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957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957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957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www.ks5u.com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高一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24小题。
2.答题前,请务必将期中考试专用二维码平整粘贴在指定区域内,并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用0.5mm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题时,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4.答题时,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如有作图需要,可用2B铅笔作答,并加黑加粗,描写清楚。将答案直接书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5.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破损。一律不准使用胶带纸、修正液及可擦洗的圆珠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He 4 C 12 N 14 O 16 Ne 20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Mn 55 Fe 56 Cu 64 Ag 108 Ba 137
一、单选题
1.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物质,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 硫酸铵 B. 二氧化碳 C. 生石灰 D. 乙醇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硫酸铵属于盐,故A错误;
B. 二氧化碳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 生石灰可以与酸只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乙醇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答案:C
【点睛】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它们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高价的氧化物。
2. 可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放射性同位素,这里的“27”是指该原子的
A. 原子个数 B. 中子数 C. 质量数 D. 质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 指的是质子数为27,中子数为60-27=33,质量数为60的钴元素的一种原子。故D正确;
答案:D
【点睛】同位素表示方法,A代表质量数,Z代表质子数,N(中子数)=A-Z。
3.成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成语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木已成舟 B. 蜡炬成灰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蜡炬成灰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且碳、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铁杵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滴水成冰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没有涉及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溶液中c(Cl﹣)与50mL 1mol·L-1 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A. 150 mL 1 mol·L-1的氯化钠溶液 B. 75 mL 3 mol·L-1氯化镁溶液
C. 150 mL 2 mol·L-1的氯酸钾溶液 D. 75 mL 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50mL、1mol/L的 AlCl3溶液中c(Cl-)=1mol/L×3=3mol/L。
A、150mL、1mol/L NaCl溶液中c(Cl-)=1mol/L×1=1mol/L,与1mol/L的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不相等,故A错误;
B、75mL、3mol/L MgCl2溶液中c(Cl-)=3mol/L×2=6mol/L,与1mol/L的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不相等,故B错误;
C、150mL、2mol/L KClO3溶液中没有氯离子,与1mol/L的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不相等,故C错误;
D、75mL、1mol/L FeCl3溶液中c(Cl-)=1mol/L×3=3mol/L,与1mol/L的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氯酸钾溶液中没有氯离子,存在的是氯酸根离子。
5. 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
A. 溶液 B. 胶体 C. 悬浊液 D. 乳浊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性,可以依此鉴别出胶体,故选B。
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 生石灰—Ca(OH)2 B. 石灰石—CaCO3
C. 烧碱—Na2CO3 D. 苏打—NaH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石灰是CaO,Ca(OH)2俗称熟石灰,故A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故B正确;
C、烧碱为NaOH,又俗称苛性钠和火碱,不是碳酸钠,故C错误;
D、苏打又名纯碱是Na2CO3的俗称,NaHCO3是小苏打,故D错误;
故选B。
7.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电解质饮料,适合在婴幼儿感冒、发烧时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成分。下列物质可用作该饮料中的电解质的是
A. Fe B. 葡萄糖 C. MgSO4 D. 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是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错误;
B、葡萄糖是非电解质,B错误;
C、硫酸镁是电解质,C正确;
D、CO2是非电解质,D错误;
答案选C。
8.有关2L 0.1 mol/L K2SO4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0.1 mol K2SO4 B. 水的体积为2L
C. 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 D. 取出1L溶液后,浓度变为0.05 mol/L
【答案】C
【解析】
A、2L0.1mol·L-1的K2SO4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2L×0.1mol·L-1=0.2mol,故A错误;B、应是溶液的体积为2L,故B错误;C、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1,故C正确;D、取出1 L溶液后,浓度不变,浓度为0.1moL·L-1,故D错误;故选C。
9.下列无色溶液中,离子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 +=H2O,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a+、NO3 -、 Cl-可以大量共存,故选B;
C.H+ +ClO-=HClO,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Cu2+ 为蓝色,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答案:B
10.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可用于消灭田鼠,这是利用了Cl2的那些性质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容易液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氯气可以用来消灭田鼠利用了它的毒性,使田鼠中毒死亡;将氯气通过软管灌入田鼠洞中,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大,所以密度比空气的大,与空气混合时,在混合气体的下部,所以能够被田鼠呼吸,从而达到灭鼠目的,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二、单选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硝酸钡的化学式:BaNO3
B.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NaHCO3=Na+ + H++CO32—
C. NaC1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D.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硝酸钡中钡的化合价为+2价,硝酸根的根价为-1价,故其化学式为:Ba(NO3)2,选项A错误;B.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 + HCO3—,选项B错误;C. 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只要含有的金属元素相同,无论是何种化合物灼烧时火焰颜色都相同,所以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均为黄色,选项C正确;D. 影响分子间平均距离的除了温度,还有压强,故应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相等,选项D错误。答案选C。
12.下列数量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A. mol氧气 B. g
C. 标准状况下 L二氧化碳 D. 10 g氖
【答案】B
【解析】
【详解】A. 0.4mol氧气含有原子数目0.4×2NA=0.8NA;
B. 5.4g水的物质的量是=0.3mol,含有原子数目为0.9NA;
C. 标准状况下5.6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0.25mol,含有原子数目为0.75NA;
D. 10 g氖的物质的量是=0.5mol,含有原子数目为0.5NA;
根据上面计算,原子数目最多的是B;
答案:B
1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显黄色,该溶液一定含钠盐
C. 用酚酞溶液鉴别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
D. 用加热灼烧的方法鉴别铁粉和碳粉
【答案】D
【解析】
A、无色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或SO32-等,故A错误;B、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显黄色,该溶液一定含钠元素,不一定是钠盐,故B错误;C、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均呈碱性,遇酚酞溶液均变红,故C错误;D、用加热灼烧的方法鉴别铁粉和碳粉,铁粉变黑,碳粉燃烧,故D正确;故选D。
14.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有
B. 向氯水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
C. 向氯水中加入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黄绿色消失,说明氯水中含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故选A;
B.向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氯化银,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不选B;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 粉末,有气泡产生,气体是CO2 ,这说明氯水中含有H +,故不选C;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黄绿色消失,黄绿色为Cl2,说明氯水中含有Cl2,故不选D;
答案:A
15.用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28g 含有的氮原子数目为
B. 常温常压下, 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C. 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
D. 在标准状况下, L CO和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28g N2含有的氮原子数目为2NA,故A错误;
B. 因为是常温常压下,不可用22.4L/mol计算,故B错误;
C. 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故C错误;
D. 在标准状况下, L CO和N2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D正确;
答案:D
16.现有 四瓶无色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把它们鉴别出来需要时可以加热,此试剂是
A. B. C. D. H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NH4Cl、KCl、(NH4)2SO4、K2SO4四瓶无色溶液分别与Ba(OH)2反应,现象分别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既有沉淀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白色沉淀,现象各不相同,能够区别,故A正确;
B.NH4Cl、KCl、(NH4)2SO4、K2SO4四瓶无色溶液分别与AgNO3反应,现象均为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够区别,故B错误;
C.NH4Cl、KCl、(NH4)2SO4、K2SO4四瓶无色溶液与Na2CO3均不反应,均无现象,不能够区别,故C错误;
D.NH4Cl、KCl、(NH4)2SO4、K2SO4四瓶无色溶液与HCl均不反应,均无现象,不能够区别,故D错误;
答案:A
【点睛】选鉴别试剂要注意分析要鉴别物质的阴阳离子,根据要鉴别物质中的阴离子确定鉴别试剂阳离子,根据要鉴别物质中的阳离子确定鉴别试剂阴离子,即可确定鉴别试剂。
17.以下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BaCO3→Ba(NO3)2 B. C. Fe2O3→Fe(OH)3 D. H2O2→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酸钡能与硝酸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转化能由一步反应实现,故A不选;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实现的转化,转化能由一步反应实现,故B不选;
C、氧化铁不能与水反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故C选;
D、过氧化氢分解即可产生氧气和水,一步反应即可实现过氧化氢到氧气的转化,故D不选;
故选C。
18.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 分离水和酒精 B. 蒸发NH4Cl溶液得到NH4Cl晶体
C.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转移溶液 D.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酒精与水互溶,不分层,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错误;
B.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故B错误;
C.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故C错误;
D.HCl极易溶于水,且饱和氯化钠溶液抑制氯气溶解,所以可以用饱和的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涉及物质分离和提纯、除杂、溶液配制等知识点,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等为解答的关键。
19.除去下列括号内的杂质,所加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需除杂的物质 | 试剂 | 操作 |
A | NaCl(Na2CO3) | 水 | 蒸发结晶 |
B | CaCO3(CaCl2) | 水 | 过滤 |
C | Zn(Cu) | 稀盐酸 | 过滤 |
D | CO2(HCl) | 饱和NaOH溶液 | 将气体通过洗气瓶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碳酸钠易溶于水,不能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应该用盐酸,A错误;B、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即可除去碳酸钙中的氯化钙,B正确;C、铜与盐酸不反应,锌反应,不能用盐酸除去锌中的铜,C错误;D、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和氯化氢均反应,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掌握物质的性质差异、物质提纯的原则是解答的关键。物质提纯最基本的原则是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其中选项D中注意总结这一类提纯的方法,即CO2中含有氯化氢或SO2时均是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同样SO2中含有氯化氢时通过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H2S中含有氯化氢时通过饱和的NaHS溶液。
20.有BaCl2和NaCl混合溶液a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硫酸,使Ba2+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 x mol H2SO4、y 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为
A. (2y-4x) /a mol·L-1 B. (y-2x) /a mol·L-1
C. (2y-2x) /a mol·L-1 D. (y-x) /a mol·L-1
【答案】A
【解析】
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 L,将它均分成两份,
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完全沉淀,消耗xmolH2SO4,则:
SO42-+Ba2+═BaSO4↓
xmol xmol
c(Ba2+)==mol/L,
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ymolAgNO3,则:
Ag++Cl-=AgCl↓
ymol ymol
c(Cl-)==mol/L,
溶液不显电性,设原溶液中的Na+浓度为b,由电荷守恒可知,
b+mol/L×2=mol/L,
解得b=mol/L,故选D。
点睛: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等,清楚发生的离子反应及溶液不显电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SO42-+Ba2+═BaSO4↓计算溶液中的Ba2+离子的物质的量,根据Ag++Cl-=AgCl↓算Cl-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 计算Ba2+离子、Cl-离子浓度,利用电荷守恒有2c(Ba2+)+c(Na+)=c(Cl-),据此计算原溶液中的Na+浓度。
三、非选择题
21.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实验室需要配制0.1 mol·L-1NaOH溶液230mL,请回答下列问题:
应选择____mL容量瓶,用天平称取____g NaOH。
溶解NaOH后的溶液需冷却到室温后方能转移入容量瓶中。若趁热转移会使溶液的浓度______(填“偏大”或“偏小”,下同);在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过程中,每次洗涤液均需注入容量瓶,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导致溶液的浓度______。
有人认为,用这种方法只能配置0.1 mol·L-1的NaOH溶液,而无法得到0.1000 mol·L-1的NaOH溶液,你觉得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萃取分液 升华 结晶 过滤 蒸馏 分液
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______;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______;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______;
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
分离沸点为和甲苯沸点为的混合物______。
【答案】 (1). (2). (3). 偏大 (4). 偏小 (5). 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 (6). (7). C (8). A (9). F (10). E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n=cV和m=nM来计算,注意按照配置250mL溶液计算;
②根据c=来进行误差分析
③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分析;
(2)①固液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
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采用萃取分液的方法;
④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⑤互溶且沸点不同的液体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详解】(1) ①由于无230mL的容量瓶,故选用250mL的容量瓶,配制出250mL的0.1mol/L的溶液,故需要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n=cV=0.1mol/L×0.25L=0.025mol,质量m=nM=0.025mol×40g/mol=1.0g;
答案:250 1.0
②NaOH溶解时放出大量热,未冷却到室温后转移入容量瓶中,根据热胀冷缩原理,会使定容时加水体积偏小,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在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过程中,每次洗涤液均需注入容量瓶,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导致溶质的损失,溶液的浓度偏小;
答案:偏大 偏小
③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所以无法配置0.1000 mol·L-1的NaOH溶液;
答案:由于NaOH固体极易潮解,无法精确称取1.000gNaOH固体
(2)①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溶液的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故选D;
②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溶于水,但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故选C;
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采用萃取分液的方法,故选A;
④汽油和水不互溶,二者混合分层,所以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选F;
⑤四氯化碳和甲苯互溶且属于沸点不同的液体,所以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选E;
答案: C A F E
22.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都需要用它。
(1)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法制氯气,请观察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通电后,b侧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某学生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④此实验所得漂白粉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I.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A与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______的洗气瓶。
【答案】 (1). 2NaCl+2H2O2NaOH+H2↑+Cl2↑ (2). Cl2 (3).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4).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5).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6). 冷却B装置 (7). 2HCl+Ca(OH)2=CaCl2+2H2O (8). 饱和氯化钠溶液
【解析】
【分析】
(1)①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②b侧产生的气体是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2)①Mn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低到+2价,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根据化合价的升降相等配平方程式;
②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
③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④I.依据信息可知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应降低温度;
II.盐酸易挥发,会与消石灰反应,在A与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详解】(1)①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2NaCl+2H2O2NaOH+H2↑+Cl2↑;
答案:2NaCl+2H2O2NaOH+H2↑+Cl2↑
②b侧电极是阳极,氯离子放电,产生的气体是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
答案:Cl2
(2)①Mn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低到+2价,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根据化合价的变化配平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
答案: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答案: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答案: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④I.依据信息可知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应降低温度;
答案:冷却B装置
II.盐酸易挥发,会与消石灰反应:2HCl+Ca(OH)2=CaCl2+2H2O,可以在A与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答案:2HCl+Ca(OH)2=CaCl2+2H2O 饱和氯化钠溶液
23.现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Mg2+、Ba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mol气体;
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12.54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g。
(已知,+OH-H2O+NH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由第一份进行的实验推断该混合物是否一定含有Cl-?____________(答是或否)。
(2)由第二份进行的实验得知混合物中应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3)由第三份进行实验可知12.54g沉淀的成分为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实验,你认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K+、、、,可能含Cl-,且n(K+)≥0.04mol
B.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K+、Cl-
C.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Mg2+、K+、Cl-
D.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Mg2+、K+、Cl-
【答案】 (1). 否 (2). NH4+ (3). 0.8mol/L (4). BaSO4和BaCO3的混合物 (5). A
【解析】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与AgNO3溶液反应有沉淀产生的离子有:Cl-、CO32-、SO42-,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mol气体,该气体为氨气,发生反应为NH4++OH-NH3↑+H2O,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并且物质的量为0.08mol,浓度为:0.08mol÷0.1L=0.8mol/L;(3)不溶于盐酸的4.66g为硫酸钡,物质的量为:4.66g÷233g/mol=0.02mol;12.54g沉淀是硫酸钡和碳酸钡,碳酸钡质量为12.54g-4.66g=7.88g,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为:7.88g÷197g/mol=0.04mol,故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则一定没有与CO32-、SO42-反应的Mg2+、Ba2+;再根据电荷守恒,正电荷为:n(+)=n(NH4+)=0.08mol;n(-)=2n(CO32-)+2n(SO42-)=0.12mol,正电荷总物质的量小于负电荷,故原溶液中一定有K+,至少为0.04mol,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氯离子;(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K+、NH4+、CO32-、SO42-,可能含Cl-,且n(K+)≥0.04mol,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注意掌握常见离子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是解答的关键。本题中根据电荷守恒判断钾离子的存在为易错点,做题时需要细致分析,注意电荷守恒在判断离子存在时的作用。
24.实验室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现欲制取标准状况氧气,理论上需要消耗高锰酸钾多少g?______同时生成的的物质的量是多少?______要有计算过程
【答案】 (1). 15.8g (2). 0.05mol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MnO2 +O2↑,列比例进行计算。
【详解】设需要消耗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g, 生成的MnO2的物质的量为nmol
2KMnO4 K2MnO4+MnO2 +O2↑
316g 1mol 22.4L
x克 n 1.12L
=,得x=15.8g;=,得n=0.05mol;
答案: 15.8g 0.05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