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四 利用知识迁移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601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四 利用知识迁移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601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四 利用知识迁移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66014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四 利用知识迁移 试卷
展开技法四 利用知识迁移
1.技法领悟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命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学会知识转化,利用知识的迁移解答试题。
2.增分策略
(1)从教材中迁移知识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结合教材中对某一具体相似案例的分析,将教材案例的经验借鉴到实际问题中,也就是学以致用。例如,将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分析过程中,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分析过程中;将阿根廷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采取的措施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过程中;将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三角洲的发育条件的分析过程中。
【典题试做1】 (2018·河南省信阳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优质乳品生产基地。该岛乳产品主要供应本土及海外市场。下图为塔斯马尼亚岛主要乳品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生产优质乳品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气候适宜,草场面积广 B.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
C.经济落后,地价较低 D.科技发达,交通便利
(2)该岛乳品生产集中于北部地区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
①土地租金低 ②海运便利 ③距本土市场近 ④工资水平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本题可以迁移西欧乳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塔斯马尼亚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温和湿润的气候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优质而丰富的牧草为优质乳品生产提供了基础。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岛乳产品主要运往本土及海外市场,岛屿北部距本土市场近,且港口较多,海运便利,故乳品生产集中于北部地区。
答案 (1)A (2)C
(2)从生活中迁移知识
当我们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概念和体验。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通过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方位和纬度;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等;通过物体影子的朝向变化,可以确定当地太阳视运动和季节转换。
【典题试做2】 (2018·河南郑州模拟)位于杭州市郊区的张女士,在国庆节这一天的8时(北京时间)走进菜市场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回答(1)~(2)题。
(1)这一天( )
A.甲大门下午阳光直接照射强度大
B.乙大门上午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
C.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丙大门
D.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丁大门
(2)这天张女士所走进的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北京时间约为( )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解析 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第(1)题,根据生活经验,我国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自己的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如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方向。秋分过后我国已处于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张女士走进菜市场时是8:00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说明张女士进入的是东南方向的大门,应为丁大门。甲大门朝向偏北,下午不会被阳光直接照射;乙大门朝向西北,上午不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选D。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京时间8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是一致的。当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时,丁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太阳在天空中每小时运行约15°,再过6小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选C。
答案 (1)D (2)C
(3)在新情境中迁移知识
某些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将之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与城市形成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从莱茵河航运的自然区位优势,分析黄河发展航运不利的自然条件。
【典题试做3】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 )
A.水流湍急,流速快
B.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
C.右岸陡直,左岸平坦
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
(2)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支流流速慢 B.支流汇入干流凹岸
C.干流侵蚀作用强 D.支流汇入处落差大
(3)近年来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原因可能是其( )
A.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B.上游种植业规模扩大
C.下游新建防洪大堤 D.下游河道疏浚畅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流泥沙沉积形成了河漫滩,说明河水流速较慢;西南地区夏季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所以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右岸为沉积岸,较平坦;河漫滩是枯水季节露出水面的,所以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选D。第(2)题,本题可以迁移教材中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时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是河流的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不是因为支流含沙量小,而可能的原因是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汇入处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选A。第(3)题,本题可以迁移教材中河漫滩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堆积体面积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上游泥沙减少,导致泥沙堆积体形成速度减慢。修建大型水库,可以使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水库下游泥沙减少;其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水土流失加重,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漫滩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河道疏通对河漫滩的发育影响不大。选A。
答案 (1)D (2)A (3)A
选择题技法专练四 利用知识迁移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西、柳州模拟)“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摘自歌曲《鸿雁》。下图为某动物保护者在北京时间16:45日落时拍摄到的我国某地区鸿雁迁徙景观。据此回答1~3题。
1.据材料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鸿雁大规模“北归还”的时间可能为( )
A.10~11月 B.1~2月
C.4~5月 D.7~8月
3.该动物保护者拍摄鸿雁迁徙景观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岭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
B.新疆大漠—“皓月盈盈似玉盘”
C.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D.东北平原—“烈日正当空”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情境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根据歌曲《鸿雁》中“向南方”“北归还”“心中是北方家乡”“草原上琴声忧伤”可以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选D。第2题,解答本题要注意地理情境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根据歌曲《鸿雁》中“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可知,“北归还”时正值春季。选C。第3题,本题需要迁移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日出日落方位等知识进行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时间16:45日落”可知,当日该地昼短夜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结合图示信息和鸿雁迁徙规律分析可知,此时鸿雁向偏南方向飞,为秋季。秋季时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节在4月5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时间16:45时,新疆大漠当地时间为下午,“皓月盈盈似玉盘”出现在夜间。北京时间16:45时,东北平原已过正午,已不是“烈日正当空”。选C。
答案 1.D 2.C 3.C
某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该国与中国已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读图,完成4~6题。
4.沿海铁路的建设对该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
A.增加该国的公路路网密度
B.加强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
C.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该国农业的发展
5.针对该国气候,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工人身体安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
A.昼夜温差大,夜晚防寒
B.气候湿热,防暑降温
C.旱季降水少,防止缺水
D.空气稀薄,防止晒伤
6.为顺利进行铁路建设,我国最初入驻该国的最可能是( )
A.机械制造 B.电子装配
C.智能手机厂 D.普通家具厂
解析 第4题,本题可以迁移我国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读图可以看出该国现有铁路路网主要联系沿海和内地,线路少,密度较小,缺少沿海地区的横向联系;沿海铁路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第5题,读图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国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需防暑降温。第6题,该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说明经济欠发达,故进行铁路建设必先引进与铁路建设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厂。
答案 4.C 5.B 6.A
(2019·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联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第7题,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效果。第8题,果树下覆盖的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7.A 8.B
(2019·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三月考)下图示意西班牙柑橘生产布局。读图,完成9~10题。
9.观察柑橘产区各品种的分布特点,这样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单产量 B.延长市场供应期
C.提高作物品质 D.提高劳动效率
10.橘园多采用上右图所示种植方式,其目的主要为( )
A.减小昼夜温差 B.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C.降低地面反射率 D.保持水土
解析 第9题,本题可以迁移农业生产布局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由南向北柑橘成熟越来越早,这样可延长市场供应期。第10题,本题可以迁移植被的生态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橘树之间种有杂草,其目的主要是保持水土。
答案 9.B 10.D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面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1~12题。
11.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12.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4:00 B.9:30
C.16:30 D.19:00
解析 第11题,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所以树木南面生长比较好,结合图可知树木右侧生长较好,即为南,左侧即为北;由此可以判断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第12题,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由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影子是向西北倾斜,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时间上应为地方时6点之后、12点之前,可能是9:30。
答案 11.B 12.B
泥炭是一种沼泽地天然产物,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因其无菌、无毒、无污染、透气性能好、质轻、持水、保肥、有利于微生物活动,而有广泛用途。东北是我国泥炭沼泽分布最广的地区。读图完成13~14题。
13.东北泥炭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的覆盖率高 B.植物的种类多
C.植物的生长速度快 D.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慢
14.在我国东北地区,泥炭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其规律是( )
A.由北向南增多 B.由北向南变少
C.河流干流多于支流 D.河流下游多于上游
解析 第13题,该题主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依据背景信息,泥炭是一种沼泽地天然产物。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层透气状况不佳,生物作用受到很大的抑制,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容易保存和积累,D对;植被的覆盖率高为泥炭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如果植物分解速度快,也不能形成泥炭,A错;该地由于气候冷湿,植物种类不多,植物生长速度也不快,B、C错。第14题,该题需从泥炭资源分布图中获取信息。受气候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泥炭较多,南部植物分解速度快,泥炭较少,A错、B对;泥炭大致呈现出河流支流多于干流、上中游多于下游的特点,C、D错。
答案 13.D 14.B
在深圳的张先生与王先生要开车到S小区洽谈业务。图1和图2分别是张先生和王先生的车载导航屏幕截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如果张先生的导航屏幕为7英寸(1英寸约等于2.54厘米),王先生的导航屏幕为5英寸,且屏幕截图对应的实际面积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时,张先生的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快
B.张先生的导航屏幕比例尺小,王先生的导航屏幕比例尺大
C.两个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相同时,张先生的车速快
D.两个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相同时,两车行驶速度相同
16.张先生的车载导航屏幕上的N代表正北方向,根据图1和图2信息,可以知道王先生的行驶方向是( )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东北向西南
解析 第15题,该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张先生和王先生两个导航屏幕截图实际范围是相同的,由于张先生的屏幕较大,图上距离较大,比例尺较大,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时,张先生的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快,A对、B错;两个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相同时,张先生的车移动的实际距离较小,速度慢,C、D错。第16题,该题仍需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张先生的车载导航屏幕上的N代表正北方向,则107国道是西北一东南方向,王先生沿107国道行驶,且位于宝民一路右侧,所以王先生的行驶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C对。
答案 15.A 16.C
每年5~7月,沙丁鱼从非洲最南端沿南非东南海岸(沿海浅滩)迁徙到德班海域产卵,沿途沙丁鱼迁徙的盛况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结合图示信息完成17~18题。
17.沙丁鱼迁徙产卵季节,途经海域最可能( )
A.阴云密布 B.风平浪静
C.风大浪高 D.晴空万里
18.图中四地海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7题,5~7月,沙丁鱼迁徙海域受西风影响较大,多大风、大浪。第18题,该题需要迁移教材知识“洋流的分布”。图中海域主要受西风漂流影响,①地受陆地阻挡,流速减慢,A错;②地为浅滩,对海水流动有阻挡作用,B错;③地寒暖流相遇,海水流速减慢,C错;④地位于广阔的海洋中,受强劲的西风影响,流速快,D对。
答案 17.C 18.D
折扇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竹木、象牙为骨,以韧纸、绫绢为面,用时聚头散尾,原为纳凉遮阴之物,相传杭州的折扇制作历史最为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折扇早已脱离其本来的用途,现主要为装饰品。近年来,折扇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19~20题。
19.近年来,折扇走俏国际市场的主要优势是( )
A.携带方便 B.使用地广
C.文化蕴含丰富 D.工艺先进
20.宜作为折扇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
A.马来西亚 B.英国
C.俄罗斯 D.日本
解析 第19题,依据材料可知,折扇原为纳凉遮阴之物,但目前已脱离其本来的用途。该设问中的关键词是“近年”和“主要优势”,依据“近年”可知,折扇走俏国际市场与其使用价值无关,即使携带再方便、使用地再广,也并非其走俏国际市场的主要优势,A、B错;依据“主要优势”可知,折扇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蕴含丰富的优势,C对;折扇的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经过了改良,但仍离不开传统工艺,D错。选C。第20题,依据材料可知,折扇承载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具有融合性。该设问中的关键词是“重点推销市场”。选项中的四个国家,日本与我国是近邻,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同时该国人口众多,宜作为折扇的重点推销市场,D对;马来西亚虽人口多,但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A错;英国、俄罗斯与我国文化差异大,同时这两个国家纬度较高,夏季较凉爽,对折扇需求量小,B、C错。选D。
答案 19.C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