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通用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六)人口的变化 作业 Word版含答案
展开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六):人口的变化
1、下图示意某国人口数量和每十年人口增长率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 )
A.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问题突出 B.人口迁入率高,人口数量增加快
C.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趋缓 D.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2.图中反应该国201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1.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 )
A.我国老龄化加速,要适时提前开展应对老龄化的行动
B.青少年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C.积极应对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机会,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
D.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下降,将影响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增加
2.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15年时间内( )
A.劳动力人口的抚养负担将得到减轻
B.青少年人口性别比将会下降(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比值)
C.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会在现存基础上提高一倍
D.将是“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发展的困难期
3、下图是“某国家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图示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年龄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 D.婚姻家庭因素
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乙、丙 B.甲、丙 C.甲、乙 D.乙、丁
4、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5、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分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升降交替的变化趋势
B.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主体集中在20〜49岁
C.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D.15〜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2.我国为应对劳动参与率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B.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C.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D.取消养老金
6、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较高 B.死亡率较低 C.迁入率较高 D.迁出率较低
2.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1953年之后65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美国东北部,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而使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
材料二 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这些都曾是“共和国长子”东北的耀眼标签,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曾“风光无限”。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东北计划经济色彩过重、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近年来陷入“失速”困境。2003年时中央曾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十多年间,利好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东北经济依然是困难重重。东北“振而不兴”,中国如何擦亮“锈带”地区经济,成为当前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东北三省的经济问题主要呈现“三个衰退”
20-34岁青壮年劳动力占全国比例
地区 | 1990年 | 2010年 | 下降 |
东北 | 9.8% | 7.9% | 19% |
广西 | 3.41% | 3.38% | 1% |
河南 | 7.27% | 6.68% | 8% |
(1)简析东北地区“振而不兴”,成为“锈带”地区的原因。
(2)有人说,东北振兴必须要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中国擦亮“锈带”地区经济献计献策,提出你自己的建议。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四川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
| 常住人口(万人) | 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为100) | 0〜14岁(%) | 15〜65岁(%) | >65岁(%) | 城镇人口比例(%) |
2000 年 |
| 8 329.10 | 106.98 | 22.65 | 69.90 | 7.45 | 26.69 |
2010 年 |
| 8 041.82 | 103.14 | 16.97 | 72.08 | 10.95 | 40.18 |
广东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 常住人口(万人) | 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为100) | 0〜14岁(%) | 15〜65岁(%) | >65岁(%) | 城镇人口比例(%) |
2000 年 | 8 642 | 103.82 | 24.18 | 69.82 | 6.1 | 55.02 |
2010 年 | 10 430 | 109.00 | 16.9 | 76.4 | 6.8 | 66.2 |
材料二“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及“该地农产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
该地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
农产品 | 玉米 | 蔬菜 | 苹果 | 乳、肉、蛋 |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 5 | 30 | 15 | 50 |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与四川省相比,广东省在2000年至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有何不同?分析广东省大于65岁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四川的最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该国到2001年人口达到10亿,环境人口容量很大;到上世纪70年代每十年人口增长率一直是上升,70年代逐步下降,这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因为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人口增长多快带来的问题,一些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如果是人口迁入率高,应该后期更快,因为后期经济更发达些,才能吸引人口迁入;人口超过10亿,只有中国和印度,算不上经济发达国家。故选C。
2.根据图中人口增长率分析,70年代后该国人口增长率下降,2011年少年儿童的比例应该比较低,但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应没有超过20%,0-14岁少年儿童的比例不超过40%,分析右图,① 、③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超过25%,④0~14岁少年儿童的比例到达50%。所以只有②符合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故选B。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已经坚持近40年, 新时期我国儿童比重逐渐下降,老龄化趋势逐渐明显,年轻人负担较重,所以针对我国国情,针对我国老龄化加速现象,要适时提前开展应对老龄化的行动,所以国家才制订了全面二孩政策, A正确;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人口性别比例没有达到严重失衡,B 错误;全面二孩政策在短期内将减少我国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 C错误;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下降,随之下降的还有死亡率,我国近几十年保持着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我国总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D错误。故选A。
2.在短期内,儿童抚养负担大,劳动力人口抚养负担会加大,不会得到减轻,A错误;国家的新政策可以缓解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青少年人口性别比会下降,B正确;由于受多种因素彩响, 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进行预测,C错误;新政策使儿童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将是“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发展的繁荣时期,D错误,综上分析,故选B。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解析:1.若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年龄因素,则迁移的老年人和儿童比例较多,显然与图示不符,A错误;图示人口迁移的年龄集中在20〜34岁,为青壮年,大量的劳动力迁移,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B正确;文化教育因素影响的人口迁移,迁移的人口青少年居多,与图示不符,C错误;婚姻家庭因素影响的迁移,人口迁移多为适龄婚嫁青年,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B。
2.读图,图示判断甲为婴幼儿,乙为青壮年,丙、丁为老年人。 乙、丙,乙、丁,即老年人随青壮年迁移,这关系存在,但不是最突出的,A、D错误;甲、丙,即婴幼儿与老年人,两者迁移的相关性很小,B错误;甲、乙,即青壮年与婴幼儿,青壮年为适龄婚育年龄,婴幼儿数量增加,另外幼儿随迁,方便照顾,两者迁移相关性明显,C正确。故选C。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解析:1.本题组考查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影响.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
2.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可知,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先增后降,A、C错误;20〜 49岁的劳动参与率最高,说明我国经济活动人口的主体集中在20〜49岁,B正确;15〜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D错误。故选B。
2.控制人口出生率与提高受教育水平,无法在短期内改变我国劳动参与率变化的不利影响,A、B错误;在当下的情况下,取消养老金是不现实的,D错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增加劳动参与率,C正确。故选C。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图例,结合图中曲线形态判断,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较高,C对。1964年后,该地0~1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出生率较低,A错。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死亡率可能较高,B错。迁出率较低不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D错。
2.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且人口总数增加,故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A错。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长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对。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但人口总数增加,故0~14岁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的,C错。1982年该市老龄人口约占5%~6%,人口结构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东北产业结构单一,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长期高强度粗放开发,资源储量逐步减少;“政府+自然资源+国企”的发展模式失去了竞争优势;所有制结构单一,民营经济力量弱小;政府干预过多,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东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人口红利流失严重。
(2)东北面临的人口问题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二是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东北经济增长乏力造成人口问题的出现,而人口问题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制约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东北要振兴,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重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减少人口大量外流。
解析:(1)东北地区面临的困境与其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发展模式老化、人口流失等众多因素有关。
(2)东北的人口问题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和老龄化严重,这与经济发展不景气有关,反过来人口问题又影响到经济的振兴,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3)解答要由因导果,针对着第1,2题中原因去提出我国“锈带”地区经济振兴的相应措施.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不同:常住人口显著增加;人口性別比例进一步增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严重;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及城镇人口比例增速较慢,老龄化程度较轻;15〜65岁人口比例增速较快,0〜14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较明显。
原因:广东省人口迁人量大,且迁人人口以15〜65岁劳动力为主。
(2)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经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回答)。
解析:(1)人口变化可从人口数量变化、人口性别比例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人口性别比例进一步增大,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较慢。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表中显示,广东省幼儿比重显著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下降,将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因此造成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四川的原因应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
(2)农村推广和实施生态农业的意义可从环境意义、经济意义、 社会意义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