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实验班) Word版
展开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化学(实验班)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说明:
(1)本卷两大部分,共23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2)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计算器或具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设备。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Li-7 H-1 O-16 Cu-64 C-12 N-14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9每小题2分,10-18每小题3分,共45分)
1.已知“凡气体分子总数增加的反应都是熵增大的反应”。下列反应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自发进行的是
A.2O3(g)=3O2(g) △H<0 B.2CO(g)=2C(s)+O2(g) △H>0
C.N2(g)+3H2(g)=2NH3(g ) △H<0 D.CaCO3(s)=CaO(s)+CO2(g) △H>0
2.对于平衡CO2(g) CO2(aq) △H= -19.75 kJ • 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
3.下列对钢铁制品采取的措施不能防止钢铁腐蚀的是
A.保持表面干燥 B.表面镀锌 C.表面形成烤蓝 D.表面镶嵌铜块
4.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几乎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是
A.加少量醋酸钠固体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加少量硫酸钠固体
5.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体系压强不再变化 D.2v逆(X)=v正(Y)
6.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A.装置①探究H2S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装置②可用于测定中和热
C.装置③测定O2的生成速率 D.装置④保护铁闸门不被腐蚀
7.关于下列电化学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构成电解池时Fe极质量既可增也可减
B.装置②工作一段时间后,a极附近溶液的pH减小
C.用装置③精炼铜时,d极为精铜
D.装置④中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Zn
8.298K、1.01×105Pa,O2、S、Se、Te分别与H2化合的反应热数据如图所示。写出Se与H2化
合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Se(s)+H2(g)=H2Se(g) ΔH=-242kJ·mol-1 B.Se(s)+H2(g)=H2Se(g) ΔH=-20kJ·mol-1
C.Se(g)+H2(g)=H2Se(g) ΔH=+81kJ·mol-1 D.Se(s)+H2(g)=H2Se(g) ΔH=+81kJ·mol-1
9.根据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a−d−CuSO4(aq) −c−b
B.该原电池原理:Zn+CuSO4 ═ ZnSO4+Cu
C.c电极质量减少量等于d电极质量增加量
D.d电极反应:Cu2++2e− = Cu,反应后CuSO4溶液浓度下降
10.硼化钒(VB2)-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最高的电池,电池示意图如右,该电池工作时反应为:
4VB2+11O2=4B2O3 +2V2O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a 为电池正极
B.图中选择性透过膜为阴离子透过性膜
C.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极a附近区域pH减小
D.VB2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VB2 +22OH——22e- = V2O5 + 2B2O3 + 11H2O
1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
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 ·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之比为1:3
D.c1的取值范围为0.04 mol·L-1<c1<0.14 mol·L-1
12.对于可逆反应:2A(g)+B(g) 2C(g) △H< 0,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13.下列有关图像,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Ⅰ知,反应在 T1、T3 处达到平衡
B.由图Ⅰ知,该反应的△H<0
C.由图Ⅱ知,t3时采取降低反应温度的措施
D.由图Ⅱ知,反应在 t6时,NH3 体积分数最大
14.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 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第一阶段:将粗镍与 CO 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B.增大c(CO),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D.增加Ni的含量,CO的转化率增大
15.清华大学王晓琳教授首创三室电解法制备LiOH,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电极连接电源负极
B.N为阳离子交换膜
C.Y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 ═ 4OH−
D.制备2.4 g LiOH产生的H2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
16.某化学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密闭容器中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
B.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
D.若T2>T1,达到平衡时b、d点的反应速率为vd > vb
17.在1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Y(g) M(g)+N(g),所得实验数
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 温度/℃ |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 | |
n(X) | n(Y) | n(M) | ||
① | 700 | 0.10 | 0.10 | 0.09 |
② | 800 | 0.20 | 0.20 | 0.10 |
③ | 900 | 0.10 | 0.15 | a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实验①中,若5min时测得n(M)=0.05mol,则0~5min时间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
率v(N)= 0.01mol/(L•min)
C.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
D.实验③中,达到平衡时,a大于0.06
18.如图所示,隔板Ⅰ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反应:
X(g)+3Y(g)2Z(g) ΔH=-192kJ·mol-1。向M、N中都通入amolX和bmolY的混合气体,
初始时M、N两容器的容积相同,保持两容器的温度相同且恒定不变。下列说法一定正确
的是
A.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 M<N
B.若向N中再充入amolX和bmolY,则平衡时,X的转化率:M>N
C.若a∶b=1∶3,当M中放出172.8kJ热量时,X的转化率为90%
D.若a=1.2,b=1,并且N中达到平衡时体积为2L,此时含有0.4molZ,则再通入0.36molX
时,v(正)<v(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5小题,共55分)
19.(10分)
(1)化学反应速率可通过实验测定。要测定不同反应时刻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通过观察和测量体系中的某一物质的相关性质,再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计算。如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时的速率,可通过测定收集等体积H2需要的________来实现;在KMnO4与H2C2O4反应中,可通过观察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变化来测定该反应的速率;在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反应中,该反应速率的快慢可通过 来判断。。
(2)已知: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S↓+ H2O。某同学探究影响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序号 | 反应温度 | Na2S2O3浓度 | 稀硫酸 | H2O | ||
V/mL | c/(mol/L) | V/mL | c/(mol/L) | V/mL | ||
① | 20 | 10.0 | 0.10 | 10.0 | 0.50 | 0 |
② | 40 | V1 | 0.10 | V2 | 0.50 | V3 |
③ | 20 | V4 | 0.10 | 4.0 | 0.50 | V5 |
该实验①、②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1、V2和V3分别是 、 、 。实验①、③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4、V5分别是 、 。
20.(12分)
(1)图1中甲池的总反应式为N2H4+O2===N2+2H2O。甲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乙池中石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甲池中么每消耗0.1 mol N2H4,乙池电极上则会析出 g固体。
(2)镁燃料电池在可移动电子设备电源和备用电源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图2为“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电极为镁合金和铂合金。E为该燃料电池的 极(填“正”或“负”)。F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3)图3为电化学法生产硫酸的工艺示意图,电池以固体金属氧化物作电解质,该电解质能传导O2-离子。S(g)在负极生成SO3的电极反应式为 。已知S(g)在负极发生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为提高硫蒸气的转化率,该工艺采取的措施有 (任写一条)。
21.(12分)氨是重要的氮肥,合成原理为: N2(g)+3H2(g)2NH3(g) △H= —92.4 kJ/mol。在
500℃、20 MPa时,将N2、H2置于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种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10 min内以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
(2)在10 ~20 min内:NH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加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NH3物质的量
(3)第1次平衡的平衡常数K1 = (带数据的表达式),第2次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4)在反应进行至25 min时:①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
② 达第二次平衡时,新平衡的平衡常数K2 K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2.(13分)
(1)25 ℃时,制备亚硝酰氯所涉及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如表:
| 热化学方程式 | 平衡常数 |
① | 2NO2(g)+NaCl(s)NaNO3(s)+NOCl(g) ΔH1=a kJ∙mol-1 | K1 |
② | 4NO2(g)+2NaCl(s)2NaNO3(s)+ 2NO(g)+Cl2(g) ΔH2=b kJ∙mol-1 | K2 |
③ | 2NO(g)+Cl2(g)2NOCl(g) ΔH3 | K3 |
则该温度下,ΔH3= kJ∙mol-1;K3= (用K1和K2表示)。
(2)25℃时,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0.08 mol NO和0.04 molCl2发生上述反应③,若反应开始与结束时温度相同,数字压强仪显示反应过程中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Ⅰ实线所示,则ΔH3 ___(填“>”“<”或“=”)0;若其他条件相同,仅改变某一条件,测得其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Ⅰ虚线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在5 min时,再充入0.08 mol NO和0.04 molCl2,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图Ⅱ是甲、乙两同学描绘上述反应③的平衡常数的对数值(lgK)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曲线是 (填“甲”或“乙”),a值为 。25 ℃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NO(g)、Cl2(g)、NOCl(g)的浓度分别为0.8、0.1、0.3,则此时v正 v逆(填“>”“<”或“=”)
(3)在300 ℃、8 MPa下,将CO2和H2按物质的量之比1∶3 通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CO2(g)+3H2(g)CH3OH(g)+H2O(g)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则该反应条件下的平衡常数为Kp=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3.(8分)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C(g)
(1)若开始时放入1molA和1molB,达到平衡后,生成amolC,这时n(A)为________mol。
(2)若开始时放入3molA和3molB,达到平衡后,生成n(C)为________mol。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2mol B和1mol C,达到平衡后,A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mol和3amol,则x=________,y=________。平衡时,n(B)________(填序号)。
A.大于2mol B.等于2mol C.小于2mol D.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2mol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molC,待再次到达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________。
(5)若保持温度不变,在一个与(1)反应前起始体积相同、且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开始时放入1molA和1molB,达到平衡后,生成b molC,将b与a进行比较,则________(填序号)。
A.a<b B.a>b C.a=b D.不能比较
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参考答案
高二化学(实验班)
1-5 BDDDD 6-10 DADCC 11-15 AABAB 16-18ADD
19.(10分)
(1)时间,溶液颜色,出现浑浊所需要的时间(3分)
(2)温度,10.0、10.0、0(4分);浓度,10.0、6.0 (3分)
20.(12分)
(1)N2H4+4OH--4e-===N2+4H2O (2分);2H2O-4e-===O2↑+4H+或4OH--4e-===2H2O+O2↑ (2分);12.8(2分)
(2) 负 (1分) ClO- + 2e- + H2O = Cl-+ 2OH- (2分)
(3)S- 6e- +3O2- = SO3 (2分);硫磺(二氧化硫)循环使用;用稀硫酸吸收SO3(减小生成物浓度,有利于提高S转化率) (1分)
21.(12分)
(1)v = 0.005 mol/(L min) (2分) ;(2) AB (2分) ;
(3) (2分) ;45.5 %(2分)
(4)移走0.1 mol NH3(2分) , ②等于(2分)
22.(13分)
(1)2a-b (2分) (1分)
(2)<(2分) 加入催化剂(1分) 增大(1分) 乙(1分) 2 (2分) >(1分)
(3) (2分)
23.(8分,各1分)
(1)1-a (2)3a (3)2 3-3a D (4) (2分)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