12、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对儒学的政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 秦始皇 | 汉武帝 | |
不同点 | 政策 | 简单粗暴排斥、打击 |
|
原因 |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
| |
影响 |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
| |
相同点 | 目的 |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 |
实质 | 文化专制 | ||
作用 |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13、概述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过程。
[第一课非选择题参考答案]
21、(1)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2)依靠君主的权威,法律的制裁,礼义制度的约束,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3)是否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礼义制度和法律。不能。因为这些礼义制度和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其中,许多内容是损害被压迫阶级利益的。
2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还提出“德治”和“礼”的学说。孟子把孔子“仁”和“德治”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要让百姓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这样才能使政治安定。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这就是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孟子强调社会分工和等级秩序,提出“五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他们都主张“仁”,认为对人民应当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对今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仍然有现实意义。还有,孟子认为到对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来说,人民的作用最重要。充分看到人民力量的重要,这是很可贵的。
[探究]
1、①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
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为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
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 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二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③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非选择题参考答案
11.(1)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2)人是天根据自己的特征创造出来的,所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3) 天是主宰一切的,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 人们必须服从天的安排。董仲舒以“君权神授”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
13、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他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还主张“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发展,如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还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某些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来,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如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协调”等学说,主张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主张以文化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一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得到汉武帝的推崇,取得独尊的正统地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解析,教学策略,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