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素质测试试题(普通班)(解析版)
展开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素质测试试题(普通班)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
A. 爆炸品 B. 氧化剂 C. 剧毒品 D. 腐蚀品
2.密度为0.910 g·cm-3氨水,质量分数为25.0%,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 等于12.5%B. 大于12.5% C. 小于12.5% D. 无法确定
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除氯化钡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 硫酸溶液 B. 盐酸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钠溶液
4.某气体物质的质量为6.4 g,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64 B. 32 C. 96 D. 124
5.下列各组混合物中,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 植物油和水 B. 汽油和水 C. 四氯化碳和水 D. 碘和四氯化碳
6.某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Cu2+、Na+、、Cl﹣
B. Ba2+、Na+、OH﹣、
C. OH﹣、HCO3﹣、Ca2+、Na+
D. K+、Na+、OH﹣、NO3﹣
7.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A. 漂白粉是化合物 B. 水玻璃是纯净物
C. 盐酸是电解质 D. 纯碱不属于碱
8.将20 mL 0.5 mol•L﹣1K2SO3溶液逐滴加入到20 mL 0.2 mol•L﹣1硫酸酸化的紫色KMnO4溶液中,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则Mn元素在产物中的存在形态是( )
A. Mn B. Mn2+ C. Mn2O3 D. K2MnO4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B. 氯化氢溶于水后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C. 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D. 导电性强的物质一定是强电解质
10.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合金的密度比各成分金属小
B.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都很好
C. 合金的导电性比各成分金属强
D. 合金的种类和性能与成分有关
11.硫酸亚铁溶液含有杂质硫酸铜和硫酸铁,为除去杂质,提纯硫酸亚铁,应该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 )
A. 锌粉 B. 镁粉 C. 铁粉 D. 铝粉
12.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氧化铝来制取金属铝,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分解反应 B.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 金属铝是氧化产物 D. 说明氧化铝是电解质
13.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 )
A. 明矾在水中能电离出硫酸根离子
B. 明矾含有钾离子和铝离子两种阳离子
C. 明矾溶于水后能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D. 明矾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14.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的最佳顺序为( )
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KMnO4(H+)溶液 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
A. ①③ B. ③② C. ③① D. ①②③
15.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e(OH)3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是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
B. 阳光穿透清晨的树林时形成的光柱,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体现
C. 鸡蛋清溶液分类上属于悬浊液
D. 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Fe(OH)3胶体
16.已知:① 向KMnO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② 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③ 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Cl2>Fe3+>I2
B. 上述实验中,共有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C. 实验①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D. 实验②证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药品进行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中发生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
B. 向Na2SiO3饱和溶液中滴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C. 一段时间后②中有胶冻状物质生成
D. 该实验能证明酸性强弱的顺序:硫酸>碳酸>硅酸
18.下列关于明矾净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铝离子能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B. 氢氧化铝胶体因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C. 氢氧化铝胶粒能吸附水中杂质,并使这些杂质与氢氧化铝胶体一起凝聚而沉降
D. 天然水经明矾处理后可除去水中的杂质和细菌,就可以饮用了
二、实验题(共4小题,共52分)
19.某溶液的溶质离子可能含有Mg2+、Ba2+、CO、Cl-、SO、NO中的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Ⅱ.过滤,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Ⅰ和Ⅱ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NO,某同学提出下列假设:①只存在Cl-;②Cl-、NO同时存在;③____________。
已知实验提供的试剂只有稀盐酸、AgNO3溶液、稀硝酸、NaOH溶液和蒸馏水。
验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如图所示装置(部分仪器已略去)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甲在加热过程中能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烧杯是________(填“Ⅰ”或“Ⅱ”),该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甲可证明______________(填“Na2CO3”或“NaHCO3”)更稳定。
(2)实验乙用来探究Na2O2与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包有Na2O2的棉花着火。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棉花着火说明该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1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将生成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0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21.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_________。固体B是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____的质量。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Na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NaOH的包装箱应贴腐蚀品标志,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C
【解析】设加入水的体积为V,那么质量分数为25%的氨水的体积也为V,
稀释后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1.9%<12.5%。
3.【答案】B
【解析】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的方法:先用盐酸酸化(若有沉淀,过滤),再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
4.【答案】A
【解析】6.4 g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64 g·mol-1;当摩尔质量以g·mol-1作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5.【答案】D
【解析】植物油和水、汽油和水、四氯化碳和水都是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分液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分液漏斗等;用分液漏斗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时,下层液体应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经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6.【答案】D
【解析】Cu2+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为无色溶液的条件,故A错误;
Ba2+、之间反应生成难溶物硫酸钡,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OH﹣、、Ca2+之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K+、Na+、OH﹣、之间不发生反应,且都是无色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D
【解析】A项,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故A错误;
B项,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含有水和硅酸钠,故B错误;
C项,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C错误;
D项,纯碱(苏打)为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故D正确。
8.【答案】B
【解析】由信息可知,S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则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设反应后Mn元素的化合价为x,
由电子守恒可知,20×0.001 L×0.5 mol·L-1×(6﹣4)=20×10﹣3L×0.2 mol•L﹣1×(7﹣x),
解得x=+2,
故选B。
9.【答案】B
【解析】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A错误;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的盐酸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导电,但是液态氯化氢中只有分子不能导电,B正确;酸是溶于水后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溶于水后能够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属于盐,C错误;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目有关,与是否为强电解质无关,浓度很小的强电解质导电性可能较弱,而浓度很大的弱电解质导电性反而较强,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合金的硬度一般高于各成分金属,熔点一般低于各成分金属。但密度、抗腐蚀性及导电性不是绝对优于其成分。
11.【答案】C
【解析】 在除杂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除杂要尽,②不引入新杂质,③容易分离,④可增不可减。本题中给出的这四种物质均可把杂质除去,但是锌粉、镁粉、铝粉也都转化成了相应的离子,引入了新杂质,而铁粉不仅可使杂质离子除去,而且还可使主要的离子Fe2+增加。
12.【答案】C
【解析】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取铝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O34Al+3O2↑,该反应既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铝是还原产物,氧气是氧化产物。熔融的氧化铝能导电,氧化铝是电解质。
13.【答案】C
【解析】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铝离子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并使其从水中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14.【答案】C
【解析】 先加入少量KSCN溶液,若无红色,证明无Fe3+,然后加足量的氯水,若出现红色,说明有Fe2+存在。不用加入足量KMnO4(H+)溶液的原因是KMnO4(H+)溶液是紫红色的溶液,干扰Fe2+检验。
15.【答案】B
【解析】A项,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为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故A错误;
B项,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形成光路,故B正确;
C项,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于胶体,故C错误;
D项,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应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否则易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① KMnO4晶体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黄绿色气体为Cl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有:KMnO4>Cl2。② FeCl2溶液与少量Cl2反应溶液变黄色生成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Cl2+Cl2===2FeCl3,氧化性大小关系为Cl2>Fe3+,Fe2+作还原剂。③ FeCl3溶液与KI反应有I2生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Cl3+2KI===2FeCl2+I2+2KCl,氧化性大小关系为Fe3+>I2。
由上分析可知氧化性大小关系为>Cl2>Fe3+>I2,A正确;上述实验总共有3个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由氧化性大小Cl2>I2,Cl2能将I--氧化为I2,而使淀粉变蓝,C错误;实验②中Fe2+只作还原剂,体现出还原性,未体现出氧化性,D错误;
17.【答案】B
【解析】①中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②中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钠,两个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A正确;
硅酸钠溶液呈碱性,向Na2SiO3饱和溶液中滴酚酞后溶液会显红色,B错误;
一段时间后②中生成硅酸胶体,则有胶冻状物质生成,C正确;
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酸性:硫酸>碳酸;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证明酸性:碳酸>硅酸,该实验能证明酸性强弱的顺序:硫酸>碳酸>硅酸,D正确。
18.【答案】D
【解析】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铝离子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并使其从水中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明矾无法除去水中的细菌和微生物。
19.【答案】(1)CO、SO
(2)Mg2++2OH-===Mg(OH)2↓、Ba2++SO===BaSO4↓
(3)只存在NO 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取适量溶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Mg2+,由于Mg2+与CO不能共存,即溶液中无CO;向实验Ⅰ所得滤液中加入足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Ba2+,Ba2+与SO不能共存,即溶液中无SO;由于溶液呈电中性,则该溶液中必定还含有阴离子,即至少含有Cl-、NO中的一种。
20.【答案】(1)Ⅱ Ca2++2OH-+CO2===CaCO3↓+H2O Na2CO3
(2)2Na2O2+2CO2===2Na2CO3+O2 放出大量的热
(3)32.8%
【解析】(1)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产生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a2CO3较稳定,加热时不分解。
(2)Na2O2与CO2反应产生O2,并放出大量的热,故能够使棉花着火。
(3)由题给信息可得如下关系式:
2NaHCO3~CO2~CaCO3
2×84 100
m(NaHCO3) 4.0 g
则m(NaHCO3)==6.72 g,m(Na2CO3)=10 g-6.72 g=3.28 g,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0%=32.8%。
21.【答案】(1)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2)Cl2+2Br-===Br2+2Cl-
(3)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4)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解析】A中滴加浓盐酸后,发生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生成的黄绿色气体是Cl2,在A、B、C中分别发生反应:Cl2+2KI===2KCl+I2、Cl2+2NaBr===2NaCl+Br2、Cl2+2NaBr===2NaCl+Br2,由于B、C中生成了Br2而溶液变为黄色,打开活塞b,C中生成的Br2在D中发生反应:Br2+2KI===2KBr+I2。过程Ⅲ实验,当B中黄色溶液继续通入过量Cl2时,溶液变为棕红色,以此为对照,说明C中黄色溶液无Cl2,从而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22.【答案】 (1)溶解 过滤 (2)K2CO3 HCl BaCl2
(3)K2CO3+BaCl2===BaCO3↓+2KCl BaCO3+2HCl===BaCl2+CO2↑+H2O (4)否(不能) 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5)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 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可用K2CO3将BaCl2转化为BaCO3沉淀,过滤即可分离,BaCO3溶于盐酸,蒸发结晶制得BaCl2固体;滤液的成分为KCl和过量的K2CO3,需用盐酸除去过量的K2CO3,再蒸发结晶制得KCl固体,故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固体B(BaCl2)中的所有钡离子全部来源于原混合物,因此只要测得固体B或沉淀A1的质量,据“钡量”守恒可确定BaCl2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