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4 地壳运动规律(命题猜想)-2019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高考命题考向解读】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网络构建】
【命题热点突破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板块边界与地貌
板块碰撞区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示意图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示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例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 (1)D (2)C
【举一反三】(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1)A (2)A
【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要点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区域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发育成山地或谷地。背斜的原始地貌为山地,但背斜顶部受侵蚀后则可以发育为谷地。向斜的原始地貌为谷地,但由于其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最终可能发育成山地。所以最终判断某一地区是山地还是谷地,一般要结合等高线或景观图等在初步判断其基本地形的前提下,然后结合岩层新老关系最终确定是背斜还是向斜,最终确定是背斜山还是背斜谷,是向斜山还是向斜谷。
4.判断岩层的特殊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变式探究】(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第(2)题,乙地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答案 (1)A (2)A (3)D
【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C (2)B (3)B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变式探究】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 B.来沙量少
C.盐度高 D.水位低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 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
(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1)A (2)C (3)D
【命题热点突破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会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例3、 (2018·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密度等。
(2)主要表现: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③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影响交通运输路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
2.地形→人口、聚落、旅游等社会经济
地形类型→聚落(人口)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形态(带状、多边形等);独特地貌本身是旅游资源。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多,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答案 (1)A (2)D
【命题热点突破四】地形、地质剖面图
例4、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自然灾害等。通过图例可知甲地基岩为花岗岩,故该地地势虽然陡峻,但不会是喀斯特地貌,故A项错误;乙地地势比较低平,故不可能频发泥石流灾害,因为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故B项错误;从图中地下水水位可以看出,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故D项错误。由于丙村位于山前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而丁村位于山麓冲(洪)积扇地区,故丙村的土层更为深厚,故选C项。第(2)题,主要考查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由图可知,图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由引水渠流向可知地势北高南低,故A项错误;山前平原由于地势低平,主要受外力堆积作用,故B项错误;图示区域为华北局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小,所以洪积扇面积差异主要取决于松散堆积物的多少、地势起伏大小等,故C项错误;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了水循环,故D项正确。
【方法技巧】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势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指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剖面图、火山构造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的不同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垒和地堑的形态特征、火山的构造等,或分析并判断某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判读地质剖面图要把握以下要领:
(1)观察地层分布
看图例,通过图例了解图示地区的地层组成和地层的新老关系。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里,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②若地层出现弯曲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岩层弯曲形成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向斜、背斜。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a.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b.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c.当时一开始有沉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侵蚀。
(2)观察断层分布
观察图中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断层两侧的岩层运动方向如何。
【变式探究】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理事象,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针叶林的破坏,会导致P地流水侵蚀严重
B.夏季河流搬运能力弱,会导致Q地面积减小
C.图中断层可能是受挤压作用形成的
D.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花岗岩
【答案】(1)B (2)C
【高考真题解读】
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 (1)D (2)C
2.(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1)A (2)A
3.(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 (1)D (2)A
4.(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2.【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3.【2017江苏地理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5.B6.B
4.(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9.D 20.C
5.(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1.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D正确。
2.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6.(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7.(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21.AD 22.AC
22.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
8.(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1.C 2.A
【解析】
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及现在海岸线5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9.(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10.(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11.(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1.(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 1.C 2.A
2.(2015·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大理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灰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第3题,材料中说明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根据地貌特征知,甲处为山、乙处成谷。甲处为向斜可排除A项,乙处为背斜可排除D项,甲处为山可排除B项,答案为C。第4题,丙处山峰为飞来峰,比周围岩层较晚,没有侵入或切断的痕迹,存在层理结构,是由表层沉积形成的,因此属于沉积岩,B项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项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项中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答案 3.C 4.A
3.(2015·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5.D 6.B
4.(2015·安徽文综,2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7题。
7.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 C
5.(2015·福建文综,9~10)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9.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8题,由于从a河谷向b、c河谷岩层由老到新,所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C、D项错误;X处发育了河流,该区域属于山谷,所以A正确。第9题,c河流地势较高,如果a、c支流相连,流量显著增多的是②河段。
答案 8.A 9.B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网络构建】
【命题热点突破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2.板块边界与地貌
板块碰撞区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示意图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
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示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例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 (1)D (2)C
【举一反三】(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1)A (2)A
【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要点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区域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发育成山地或谷地。背斜的原始地貌为山地,但背斜顶部受侵蚀后则可以发育为谷地。向斜的原始地貌为谷地,但由于其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最终可能发育成山地。所以最终判断某一地区是山地还是谷地,一般要结合等高线或景观图等在初步判断其基本地形的前提下,然后结合岩层新老关系最终确定是背斜还是向斜,最终确定是背斜山还是背斜谷,是向斜山还是向斜谷。
4.判断岩层的特殊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变式探究】(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第(2)题,乙地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答案 (1)A (2)A (3)D
【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C (2)B (3)B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变式探究】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 B.来沙量少
C.盐度高 D.水位低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 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
(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1)A (2)C (3)D
【命题热点突破三】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会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例3、 (2018·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密度等。
(2)主要表现: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③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影响交通运输路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
2.地形→人口、聚落、旅游等社会经济
地形类型→聚落(人口)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形态(带状、多边形等);独特地貌本身是旅游资源。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多,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答案 (1)A (2)D
【命题热点突破四】地形、地质剖面图
例4、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自然灾害等。通过图例可知甲地基岩为花岗岩,故该地地势虽然陡峻,但不会是喀斯特地貌,故A项错误;乙地地势比较低平,故不可能频发泥石流灾害,因为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故B项错误;从图中地下水水位可以看出,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故D项错误。由于丙村位于山前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而丁村位于山麓冲(洪)积扇地区,故丙村的土层更为深厚,故选C项。第(2)题,主要考查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由图可知,图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由引水渠流向可知地势北高南低,故A项错误;山前平原由于地势低平,主要受外力堆积作用,故B项错误;图示区域为华北局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小,所以洪积扇面积差异主要取决于松散堆积物的多少、地势起伏大小等,故C项错误;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了水循环,故D项正确。
【方法技巧】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势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指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剖面图、火山构造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的不同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垒和地堑的形态特征、火山的构造等,或分析并判断某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判读地质剖面图要把握以下要领:
(1)观察地层分布
看图例,通过图例了解图示地区的地层组成和地层的新老关系。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里,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②若地层出现弯曲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岩层弯曲形成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向斜、背斜。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a.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b.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c.当时一开始有沉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侵蚀。
(2)观察断层分布
观察图中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断层两侧的岩层运动方向如何。
【变式探究】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理事象,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关于图中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区针叶林的破坏,会导致P地流水侵蚀严重
B.夏季河流搬运能力弱,会导致Q地面积减小
C.图中断层可能是受挤压作用形成的
D.若M为石灰岩,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形成花岗岩
【答案】(1)B (2)C
【高考真题解读】
1.(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 (1)D (2)C
2.(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1)A (2)A
3.(2018·天津文综,3~4)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 (1)D (2)A
4.(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
2.【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3.【2017江苏地理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5.B6.B
4.(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9.D 20.C
5.(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1.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D正确。
2.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6.(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7.(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21.AD 22.AC
22.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
8.(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1.C 2.A
【解析】
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及现在海岸线5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9.(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10.(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11.(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1.(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 1.C 2.A
2.(2015·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大理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灰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第3题,材料中说明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根据地貌特征知,甲处为山、乙处成谷。甲处为向斜可排除A项,乙处为背斜可排除D项,甲处为山可排除B项,答案为C。第4题,丙处山峰为飞来峰,比周围岩层较晚,没有侵入或切断的痕迹,存在层理结构,是由表层沉积形成的,因此属于沉积岩,B项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项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项中的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答案 3.C 4.A
3.(2015·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5.D 6.B
4.(2015·安徽文综,2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7题。
7.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 C
5.(2015·福建文综,9~10)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9.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8题,由于从a河谷向b、c河谷岩层由老到新,所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C、D项错误;X处发育了河流,该区域属于山谷,所以A正确。第9题,c河流地势较高,如果a、c支流相连,流量显著增多的是②河段。
答案 8.A 9.B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