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展开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及特点。(重点)2.掌握城镇各主要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及成因。(重难点)3.结合实例分析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主要功能区:按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以及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2.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3.我国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1)原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
①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庭院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②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特别提醒]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都受当地的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
(1)城镇土地面积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土地价格不同。
(2)城镇内部各类功能活动之间竞争,形成了同类功能活动的空间集聚并按一定规律分布。
2.城镇主要功能区
(1)主要类型及特点
(2)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
①是城市主要商务活动的核心地区,由市区最繁忙的街区及街道组成。
②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繁忙、交通最便捷、人流最集中、建筑最密集、地价最昂贵的地区。
(3)特点:都占有一定空间,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初期,未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2)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城镇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3)后工业社会,城镇功能分区可能弱化。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特别提醒] (1)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其区位原则有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2)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各类城市都有。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很多功能复杂的大城市,还有行政区、文教区和风景区等。
三、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1.行政村是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提示:自然村是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胜区是所有城市共有的功能区。(×)
提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城市共有,大城市功能复杂,除了上述功能区以外,还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胜区等。
3.城镇规划建设主要考虑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
提示:城镇规划建设须充分考虑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更要注重社会、经济条件,如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基础以及建设发展规模等。
4.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干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提示:在私人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5.集中型城市布局较适合大中型城市。(×)
提示:集中型城市布局较适合中小城市,但须重视城市近期与中远期发展的关系,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
城镇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镇功能活动即城镇中的各种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城镇地域功能区指的是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而城镇地域结构即城镇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如商业区在市中心,工业区在郊区等。下图为某城镇功能分区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城镇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镇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提示:②为住宅区。住宅区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区与外围的工业区之间。原因是该地接近工作场所,方便购物,环境适宜居住。
问题2 (区域认知)商业区是城镇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为商业区。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原因是该地交通便利,靠近消费人群。
问题3 (区域认知)工业区是城镇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提示:④为工业区。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原因是能够减轻对城市的污染,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便原料运入及产品运出。
eq \a\vs4\al([归纳总结] )
1.城镇功能区的形成
2.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城镇功能区的判定方法
(1)看清图名和图例。这是准确判读的基础,有时图名或图例中会明确告诉我们是哪几种功能区,除三种基本功能区外,还可能有文化区、行政区等。
(2)注意分布的关系。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3)抓住各种功能区的典型特征。例如,住宅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区内部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商业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更为集中。
(4)注意各种功能区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例如,关注一天中人流和车流出现时间的变化,把握三个时间:8时左右为上班时间,18时左右为下班时间,22时左右为休息时间。
1.读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甲功能区可能是( )
A.行政区 B.低级住宅区
C.高级住宅区 D.文化区
(2)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B (2)C [第(1)题,甲功能区邻近铁路、主要公路,虽交通便利,但噪声污染较大;邻近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差,但可方便职工上下班。故甲功能区可能为低级住宅区。第(2)题,丙区域位于主城区的中心,交通便利,地租最高;乙区域环境优美,且有主要公路与市中心相通,地租次之;甲区域距市中心较远,且邻近工业区,环境质量较差,地租最低,故C选项正确。]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城市土地供应是有限的,在竞争环境下,租金高低决定了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该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地租高?
提示:地租最高的是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问题2 (综合思维)B、C、D、E四处为什么形成地租次高峰。
提示:因为这四处地处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干线公路和外围环线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
问题3 (综合思维)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提示:形成商业区。因为地租高,商业活动更需要客货流集散。
问题4 (人地协调观)该城市的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分别是哪些区域,为什么?
提示:F、G在地租水平较低的地方,附近又有交通干线通过,是工业区选择的优势位置。H、I尽管离市中心较近,但是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不是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优势区位,适宜建设住宅区。
问题5 (综合思维)图中的等值线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提示: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因此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
eq \a\vs4\al([归纳总结] )
1.影响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具体说明如下表所示
2.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下图表示城镇工业用地的变化导致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
2.下图为某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L1~L4为著名的商业街,图中心为中心商务区。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四条商业街中最繁华的是( )
A.L1 B.L2
C.L3 D.L4
(2)一般来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地最可能为该城市的( )
A.工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业用地 D.农业用地
(1)A (2)B [第(1)题,据图可知,L1商业街地租等值线向外弯曲最明显,说明与周围商业街相比,该商业街地租最高,因此最繁华。第(2)题,一般来说,由市中心向外依次布局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因此图中阴影部分用地最可能为该城市的住宅用地。]
读教材P31图216 某城镇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探讨1 三条地租水平线中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的是哪条?最小的是哪条?
提示:商业地租水平线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而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线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小。
探讨2 说明图中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及原因。
提示:从市中心到第一个交点(商业区地租水平线和住宅区地租水平线的交点)的区域内,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形成商业区;在两个交点(商业地租水平线和住宅区地租水平线的交点、住宅区地租水平线和工业区地租水平线的交点)之间的区域,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于上下班,又方便购物,所以住宅用地付出的租金高于工业付出的租金,最终形成了住宅区;在第二个交点(住宅区地租水平线和工业区地租水平线的交点)以外的区域,由于远离市中心,区位不佳,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活动付出的租金最高,所以此区域成为工业区。
阅读此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坐标原点、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图中坐标原点为市中心,纵坐标表示地租水平的高低,横坐标表示距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注意图中三条地租水平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说明地租水平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越大;斜率越小,说明地租水平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越小。由图可知,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下降速度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3)注意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根据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判断功能区的布局,并分析原因。
(4)注意图中地租水平的变化是受距市中心远近的影响。
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④⑤
(2)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1)B (2)C [第(1)题,根据地租水平与城市中心地区距离关系可判断,a表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地租水平较高的地段为商业区。第(2)题,③和⑤位于地租次高值处,应是在主干道的交会处。]
题组1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下图为云南某乡村鸟瞰及全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云南某乡村鸟瞰及全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
1.关于该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内部的空间结构主要由居民点、道路、各种农业用地等组成
B.从总体上看,该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
C.该乡村居民点集中连片集聚成块状分布
D.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生产用地
2.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振兴就是要摒弃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B.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
C.振兴农村经济需要保持乡村原有自然村落的特点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该村居民点有连片分布聚集成块的,也有沿道路、河流呈带状分布的。第2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传统农业价值,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
题组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4.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3.B 4.C [第3题,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第4题,甲区人口密度小且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工业布局;乙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用地为主;丙区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为主;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
下图为某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城镇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核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集中分布,设施完备
C.城镇新开发区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生活区位于城镇中心,接近商业区
6.关于该城镇地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租价格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递减
B.高地价区位于人口、设施密集的新城区
C.轻工业、商服就业人口区地价低于外来人口生活区
D.科研文教区的地价高于城镇新开发区
5.C 6.D [第5题,该城镇功能区呈扇形分布,只有一个核心;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分散在城镇的几个不同位置;城镇新开发区靠近科研文教区,环境优美、技术先进,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位于城镇边缘。第6题,该城镇中心地价最高,从市中心向外延伸出一些放射性道路,其沿线地价较高;外来人口生活区位于城镇边缘,地价较低;科研文教区更加靠近市中心,地价高于城镇新开发区。]
教材P27问题
在遥感影像图上人工建筑(城市、村庄、道路等)呈灰白色或者浅蓝色,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城市为面状。城市的规模大于小城镇和乡村的规模。根据图中的颜色、形状和面积大小即可找出图中的乡村、小城镇和城市。
教材P29活动
提示:
教材P34活动
提示:香港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维多利亚港两岸,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住宅区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临海分布。
高级住宅区多要求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多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联系,市中心人口密集,环境条件较差,因此香港的高级住宅区不分布在地价最高的市中心。
教材P36活动
提示: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内部绿地面积扩大;城区由不同核心向外扩展,最终连接成片;城区向西部扩展规模大于其他方向。
2.(1)深圳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低山丘陵,西南部为滨海平原。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限制了其向东南方向的扩展规模。
(2)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量不断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经济活跃,促使产业向特区外转移,居住出现郊区化,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新增用地在原有用地周边快速扩展。
(3)宏观政策调控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的外在动力。2007年后,为了突破特区用地发展的瓶颈,建立光明新区、坪由新区、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以打造绿色城市为目标,遵循“差异化组团”发展思路,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全面整合。
(4)规划控制和引导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力。1996年的深圳总体规划中,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骨架。2010版总规划中,考虑到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在东、中、西部发展轴基础上,拓展了北部与南部发展轴带,形成城市新的生长轴。
类型
特点
居住区
最基本的功能区,在城市中其用地最为广泛
商业区
是城镇的核心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生态区
是城市具有特定生态环境、发挥特定生态功能的区域,其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约束
阶段
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空间结构简单,以住宅区和生产区为主
20世纪80年代
工业用地规模扩大,工厂多散布在居民住宅周围,商业网点分散且规模较小
20世纪90年代
工业用地形成团块状分布格局,大片居住小区拔地而起,商业网点不断扩大,配套服务设施仍显不足
21世纪以来
工业区向外地迁移,住宅区面积不断扩大,商住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成片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靠近市中心处,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区位选择的原因
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的特点:
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交通最便捷;
③人流最集中;
④地价最昂贵
高级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邻
①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导致集聚
②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导致分散
低级
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因素
影响
历史因素
历史背景
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如北京的行政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历史变化
城镇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镇中心附近住宅区的衰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城镇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围形成住宅区,城镇外缘形成工业区
交通通达度
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越低
社会因素
收入
导致住宅区分化,产生高、低级住宅区
社会集团
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知名度
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
种族
影响住宅区的分异,如唐人街、黑人区等
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镇规划,干预城镇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如由政府规划建设的住宅区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经济落后,村庄发展动力不足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自然村分散,人居环境差
统一规划居住区,集中居住
公共设施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修建乡村公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文化底蕴厚重,但传承不够
注重民族文化传承,提取和应用建筑特色元素
缺乏体现原生态产品价值的渠道
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利用互联网进行推介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教案,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及其过程,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