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优秀练习
展开(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震慑官员 B.整治朝纲
C.罢除丞相 D.强化君权
解析:选D。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有震慑官员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是他为了达到根本目的的手段,故B项错误;罢除丞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及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C。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
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解析:选C。由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5.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 )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D。“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大明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
6.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解析:选D。题干材料说的是明初的造船业的发达,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解析:选A。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解析:选D。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其本质。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其趋势。
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反映的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户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勤政的皇帝,明朝有人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