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8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8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8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CaCO3 的摩尔质量是 100g
B. 1molCO2 中含有 1molO2 和 1molC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D. 1molN2 和 2molNO2 所含有氮原子物质的量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aCO3 的摩尔质量是 100g/mol,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原子、没有氧分子,1molCO2 中含有2molO原子和 1molC原子,选项B错误;
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选项C正确;
D、1molN2 和 2molNO2 所含有氮原子物质的量相同,均为2mol,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过滤操作时,应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
B. 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D. 从碘水中萃取碘时,向分液漏斗加入适量的 CCl4,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震荡后应立即进行分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A.过滤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B.蒸发操作时,不能将溶液蒸干,防止固体分解;
C.蒸馏时,温度的目的是测量蒸汽的温度;
D.萃取时应静置后分液。
【详解】A 在过滤中,玻璃棒只能作引流,不能搅拌,避免损坏滤纸,影响过滤效果,选项A错误;
B、蒸发时,蒸发皿可以放在铁圈上或泥三角上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耐高温,不用垫石棉网,选项B错误;
C.蒸馏时,温度的目的是测量蒸汽的温度,则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选项C正确;
D.萃取时应静置后分液,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滴到试管外面,胶头滴管应紧贴试管内壁
B. 实验室需要量取 7.0mL 浓硫酸,俯视读数时会使量取的体积小于 7.0mL
C. 用托盘天平称量 NaOH 固体时,应在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后再进行称量
D. 皮肤上不慎沾洒上了少量的浓硫酸,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一层氯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滴加,滴管不可紧贴试管内壁,选项A错误;
B、用量筒量取7.0mL 浓硫酸,俯视会使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小,小于 7.0mL,选项B正确;
C、一般药品放到纸上称量,易潮解或腐蚀性的药品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由于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要放到烧杯中称量,选项C错误;
D. 皮肤上不慎沾洒上了少量的浓硫酸,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一层碳酸氢钠软膏,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4.现有四组溶液:①四氯化碳和氯化钾溶液组成的混合液 ②粗盐溶液中混有少量泥沙 ③氯化钠和单 质溴的水溶液 ④45%的乙醇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分液 B. 分液、过滤、萃取、蒸馏
C. 分液、过滤、蒸馏、萃取 D. 蒸馏、分液、过滤、萃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液法可以将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分开;
蒸馏法是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互溶的两种液体物质间的分离方法;
萃取分液法指的是加入萃取剂后,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以前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两种溶剂互不相溶,出现分层现象;
过滤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
【详解】①汽油不溶于水,所以汽油和氯化钾溶液是分层的,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②泥沙不溶于水,可将粗盐溶于水后过滤分离;
③向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中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溴单质会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而分层,然后分液即可实现二者的分离;
④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两种液体,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答案选B。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 CO32-
B. 某无色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 某溶液中滴加了 BaCl2 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验证某碱性溶液中是否有 Clˉ,取样后先加过量的稀盐酸除去 CO32-和 OHˉ,再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ˉ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去分析。
【详解】A、若向固体铁中滴入稀盐酸也会产生气体,此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选项A错误;
B、并不是只有碱才能使酚酞显红色,显碱性的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色,选项B正确;
C、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白色沉淀可以是硫酸钡,也可以是氯化银,选项C错误;
D、检验Cl-,不能先滴加盐酸,因为这样要引进Cl-离子,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2+、Mg2+、SO42-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 溶液 ③加适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 Na2CO3 溶液 ⑤加过量的 BaCl2 溶液。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⑤④①③ B. ①⑤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⑤①③ D. ①④⑤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要先过滤除去泥沙,再除SO42-离子,然后再除Ca2+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NaOH除去Mg2+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然后过滤即可,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②⑤④①③或①⑤④②①③或①⑤②④①③,
答案选A。
7.下列分离或提纯混合物的实验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离由乙二醇(沸点 198℃)与醋酸(沸点 77.1℃)组成的混合溶液 —— 蒸馏
B. 从 KNO3(含少量 NaCl 杂质)的稀溶液中提取 KNO3 晶体 ——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C. 用 CCl4 萃取碘水中的碘,待液体分层后 —— 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 铁粉中含有少量的铜粉杂质,加入过量的稀 HCl 后 —— 过滤
【答案】D
【解析】
【分析】A.互溶,但沸点不同;
B.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C.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D.铁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
【详解】A.互溶,但沸点不同,则选择蒸馏法可分离,选项A正确;
B.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则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可分离,选项B正确;
C.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用分液漏斗萃取后、分液可分离,选项C正确;
D. 铁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不能除杂反而除去铁,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8.现有①MgSO4、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 五种溶液,不加任何其他试剂,被鉴别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④③①②⑤ B. ④⑤③②① C. ④③⑤②①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加任何其他试剂,观察为蓝色溶液的为④CuCl2,与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为③NaOH,与③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可鉴别出①MgSO4,与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②Ba(NO3)2,最后一种为⑤KCl,所以被鉴别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①②⑤,
答案选A。
9.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1mol 金属铝所含电子数目为 0.3 NA
B. 在常温常压下 1 mol CO2 所含电子数目为 22 NA
C. 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水所含原子数目为 3 NA
D. 16 g O2 所含分子数目为 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0.1mol 金属铝含有1.3mol电子,所含电子数目为1.3NA,选项A错误;
B、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2个电子,在常温常压下 1 mol CO2 所含电子数目为 22 NA,选项B正确;
C、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不为1mol,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选项C错误;
D、16g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0.5mol,故含分子0.5NA个,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0.在下列四种溶液中的NO3-离子浓度与 50 mL 1 mol/L 的 Al(NO3)3 溶液中NO3-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 150 mL 1 mol/L 的 NaNO3 B. 75 mL 2 mol/L 的 Ca(NO3)2
C. 150 mL 2 mol/L 的 KNO3 D. 75 mL 3 mol/L 的 NH4 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溶液中不水解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计算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详解】50 mL 1 mol/L 的 Al(NO3)3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3=3mol•L-1。
A、150mL 1mol•L-1硝酸钠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1=1mol•L-1;
B、75mL 2mol•L-1硝酸钙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2=4mol•L-1;
C、150mL 2mol•L-1硝酸钾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1=2mol•L-1;
D、75mL 3mol•L-1硝酸铵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1×1=3mol•L-1。
答案选D。
11.等质量的两种气体 C2H4 和 N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密度一定相同 B. 体积一定相同 C. 原子数一定相同 D. 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A.密度=,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摩尔体积;
B. C2H4和N2的摩尔质量相同,根据n==分析;
C.二者都是双原子分子,结合N=nNA=NA分析;
D.根据n=分析二者的物质的量。
【详解】A.密度=,由于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相同,则二者的密度不一定相同,选项A错误;
B. C2H4 和 N2的摩尔质量为28g/mol,根据n==可知,二者含有的分子数一定相同,但没有说明气体的状态,体积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 C2H4 和 N2分别为6原子和2原子分子,根据B可知二者分子数相同,则含有原子数一定不相同,选项C错误;
D. C2H4 和 N2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根据n=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2.同温同压下,气体 A 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1∶2,二者对应的体积比为 1∶4,则气体 A 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 )
A. 16 B. 8 C. 44 D. 64
【答案】D
【解析】
【详解】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根据V= Vm知,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设气体A是摩尔质量是M,气体A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体积比为1:4,所以V(A):V(O2)=:=:=1:4,所以M(A)=64,在数值上,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其摩尔质量,所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
答案选D。
13.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将 10.6 g Na2CO3 溶于 1 L 水中,可得 0.1 mol/L 的 Na2CO3 溶液
B. 可使用 250 mL 容量瓶分两次完成 490 mL 某浓度的 BaCl2 溶液的配制
C. 将 25.0 g 胆矾(CuSO4·5H2O)溶于水后配成 100 mL 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 1 mol/L
D. 将 62 g Na2O 溶于水配成 1 L 溶液,可得到浓度为 1 mol/L 的 NaOH 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A.氯化钠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
B.配制490mL溶液,必须选用规格为500mL的容量瓶;
C.根据n=计算出胆矾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c=计算出所得溶液浓度;
D、62 g 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生成2mol氢氧化钠,配成 1 L 溶液,可得到浓度为2 mol/L 的 NaOH 溶液。
【详解】A. 将 10.6 g Na2CO3 溶于 1 L 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故所得Na2CO3 溶液浓度不是 0.1 mol/L ,选项A错误;
B. 配制490 mL 某浓度的 BaCl2 溶液,应选用 500 mL 容量瓶配制,不能分两次配制,选项B错误;
C.25.0 g胆矾的物质的量为:溶于水后配成 100 mL 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 1 mol/L,选项C正确;
D. 62g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2molNaOH,则所得溶液浓度为:=2mol/L,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4.现有甲、乙、丙三瓶无色溶液,某同学用这些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A. BaCl2、HNO3、AgNO3 B. BaCl2、H2SO4、Mg(NO3)2
C. CaCl2、HNO3、NaCl D. CaCl2、HCl、Na2C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钠可以和BaCl2发应得到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溶于HNO3得到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溶液的氯离子和AgNO3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选项A正确;
B、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得到碳酸钡沉淀,碳酸钡和过量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不溶解,选项B错误;
C、碳酸钠可以和CaCl2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碳酸钙沉淀溶于HNO3得到硝酸钙溶液,硝酸钙溶液和NaCl之间不反应,选项C错误;
D、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碳酸钙沉淀溶于过量的HCl得到酸化的氯化钙溶液,酸化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20℃时,饱和 KCl 溶液的密度为1.17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 4.0mol/L,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 20℃时,取出该饱和溶液 10mL,则所含溶质 KCl 的质量为 2.98 g
B. 此溶液中 KCl 的质量分数为74.5×4.0/(1.174×1000)×100%
C. 20℃时,密度小于1.174 g/cm3 的 KCl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 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 20℃时,溶液的密度一定大于1.174 g/cm3
【答案】D
【解析】
【分析】A、根据m=nM计算;
B、根据c=进行公式变形计算;
C、KCl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时,KCl溶解度不变,剩余溶液是饱和溶液。
【详解】A、20℃时,取出该饱和溶液 10mL,则所含溶质 KCl 的质量为m=nM=cVM=4mol/L ×0.01L×74.5g/mol=2.98 g,选项A正确;
B、20℃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1.174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L-1,根据c=可知,质量分数为w=×100%,选项B正确;
C、KCl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故20℃时,密度小于1.174 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选项C正确;
D、若将饱和溶液蒸发,则有KCl晶体析出.再恢复到20℃时,其溶解度不变,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密度仍为1.174g•cm-3,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6.某 10% NaOH 溶液,加热蒸发掉 100 g 水后得到 80 mL 20%的溶液,则该 20%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 )
A. 7.5 mol/L B. 12.5 mol/L C. 6.25 mol/L D. 7 mol/L
【答案】C
【解析】
【分析】设10%NaOH溶液的质量为m,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计算溶液的质量,进而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根据c=计算。
【详解】设10%NaOH溶液的质量为m,则:
m×10%=(m-100g)×20%,解得m=200g,
m(NaOH)=200g×10%=20g,
n(NaOH)==0.5mol,
c(NaOH)==6.25mol/L,
答案选C。
17.现有下列 10 种物质:①H2SO4 ②空气 ③Fe ④CO2 ⑤Ba(OH)2 ⑥H2O ⑦碘水 ⑧CuSO4··5H2O ⑨饱和的 MgCl2 溶液 ⑩Fe(OH)3 胶体
(1)以上 10 种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 是_________________;(以上各空均填相应物质的序号)
(2)将④通入到⑤溶液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实验室中制备 Fe(OH)3 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将制备好的 Fe(OH)3 胶体装入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由上 述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⑦⑨⑩ (2). ④⑥ (3). ① (4). ⑤ (5).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最终得到澄清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也可) (6). FeCl3 + 3 H2O(沸水) = Fe(OH)3(胶体) + 3HCl (7). Fe(OH)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解析】
【详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②空气由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组成;⑦碘水、⑨饱和的 MgCl2 溶液、⑩Fe(OH)3 胶体均属于分散系,故属于混合物;答案为②⑦⑨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④CO2、⑥H2O属于氧化物,答案为④⑥;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①H2SO4属于酸,答案为①;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Ba(OH)2属于碱,答案为⑤;
(2)将④CO2通入到⑤Ba(OH)2溶液中先生成碳酸钡,当二氧化碳过量时碳酸钡溶解,故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最终得到澄清溶液;
(3)制备胶体的原理是利用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 + 3 H2O(沸水) = Fe(OH)3(胶体) + 3HCl,将制备好的 Fe(OH)3 胶体装入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由上 述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Fe(OH)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18.在 0 ℃、101kPa 时,某气体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在相同条件下,该气体对氢气的 相对密度为 d,现取 V L 该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 NA 表示,以下各空用含相关字 母的代数式表示。):
(1)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 mol
(2)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所含原子个数为_______________。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溶于 0.5 L 纯水(密度为 1.0 g / cm3)中恰好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假设该气 体与水不反应),试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若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g / cm3, 则该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 / L。
【答案】(1). 2d g/mol (2). mol (3). (4). (5). (6).
【解析】
【分析】(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2)根据n=进行计算;
(3)根据ρ=进行计算;
(4)根据ρ=进行计算;
【详解】(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在 0 ℃、101kPa 时,此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气体的摩尔质量M= d×2g/mol=2d g/mol;
(2)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物质的量为n==mol,所含原子个数为mol=;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ρ===;
(4)V L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0.5 L 纯水(密度为 1.0 g / cm3)的质量为,500g,故溶液的质量为()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g / cm3, 则该溶液的体积为,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mol / L。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需要用到 240mL 浓度为 0.92mol/L 的稀硫酸,但是他们发 现实验室中只有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为了完成实验,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配制浓度为 0.92mol/L 的稀硫酸,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 1.84g/cm3
(1)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能顺利的完成该实验,所选仪器除了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试剂瓶外还必需要的仪器有_____。
(2)通过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mL,如果实验室有 10mL、20 mL、50 mL 的量筒,你应该选择_____的量筒。
(3)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为①计算 ②量取 ③稀释 ④_____⑤转移 ⑥_____⑦加水、定容 ⑧摇匀 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上述步骤④和⑥。
(4)如果配制过程中其它操作均正确,请分析以下操作对所配溶液浓度有无影响?(请填“偏高”“偏低”或“无 影响”)
①量取浓硫酸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将使所配溶液浓度________
②若搅拌过程中有液体溅出,则会使溶液浓度_____
③容量瓶没有干燥就直接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__________
④定容时俯视溶液凹液面会使溶液浓度_____
【答案】(1). 250mL 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2). 12.5 (3). 20mL (4). 冷却 (5). 洗涤 (6). 偏低 (7). 偏低 (8). 无影响 偏高
【解析】
【分析】(1)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需要的仪器;
(2)根据c=求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根据稀释定律来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
(3)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
(4)根据c=并结合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的变化来进行误差分析。
【详解】(1)实验室没有240mL规格的容量瓶,应该选择250mL的容量瓶;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
(2)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由于实验室无240mL容量瓶,故应选择250mL容量瓶,配制出250mL溶液,设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mL,根据稀释定律可知:18.4mol/L×VmL= 0.92mol/L×250mL,解得V=12.5mL;
如果实验室有 10mL、20 mL、50 mL 的量筒,应该选择20 mL的量筒;
(3)实验的操作步骤为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加水、定容 ⑧摇匀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4)①量取浓硫酸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则所取浓硫酸的量偏少,将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②若搅拌过程中有液体溅出,则硫酸损失,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③容量瓶没有干燥就直接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因定容时需要加蒸馏水,故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
④定容时俯视溶液凹液面,则所加蒸馏水偏少,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20.巴蜀中学某化学兴趣实验小组的同学欲通过某氯化钠样品来获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杂质:含有 少量泥沙、Na2SO4 和碘化钠),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查阅资料】氯气可以从碘化钠溶液中置换出碘单质。
阅读上述实验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操作①的名称_____;操作④的名称_____。
(2)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②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填仪器名称)
(3)若沉淀 B 中含有 BaSO4,由上述实验操作流程可知,A 中所包含的化学试剂有_____(请 按加入的顺序填上相应试剂的化学式),请写出生成 BaSO4 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操作③目的是从含碘的 CCl4 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 CCl4,该步操作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
(5)如何检验所得 NaCl 固体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请简述该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
【答案】(1). 过滤 (2). 蒸发结晶 (3). 分液漏斗、烧杯 (4). BaCl2、Na2CO3 (5). 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6). C (7). 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几滴 BaCl2 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样 品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
【解析】
【详解】(1)样品加水溶解后通过操作①得到泥沙和溶液甲,则为固液分离,操作①的名称为过滤;溶液丙通过操作④得到氯化钠固体,则其名称为蒸发结晶;
(2)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②利用四氯化碳萃取后进行分液得到溶液丁和溶液丙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
(3)若沉淀 B 中含有 BaSO4,由上述实验操作流程可知,必须用过量氯化钡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完全,再用碳酸钠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完全,则A 中所包含的化学试剂有BaCl2、Na2CO3,生成 BaSO4 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4)操作③目的是从含碘的 CCl4 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 CCl4,必须进行蒸馏,故该步操作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C;
(5)检验所得 NaCl 固体中所含杂质 Na2SO4已经除尽的方法是: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几滴 BaCl2 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样 品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
21.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已知除了含有 KNO3 以外,其中可能还含有 KCl、Ba(NO3)2、CuSO4、K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通过以下实验来确定该样品的组成: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除 KNO3 以外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 是_____,可能存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请写出第②步变化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A 同学为了确认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否存在, 他重新取了少量该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请根据该同学设计的方案填空:
加入的试剂①_________试剂②_____(填化学式);当加入试剂②时,实验现 象为_____就可以确认该物质一定存在。
(4)B 同学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样品的成份,他称取了 10.0 g 该固体,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说明: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已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①请简述在实验室进行上述实验过程时如何洗涤沉淀_____。
②若按照 B 同学以上实验方案,还需对“溶液 2”中的溶质进一步分析,通过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若该 样品中含 KNO3 的质量分数为_____时,可以确认样品中一定不含有“可能存在的物质”。
【答案】(1). Ba(NO3)2、K2CO3 (2). CuSO4、Na2SO4 (3). KCl (4). BaCO3 + 2HNO3 = Ba(NO3)2 + CO2↑ + H2O (5). HNO3 (6). AgNO3 (7). 有不溶于稀 HNO3 的白色沉淀产生 (8). 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完全浸没沉淀为止,待水自然滤干后,再重复操作 2 ~ 3 次 (9). 39.4%
【解析】
【分析】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CuSO4、所以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两者都有,判断Ba(NO3)2一定存在,K2CO3、Na2SO4最少有一种;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BaCO3,则原固体含有K2CO3,不含Na2SO4;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色沉淀为BaSO4;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或氯化银、或两者都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据此分析。
【详解】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CuSO4、所以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两者都有,判断Ba(NO3)2一定存在,K2CO3、Na2SO4最少有一种;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BaCO3,则原固体含有K2CO3,不含Na2SO4;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色沉淀为BaSO4;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或氯化银、或两者都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
综上所述:白色固体粉末一定含有KNO3、Ba(NO3)2、K2CO3;一定不含CuSO4、Na2SO4;可能含有KCl;
(1)原白色粉末中除 KNO3 以外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Ba(NO3)2、K2CO3,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CuSO4、Na2SO4;可能存在的物质是KCl;
(2)第②步变化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 + 2HNO3 = Ba(NO3)2 + CO2↑ + H2O;
(3)A 同学为了确认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KCl是否存在,检验氯化钾可选择硝酸和硝酸银进行检验,故加入的试剂①HNO3试剂②AgNO3;加入足量的稀硝酸酸化后,当加入试剂②时,实验现 象为有不溶于稀 HNO3 的白色沉淀产生就可以确认该物质一定存在;
(4)①在实验室进行上述实验过程时,洗涤沉淀的操作为: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完全浸没沉淀为止,待水自然滤干后,再重复操作 2 ~ 3 次;
②根据流程可知,产生气体的体积为0.56L,则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则碳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质量为3.45g;沉淀的质量为2.33g,则为0.01mol硫酸钡,可知Ba(NO3)2的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2.61g;若该 样品中不含有氯化钾,则 KNO3 的质量分数为,故若该 样品中含 KNO3 的质量分数为39.4%时,可以确认样品中一定不含有“可能存在的物质”。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CaCO3 的摩尔质量是 100g
B. 1molCO2 中含有 1molO2 和 1molC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D. 1molN2 和 2molNO2 所含有氮原子物质的量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aCO3 的摩尔质量是 100g/mol,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原子、没有氧分子,1molCO2 中含有2molO原子和 1molC原子,选项B错误;
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选项C正确;
D、1molN2 和 2molNO2 所含有氮原子物质的量相同,均为2mol,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过滤操作时,应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
B. 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D. 从碘水中萃取碘时,向分液漏斗加入适量的 CCl4,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震荡后应立即进行分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A.过滤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B.蒸发操作时,不能将溶液蒸干,防止固体分解;
C.蒸馏时,温度的目的是测量蒸汽的温度;
D.萃取时应静置后分液。
【详解】A 在过滤中,玻璃棒只能作引流,不能搅拌,避免损坏滤纸,影响过滤效果,选项A错误;
B、蒸发时,蒸发皿可以放在铁圈上或泥三角上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耐高温,不用垫石棉网,选项B错误;
C.蒸馏时,温度的目的是测量蒸汽的温度,则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选项C正确;
D.萃取时应静置后分液,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滴到试管外面,胶头滴管应紧贴试管内壁
B. 实验室需要量取 7.0mL 浓硫酸,俯视读数时会使量取的体积小于 7.0mL
C. 用托盘天平称量 NaOH 固体时,应在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后再进行称量
D. 皮肤上不慎沾洒上了少量的浓硫酸,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一层氯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滴加,滴管不可紧贴试管内壁,选项A错误;
B、用量筒量取7.0mL 浓硫酸,俯视会使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小,小于 7.0mL,选项B正确;
C、一般药品放到纸上称量,易潮解或腐蚀性的药品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由于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所以要放到烧杯中称量,选项C错误;
D. 皮肤上不慎沾洒上了少量的浓硫酸,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一层碳酸氢钠软膏,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4.现有四组溶液:①四氯化碳和氯化钾溶液组成的混合液 ②粗盐溶液中混有少量泥沙 ③氯化钠和单 质溴的水溶液 ④45%的乙醇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分液 B. 分液、过滤、萃取、蒸馏
C. 分液、过滤、蒸馏、萃取 D. 蒸馏、分液、过滤、萃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液法可以将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分开;
蒸馏法是控制沸点的不同来实现互溶的两种液体物质间的分离方法;
萃取分液法指的是加入萃取剂后,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以前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两种溶剂互不相溶,出现分层现象;
过滤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
【详解】①汽油不溶于水,所以汽油和氯化钾溶液是分层的,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②泥沙不溶于水,可将粗盐溶于水后过滤分离;
③向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中加入萃取剂四氯化碳后,溴单质会溶解在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而分层,然后分液即可实现二者的分离;
④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两种液体,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答案选B。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 CO32-
B. 某无色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 某溶液中滴加了 BaCl2 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验证某碱性溶液中是否有 Clˉ,取样后先加过量的稀盐酸除去 CO32-和 OHˉ,再加 AgNO3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ˉ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去分析。
【详解】A、若向固体铁中滴入稀盐酸也会产生气体,此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选项A错误;
B、并不是只有碱才能使酚酞显红色,显碱性的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色,选项B正确;
C、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白色沉淀可以是硫酸钡,也可以是氯化银,选项C错误;
D、检验Cl-,不能先滴加盐酸,因为这样要引进Cl-离子,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2+、Mg2+、SO42-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 溶液 ③加适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 Na2CO3 溶液 ⑤加过量的 BaCl2 溶液。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⑤④①③ B. ①⑤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⑤①③ D. ①④⑤②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要先过滤除去泥沙,再除SO42-离子,然后再除Ca2+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NaOH除去Mg2+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然后过滤即可,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②⑤④①③或①⑤④②①③或①⑤②④①③,
答案选A。
7.下列分离或提纯混合物的实验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离由乙二醇(沸点 198℃)与醋酸(沸点 77.1℃)组成的混合溶液 —— 蒸馏
B. 从 KNO3(含少量 NaCl 杂质)的稀溶液中提取 KNO3 晶体 ——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C. 用 CCl4 萃取碘水中的碘,待液体分层后 —— 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 铁粉中含有少量的铜粉杂质,加入过量的稀 HCl 后 —— 过滤
【答案】D
【解析】
【分析】A.互溶,但沸点不同;
B.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C.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D.铁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
【详解】A.互溶,但沸点不同,则选择蒸馏法可分离,选项A正确;
B.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则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可分离,选项B正确;
C.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用分液漏斗萃取后、分液可分离,选项C正确;
D. 铁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不能除杂反而除去铁,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8.现有①MgSO4、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 五种溶液,不加任何其他试剂,被鉴别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④③①②⑤ B. ④⑤③②① C. ④③⑤②①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加任何其他试剂,观察为蓝色溶液的为④CuCl2,与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为③NaOH,与③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可鉴别出①MgSO4,与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②Ba(NO3)2,最后一种为⑤KCl,所以被鉴别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①②⑤,
答案选A。
9.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1mol 金属铝所含电子数目为 0.3 NA
B. 在常温常压下 1 mol CO2 所含电子数目为 22 NA
C. 在标准状况下,22.4L 水所含原子数目为 3 NA
D. 16 g O2 所含分子数目为 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0.1mol 金属铝含有1.3mol电子,所含电子数目为1.3NA,选项A错误;
B、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2个电子,在常温常压下 1 mol CO2 所含电子数目为 22 NA,选项B正确;
C、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不为1mol,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选项C错误;
D、16g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0.5mol,故含分子0.5NA个,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0.在下列四种溶液中的NO3-离子浓度与 50 mL 1 mol/L 的 Al(NO3)3 溶液中NO3-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 150 mL 1 mol/L 的 NaNO3 B. 75 mL 2 mol/L 的 Ca(NO3)2
C. 150 mL 2 mol/L 的 KNO3 D. 75 mL 3 mol/L 的 NH4 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溶液中不水解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计算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详解】50 mL 1 mol/L 的 Al(NO3)3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3=3mol•L-1。
A、150mL 1mol•L-1硝酸钠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1=1mol•L-1;
B、75mL 2mol•L-1硝酸钙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2=4mol•L-1;
C、150mL 2mol•L-1硝酸钾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1=2mol•L-1;
D、75mL 3mol•L-1硝酸铵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1×1=3mol•L-1。
答案选D。
11.等质量的两种气体 C2H4 和 N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密度一定相同 B. 体积一定相同 C. 原子数一定相同 D. 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A.密度=,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摩尔体积;
B. C2H4和N2的摩尔质量相同,根据n==分析;
C.二者都是双原子分子,结合N=nNA=NA分析;
D.根据n=分析二者的物质的量。
【详解】A.密度=,由于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相同,则二者的密度不一定相同,选项A错误;
B. C2H4 和 N2的摩尔质量为28g/mol,根据n==可知,二者含有的分子数一定相同,但没有说明气体的状态,体积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 C2H4 和 N2分别为6原子和2原子分子,根据B可知二者分子数相同,则含有原子数一定不相同,选项C错误;
D. C2H4 和 N2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根据n=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2.同温同压下,气体 A 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1∶2,二者对应的体积比为 1∶4,则气体 A 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 )
A. 16 B. 8 C. 44 D. 64
【答案】D
【解析】
【详解】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根据V= Vm知,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设气体A是摩尔质量是M,气体A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体积比为1:4,所以V(A):V(O2)=:=:=1:4,所以M(A)=64,在数值上,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其摩尔质量,所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
答案选D。
13.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将 10.6 g Na2CO3 溶于 1 L 水中,可得 0.1 mol/L 的 Na2CO3 溶液
B. 可使用 250 mL 容量瓶分两次完成 490 mL 某浓度的 BaCl2 溶液的配制
C. 将 25.0 g 胆矾(CuSO4·5H2O)溶于水后配成 100 mL 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 1 mol/L
D. 将 62 g Na2O 溶于水配成 1 L 溶液,可得到浓度为 1 mol/L 的 NaOH 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A.氯化钠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
B.配制490mL溶液,必须选用规格为500mL的容量瓶;
C.根据n=计算出胆矾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c=计算出所得溶液浓度;
D、62 g 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生成2mol氢氧化钠,配成 1 L 溶液,可得到浓度为2 mol/L 的 NaOH 溶液。
【详解】A. 将 10.6 g Na2CO3 溶于 1 L 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故所得Na2CO3 溶液浓度不是 0.1 mol/L ,选项A错误;
B. 配制490 mL 某浓度的 BaCl2 溶液,应选用 500 mL 容量瓶配制,不能分两次配制,选项B错误;
C.25.0 g胆矾的物质的量为:溶于水后配成 100 mL 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 1 mol/L,选项C正确;
D. 62g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2molNaOH,则所得溶液浓度为:=2mol/L,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4.现有甲、乙、丙三瓶无色溶液,某同学用这些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A. BaCl2、HNO3、AgNO3 B. BaCl2、H2SO4、Mg(NO3)2
C. CaCl2、HNO3、NaCl D. CaCl2、HCl、Na2C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钠可以和BaCl2发应得到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溶于HNO3得到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溶液的氯离子和AgNO3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选项A正确;
B、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钡反应得到碳酸钡沉淀,碳酸钡和过量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不溶解,选项B错误;
C、碳酸钠可以和CaCl2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碳酸钙沉淀溶于HNO3得到硝酸钙溶液,硝酸钙溶液和NaCl之间不反应,选项C错误;
D、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碳酸钙沉淀溶于过量的HCl得到酸化的氯化钙溶液,酸化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5.20℃时,饱和 KCl 溶液的密度为1.17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 4.0mol/L,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 20℃时,取出该饱和溶液 10mL,则所含溶质 KCl 的质量为 2.98 g
B. 此溶液中 KCl 的质量分数为74.5×4.0/(1.174×1000)×100%
C. 20℃时,密度小于1.174 g/cm3 的 KCl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 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 20℃时,溶液的密度一定大于1.174 g/cm3
【答案】D
【解析】
【分析】A、根据m=nM计算;
B、根据c=进行公式变形计算;
C、KCl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时,KCl溶解度不变,剩余溶液是饱和溶液。
【详解】A、20℃时,取出该饱和溶液 10mL,则所含溶质 KCl 的质量为m=nM=cVM=4mol/L ×0.01L×74.5g/mol=2.98 g,选项A正确;
B、20℃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1.174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L-1,根据c=可知,质量分数为w=×100%,选项B正确;
C、KCl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故20℃时,密度小于1.174 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选项C正确;
D、若将饱和溶液蒸发,则有KCl晶体析出.再恢复到20℃时,其溶解度不变,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密度仍为1.174g•cm-3,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6.某 10% NaOH 溶液,加热蒸发掉 100 g 水后得到 80 mL 20%的溶液,则该 20%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 )
A. 7.5 mol/L B. 12.5 mol/L C. 6.25 mol/L D. 7 mol/L
【答案】C
【解析】
【分析】设10%NaOH溶液的质量为m,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计算溶液的质量,进而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根据c=计算。
【详解】设10%NaOH溶液的质量为m,则:
m×10%=(m-100g)×20%,解得m=200g,
m(NaOH)=200g×10%=20g,
n(NaOH)==0.5mol,
c(NaOH)==6.25mol/L,
答案选C。
17.现有下列 10 种物质:①H2SO4 ②空气 ③Fe ④CO2 ⑤Ba(OH)2 ⑥H2O ⑦碘水 ⑧CuSO4··5H2O ⑨饱和的 MgCl2 溶液 ⑩Fe(OH)3 胶体
(1)以上 10 种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 是_________________;(以上各空均填相应物质的序号)
(2)将④通入到⑤溶液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实验室中制备 Fe(OH)3 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将制备好的 Fe(OH)3 胶体装入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由上 述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⑦⑨⑩ (2). ④⑥ (3). ① (4). ⑤ (5).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最终得到澄清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也可) (6). FeCl3 + 3 H2O(沸水) = Fe(OH)3(胶体) + 3HCl (7). Fe(OH)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解析】
【详解】(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②空气由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组成;⑦碘水、⑨饱和的 MgCl2 溶液、⑩Fe(OH)3 胶体均属于分散系,故属于混合物;答案为②⑦⑨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④CO2、⑥H2O属于氧化物,答案为④⑥;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①H2SO4属于酸,答案为①;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Ba(OH)2属于碱,答案为⑤;
(2)将④CO2通入到⑤Ba(OH)2溶液中先生成碳酸钡,当二氧化碳过量时碳酸钡溶解,故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最终得到澄清溶液;
(3)制备胶体的原理是利用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 + 3 H2O(沸水) = Fe(OH)3(胶体) + 3HCl,将制备好的 Fe(OH)3 胶体装入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由上 述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Fe(OH)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18.在 0 ℃、101kPa 时,某气体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在相同条件下,该气体对氢气的 相对密度为 d,现取 V L 该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 NA 表示,以下各空用含相关字 母的代数式表示。):
(1)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 mol
(2)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ol,所含原子个数为_______________。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溶于 0.5 L 纯水(密度为 1.0 g / cm3)中恰好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假设该气 体与水不反应),试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若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g / cm3, 则该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 / L。
【答案】(1). 2d g/mol (2). mol (3). (4). (5). (6).
【解析】
【分析】(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2)根据n=进行计算;
(3)根据ρ=进行计算;
(4)根据ρ=进行计算;
【详解】(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在 0 ℃、101kPa 时,此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d,则气体的摩尔质量M= d×2g/mol=2d g/mol;
(2)在标准状况下 V L 该气体物质的量为n==mol,所含原子个数为mol=;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ρ===;
(4)V L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质量为,0.5 L 纯水(密度为 1.0 g / cm3)的质量为,500g,故溶液的质量为()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ρg / cm3, 则该溶液的体积为,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mol / L。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需要用到 240mL 浓度为 0.92mol/L 的稀硫酸,但是他们发 现实验室中只有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为了完成实验,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配制浓度为 0.92mol/L 的稀硫酸,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 1.84g/cm3
(1)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能顺利的完成该实验,所选仪器除了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试剂瓶外还必需要的仪器有_____。
(2)通过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mL,如果实验室有 10mL、20 mL、50 mL 的量筒,你应该选择_____的量筒。
(3)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为①计算 ②量取 ③稀释 ④_____⑤转移 ⑥_____⑦加水、定容 ⑧摇匀 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上述步骤④和⑥。
(4)如果配制过程中其它操作均正确,请分析以下操作对所配溶液浓度有无影响?(请填“偏高”“偏低”或“无 影响”)
①量取浓硫酸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将使所配溶液浓度________
②若搅拌过程中有液体溅出,则会使溶液浓度_____
③容量瓶没有干燥就直接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__________
④定容时俯视溶液凹液面会使溶液浓度_____
【答案】(1). 250mL 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2). 12.5 (3). 20mL (4). 冷却 (5). 洗涤 (6). 偏低 (7). 偏低 (8). 无影响 偏高
【解析】
【分析】(1)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需要的仪器;
(2)根据c=求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根据稀释定律来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
(3)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分析;
(4)根据c=并结合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的变化来进行误差分析。
【详解】(1)实验室没有240mL规格的容量瓶,应该选择250mL的容量瓶;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
(2)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由于实验室无240mL容量瓶,故应选择250mL容量瓶,配制出250mL溶液,设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mL,根据稀释定律可知:18.4mol/L×VmL= 0.92mol/L×250mL,解得V=12.5mL;
如果实验室有 10mL、20 mL、50 mL 的量筒,应该选择20 mL的量筒;
(3)实验的操作步骤为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加水、定容 ⑧摇匀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4)①量取浓硫酸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则所取浓硫酸的量偏少,将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②若搅拌过程中有液体溅出,则硫酸损失,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③容量瓶没有干燥就直接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因定容时需要加蒸馏水,故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
④定容时俯视溶液凹液面,则所加蒸馏水偏少,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20.巴蜀中学某化学兴趣实验小组的同学欲通过某氯化钠样品来获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杂质:含有 少量泥沙、Na2SO4 和碘化钠),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查阅资料】氯气可以从碘化钠溶液中置换出碘单质。
阅读上述实验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操作①的名称_____;操作④的名称_____。
(2)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②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填仪器名称)
(3)若沉淀 B 中含有 BaSO4,由上述实验操作流程可知,A 中所包含的化学试剂有_____(请 按加入的顺序填上相应试剂的化学式),请写出生成 BaSO4 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操作③目的是从含碘的 CCl4 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 CCl4,该步操作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
(5)如何检验所得 NaCl 固体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请简述该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
【答案】(1). 过滤 (2). 蒸发结晶 (3). 分液漏斗、烧杯 (4). BaCl2、Na2CO3 (5). 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6). C (7). 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几滴 BaCl2 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样 品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
【解析】
【详解】(1)样品加水溶解后通过操作①得到泥沙和溶液甲,则为固液分离,操作①的名称为过滤;溶液丙通过操作④得到氯化钠固体,则其名称为蒸发结晶;
(2)在实验室进行操作②利用四氯化碳萃取后进行分液得到溶液丁和溶液丙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
(3)若沉淀 B 中含有 BaSO4,由上述实验操作流程可知,必须用过量氯化钡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完全,再用碳酸钠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完全,则A 中所包含的化学试剂有BaCl2、Na2CO3,生成 BaSO4 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4)操作③目的是从含碘的 CCl4 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 CCl4,必须进行蒸馏,故该步操作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C;
(5)检验所得 NaCl 固体中所含杂质 Na2SO4已经除尽的方法是:取少量所得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几滴 BaCl2 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样 品中所含杂质 Na2SO4 已经除尽。。
21.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已知除了含有 KNO3 以外,其中可能还含有 KCl、Ba(NO3)2、CuSO4、K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通过以下实验来确定该样品的组成: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除 KNO3 以外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 是_____,可能存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请写出第②步变化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A 同学为了确认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否存在, 他重新取了少量该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请根据该同学设计的方案填空:
加入的试剂①_________试剂②_____(填化学式);当加入试剂②时,实验现 象为_____就可以确认该物质一定存在。
(4)B 同学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样品的成份,他称取了 10.0 g 该固体,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说明: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已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①请简述在实验室进行上述实验过程时如何洗涤沉淀_____。
②若按照 B 同学以上实验方案,还需对“溶液 2”中的溶质进一步分析,通过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若该 样品中含 KNO3 的质量分数为_____时,可以确认样品中一定不含有“可能存在的物质”。
【答案】(1). Ba(NO3)2、K2CO3 (2). CuSO4、Na2SO4 (3). KCl (4). BaCO3 + 2HNO3 = Ba(NO3)2 + CO2↑ + H2O (5). HNO3 (6). AgNO3 (7). 有不溶于稀 HNO3 的白色沉淀产生 (8). 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完全浸没沉淀为止,待水自然滤干后,再重复操作 2 ~ 3 次 (9). 39.4%
【解析】
【分析】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CuSO4、所以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两者都有,判断Ba(NO3)2一定存在,K2CO3、Na2SO4最少有一种;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BaCO3,则原固体含有K2CO3,不含Na2SO4;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色沉淀为BaSO4;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或氯化银、或两者都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据此分析。
【详解】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CuSO4、所以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两者都有,判断Ba(NO3)2一定存在,K2CO3、Na2SO4最少有一种;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BaCO3,则原固体含有K2CO3,不含Na2SO4;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色沉淀为BaSO4;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是碳酸银或氯化银、或两者都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
综上所述:白色固体粉末一定含有KNO3、Ba(NO3)2、K2CO3;一定不含CuSO4、Na2SO4;可能含有KCl;
(1)原白色粉末中除 KNO3 以外一定还含有的物质是Ba(NO3)2、K2CO3,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CuSO4、Na2SO4;可能存在的物质是KCl;
(2)第②步变化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 + 2HNO3 = Ba(NO3)2 + CO2↑ + H2O;
(3)A 同学为了确认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KCl是否存在,检验氯化钾可选择硝酸和硝酸银进行检验,故加入的试剂①HNO3试剂②AgNO3;加入足量的稀硝酸酸化后,当加入试剂②时,实验现 象为有不溶于稀 HNO3 的白色沉淀产生就可以确认该物质一定存在;
(4)①在实验室进行上述实验过程时,洗涤沉淀的操作为: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完全浸没沉淀为止,待水自然滤干后,再重复操作 2 ~ 3 次;
②根据流程可知,产生气体的体积为0.56L,则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则碳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质量为3.45g;沉淀的质量为2.33g,则为0.01mol硫酸钡,可知Ba(NO3)2的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2.61g;若该 样品中不含有氯化钾,则 KNO3 的质量分数为,故若该 样品中含 KNO3 的质量分数为39.4%时,可以确认样品中一定不含有“可能存在的物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