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通用版微专题14.2 环境保护-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Word版含解析
展开微专题 环境保护
【知识精析】
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资源 | 主要问题 | 直接原因 | 共同成因 |
矿产资源 | 面临枯竭 | 滥采滥用,废弃物处理不当 |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 |
土地资源 | 耕地减少和土地退化 |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 |
水资源 | 水资源紧张 | 过度开采和水污染 |
2.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 生物资源 | 水资源 | 矿产资源 |
不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表现 | 滥垦草地、沼泽地,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等 |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 |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 |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
产生的环境问题 | 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 | 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碱化 | 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污染环境 |
3.资源的利用、保护措施
(1)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在开发利用中不断减少,无法持续利用,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以便重复利用或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
(2)可再生资源利用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进其存量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4.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 产生的原因 | 造成的危害 | 防治措施 |
森林破坏 |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 |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 |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草地退化 |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舍饲养畜等 |
湿地干涸 |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 | 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等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 人为原因:狩猎、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 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方法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特征及应用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再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某地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引发的环境变迁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三、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环境污 染问题 | 成因 | 危害 | 措施 |
水污染 | 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繁殖 |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 |
大气 污染 |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 | 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 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 |
固体废弃物 污染 |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
噪声 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 |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
海洋石油污染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覆盖表层海水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⑤可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 |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
方法技巧 解答环境问题类题目的方法
(1)理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类型,使容易与所学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总结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等。
(4)归纳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回答,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倡对资源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高考例析】(2018新课标I卷)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2分),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安全。
【解析】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应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该岛纬度位置较高,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拥有永久冻土地带,有利于种子保存;且这里地理位置偏远,可远离各种外在威胁,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全球变暖致使永久冻土融化,这意味着就有部分水从隧道入口流入,则会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3.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
2.A 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
3.D 城镇是人类居住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自然地理环境。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下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D 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
5.B 随着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怒江大峡谷素称“东方大峡谷”,每年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带来大量的雨水,山高、谷深、水急,森林郁郁葱葱,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富饶,也是最险奇莫测的地带。下面是怒江大峡谷。读图回答6~7题。
6.本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地震
7.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绿水常在
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
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业
D.封山育林,建立大型水电站
6.B 怒江大峡谷地形陡,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7.C 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而要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业;森林、矿产、水能的开发都会破坏该地的生态环境。
“废弃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弃物也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之称。据此回答8~9题。
8.对“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大多数“废弃物”都可以变成原料
B.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的量要远远少于任何时代
C.在发展中国家是“废弃物”,在发达国家可能就是原料
D.在城市里是废弃物,在农村可能就会变成原料
9.处理“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下列处理方法能直接实现的是( )
A.分类回收 B.压缩
C.填埋 D.堆肥
8.B 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的量要多于任何时代。
9.D 废弃物堆肥是将废弃物转变为肥料,实现了资源化。该题干要求“直接实现”资源化,因此符合题意的为堆肥。
读“某日我国部分城市环境监测周报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指数分别为( )
A.150~250、250~300 B.100~200、200~300
C.150~200、200~250 D.100~150、200~300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杭州是空气质量状况优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B.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远离海洋
C.位于京广线上的城市中,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好
D.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劣于太原而优于武汉
10.D 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
11.C 杭州不是港口城市,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石化工业发达和地处黄河谷地,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优于太原但劣于武汉。
TSP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它本身是一种污染物,同时又是其他污染物的载体。读“某地两日TSP浓度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其中有一天是雨天),完成12~13题。
12.关于TSP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相一致
B.TSP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完全相反
C.TSP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高峰值
D.气温越高,TSP的浓度值也越高
13.关于TSP浓度的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午时TSP浓度较低的原因是此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大减少
B.雨天时TSP浓度较晴天高
C.天气对TSP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影响不是很大
D.当近地面形成逆温时,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值就较低
12.C 对比两图中的TSP与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C 中午TSP浓度较低的原因是气温升高,大气对流旺盛;雨天时TSP浓度较晴天低,因为降水使得TSP的数量减少;当地面形成逆温时,大气颗粒物不易扩散,浓度会升高;天气对TSP浓度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C 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碱化。
15.D 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就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据此回答16~17题。
16.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7.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 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突然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A 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17.A “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读图,完成18~19题。
18.能正确反映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19.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最低值形成的原因是( )
A.工业用水量大 B.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C.沙性土壤,渗漏严重 D.伏旱严重,降水少
18.B 我国的锋面雨带7、8月移至东北、华北一带,华北地区降水量丰富,土壤中含盐量较少;冬季因气温较低,土壤中的含盐量也不太大;而春季由于气温上升得快,又多大风,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故土壤中含盐量最大。据此可知,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
19.B 据图可知地下水位最低值出现在5、6月份,再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华北平原春季时降水少而蒸发量大,此时又是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的时期,因此春季时,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最低。故选B项。
二、选择题
20.(2018新课标III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线天”是鄱阳湖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贴。
【解析】
在湖滩建筑蝶形湖,有利于越冬鸟类捕食,而且蝶形湖建在湖滩,扩大了候鸟的捕食范围;但是“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这近2个月候鸟食物不足,对候鸟是不利的。改进建议应结合具体原因——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来进行,如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同时,可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21. (2018·课标II卷)
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化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芦苇为载体,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质净化、水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题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方面作答。
【点睛】湿地的作用
1.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6.局部小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22.(2017·课标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结合柽柳的生长习性“侧向枝条多,种子多,移栽易成活”分析柽柳对对天然林空间的侵占、改变天然林树种结构、破坏食物链,减少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
【答案】怪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3.(2017·课标卷II)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仍共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分析的。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4.(2017·课标卷III)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与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首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其次是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且土壤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5.(2016·全国乙卷)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26.(2016·全国甲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 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本题结合电子商务热点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类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快递外包装的主要材料及其特点,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两方面。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27. (2016·全国丙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答案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