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教案
展开学习目标:1.理解城镇化内涵。(重点)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3.学会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差异。(重点)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
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
3.衡量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5.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6.产生的影响
[特别提醒] 城镇化的标志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显著
2.郊区化、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1)郊区化:随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
(2)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特别提醒]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2)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不是城镇化的衰退,而是城镇化“质”的变化,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发展背景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市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低,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2.新型城镇化概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3.新型城镇化意义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就越发达。(×)
提示:这种说法太绝对。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明显出现了过度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2.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增长速度快。(×)
提示: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4.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提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5.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镇化水平较低。(×)
提示: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使城镇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城镇化及其过程
材料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问题1 (区域认知)与1985年相比,2000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到2000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1985年的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问题2 (区域认知)镇江、无锡、杭州自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985年时,镇江只是小城市,而2000年时发展成了大城市;无锡和杭州在1985年时是大城市,到2000年都发展成了特大城市。城市人口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图中信息能反映出上海自1985年到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吗?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用地规模应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图示只反映了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并没有反映出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会相应增大。
eq \a\vs4\al([归纳总结] )
1.城镇化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世界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城镇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1.人口城镇化指的是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土地城镇化指某一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由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下图为1994~2008年中国地级以上城镇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速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镇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速率( )
A.都在2002年达到最大
B.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C.都先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
D.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
(2)根据材料信息推断结论,1994~200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镇( )
A.农业人口比重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
B.建成区土地规模大体上先增加后减少
C.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密度不断下降
D.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城镇化速率在2002年达到最大,人口城镇化速率在2003年达到最大;两种城镇化速率均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农村人口比重一直减少;同理,城镇建成区土地规模一直增大;土地城镇化速率始终大于人口城镇化速率,说明建成区非农业人口密度在不断下降;从图中无法推断产业结构。]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材料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对于城镇化可以说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中国的城市化恰如一个“早熟的儿童”。尽管中国的城镇化战略清晰而坚定,但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时间紧迫和世界局势复杂,中国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这一历史必经阶段的。
材料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说城镇化过程中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
提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城镇化水平是和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以说是个“正常的孩子”。拉美国家城镇化率接近发达国家,但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是一种“超前城镇化”,因此可以说是个“早产的孩子”。
问题2 (区域认知)由材料二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何不同?
提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增长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从197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总量已超过发达国家。
问题3 (综合思维)中国的城镇化有何特点?
提示: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eq \a\vs4\al([归纳总结] )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3.中国城镇化特点
[特别提醒] 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时,还应结合城市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镇环境趋于恶化
D.城镇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1)D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第(1)题,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镇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第(2)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镇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城镇化产生的影响
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来形容我国现在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包括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是五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身在城市,心系乡村”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提示: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城市建设落后,使城市的居民向往在乡村居住。
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进行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加强绿化管理等。
问题2 (综合思维)简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示:有利于产生明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可以进一步发挥区域的服务功能;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能带动农村现代化等。
eq \a\vs4\al([归纳总结] )
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有利于更新居民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城镇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具体分析如下:
另外,对城镇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也是解决当今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重要举措。
图解“城镇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城镇渠化是指将城镇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镇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镇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镇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1)D (2)B [第(1)题,城镇的发展使得城镇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镇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镇内涝。城镇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镇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速度加快。]
读教材P48图236 世界城镇化率示意(2016年)
探讨1 非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何特点?
提示:非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多低于30%,许多国家属于初步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
探讨2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有何特点?属于城镇化的哪种类型?其成因是什么?
提示: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接近欧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属于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其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因素造成的。
探讨3 欧美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有何特点?
提示:欧美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多高于70%,多属于高度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
探讨4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且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阅读此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图名,明确图示主题。由图名“世界城镇化率示意(2016年)”得知:此图反映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镇化率的差异。
(2)注意图例和注记所反映的信息,抓住图示核心。依据图例及其在图中的分布状况,可判断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城镇化率存在差异。可以从①世界城镇化发展很不均衡;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率差异明显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1)~(3)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镇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2)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镇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说,我国东部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镇人口比重越高
(3)有关各省区城镇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目前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B.西部经济地带城镇化水平低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东部经济地带的城镇化问题比西部经济地带要严重一些
D.西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不存在城镇化问题
(1)A (2)D (3)C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东部经济地带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东部经济地带城镇化问题比西部经济地带要严重一些,但并不代表西藏地区不存在城镇化问题。]
题组1 城镇化及其过程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3.73%,累计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B.城镇人口总量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镇用地规模
2.关于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化指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镇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1.C 2.B [第1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城镇化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A项错误。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B项正确。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C项错误。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D项错误。]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绿色奥运会”。根据城市发展,2010年,我国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 500千米共300条城镇轻轨铁路。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下列问题中的( )
①环境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 ③交通拥堵 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差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突出
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郊区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3.B 4.C [第3题,从材料中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绿色奥运”“轻轨铁路”可判断B项正确。第4题,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而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活质量下降,以及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等,才促使人们由市中心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题组2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下图为1850—2050年中、英、美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
C.1970年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D.2050年中、英、美三国城镇人口数量大致相当
6.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绿地不断减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C.中国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城乡差别
D.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5.C 6.D [第5题,据图分析,英国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美国,但速度1890—1950年明显慢于美国;英国城镇化水平最早达到8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应早于美国。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得益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2050年中、美、英三国城镇化水平接近,但人口总数差异大,城镇人口数量差别大。第6题,英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小美国已处于城镇化后期,城镇化问题减轻;中国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缩小了城乡差别;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用地越来越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7.下列有关我国城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B.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
C.我国目前着重发展大城市
D.中国城镇化道路同发达国家一样
A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我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B、C、D均错误。]
教材P44问题
略。
教材P47活动
提示:参考P53知识梳理一、6分析
教材P51活动
提示:参考P56探究点2中的归纳总结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
①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②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城市污染严重;
③交通拥堵问题;
④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落后、犯罪率上升等
国家类型
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出现大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国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
特点
区域经济结构
缓慢发展阶段
<30%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加速阶段
30%~70%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成熟阶段
>70%
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或加速阶段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缓
快
发展水平
高,多在70%以上
低(30%~40%)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发展结果
①一些大城镇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②出现城镇群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镇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
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滞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问题
表现
原因
整治措施
资源问题
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城镇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城镇人口激增,用水量增加
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
①生活燃煤排放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修建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修建绿化隔离带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镇道路建设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镇道路
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发达国家: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有贫民窟
郊区城镇化和逆城镇化
通过再城镇化,实现城镇复兴
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