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展开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Na-23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H3易液化
B.Cu既能溶于浓硝酸又能溶于稀硝酸,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氮的氧化物
C.Cu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溶于浓硫酸
D.向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晶体由蓝色变为白色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C.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而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
D.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3.下列表示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H3COO-+H2OCH3COOH+OH-
B.NH+H2ONH4OH+H+
C.S2-+2H2OH2S+2OH-
D.HCO+H2OH3O++CO
4.下列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是( )
①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金属中的除锈剂
②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混合可作泡沫灭火剂
③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④实验室盛放碳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⑤加热蒸干AlCl3溶液得到Al(OH)3固体
⑥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全部
5.下列关于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
ΔH=2×(-57.3)kJ·mol-1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
ΔH=+(2×283.0) kJ·mol-1
C.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ΔH全部是正值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6.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O2(g)===H2O(g)ΔH=-Q2 kJ·mol-1
H2(g)+O2(g)===H2O(l)ΔH=-Q3 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 kJ)为( )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7.在1200 ℃,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O2(g)===SO2(g)+H2O(g) ΔH1
2H2S(g)+SO2(g)===S2(g)+2H2O(g) ΔH2
H2S(g)+O2(g)===S(g)+H2O(g) ΔH3
2S(g)===S2(g) ΔH4
则ΔH4的正确表达式为( )
A.ΔH4=(ΔH1+ΔH2-3ΔH3)
B.ΔH4=(3ΔH3-ΔH1-ΔH2)
C.ΔH4=(ΔH1+ΔH2-3ΔH3)
D.ΔH4=(ΔH1-ΔH2-3ΔH3)
8.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则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a-b=n-m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③元素非金属性Z>R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X>Y ⑤离子半径r(Rm−)>r(Zn−)>r(Yn+)>r(Xm+)
A.②③⑤正确 B.只有③正确 C.①②③④正确 D.①②③正确
9.现有短周期元素R、X、Y、Z、T。R与T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是电子层数的2倍;Y元素能与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Z+与Y2-电子层结构相同。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Y、Z组成的化合物只含离子键
B.氢化物的沸点:Y < X
C.T、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T比R的强
D.Y分别与T、X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的水溶液一定是强酸
10.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φ(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T2,p1>p2,m+n>p,放热反应 B.T1>T2,p1<p2,m+n>p,吸热反应
C.T1<T2,p1>p2,m+n<p,放热反应 D.T1>T2,p1<p2,m+n<p,吸热反应
11.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
mX(g) nY(g) ΔH=Q kJ/mol。
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2.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里,反应3A(g) B(g)+3C(g) 达到平衡时,
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 mol、2 mol、6 mol。在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A、B、C各减少1 mol,C的百分含量减少
B.充入A、B、C各2 mol,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充入1mol A,C的体积分数增加
D.充入1 mol氦(He与容器中气体不反应),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3.在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c(Na+)>c(HCO)>c(H+)>c(OH-)
B.c(Na+)=c(HCO)>c(OH-)>c(H+)
C.c(Na+)+c(H+)=c(HCO)+c(OH-)+2c(CO)
D.c(Na+)+c(H+)=c(HCO)+c(OH-)+c(CO)
14.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0.1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减小
B.向0.1mol·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增大
C.向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则溶液中增大
D.40℃时,在氨—水体系中不断通入CO2,随着CO2的通入,不断增大
15.某温度下,向一定体积0.1 mol·L-1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溶液中pOH[pOH=-lgc(OH-)]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 )
A.M点所示溶液导电能力强于Q点
B.N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c(Na+)
C.M点和N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Q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等于醋酸溶液的体积
16.已知一定温度下,有下列难溶电解质的相关数据:
物质 | Fe(OH)2 | Cu(OH)2 | Fe(OH)3 |
Ksp/25 ℃ | 8.0×10-16 | 2.2×10-20 | 4.0×10-38 |
完全沉淀时的pH范围 | ≥9.6 | ≥6.4 | 3~4 |
对含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SO4、Fe2(SO4)3的混合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该混合溶液中加过量铁粉,能观察到红色固体析出
B.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红褐色沉淀
C.该混合溶液中c(SO)∶[c(Cu2+)+c(Fe2+)+c(Fe3+)]>5∶4
D.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并调pH至3~4后过滤,能得到纯净的CuSO4溶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下表列出了①~⑨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ⅠA |
|
|
|
|
|
| ⅧA |
1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2 |
|
|
| ② | ③ | ④ |
| ⑧ |
3 | ⑤ |
|
|
| ⑥ | ⑦ | ⑨ |
|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④的名称是______
(2)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
(3)按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⑥④⑦的氢化物稳定性:___ __________(写氢化物的化学式)。
(4)④的最简单氢化物比⑦的最简单氢化物沸点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素⑤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所得产物中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 _____
(6)用电子式表示①与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种均由①④⑤⑦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8)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 Cl 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9)已知1g ①的单质燃烧生成液态产物时放出142.9kJ的热量,写出表示该单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8. (14分)
Ⅰ.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请回答:
(1)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
(3)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一定温度下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将CO2和H2各0.10mol充入该容器中,反应进行2min达到平衡后,测得
c(CO) = 0.0080mol/L ,则CO2的转化率为 用H2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5)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Ⅱ.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V L密闭容器里加入1 mol A、2 mol B,发生反应:
A(g)+2B(g)2C(g) ΔH<0达到平衡状态。
(1)在保证A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容器的体积,平衡_____(填字母)
A.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不移动
(2)若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可见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了平衡,而t2、t8时都改变了一种条件,试判断改变的是什么条件:t2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t8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t2时平衡向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19.(14分)滴定是一种重要的定量实验方法:
Ⅰ.酸碱中和滴定:常温下,用0.1000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 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两条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1)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__________(填“1”或“2”)
(2)滴定前CH3COOH的电离度为__________
(3)达到B、D状态时,反应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a__________b(填“>”“<”或“=”)
Ⅱ.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与中和滴定原理相似,为了测定某NaHSO3固体的纯度,现用0.1000mol/L的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回答下列问题:
(1)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酸性KMnO4溶液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 ___。
(2)已知酸性KMnO4溶液的还原产物为MnSO4,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3)若准确称取WgNaHSO3固体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取25.00mL置于锥形瓶中,用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VmL。则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 NaHSO3固体的纯度为___ _______。
(4)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
A.未用标准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
B.滴定前锥形瓶未干燥
C.盛装酸性KMnO4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 滴定后无气泡
D.不小心将少量酸性KMnO4溶液滴在锥形瓶外
E.观察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20.(10分)常温下,溶液M中存在的离子有A2- HA- H+ OH-等,存在的分子有H2O H2A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H2A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溶液M由10mL 2mol.L-1NaHA溶液与10mL 2mol.L-1NaOH溶液混合而得,则溶液M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常温下,Ksp(BaA)=1.8×10-10,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10mL 1mol.L-1BaCl2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Ba2+)为__________ mol.L-1。
(3)若NaHA溶液呈碱性,则溶液M有下列三种情况:①0.01 mol.L-1的H2A溶液;②0.01 mol.L-1的NaHA溶液;③0.02 mol.L-1的HCl溶液与0.04 mol.L-1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则三种情况的溶液中C(H2A)最大的为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
【参考答案】
1-5 DAADB 6-10 AAACD 11-16 CDCBCD
17.(14分)
(1) 氧 (1分)
(2) (1分)
(3)PH3<H2S<H2O (1分)
(4)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1分)
(5)离子键和共价键 (2分)
(6) (2分)
(7); (2分)
(8)S2- > Cl- > Na+ > Mg2+ > Al3+ (2分)
(9) (2分)
18.(14分)
Ⅰ.(1)吸热 (1分)
(2)K = c(CO)·c(H2O) /c(CO2)·c(H2) (1分)
(3)BC (1分) (4)80% (1分) 0.0040mol/(L.min) (1分)
(5)830℃ (1分)
Ⅱ.(1)C; (2分)
(2)①温度升高或增大C的浓度; (2分) 催化剂 (2分) ②逆反应 (2分)
19.(14分)答案:(没有标注的每空2分)
Ⅰ. (1)1 (2)1% (3)>
Ⅱ.(1)酸式滴定管; (1分)
(2)5HSO3-+2MnO4-+ H+5SO42-+2Mn2++3H2O
(3)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13V/25w
(4)E (1分)
20.(10分)(每空2分)
(1),
(2);
(3)③; ②>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