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www.ks5u.com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Al-27 Cl-35.5 Br-80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本质原因是
A. 雾是一种胶体 B. 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
C. 发生丁达尔现象 D. 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 nm
【答案】D
【解析】
【详解】雾是一种胶体,所以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故选D。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Cl-的结构示意图: B.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C. 小苏打的化学式:Na2CO3 D. 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 H2++SO42-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l是17号元素,核内质子数应为17,故A错误;
B.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是,故B正确;
C.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化学式是NaHCO3,故C错误;
D. 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 2H++SO42-,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B. 置换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
D. 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电子转移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化合价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故A正确;
B. 置换反应中单质变成化合物,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 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 化合反应中有单质参与时,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A。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间发生电子转移,其外部表现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来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是氧化还原反应里得到电子或有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剂从还原剂处得到电子自身被还原变成还原产物。还原剂是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失去电子或有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剂失去电子自身被氧化变成氧化产物。
4.下列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相对应的是
A. 氯气有毒,不能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B. Na2CO3易溶于水,可用于除去物质表面的油污
C. 氯气在加压条件下易转化为液态,可储存于钢瓶中运输
D. 金属钠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制造透光性强的高压钠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氯气有毒,使用适量,使其溶于水,会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盐酸和次氯酸,有杀菌消毒作用,因此可用作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故A错误;
B. 油污的主要成分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而Na2CO3 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去某些物质表面的油污,故B错误;
C. 氯气易液化,在加压下可以转化为液态氯气,且在常温下不与铁反应,故可储存于钢瓶中,便于运输和使用,故C正确;
D. 金属钠可制作高压钠灯是利用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黄色光穿透能力强,不是因为钠有较强的还原性,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关于相同质量的氧气和臭氧(O3)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分子数之比为1∶1 B. 原子数之比为1∶1 C. 电子数之比3∶2 D. 物质的量之比2∶3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时: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数之比(或电子数之比)为1∶1;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或分子数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倒数之比,即∶=3∶2。故选B。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80g Br2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 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NA
C. 1mol·L-1Fe2(SO4)3溶液中含SO42-的数目为3NA
D. 4.6g Na露置在空气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4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常温常压下,80g Br2含有的原子数为×2×NA=NA,故A正确;
B. 标准状况下,CCl4为非气态,所以22.4L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大于NA,故B错误;
C. 没有说明1mol·L-1Fe2(SO4)3溶液的体积,无法判断SO42-的数目,故C错误;
D. Na与氧气反应变成+1价,4.6g Na物质的量是0.2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A。
7.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 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 加入稍过量的BaCl2 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 过滤,不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③②①⑤④
B. ③①②⑤④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加碳酸钠可以除去钙离子,加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可以除去镁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所以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以除去多余的钡离子,盐酸必须加在最后边,除去多余的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顺序③①④不能改变,故选D。
【点睛】粗盐的提纯中,为了保证杂质离子完全除去,每一次所加试剂都过量,除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除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除硫酸根用钡离子,每一次所加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引入的杂质离子也要除掉,要注意除杂质的顺序,后加的试剂最好能把前面先加的过量试剂除掉。
8.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 200mL 0.2 mol·L-1MgCl2溶液
B. 250mL 0.2 mol·L-1AlCl3溶液
C. 300mL 1.0 mol·L-1 KClO3溶液
D. 500mL 0.5 mol·L-1NaCl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200mL 0.2mol·L-1 MgCl2溶液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1;
B、250mL 0.2mol·L-1 AlCl3溶液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1;
C、300mL 1.0mol·L-1 KClO3溶液不含Cl-;
D、500mL 0.5mol·L-1NaCl溶液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
故D项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故选D。
9.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 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C.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2-
D. 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金属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金属为单质不含CO32-,固体不一定是CaCO3,故A错误;
B. 使酚酞变红的物质一定显碱性,故B正确;
C. 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故C错误;
D. 氯离子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如果产生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就说明含有氯离子,所以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防止氢氧根离子和硝酸银反应而干扰实验,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否则不含氯离子,D项用稀盐酸除去OH-,故D错误;
故选B。
10.工业生产钠和烧碱的原理如下:
①电解熔融氯化钠制钠:2NaCl(熔融) 2Na+Cl2↑
②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2NaCl+2H2O2NaOH+H2↑+Cl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反应①和②中,氯化钠均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 在反应①中氯气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氢气是还原产物
C. 若标准状况下生成等体积的气体,则反应①和②中消耗的氯化钠质量相等
D. 若消耗等质量的氯化钠,则反应①和②中转移电子总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反应②中氯化钠中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氯化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故A错误;
B. 反应①中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氯气是氧化产物,故B错误;
C. 反应①中,生成2mol气体,消耗4mol氯化钠;反应②中,生成2 mol气体(氢气和氯气),消耗2mol氯化钠,故C错误;
D. 应①和②中,消耗2mol氯化钠均转移2mol电子,D正确;
正确答案是D。
【点睛】氧化剂自身被还原,对应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还原剂自身被氧化,对应的产物是氧化产物;
口诀:
升失氧还剂,降得还氧剂。
11.下列反应中,改变反应物的用量、条件或浓度,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
A. 钠与氧气反应 B. 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C. 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D.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钠与氧气反应反应条件不一样,生成物不一样,常温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故A会改变;
B. 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盐酸不足生成碳酸氢钠,盐酸过量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会改变;
C. 细铁丝在硫蒸气中反应,无论硫粉是否过量都生成硫化亚铁,所以与反应物的用量无关,故C不会改变;
D.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碳酸钠,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碳酸氢钠,所以和反应物的用量有关,故D会变化;
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C,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用量或浓度不同导致产物不同,明确物质之间的反应是解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上方有白色烟雾
B. 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烟,产物溶于水,溶液呈蓝绿色
C.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红色的浓烟,产物溶于水,溶液呈浅绿色
D. 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可形成白雾,不会出现烟,A项错误;
B.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现象为:产生棕黄色的烟,加入少量水形成蓝色溶液,B项正确;
C. 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棕褐色的氯化铁,可发出棕褐色的烟,物溶于水,溶液呈黄色,C项错误;
D. 钠与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黄色固体,D项错误;
答案选B。
13.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溶解 B. 过滤
C. 蒸发 D. 焰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则应进行溶解、过滤除杂,然后蒸发结晶得到碳酸钾,然后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元素,以此来解答。
【详解】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然后进行焰色反应;
A.溶解中用到玻璃棒,目的是加快溶解,故A正确;
B.过滤时除掉不溶性杂质,用玻璃棒来引流,故B正确;
C.蒸发结晶过程中也用到玻璃棒,目的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均,液体外溅,故C正确;
D.焰色反应验证钾元素要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紫色是钾焰色反应所呈现出的颜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在V mL Al2(SO4)3溶液中,含有Al3+a g,取mL溶液稀释到3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答案】A
【解析】
【详解】Al3+a g,则铝离子的物质的量是mol,所以根据化学式可知,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mol,因此mL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mol,因此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mol·L-1,答案选A。
15. 在化学学习中常可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对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作出推测,请判断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从红热的铜丝能在氯气中燃烧,推测红热的铁丝也能在氯气中燃烧
B. 从碘单质使淀粉试液变蓝,推测 I-也能使淀粉试液变蓝
C. 从Fe能从CuSO4 溶液中置换出Cu,推测Na也能从CuSO4 溶液中置换出Cu
D. 从二氧化碳通入Ca(OH)2 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的事实,推测二氧化碳通入CaCl2 溶液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红热的铜丝能在氯气中燃烧,红热的铁丝也能在氯气中燃烧,A正确;B、碘离子与淀粉不反应,B错误;C、钠是极活泼的金属,投入水中立即与水反应,不能置换出铜,C错误;D、二氧化碳与氯化钙不反应,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名师点晴】该题的易错选项是C和D,关于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需要注意钠的活泼性,即钠只要遇到水,即立即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由于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因此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根本不可能反应,与之类似的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氯化钡的反应。
16.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2mol·L-1稀盐酸,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 L)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a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
B. 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C. a=0.3
D. 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物质的量之比为6: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稀盐酸发生的反应依次为H++OH-=H2O、CO32-+H+=HCO3-、HCO3-+H+=H2O+CO2↑,据此可以解答。
【详解】A. 在0-a范围内,发生的反应应该是H++OH-=H2O、CO32-+H+=HCO3-,不止有中和反应,故A错误;
B. 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故B错误;
C. 生成C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则根据方程式HCO3-+H+=H2O+CO2↑可知,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1mol,所以a=0.3,故C正确;
D. 根据方程式和图像可知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共计消耗盐酸是0.2mol,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是0.4mol-0.2mol=0.2mol,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2mo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7.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及各种微量,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下列7种微粒 、、、、、、中有____种核素,含有____种元素,其中 与;____与____互称为____,、具有相同的____。
(2)现有以下8种物质:① Cu ② BaSO4晶体 ③熔融的NaCl ④Fe(OH)3胶体 ⑤纯硫酸 ⑥CO2 ⑦氯气 ⑧石灰水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
②能导电的单质是____;
③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
④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
【答案】 (1). 5 (2). 4 (3). (4). (5). 同位素 (6). 质量数 (7). ④⑧ (8). ① (9). ②③⑤ (10). ⑥
【解析】
【详解】(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中有5种核素,含有H、C、N、O共4种元素,和、和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质量数;
(2)①Cu是单质,是纯净物,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BaSO4晶体是纯净的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的电解质;
③熔融的NaCl是纯净的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的电解质;
④Fe(OH)3胶体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纯硫酸是纯净物,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的电解质;
⑥CO2是纯净物,属于非电解质,气体二氧化碳不能导电;
⑦氯气是单质,是纯净物,不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石灰水是混合物,能导电;
故答案:④⑧;①;②③⑤;⑥。
【点睛】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类、金属氧化物等;在水溶液里不能完全电离的物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水等。
3.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
4.溶液的导电性:溶液的导电性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的。
18.下图是由1~18号元素中部分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D、F、K均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其阴、阳离子个数比为____。
(2)化合物E溶于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
(3)实验室将物质C通常保存在____中,请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5)有两个分别装有H和I固体的试剂瓶,因标签脱落而无法区分。若让你鉴别它们,下列试剂或方法中可选用的有____。
A 澄清石灰水 B 稀盐酸 C 加热,称重 D 焰色反应
【答案】 (1). Na2O2 (2). 1:2 (3). NaOH=Na++OH- (4). 煤油或石蜡 (5). (6). NaHCO3+NaOH=Na2CO3+H2O (7). BC
【解析】
【分析】
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应为Na2O2,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应为H2O,则D为O2,可推知,E为NaOH,C为Na,F为H2,由转化关系可知K为CO2,H为Na2CO3,I为NaHCO3,结合物质的性质和题目的要求可解答该题。
【详解】(1)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应为Na2O2,其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2)由分析可知ENaOH,电离方程式为:NaOH=Na++OH-;
(3)C为Na,实验室将物质C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反应①为钠和水的反应,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4)由分析可知H为Na2CO3,I为NaHCO3,碳酸氢钠加氢氧化钠可变为碳酸钠,方程式为:NaHCO3+NaOH=Na2CO3+H2O;
(5)由分析可知H为Na2CO3,I为NaHCO3,
A、Na2CO3和NaHCO3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无法鉴别,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盐酸少量时,Na2CO3不产生气体,故B正确;
C、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质量减轻,Na2CO3不会,故C正确;
D、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含有钠离子,二者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BC。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常见物质的颜色以及常见反应,注意基础知识积累掌握。
19.某同学配制240mL 1.00mol·L-1 Na2CO3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1)配制时,下列4个操作的顺序是(用序号表示,每个操作只能用一次)____。
①将已冷却的Na2CO3溶液沿玻璃棒注入____中;
②用天平准确称取____g Na2CO3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③塞上瓶塞,颠倒摇匀;
④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____处,改用____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2)按上述步骤配制的Na2CO3溶液的浓度____(选填“是”或“不是”)1.00mol·L-1,理由是____。
【答案】 (1). ②①④③ (2). 250mL容量瓶 (3). 26.5 (4). 刻度线 (5). 胶头滴管 (6). 不是 (7). 该实验漏掉洗涤操作,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依据c=可知,最终配制溶液的浓度小于1.00mol•L-1;
【解析】
【详解】(1)①将已冷却的Na2CO3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ml容量瓶中;
②配制240mL 1.00mol•L-1 Na2CO3溶液,要用250mL的容量瓶,需要溶质碳酸钠的质量m=1mol/L×0.25L×106g/mol=26.5g;
④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刻度线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顺序为:②①④③;
(2)按上述步骤配制的Na2CO3溶液的浓度不是1.00mol·L-1,该实验漏掉洗涤操作,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依据c=可知,最终配制溶液的浓度小于1.00mol•L-1。
20.下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Cl2,并进行检验Cl2性质的实验装置。其中D瓶中放有干燥的红色布条;E中为铜网,E右端出气管口附近为棉球。试回答: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则被氧化的HCl的质量为____。
(2)为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一般B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 C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
(3)E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F装置的作用是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 (1).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 73g (3). 饱和食盐水 (4). 浓硫酸 (5). Cu+Cl2CuCl2 (6). 吸收氯气 (7).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详解】(1)实验室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所以A中是浓盐酸,B中是二氧化锰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MnCl2+2H2O+Cl2↑;在该反应中,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物质的量为1mol,HCl被氧化生成Cl2,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mol,质量为73g;
(2)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杂质,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所以B中试剂为饱和食盐水,用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所以C中试剂的作用为吸收氯气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E中是铜网,加热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生成的氯化铜,方程式为:Cu+Cl2CuCl2;
(4)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F装置是用氢氧化钠吸收氯气,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