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福建省惠安市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惠安市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018.11.8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NaOH、NaCl、Na2CO3、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一类,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 B. 含钠的化合物
C. 可溶于水 D. 可与硝酸反应
【答案】D
【详解】A.四种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均属于电解质,故A正确;
B.四种化合物均包含钠元素,故B正确;
C.四中化合物均溶于水,故C正确;
D.NaCl与Na2SO4均不能与硝酸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D。
2.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A. 置换、 化合、 复分解、 分解 B. 置换、 复分解、 化合、 分解
C. 化合、 置换、 分解、 复分解 D. 置换、 化合、 分解、 复分解
【答案】A
【详解】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碳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B、C、D错误,A 正确。答案选A。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详解】A.有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化合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反应,故A错误;
B.有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故B错误;
C.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D错误。答案选C。
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 胶体的分散系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C. 产生丁达尔效应
D. 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答案】B
【详解】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 ,浊液的粒子直径。故A、C、D错误,B正确。答案选B。
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
A. CaO B. Ca(OH)2 C. CaCO3 D. K2CO3
【答案】A
【详解】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CaO溶于水得Ca(OH)2。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溶液
B. 将56g KOH溶于1L水,所得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C. 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灼烧至无色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D. 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火焰呈紫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离子
【答案】C
【详解】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溶液,防止弄破滤纸,故A错误;
B.物质的量浓度指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公式为: ,其中V表示溶液的体积。题中“1L水”指的是溶剂的体积,无法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
C.焰色反应时,应该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故C正确;
D.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钾元素焰色反应的焰色为紫色,故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火焰呈紫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故D错误。答案选C。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胶头滴管使用时应垂直、悬空于试管正上方0.5cm处,故A错误;
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故B正确;
C.过滤操作时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上且低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故C错误;
D.蒸馏操作时冷凝管应下口进水,上口出水,故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方法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
分液
B
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过滤
C
分离汽油和水
萃取
D
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
蒸馏
【答案】D
【详解】A.泥沙不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其与氯化钠溶液分离,故A错误;
B.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可通过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汽油难溶于水,二者混合会出现分层,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C错误;
D. 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沸点差别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答案选D。
9.用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
X
Y
Z
A
甲烷
有机物
化合物
B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碳酸钙
含碳化合物
盐类
D
氧化钠
碱性氧化物
氧化物
【答案】C
【详解】A.甲烷是有机物,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故A正确;
B.胶体是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CaCO3是含碳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不一定是盐类,例如:CO、CO2等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Na2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答案选C。
1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OH溶液
B. 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KOH溶液,过滤
C.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K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
D.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不正确,氢氧化钠也能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不正确,应该用过量的氢氧化钠,过滤后再酸化即可;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CO2和水,所以选项C正确;D不正确,应该用炽热的铜网,答案选C。
11.将下列各组物质区别开来的实验方案不妥的是( )
A. 铁和银:加盐酸观察其是否有气泡产生
B. (NH4)2SO4与NH4Cl:加碱加热闻其气味
C. NaCl与KCl:灼烧观察焰色的颜色
D. K2CO3与KNO3:加稀硫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答案】B
【详解】A.Fe与盐酸反应,而Ag与盐酸不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可行;
B.与碱共热均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不可行;
C.Na、K的焰色不同,则利用灼烧观察焰色的方法可鉴别NaCl、KCl,故C可行;
D.K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KNO3不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可行。答案选B。
12.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推断溶液中含有NH4+
B. 加入碳酸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推断溶液中含有Ca2+
C.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推断溶液中含有CO32—
D.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推断溶液中含有SO42—
【答案】A
【详解】A.溶液中含有NH4+,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发生的离子反应是:,有氨气生成,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正确;
B.加入碳酸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a2+,也可能含有Ba2+,故B错误;
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也可能含有SO32-,故C错误;
D.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Ag+,故D错误。答案选A。
13.下列有关实验用品的使用或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B. 转移溶液时,溶液应先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
C. 配制稀硫酸时,先向烧杯中注入浓硫酸,再加水稀释
D. 称量NaOH固体时,将NaOH直接放在托盘上的纸上进行称量
【答案】B
【详解】A.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若用酒精萃取溴水,酒精与溴水会混溶到一起,无法萃取出溴单质,故A错误;
B. 转移溶液时,溶液应先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故B正确;
C.配制稀硫酸时,先向烧杯中加水,再向烧杯中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易潮解,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能将NaOH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的纸上称量,应该在小烧杯或称量瓶中称量,故D错误。答案选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OH的摩尔质量是40g
B. 1mol OH—的质量为18g
C. 2molCO的体积约为44.8L
D. 1.204×1024个SO2分子的质量为128g
【答案】D
【详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则 NaOH的摩尔质量是40g/mol,故A错误;
B.因为,所以1mol OH—的质量为,故B错误;
C.计算2molCO的体积应在标况下,缺少条件,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公式计算体积,故C错误;
D.1.204×1024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则质量为,故D正确。答案选D。
15.下列物质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1 mol氦气 B. 标准状况下8.96L CH4
C. 9.0g水 D. 含3.612×1023个氢分子的氢气
【答案】B
【详解】A中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则1 mol氦气中原子数为NA;B中标准状况下8.96L CH4的物质的量为,甲烷为5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2NA;C中9.0g水的物质的量为,水为3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1.5NA;D中3.612×1023个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氢气为双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1.2 NA。根据以上分析原子数目最多的是B,故A、C、D错误,B正确。答案选B。
16.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
A. 10g H2和10g O2 B. 5.6L N2和0.25mol CO2
C. 0.5 NA个H2O和0.5mol SO2 D. 32g O2和32g O3
【答案】C
【详解】A.氢气与氧气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根据 可以知道,二者物质的量不相等,含有分子数目也不相等,故A错误;
B.氮气不一定处于标况下,5.6L氮气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0.25mol,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含有的分子数目也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 0.5 NA个H2O的物质的量为0.5mol,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含有的分子数目也相等,故C正确;
D.氧气与臭氧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根据 可以知道,二者物质的量不相等,含有分子数目也不相等,故D错误。答案选C。
17.某金属氯化物MCl2 40.5g,含有0.6mol Cl—,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 )
A. 135 B. 135 g·mol-1 C. 64 D. 64 g·mol-1
【答案】D
【详解】因某金属氯化物MCl2中的Cl-的物质的量0.6mol,则MCl2的物质的量为0.3mol,所以MCl2的摩尔质量为,所以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18.下列溶液中c(Cl-) 最大的是( )
A. 10mL 0.1 mol·L-1的AlCl3溶液 B. 20mL 0.1 mol·L-1的CaCl2溶液
C. 30mL 0.2 mol·L-1的KCl溶液 D. 100mL 0.25 mol·L-1的NaCl溶液
【答案】A
【详解】A中氯化铝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该溶液中;B中;C中;D中。通过上述分析知,氯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A,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19.今有0.1 mol·L-1 Na2SO4溶液300mL, 0.1 mol·L-1MgSO4溶液200mL和0.1 mol·L-1 Al2(SO4)3溶液100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3 B. 1︰1︰1 C. 3︰2︰1 D. 3︰2︰3
【答案】D
【详解】300m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1 mol·L-1,物质的量为;200mL 0.1 mol·L-1MgSO4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1 mol·L-1,物质的量为;100mL 0.1 mol·L-1 Al2(SO4)3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3mol·L-1,物质的量为;所以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3,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20.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高效绿色水处理剂,其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为:2Fe(OH)3 +3KClO+4KOH== 2K2FeO4 + 3KCl + 5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7
B. 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 生成物中K2FeO4与K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D. KClO和KOH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都是钾盐
【答案】C
【详解】A.K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呈现+1价,O通常呈现-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可知K2FeO4中Fe元素的价态为+6价,故A错误;
B.该反应反应前Fe(OH)3中Fe元素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生成的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价态升高;反应前K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生成的K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位-1价,价态降低;此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降低,则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生成物中K2FeO4与KCl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故C正确;
D.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KClO为盐,KOH为碱,故D错误。答案选C。
21.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1NaOH的溶液4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OH的质量分别是 ( )
A. 450mL,36g B. 500mL,36g
C. 500mL,40g D. 450mL,40g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实验室没有450mL的容量瓶,应用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实验室没有450mL的容量瓶,应用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n(NaCl)=0.5L×2mol/L=1mol,m(NaOH)=1mol×40g/mol=40g,故选C。
2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 g金属钠变为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C. 32 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 1 mol·L-1 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答案】A
【详解】A.2.3g金属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0.1mol金属钠变为钠离子失去0.1mol电子,失去电子数目为0.1NA,故A正确;
B.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公式计算11.2L氢气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 32 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则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氧原子的数目为2NA,故C错误;
D.此选项中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用公式计算CaCl2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出氯离子的数目,故D错误。答案选A。
23.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可知,等质量时,M越小,则体积越大,CH4、CO2、O2、SO2四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6g/mol、44g/mol、32g/mol、64g/mol,则甲烷的体积最大,答案选D。
24.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CH4和NH3相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分子数之比17:16 B. 它们的密度之比17:16
C. 它们的氢原子数之比17:12 D. 它们的体积之比17:16
【答案】B
【详解】A.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分子数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分子数之比为17:16,故A正确;
B.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密度之比为M(CH4):M(NH3)=16:17,故B错误;
C.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分子数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分子数之比为17:16,结合CH4和NH3的分子式可知,甲烷和氨气中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7×4):(16×3)=17:12,故C正确;
D.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甲烷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7:16。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氨气的体积之比为17:16,故D正确。答案选B。
25.在无土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 mol 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 )
A. 64、2、24 B. 2、64、24
C. 32、50、12 D. 16、50、24
【答案】A
【详解】由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配制的营养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与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的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营养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NH4+ )=50mol,n(Cl-)=66mol,n(K+)=64mol,n(SO42- )=24mol,
根据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需要n[(NH4)2SO4]=24mol,
再由铵根离子守恒得n(NH4Cl)=50mol-24mol×2=2mol,
由氯离子守恒,则n(KCl)=66mol-2mol=64mol,
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8分)
26.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之一。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以K、Na、H、O、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中②、④、⑥、⑩后面。
物质类别
含氧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2SO4
②___
③NaOH
④___
⑤Na2SO4
⑥___
⑦SO2
⑧SO3
⑨NH3
⑩___
(2)只用上表中所给物质,一定不能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H2SO3\HNO3 \HNO2 (2). KOH或NH3·H2O (3). Na2SO3或NaNO3 \KNO3 (4). H2O或H2S (5). 置换反应
【详解】(1)S、N为非金属元素,对应的含氧酸有H2SO4、H2SO3、HNO3或HNO2 ;K、Na为活泼金属元素,对应的碱有NaOH和KOH,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碱就是氮元素对应的NH3·H2O;形成的盐为含氧酸盐,有Na2SO4、Na2SO3、NaNO3 、KNO3,氢化物有NH3、H2S、H2O。本小题答案为:②H2SO3\HNO3 \HNO2 ;④KOH或NH3·H2O;⑥Na2SO3或NaNO3 \KNO3;⑩H2O或H2S。
(2)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为置换反应,上表中没有单质,所以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本小题答案为: 置换反应。
27.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干冰 ③纯净的盐酸 ④铜 ⑤BaSO4固体 ⑥蔗糖(C12H22O11) ⑦乙醇(C2H5OH) ⑧熔化KNO3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1)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
(2)以上状态中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⑤⑧ (2). ③④⑧
【详解】①NaCl晶体是电解质;②干冰是非电解质;③纯净的盐酸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能导电; ④铜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BaSO4固体是电解质; ⑥蔗糖是非电解质;⑦乙醇是非电解质; ⑧熔融的KNO3是电解质且能导电。
(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⑤⑧。本小题答案为:①⑤⑧。
(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导电的物质是③④⑧。本小题答案为:③④⑧。
2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2KNO3 + 3C + SA + N2↑+ 3CO2↑(已配平)
(1)该反应中质子数最大的原子其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
(2)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生成物A的化学式 __,它属于___ ;(填“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
(3)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的有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 (1). (2). K2S (3). 盐 (4). C、N、S
【详解】(1)该反应中质子数最大的原子为K,K为19号元素,其结构示意图为。本小题答案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化学式为K2S,它属于盐。本小题答案为:K2S;盐。
(3)反应前KNO3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反应后生成N2单质,化合价变为0价,价态降低;反应前碳单质中C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生成CO2,碳元素的化合价变为+4价,价态升高;反应前硫单质中S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生成K2S,硫元素的化合价变为-2价,价态降低,则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有C、N、S。本小题答案为:C、N、S。
29.(1)将34.2g Al2(SO4)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注:Al2(SO4)3相对分子质量为342 ]
① 写出Al2(SO4)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该溶液中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
③ 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其中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_;
④ 再将这10mL溶液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溶质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①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所以含SO2的尾气常用碱液来吸收,请写出其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氧原子数相等的SO2与SO3 ,则S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SO2与SO3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3)今有K2SO4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K+物质的量浓度是0.2mol·L-1,SO42-物质的量浓度是0.7mol·L-1;则Fe3+物质的量浓度等于________mol·L-1。
(4)在标准状况下5.6L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2g,则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____。
【答案】(1). Al2(SO4)3=2Al3++SO42- (2). 1 mol/L (3). 3 mol/L (4). 0.1 mol/L (5). SO2+2NaOH=Na2SO3+H2O (6). 3:2 (7). 6:5 (8). 0.4 (9). 0.2 mol
【详解】(1)①Al2(SO4)3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SO42-。本小题答案为:Al2(SO4)3=2Al3++SO42-。
②34.2g Al2(SO4)3固体的物质的量为:,配成100mL溶液后物质的量浓度为:。本小题答案为:1mol/L。
③从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仍为1mol/L,则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本小题答案为:3mol/L。
④从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仍为1mol/L,则,再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溶质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本小题答案为:0.1mol/L。
(2)①SO2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本小题答案为SO2+2NaOH=Na2SO3+H2O。
②若SO2和SO3中氧原子数相等,则S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SO2与SO3的质量比(3×64g/mol):(2×80g/mol)=6:5。本小题答案为:3:2;6:5。
(3)溶液呈电中性,则满足:3c(Fe3+)+c(K+)+c(H+)=2c(SO42−)+c(OH−),由于溶液中c(H+)和c(OH−)很小,可忽略不计,则有3c(Fe3+)+c(K+)=2c(SO42−),则:3×c(Fe3+)+0.2 mol/L =2×0.7mol/L,所以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为:c(Fe3+)=(2×0.7mol/L−0.2mol/L)÷3=0.4mol/L。本小题答案为:0.4mol/L。
(4)标准状况下5.6LCO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CO)=0.25mol-n(CO2),则混合气体的质量为,n(CO2)=0.2mol,本小题答案为:0.2mol。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30.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BaCl2、NaOH、Na2SO4、(NH4)2 SO4、无水CuSO4,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
(1)各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5种固体全部溶解,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2)分别取四种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观察到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1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最后可利用已检出的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来鉴别余下未检出的物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1). CuSO4 (2). BaCl2 (3). BaCl2+CuSO4===CuCl2+BaSO4 ↓ (4). NaOH (5). CuSO4+2NaOH===Cu(OH)2↓+Na2SO4 (6). NaOH (7). (NH4)2SO4 + 2NaOH Na2SO4 +2NH3↑ + 2H2O
【详解】(1)无水硫酸铜溶于水后溶液变为蓝色,而其它的4种物质在溶解后得到都是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所以硫酸铜可以率先被鉴别出来。本小题答案为:CuSO4。
(2)氯化钡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方程式为BaCl2+CuSO4=BaSO4↓+CuCl2,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所以氯化钡、氢氧化钠可以被鉴别出来,故答案为:BaCl2;BaCl2+CuSO4=BaSO4↓+CuCl2;NaOH;2NaOH+CuSO4=Na2SO4+Cu(OH)2↓。
(3)取(2)中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无色溶液NaOH,,分别加入尚未检出的最后两溶液Na2SO4、(NH4)2SO4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原未知液是(NH4)2SO4,因为铵盐和强碱在共热时会产生氨气,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本小题答案为NaOH;(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31.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250mL 1.0 mol·L-1的NaCl溶液。
(1)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_ 。
(2)配制上述溶液除需要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 、____。
(3)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 。
(4)若实验中出现下列现象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①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干燥_________
②所用过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________
【答案】(1). 14.6g (2). 烧杯 (3). 250mL容量瓶 (4). 重新配制 (5). 无影响 (6). 偏低
【详解】(1)配制250mL 1.0 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0.25L×1mol/L×58.5g/mol≈14.6g。本小题答案为14.6g。
(2)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250mL容量瓶、烧杯。本小题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应重新配置。本小题答案为:重新配制。
(4)①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干燥对所配溶液浓度没有影响。本小题答案为:无影响。
②所用过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会造成溶质的损失,所配溶液浓度会偏低。本小题答案为:偏低。
32.实验室需要标准状况下11.2L的CO2,现用CaCO3与250mL足量稀盐酸反应,问:
(1)至少需要CaCO3多少克?_____
(2)生成C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_____
【答案】(1). 解: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g 1mol 22.4L
m(CaCO3) n(CaCl2) 11.2L
m(CaCO3)=100g×11.2L /22.4L =50g
n(CaCl2)=1mol×11.2L /22.4L =0.5mol (2). c(CaCl2)=0.5mol/0.25L=2mol/L
【详解】解:(1). 解: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g 1mol 22.4L
m(CaCO3) n(CaCl2) 11.2L
m(CaCO3)=100g×11.2L /22.4L =50g
n(CaCl2)=1mol×11.2L /22.4L =0.5mol
(2)c(CaCl2) =0.5mol/0.25L=2mol/L。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018.11.8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NaOH、NaCl、Na2CO3、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一类,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质 B. 含钠的化合物
C. 可溶于水 D. 可与硝酸反应
【答案】D
【详解】A.四种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均属于电解质,故A正确;
B.四种化合物均包含钠元素,故B正确;
C.四中化合物均溶于水,故C正确;
D.NaCl与Na2SO4均不能与硝酸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D。
2.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A. 置换、 化合、 复分解、 分解 B. 置换、 复分解、 化合、 分解
C. 化合、 置换、 分解、 复分解 D. 置换、 化合、 分解、 复分解
【答案】A
【详解】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碳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B、C、D错误,A 正确。答案选A。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详解】A.有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化合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的反应,故A错误;
B.有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故B错误;
C.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D错误。答案选C。
4.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 胶体的分散系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C. 产生丁达尔效应
D. 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答案】B
【详解】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 ,浊液的粒子直径。故A、C、D错误,B正确。答案选B。
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
A. CaO B. Ca(OH)2 C. CaCO3 D. K2CO3
【答案】A
【详解】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CaO溶于水得Ca(OH)2。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溶液
B. 将56g KOH溶于1L水,所得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C. 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灼烧至无色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D. 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火焰呈紫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离子
【答案】C
【详解】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溶液,防止弄破滤纸,故A错误;
B.物质的量浓度指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公式为: ,其中V表示溶液的体积。题中“1L水”指的是溶剂的体积,无法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
C.焰色反应时,应该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故C正确;
D.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钾元素焰色反应的焰色为紫色,故某物质在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看到火焰呈紫色,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故D错误。答案选C。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胶头滴管使用时应垂直、悬空于试管正上方0.5cm处,故A错误;
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故B正确;
C.过滤操作时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上且低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故C错误;
D.蒸馏操作时冷凝管应下口进水,上口出水,故D错误。答案选B。
8.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方法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
分液
B
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过滤
C
分离汽油和水
萃取
D
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
蒸馏
【答案】D
【详解】A.泥沙不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其与氯化钠溶液分离,故A错误;
B.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可通过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
C.汽油难溶于水,二者混合会出现分层,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C错误;
D. 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沸点差别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答案选D。
9.用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
X
Y
Z
A
甲烷
有机物
化合物
B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碳酸钙
含碳化合物
盐类
D
氧化钠
碱性氧化物
氧化物
【答案】C
【详解】A.甲烷是有机物,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故A正确;
B.胶体是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CaCO3是含碳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不一定是盐类,例如:CO、CO2等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
D.Na2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答案选C。
1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OH溶液
B. 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KOH溶液,过滤
C.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K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
D. 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不正确,氢氧化钠也能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不正确,应该用过量的氢氧化钠,过滤后再酸化即可;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CO2和水,所以选项C正确;D不正确,应该用炽热的铜网,答案选C。
11.将下列各组物质区别开来的实验方案不妥的是( )
A. 铁和银:加盐酸观察其是否有气泡产生
B. (NH4)2SO4与NH4Cl:加碱加热闻其气味
C. NaCl与KCl:灼烧观察焰色的颜色
D. K2CO3与KNO3:加稀硫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答案】B
【详解】A.Fe与盐酸反应,而Ag与盐酸不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可行;
B.与碱共热均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不可行;
C.Na、K的焰色不同,则利用灼烧观察焰色的方法可鉴别NaCl、KCl,故C可行;
D.K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而KNO3不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可行。答案选B。
12.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推断溶液中含有NH4+
B. 加入碳酸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推断溶液中含有Ca2+
C.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推断溶液中含有CO32—
D.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推断溶液中含有SO42—
【答案】A
【详解】A.溶液中含有NH4+,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发生的离子反应是:,有氨气生成,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正确;
B.加入碳酸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a2+,也可能含有Ba2+,故B错误;
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也可能含有SO32-,故C错误;
D.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Ag+,故D错误。答案选A。
13.下列有关实验用品的使用或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B. 转移溶液时,溶液应先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
C. 配制稀硫酸时,先向烧杯中注入浓硫酸,再加水稀释
D. 称量NaOH固体时,将NaOH直接放在托盘上的纸上进行称量
【答案】B
【详解】A.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若用酒精萃取溴水,酒精与溴水会混溶到一起,无法萃取出溴单质,故A错误;
B. 转移溶液时,溶液应先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故B正确;
C.配制稀硫酸时,先向烧杯中加水,再向烧杯中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易潮解,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能将NaOH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的纸上称量,应该在小烧杯或称量瓶中称量,故D错误。答案选B。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OH的摩尔质量是40g
B. 1mol OH—的质量为18g
C. 2molCO的体积约为44.8L
D. 1.204×1024个SO2分子的质量为128g
【答案】D
【详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则 NaOH的摩尔质量是40g/mol,故A错误;
B.因为,所以1mol OH—的质量为,故B错误;
C.计算2molCO的体积应在标况下,缺少条件,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公式计算体积,故C错误;
D.1.204×1024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则质量为,故D正确。答案选D。
15.下列物质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1 mol氦气 B. 标准状况下8.96L CH4
C. 9.0g水 D. 含3.612×1023个氢分子的氢气
【答案】B
【详解】A中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则1 mol氦气中原子数为NA;B中标准状况下8.96L CH4的物质的量为,甲烷为5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2NA;C中9.0g水的物质的量为,水为3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1.5NA;D中3.612×1023个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氢气为双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目为1.2 NA。根据以上分析原子数目最多的是B,故A、C、D错误,B正确。答案选B。
16.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
A. 10g H2和10g O2 B. 5.6L N2和0.25mol CO2
C. 0.5 NA个H2O和0.5mol SO2 D. 32g O2和32g O3
【答案】C
【详解】A.氢气与氧气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根据 可以知道,二者物质的量不相等,含有分子数目也不相等,故A错误;
B.氮气不一定处于标况下,5.6L氮气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0.25mol,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含有的分子数目也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 0.5 NA个H2O的物质的量为0.5mol,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含有的分子数目也相等,故C正确;
D.氧气与臭氧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根据 可以知道,二者物质的量不相等,含有分子数目也不相等,故D错误。答案选C。
17.某金属氯化物MCl2 40.5g,含有0.6mol Cl—,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 )
A. 135 B. 135 g·mol-1 C. 64 D. 64 g·mol-1
【答案】D
【详解】因某金属氯化物MCl2中的Cl-的物质的量0.6mol,则MCl2的物质的量为0.3mol,所以MCl2的摩尔质量为,所以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18.下列溶液中c(Cl-) 最大的是( )
A. 10mL 0.1 mol·L-1的AlCl3溶液 B. 20mL 0.1 mol·L-1的CaCl2溶液
C. 30mL 0.2 mol·L-1的KCl溶液 D. 100mL 0.25 mol·L-1的NaCl溶液
【答案】A
【详解】A中氯化铝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该溶液中;B中;C中;D中。通过上述分析知,氯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A,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19.今有0.1 mol·L-1 Na2SO4溶液300mL, 0.1 mol·L-1MgSO4溶液200mL和0.1 mol·L-1 Al2(SO4)3溶液100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3 B. 1︰1︰1 C. 3︰2︰1 D. 3︰2︰3
【答案】D
【详解】300m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1 mol·L-1,物质的量为;200mL 0.1 mol·L-1MgSO4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1 mol·L-1,物质的量为;100mL 0.1 mol·L-1 Al2(SO4)3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0.3mol·L-1,物质的量为;所以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3,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20.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高效绿色水处理剂,其工业制备的反应原理为:2Fe(OH)3 +3KClO+4KOH== 2K2FeO4 + 3KCl + 5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铁酸钾中铁的化合价为+7
B. 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 生成物中K2FeO4与K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D. KClO和KOH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都是钾盐
【答案】C
【详解】A.K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呈现+1价,O通常呈现-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可知K2FeO4中Fe元素的价态为+6价,故A错误;
B.该反应反应前Fe(OH)3中Fe元素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生成的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价态升高;反应前K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生成的K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位-1价,价态降低;此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降低,则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生成物中K2FeO4与KCl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故C正确;
D.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KClO为盐,KOH为碱,故D错误。答案选C。
21.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1NaOH的溶液45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NaOH的质量分别是 ( )
A. 450mL,36g B. 500mL,36g
C. 500mL,40g D. 450mL,40g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实验室没有450mL的容量瓶,应用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实验室没有450mL的容量瓶,应用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n(NaCl)=0.5L×2mol/L=1mol,m(NaOH)=1mol×40g/mol=40g,故选C。
2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 g金属钠变为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C. 32 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 1 mol·L-1 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答案】A
【详解】A.2.3g金属钠的物质的量是0.1mol,0.1mol金属钠变为钠离子失去0.1mol电子,失去电子数目为0.1NA,故A正确;
B.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公式计算11.2L氢气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 32 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则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氧原子的数目为2NA,故C错误;
D.此选项中没有给出溶液的体积,无法用公式计算CaCl2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出氯离子的数目,故D错误。答案选A。
23.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可知,等质量时,M越小,则体积越大,CH4、CO2、O2、SO2四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6g/mol、44g/mol、32g/mol、64g/mol,则甲烷的体积最大,答案选D。
24.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CH4和NH3相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分子数之比17:16 B. 它们的密度之比17:16
C. 它们的氢原子数之比17:12 D. 它们的体积之比17:16
【答案】B
【详解】A.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分子数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分子数之比为17:16,故A正确;
B.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密度之比为M(CH4):M(NH3)=16:17,故B错误;
C.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分子数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则甲烷和氨气的分子数之比为17:16,结合CH4和NH3的分子式可知,甲烷和氨气中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7×4):(16×3)=17:12,故C正确;
D.同温同压下,等质量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甲烷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7:16。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氨气的体积之比为17:16,故D正确。答案选B。
25.在无土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 mol 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 )
A. 64、2、24 B. 2、64、24
C. 32、50、12 D. 16、50、24
【答案】A
【详解】由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配制的营养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与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的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营养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NH4+ )=50mol,n(Cl-)=66mol,n(K+)=64mol,n(SO42- )=24mol,
根据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需要n[(NH4)2SO4]=24mol,
再由铵根离子守恒得n(NH4Cl)=50mol-24mol×2=2mol,
由氯离子守恒,则n(KCl)=66mol-2mol=64mol,
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8分)
26.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之一。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以K、Na、H、O、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中②、④、⑥、⑩后面。
物质类别
含氧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2SO4
②___
③NaOH
④___
⑤Na2SO4
⑥___
⑦SO2
⑧SO3
⑨NH3
⑩___
(2)只用上表中所给物质,一定不能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H2SO3\HNO3 \HNO2 (2). KOH或NH3·H2O (3). Na2SO3或NaNO3 \KNO3 (4). H2O或H2S (5). 置换反应
【详解】(1)S、N为非金属元素,对应的含氧酸有H2SO4、H2SO3、HNO3或HNO2 ;K、Na为活泼金属元素,对应的碱有NaOH和KOH,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碱就是氮元素对应的NH3·H2O;形成的盐为含氧酸盐,有Na2SO4、Na2SO3、NaNO3 、KNO3,氢化物有NH3、H2S、H2O。本小题答案为:②H2SO3\HNO3 \HNO2 ;④KOH或NH3·H2O;⑥Na2SO3或NaNO3 \KNO3;⑩H2O或H2S。
(2)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为置换反应,上表中没有单质,所以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本小题答案为: 置换反应。
27.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干冰 ③纯净的盐酸 ④铜 ⑤BaSO4固体 ⑥蔗糖(C12H22O11) ⑦乙醇(C2H5OH) ⑧熔化KNO3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1)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
(2)以上状态中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⑤⑧ (2). ③④⑧
【详解】①NaCl晶体是电解质;②干冰是非电解质;③纯净的盐酸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能导电; ④铜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BaSO4固体是电解质; ⑥蔗糖是非电解质;⑦乙醇是非电解质; ⑧熔融的KNO3是电解质且能导电。
(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⑤⑧。本小题答案为:①⑤⑧。
(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导电的物质是③④⑧。本小题答案为:③④⑧。
2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2KNO3 + 3C + SA + N2↑+ 3CO2↑(已配平)
(1)该反应中质子数最大的原子其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
(2)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生成物A的化学式 __,它属于___ ;(填“氧化物”或“酸”或“碱”或“盐”)
(3)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的有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 (1). (2). K2S (3). 盐 (4). C、N、S
【详解】(1)该反应中质子数最大的原子为K,K为19号元素,其结构示意图为。本小题答案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化学式为K2S,它属于盐。本小题答案为:K2S;盐。
(3)反应前KNO3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反应后生成N2单质,化合价变为0价,价态降低;反应前碳单质中C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生成CO2,碳元素的化合价变为+4价,价态升高;反应前硫单质中S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生成K2S,硫元素的化合价变为-2价,价态降低,则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有C、N、S。本小题答案为:C、N、S。
29.(1)将34.2g Al2(SO4)3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注:Al2(SO4)3相对分子质量为342 ]
① 写出Al2(SO4)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该溶液中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
③ 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其中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__________;
④ 再将这10mL溶液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溶质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①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所以含SO2的尾气常用碱液来吸收,请写出其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氧原子数相等的SO2与SO3 ,则S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SO2与SO3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3)今有K2SO4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K+物质的量浓度是0.2mol·L-1,SO42-物质的量浓度是0.7mol·L-1;则Fe3+物质的量浓度等于________mol·L-1。
(4)在标准状况下5.6L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2g,则混合气体中CO2的物质的量为____。
【答案】(1). Al2(SO4)3=2Al3++SO42- (2). 1 mol/L (3). 3 mol/L (4). 0.1 mol/L (5). SO2+2NaOH=Na2SO3+H2O (6). 3:2 (7). 6:5 (8). 0.4 (9). 0.2 mol
【详解】(1)①Al2(SO4)3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SO42-。本小题答案为:Al2(SO4)3=2Al3++SO42-。
②34.2g Al2(SO4)3固体的物质的量为:,配成100mL溶液后物质的量浓度为:。本小题答案为:1mol/L。
③从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仍为1mol/L,则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本小题答案为:3mol/L。
④从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仍为1mol/L,则,再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溶质Al2(SO4)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本小题答案为:0.1mol/L。
(2)①SO2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本小题答案为SO2+2NaOH=Na2SO3+H2O。
②若SO2和SO3中氧原子数相等,则S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SO2与SO3的质量比(3×64g/mol):(2×80g/mol)=6:5。本小题答案为:3:2;6:5。
(3)溶液呈电中性,则满足:3c(Fe3+)+c(K+)+c(H+)=2c(SO42−)+c(OH−),由于溶液中c(H+)和c(OH−)很小,可忽略不计,则有3c(Fe3+)+c(K+)=2c(SO42−),则:3×c(Fe3+)+0.2 mol/L =2×0.7mol/L,所以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为:c(Fe3+)=(2×0.7mol/L−0.2mol/L)÷3=0.4mol/L。本小题答案为:0.4mol/L。
(4)标准状况下5.6LCO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CO)=0.25mol-n(CO2),则混合气体的质量为,n(CO2)=0.2mol,本小题答案为:0.2mol。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30.有5瓶白色固体试剂,分别是BaCl2、NaOH、Na2SO4、(NH4)2 SO4、无水CuSO4,现只提供蒸馏水,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鉴别它们。请填写下列空白:
(1)各取适量固体试剂分别加入5支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试管,观察到5种固体全部溶解,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2)分别取四种未检出的溶液,往其中加入上述已检出的溶液,观察到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1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被检出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最后可利用已检出的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来鉴别余下未检出的物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1). CuSO4 (2). BaCl2 (3). BaCl2+CuSO4===CuCl2+BaSO4 ↓ (4). NaOH (5). CuSO4+2NaOH===Cu(OH)2↓+Na2SO4 (6). NaOH (7). (NH4)2SO4 + 2NaOH Na2SO4 +2NH3↑ + 2H2O
【详解】(1)无水硫酸铜溶于水后溶液变为蓝色,而其它的4种物质在溶解后得到都是无色溶液,1支试管中得到蓝色溶液,所以硫酸铜可以率先被鉴别出来。本小题答案为:CuSO4。
(2)氯化钡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方程式为BaCl2+CuSO4=BaSO4↓+CuCl2,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所以氯化钡、氢氧化钠可以被鉴别出来,故答案为:BaCl2;BaCl2+CuSO4=BaSO4↓+CuCl2;NaOH;2NaOH+CuSO4=Na2SO4+Cu(OH)2↓。
(3)取(2)中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无色溶液NaOH,,分别加入尚未检出的最后两溶液Na2SO4、(NH4)2SO4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原未知液是(NH4)2SO4,因为铵盐和强碱在共热时会产生氨气,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本小题答案为NaOH;(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31.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250mL 1.0 mol·L-1的NaCl溶液。
(1)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_ 。
(2)配制上述溶液除需要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 、____。
(3)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 。
(4)若实验中出现下列现象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①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干燥_________
②所用过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________
【答案】(1). 14.6g (2). 烧杯 (3). 250mL容量瓶 (4). 重新配制 (5). 无影响 (6). 偏低
【详解】(1)配制250mL 1.0 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0.25L×1mol/L×58.5g/mol≈14.6g。本小题答案为14.6g。
(2)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250mL容量瓶、烧杯。本小题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应重新配置。本小题答案为:重新配制。
(4)①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干燥对所配溶液浓度没有影响。本小题答案为:无影响。
②所用过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会造成溶质的损失,所配溶液浓度会偏低。本小题答案为:偏低。
32.实验室需要标准状况下11.2L的CO2,现用CaCO3与250mL足量稀盐酸反应,问:
(1)至少需要CaCO3多少克?_____
(2)生成C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_____
【答案】(1). 解: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g 1mol 22.4L
m(CaCO3) n(CaCl2) 11.2L
m(CaCO3)=100g×11.2L /22.4L =50g
n(CaCl2)=1mol×11.2L /22.4L =0.5mol (2). c(CaCl2)=0.5mol/0.25L=2mol/L
【详解】解:(1). 解: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g 1mol 22.4L
m(CaCO3) n(CaCl2) 11.2L
m(CaCO3)=100g×11.2L /22.4L =50g
n(CaCl2)=1mol×11.2L /22.4L =0.5mol
(2)c(CaCl2) =0.5mol/0.25L=2mol/L。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