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1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1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6531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解析版)
展开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16=48分)
1.下列我国科技创新的产品设备在工作时由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是( )
A长征5号火箭使用的液氧发动机
B.北斗导航卫星的太阳能板电池
C.位于江苏的海上风力发电场
D.世界上首部可折叠柔屏手机
【答案】D
【详解】A.长征火箭的发动机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动能,选项A不选。
B.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选项B不选。
C.风力发电机组工作时,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选项C不选。
D.手机中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选项D选。
答案选D。
2.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硝酸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会增大 B. 铜与硝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硝酸可氧化Fe2+ D. 铁或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答案】C
【详解】A.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硝酸露置于空气中,硝酸物质的量减小,所以溶液的浓度降低,选项A错误;
B.铜与硝酸没有单质生成,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B错误;
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把Fe2+氧化为Fe3+,选项C正确;
D.常温下,铁或铝和浓硝酸发生钝化,钝化也是发生了化学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D
【解析】详解:A.化学反应的能量可转化为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不一定表现为热能,如可燃物的燃烧,既转化为热能,又有光能,A错误;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例如铝热反应在高温下才能进行,在常温下不反应,B错误。
C.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例如铝热反应在高温下才能进行,但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
D.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放热,反之吸热,D正确;
答案选D。
4.能证明NaCl是离子化合物的事实是( )
A. 常温下是固体 B. 熔融态能导电
C. 水溶液能导电 D. 易溶于水
【答案】B
【详解】离子化合物在熔化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态能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化状态下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态不能导电,则能证明NaCl是离子化合物的事实是熔融态能导电,故选B。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气体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 表示,三者之间有以下关系:VB=3VA,3VC =2VB,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 A(g)+B(g)C(g)
B. 6A(g)+2B(g)3C(g)
C. 3A(g)+B(g)2C(g)
D. A(g)+3B(g)2C(g)
【答案】D
【详解】V B =3V A ,3V C =2V B ,故V A :V B :V C =1:3:2,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此反应可表示为A(g)+3B(g)2C(g),
故选D。
6.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Z和W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为离子化合物 B. 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Y>X
C. 简单离子半径:Y>Z D. Z、X、Y对应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答案】D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为N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W为Cl元素。
A.Na和Cl元素形成的化合物NaCl是离子化合物,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N<F,所以氢化物稳定性Y>X,B正确;
C.氟离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含有2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Y>Z,C正确;
D.N、Na两种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为+5、+1,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7.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 原子半径:S>Cl
B. 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 还原性:I﹣>Br﹣
D. 酸性:H2SO4>H3PO4
【答案】B
【详解】A.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由于原子序数Cl>S,所以原子半径:S>Cl,A不符合题意;
B.二者都是碳酸的钠盐,酸式盐稳定性比正盐差,与元素周期律无关,B符合题意;
C.Br、I是同一主族的元素,由于非金属性,Br>I,所以还原性:I﹣>Br﹣,与元素周期律有关,C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非金属性S>P,所以酸性:H2SO4>H3PO4,与元素周期律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8.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Y的原子序数是W的2倍,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强
B. 氢元素与W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C. W的简单离子的半径比X的大
D. 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答案】C
【详解】A. Y与Z处于同同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则Z>Y,但选项中未提到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则条件不足,其酸性无法比较,故A项错误;
B. W为O,氢元素与W可形成H2O或H2O2两种化合物,故B项错误;
C. X、W简单离子的电子层均为2层,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序数小的微粒半径反而大,即O2->Na+,则W的简单离子的半径比X的大,故C项正确;
D. W与Y同族,且在Y的上一周期,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则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弱,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关于元素性质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C、N、O、F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 KOH、NaOH、LiOH的碱性逐渐减弱
C. P、S、Cl、Ar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 Na、Mg、Al、Si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答案】C
【详解】A.C、N、O、F位于周期表同一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A正确;
B.Li、Na、K位于同一主族,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KOH、NaOH、LiOH的碱性逐渐减弱,B正确;
C.P、S、Cl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Ar为惰性气体,化合价一般为0,C错误;
D.Na、Mg、Al、Si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4,依次增加,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0.在一定条件下,硝酸与下列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其中氮元素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A. 木炭 B. 氧化铜 C. 氢氧化铁 D. 碳酸钠
【答案】A
【详解】A.浓硝酸和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氮元素化合价+5价变为+4价,表现其强氧化性,故A符合;
B.硝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表现了硝酸的酸性,故B不符合;
C.硝酸和氢氧化铁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反应为复分解反应,表现了硝酸的酸性,故C不符合误;
D.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为复分解反应,表现硝酸的酸性,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A。
1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
B. 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
C. 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 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六个纵行,也就是十六个族
【答案】B
【详解】A.第一周期不含碱金属元素,除第一周期外,各周期的元素都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故A错误;B.第二、三周期各含8种元素,则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如Li与Na、O与S等,故B正确;C.第2列元素、He及某些过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C错误;D.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分为16个族,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故D错误;故选B。
12.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这项研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5N的核外电子数比中子数少1 B. 14N与14C互为同位素
C. 15N与14N 为同一种核素 D.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答案】A
【详解】A、15N核外电子数为7,中子数为(15-7)=8,因此核外电子数比中子数少1,故A正确;
B、14N质子数为7,14C质子数为6,质子数不同,两个核素不互为同位素,故B错误;
C、两个核素中子数不同,属于不同核素,故C错误;
D、前者中子数为(13-6)=7,后者中子数为(15-7)=8,中子数不同,故D错误。
13.对反应A(s)+ 3B(g) 2C(g)+ D(g)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3 mol/(L•s) B. v(B)=0.6 mol/(L•min)
C. v(C)=0.5 mol/(L•min) D. v(D)=0.01 mol/(L•s)
【答案】D
【详解】如果以D为基准,则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
A、因为A的状态是固态,浓度视为常数,不能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B、v(D)=v(B)/3=0.2 mol/(L·min);
C、v(D)=v(C)/2=0.25 mol/(L·min);
D、v(D)=0.01mol/(L·s)=0.6mol/(L·min)。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选项D,答案选D。
14.如图为发光二极管连接柠檬电池装置,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铁环作为柠檬电池的正极
B. 电子由发光二极管经导线流向Fe环
C. 负极的电极反应为:Fe-2 e-===Fe2+
D. 可将柠檬替换成盛装酒精溶液的装置
【答案】C
【详解】在如图所示的工作过程中,铜线、铁环插入柠檬,制成柠檬电池,由于活泼性Fe>Cu,所以铜线是柠檬电池的正极,Fe环是柠檬电池的负极,
A. 铁环作为柠檬电池的负极,故A错误;
B. 电子由负极Fe环经导线流向发光二极管,再由发光二极管流向铜线,故B错误;
C.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Fe-2e-===Fe2+,故C正确;
D. 酒精为非电解质,不能将柠檬替换成盛装酒精溶液的装置,故D错误。
故选C。
15.在合成氨反应中,将等物质的量的氮气和氢气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 2min 内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mol•L﹣1•min﹣1,2min 末 N2 的浓度为 7mol•L﹣1,则氢气的起始浓度为( )
A. 9mol•L﹣1 B. 6mol•L﹣1
C. 3mol•L﹣1 D. 2mol•L﹣1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2min时氨气的浓度为2 mol·L-1·min-1×2min=4mol/L,设氮气起始物质的量为n根据三段式解题: N2(g)+3H2(g)2NH3(g)
起始浓度 n/V n/V 0
变化浓度 2 6 4
2min末浓度 7 4 7+2=9=n/V,所以氢气的起始浓度为mol·L-1,答案选A。
16.X、Y、Z、W四种元素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W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Y
Z
W
A. Z的简单氢化物沸点高于Y的简单氢化物沸点
B. 标准状况下,X的单质状态与W的相同
C. X、Z、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且X对应的酸性最强
D. Z的简单离子还原性弱于W的简单离子还原性
【答案】B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为N,Y为O,Z为S,W为Cl,则
A. Y的简单氢化物为H2O,Z的简单氢化物为H2S,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沸点高于H2S,A项错误;
B. 标准状况下,X的单质N2为气态,Cl2也为气态,B项正确;
C. W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为高氯酸,酸性最强,C项错误;
D. S2−具有强还原性,强于Cl−,D项错误;
答案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17.(1)某研究性实验小组欲验证浓硝酸在与Cu、Ag 合金的反应过程中除生成NO2气体外,还会有少量NO生成。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常温下,NO2与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的N2O4液体或晶体存在。”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器。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A中铜与HNO3反应时所有可能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装置中B瓶选用的试剂______________。
a.H2O b.浓硫酸 c.NaOH 熔液
③装置E中长颈漏斗的作用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想通过比较两种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验证S与C的非金属性的强弱,他查阅了资料:可以利用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来判断酸性强弱。于是小明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__。
a.稀硫酸 b.亚硫酸 c.氢硫酸 d.盐酸
②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应盛放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__。
a.碳酸钙 b.硫酸钠 c.氯化钠 d.碳酸钠
③仪器C中盛放的药品是澄清石灰水,如果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证明B中发生反应生成了__________,即可说明H2SO4比H2CO3酸性强,非金属性S比C强。
【答案】(1). Cu+4HNO3(浓)= Cu( NO3)2+2NO2↑+2H2O (2). 3 Cu+8HNO3(稀)=3 Cu( NO3)2+2NO↑+4H2O (3). b (4). 防止倒吸 (5). 分液漏斗 (6). a (7). 圆底烧瓶 (8). d (9).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 CO2
【详解】(1)①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逐渐变稀,会生成NO,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4HNO3(浓)= Cu( NO3 )2+2NO2↑+2H2O、3 Cu+8HNO3(稀)=3 Cu( NO3 )2+2NO↑+4H2O;
②B装置是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避免在C中冷却后水和二氧化氮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所用试剂是浓硫酸,答案选b;
②由于氢氧化钠吸收尾气时可能会发生倒吸现象,所以装置E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2)①根据仪器构造可知仪器A名称是分液漏斗。硫的最高价含氧酸是硫酸,则应盛放稀硫酸,答案选a。
②根据仪器构造可知仪器B的名称是圆底烧瓶;由于硫酸钙微溶,所以应盛放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答案选d。
③仪器C中盛放的药品是澄清石灰水,如果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B中发生反应生成了CO2,即可说明硫酸比碳酸酸性强,非金属性S比C强,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18.某温度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起始时X的浓度为c(X)=________;反应从开始至2分钟末,Y的转化率为α(Y)=________;用Z的浓度变化表示0~2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Z)=________。
(2)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0.5mol/L (2). 10% (3). 0.05mol/(L·min) (4). 3X+Y2Z
【详解】(1)根据图像可知起始时X的物质的量是1.0mol,浓度为c(X)=1.0mol÷2L=0.5mol/L;反应从开始至2分钟末消耗Y是1mol-0.9mol=0.1mol,所以Y的转化率为α(Y)=0.1mol/1mol×100%=10%;2min时生成Z是0.2mol,浓度是0.2mol÷2L=0.1mol/L,则用Z的浓度变化表示0~2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Z)=0.1mol/L÷2min=0.05mol/(L·min)。
(2)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可知X与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2min时消耗X是0.3mol,消耗Y是0.1mol,生成Z是0.2mol,则根据变化量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19.人们常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氢能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理想清洁能源,氢气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可知,1molH2完全燃烧生成1molH2O(气态)时,释放的能量是___________kJ。
(2)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
A.Fe+2FeCl3=3FeCl2B.SO3+H2O=H2SO4
C.CH4+2O2CO2+2H2O D.Ba(OH)2+H2SO4=BaSO4+2H2O
(3)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原电池示意图,实验结束后,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信息如下:
a.电流计指针偏转
b.Cu极有H2产生
c. H+向负极移动
d.电流由Zn经导线流向Cu
①实验报告中记录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②请写出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
③若有1mol电子流过导线,则理论上产生H2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④将稀H2SO4换成CuSO4溶液电极质量增加的是___________(填“锌极”或“铜极”, 下同), 溶液中SO42-移向___________。
【答案】(1). 245 (2). AC (3). ab (4). Zn-2e-=Zn2+ (5). 1 (6). 铜极 (7). 锌极
【解析】(1)1mol氢气和1/2mol氧气反应生成1mol气态水时的反应热=436+249-930=-245kJ,故答案为245。 (2). 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是放热反应理论上能设计成原电池,故选AC。 (3) ①该装置形成原电池,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该原电池中锌为负极,铜为正极,锌溶解质量减少,铜电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氢离子向铜电极移动,电流从铜电极经过导线流向锌电极,故选ab。②锌为负极,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电极反应为:Zn-2e-=Zn2+; ③产生1mol氢气转移2mol电子,所以当有1mol电子流过时,有0.5mol氢气生成,即1g氢气;④将稀H2SO4换成CuSO4溶液,则铜离子在铜电极上析出,所以电极质量增加的是铜极;硫酸根向负极即锌极移动。
20.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E、H、G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
(3)I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高温灼烧该化合物时,火焰呈______________色。
(4)分别写出B、G两种单质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素A和F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写出其中较稳定的化合物与CO2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r (2). C (3). NaOH (4). HClO4 (5). (6). 黄 (7). 2K+2H2O=2K++2OH—+H2↑ (8). Cl2+H2O=Cl—+H++HClO (9). 2Na2O2+2CO2=2Na2CO3+O2
【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R分别是Na、K、Mg、Al、C、O、Cl、N、F、Ar。则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化合物中最多的是有机物,则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
(2)同周期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A、C、D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E、H、G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
(3)I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是NaF,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是。含有钠元素,则高温灼烧该化合物时,火焰呈黄色。
(4)B、G两种单质分别是钾和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2K+2H2O=2K++2OH—+H2↑、Cl2+H2O=Cl—+H++HClO。
(5)元素A和F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中较稳定的化合物与CO2反应生成氧气的是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21.有X、Y、Z、M、R、Q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X
Y
Z
M
R
Q
原子半径/nm
0.186
0.074
0.099
0.160
主要化合价
+4,-4
-2
-1,+7
其它
阳离子核外无电子
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角
六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元素符号为______ ,R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Y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___________。
(3)Q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比Z的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下列事实能说明R非金属性比Y强这一结论的是_______ (选填字母序号)。
a.常温下Y的单质呈固态,R的单质呈气态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Y。
c.Y与R形成的化合物中Y呈正价
【答案】(1). H (2). 第三周期VIIA族 (3). 大于0.099nm 小于0.160nm (4). Mg2+和Na+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前者的核电荷数大于后者,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后者 (5). b、c
【解析】分析:X、Y、Z、M、R、Q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阳离子核外无电子,则X为氢元素;Y有-4、+4价,处于ⅣA族,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则Y为Si元素;R有+7、-1价,处于ⅦA族,R为Cl元素;M有-2价,处于ⅥA族,原子半径小于Cl原子,则M为氧元素;Q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Q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Q为Mg元素;Z在六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Z为Na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为氢元素,Y为Si元素,Z为Na元素,M为氧元素,R为Cl元素,Q为Mg元素。
(1)X为氢元素,R为Cl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A族,故答案为:H;第三周期ⅦA族;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Si的原子半径介于Mg以Cl原子半径之间,故Si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 大于0.099nm,小于0.160nm,故答案为:大于0.099nm,小于0.160nm;
(3)Na+、Mg2+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Na+>Mg2+,故答案为:Mg2+和Na+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前者的核电荷数大于后者,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于后者;
(4)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Cl>Si,a.物质的聚集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b.氢化物越稳定,中心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稳定性HCl>SiH4,说明非金属性Cl>Si,故b正确;c.Si与Cl形成的化合物中Si呈正价,说明Cl吸引电子的能力强,Cl元素的非金属性更强,故c正确;故答案为:bc。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