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8-2019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2018-2019-1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命题人:
答题说明:
1.考生应把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写在密封线以内,密封线以外的无效。
2.请用钢笔、中型笔或圆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 煤炭、石油、沼气 B. 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C.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D. 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这三种能源不但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而且是来自太阳的能量,C正确;正确选项C。
2.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
A. 由Zn和稀H2SO4制氢气 B. 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
C. 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 D. 碳酸钙的分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上分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正反应是放热反应。A.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B.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以C作为还原剂的反应,反应吸热,故B错误;C.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碳酸钙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名师点晴】本题通过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不同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熟悉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水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CO、H2作为还原剂的反应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 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 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变化也一定有能量变化,错误,不选A;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不选B;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正确,选C;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有关,错误不选D。
考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名师点睛】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物质的状态的改变。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或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4.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则关于方程式2H2O(l)===2H2(g)+O2(g)的Δ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大于零
C. 该反应ΔH=-571.6 kJ/mol D.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扩大一倍ΔH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
B、如果一个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C、燃烧均为放热反应;
D、ΔH与热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成正比;
【详解】A、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故A错误;
B、2H2(g)+O2(g)= 2H2O(l) ΔH1=-571.6 kJ/mol,则2H2O(l)===2H2(g)+O2(g) ΔH2=+571.6 kJ/mol;反应ΔH大于零,B正确;
C、2H2(g)+O2(g)= 2H2O(l)ΔH1=-571.6 kJ/mol,则2H2O(l)===2H2(g)+O2(g) ΔH2=+571.6 kJ/mol;该反应ΔH=+571.6 kJ/mol,C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量不同,ΔH也不同,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扩大一倍,ΔH也相应扩大一倍;D错误;
正确选项B。
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 ( )
A. 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B. 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
C. C(s)+O2(g)=CO(g) △H1; C(s)+O2(g)=CO2(g) △H2
D. H2(g)+Cl2(g)=2HCl(g) △H1; H2(g)+Cl2(g)=HCl(g) △H2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只有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比液态能量高,焓变为负;
B.只有反应物中S的状态不同,气态比固态能量高,焓变为负;
C.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
D. 物质的状态相同时,物质的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详解】A.只有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比液态能量高,焓变为负,则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多,可以知道△H1>△H2,故A不选;
B.只有反应物中S的状态不同,气态比固态能量高,焓变为负,则气态S反应时放热多,可以知道△H1>△H2,故B不选;
C.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可以知道△H1>△H2,故C不选;
D.物质的状态相同时,物质的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可以知道△H2>△H1,故D可选;
正确选项D。
【点睛】物质的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不同,一般能量关系:固态<液态<气态;注意比较ΔH大小时,ΔH有正负号;负的越多,ΔH就越小。
6.某反应的△H=+100kJ/mol,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 B. 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
C. 正反应活化能可能等于100kJ/mol D. 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则正反应活化能大于100kJ/mol,故A错误;
B、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 ,无法确定逆反应活化能的大小,故B错误;
C、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 ,正反应活化能大于100kJ/mol,故C错误;
D、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即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故D正确;
正确选项D。
7.依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气的燃烧热ΔH=-241.8 kJ·mol-1
B. 2 mol H2(g)与1 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低
C. 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1
D. H2O(g)生成H2O(l)时,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故氢气的燃烧热为(483.6+88)/2=285.8 kJ·mol-1, A错误;
B. 2 mol H2(g)与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放出热量483.6 kJ,所以2 mol H2(g)与1 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B错误;
C.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ΔH=+(483.6+88)=+571.6 kJ·mol-1,C正确;
D.H2O(g)生成H2O(l)时,为物理变化,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D错误;
正确选项C。
【点睛】明确反应热与物质总能量大小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根据物质具有的能量进行计算:△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以此解答该题。
8.已知2H2(g)+O2(g)=2H2O(l) ΔH=-569.6kJ/mol,2H2O(g)=2H2(g)+O2(g) ΔH=+482.1 kJ/mol。现有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 )
A. 2.43 kJ B. 4.86 kJ C. 43.8 kJ D. 87.5 kJ
【答案】A
【解析】
9.298 K、101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 kJ/mol
D. 在常温、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92 kJ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A项正确;
B. 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ΔH,反应速率加快,b曲线符合要求,B项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1molN2和3mol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时放出的热量为92 kJ,C项正确;
D.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通入1molN2和3 mol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92 kJ,D项错误;
正确选项D。
10.已知CH4(g)和CO(g)的燃烧热分别是890.3 kJ·mol-1和 283.0kJ·mol-1,则由CH4(g)不完全燃烧生成1 mol CO(g)和H2O(l)的ΔH为( )
A. -607.3 kJ·mol-1 B. +607.3 kJ·mol-1 C. -324.3 kJ·mol-1 D. +324.3 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CH4(g)和CO(g)的燃烧热分别是890.3 kJ·mol-1和 283.0kJ·mol-1,则可得到①CH4(g)+2O2(g)=CO2(g)+2H2O(l) ΔH=- 890.3 kJ·mol-1②CO(g)+1/2O2(g)=CO2(g) ΔH=-283.0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CH4(g)+3/2 O2(g)= CO(g)+ 2H2O(l) ΔH=-607.3 kJ·mol-1 ;故选A项;正确选项A。
【点睛】本题的易错项为B项。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号的含义是:“+”代表吸热,“-”代表放热。数值代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甲烷不完全燃烧为放热反应,ΔH应为“-”,直接就排除了选项B和D,然后再根据盖斯定律来求具体数值,选出正确答案。
1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114.8kJ·mol-1
B.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SO3(g) △H=-98.32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
C. 已知2H2(g)+O2(g)=2H2O(g) △H=-483.6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D. 已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那么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和热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 △H=-57.4kJ·mol-1, A错误;
B.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 和1molO 2 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B错误;
C.燃烧热是1mol的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水在气态时不稳定,只有生成液态水时稳定,C错误;
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说明石墨能量低,金刚石能量高,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明确燃烧热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然后仔细观察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越高,该反应就越不稳定,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1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
A. -1780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答案】B
【解析】
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分析,反应热=280+3×160﹣6×330=﹣1220 kJ/mol,选B。
视频
13.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3/2O2(g)=SO2(g)+H2O(g) △H1
2H2S(g)+SO2(g)=3/2S2(g)+2H2O(g) △H2
H2S(g)+O2(g)=S(g)+H2O(g) △H3
2S(g)=S2(g)△H4 则△H4正确表达式为( )
A. △H4=2/3(△H1+△H2-3△H3) B. △H4=2/3(3△H3-△H1-△H2)
C. △H4=3/2(△H1+△H2+3△H3) D. △H4=3/2(△H1-△H2-3△H3)
【答案】A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反应相加,减去3倍的第三个反应,即得3S(g)=== S2(g),再将反应乘以 即得第四个反应,所以ΔH4= (ΔH1+ΔH2-3ΔH3),答案选A。
14.对于可逆反应A(g)+3B(s)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υ(A)=0.3mol/(L·min) B. υ(B)=0.6mol/(L·min)
C. υ(C)=0.5mol/(L·min) D. υ(D)=0.4mol/(L·min)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将各种物质转化成A,以此可比较反应速率大小。
【详解】A.已知υ(A)=0.3mol/(L·min);
B.由于B(s)为纯固体,不用B来表示反应速率;
C.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υ(A)=1/2υ(C)= 0.5/2=0.25 mol/(L·min);
D. 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υ(A)=1/2 υ(D)= 0.4/2=0.2 mol/(L·min);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正确选项A。
15.将2 mol X和2 mol Y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aQ(g),2 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的值为2 B. 平衡时X的浓度为0.2 mol·L-1
C. Y的转化率为60% D. 反应速率v(Y)=0.3 mol·(L·min)-1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根据n=cV计算生成的Q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a的值;
B.根据生成的n(Z),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n/V计算;
C.根据生成的n(Z),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
D.根据V= 计算 v(Y);
【详解】A.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则生成的n(Q)=0.4×2=0.8 mol,所以2: a =0.8:0.8,计算得出a=2 ,A正确;
B.平衡时生成0.8 mol Z ,则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0.8×1/2=0.4 mol ,故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为2-0.4=1.6mol,平衡时X的浓度为1.6/2=0.8 mol·L-1,B错误;
C.平衡时生成0.8molZ ,则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为0.8×3/2=1.2 mol ,故Y的转化率为1.2/2×100%=60%,C正确;
D.反应速率v(Y)=1.2/(2×2)= 0.3 mol·(L·min)-1,D正确;
正确选项:B。
16.实验室用Zn与稀H2SO4反应来制取氢气,常加少量CuSO4来加快反应速率。为了研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见下表),将表中所给的试剂按一定体积混合后,分别加入四个盛有相同大小的Zn片(过量)的反应瓶(甲、乙、丙、丁)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记录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实验
试剂
甲
乙
丙
丁
4 mol·L-1 H2SO4/mL
20
V1
V2
V3
饱和CuSO4溶液/mL
0
2.5
V4
10
H2O/mL
V5
V6
8
0
收集气体所需时间/s
t1
t2
t3
t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答案】C
【解析】
因为该实验是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因此要保证锌和硫酸完全一致,即V1、V2、V3均是20ml。要保证实验中硫酸的浓度相等,由实验丁可知所加饱和硫酸铜溶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一定是10ml,所以V6=7.5ml,V5=10ml,V4=2ml。因为实验甲中不能构成原电池,反应慢,用时多,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17.在C(s)+CO2(g)2CO(g)反应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升高温度 ②增加碳的量 ③恒容通入CO2 ④恒压下充入N2 ⑤恒容下充入N2 ⑥恒容通入CO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②碳是固体,增加碳的量反应速率不变;③恒容通入CO2气体,CO2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④恒压下充入N2容器容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⑤恒容下充入N2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⑥恒容通入CO增大CO浓度,反应速率加快,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8.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3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B.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225 mol·L-1·min-1
C. 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加
D. 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CO2的转化率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3 min时,CH3OH和CO2的浓度相等,但是并没有达到平衡,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10min时达到化学平衡,则从反应开始到平衡,二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0.075"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则H2的平均反应速率0.225mol·L-1·min-1,故B正确;C.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氦气,因体积不变,则各组分浓度不变,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CO2的转化率不变,故C错误;D.向容器中充入2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CO2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限度
19.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2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预先装入催化剂)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的0.9倍。在此时间段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则经过时间为( )
A. 2 min B. 3 min C. 4 min D. 5 min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据此通过方程式利用差量法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再利用根据V= 计算时间。
【详解】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压强的0.9倍,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3)×0.9=3.6mol;根据3H2+ N22NH3反应可知,3 mol氢气参加反应,反应后气体的量减少2mol,现在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4-3.6 mol,则消耗氢气0.6 mol,消耗氢气的浓度为0.6/2=0.3 mol·L-1 , 此时间段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所以根据V= 公式:0.1=0.3/,=3 min;B正确;正确选项B。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单位时间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D. 催化剂不参与反应,但能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可增大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但百分数不变,故B错误;
C.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但百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增大,故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增大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但百分数不变,增大压强,缩小体积,相当于增大浓度,所以和增大浓度结论一样;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数,也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2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恒温时,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从而改变该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D. 3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1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恒温时,增大压强,如通入惰性气体导致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不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加快,故A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活化分子含量增加,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B正确;
C.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该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
D.如在同一个反应,且计量数之比为3:1,则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3mol·L-1·s-1的反应速率与1mol·L-1·s-1的反应速率可能相等,故D错误;
正确选项B。
【点睛】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恒温恒容条件下,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条件下 ,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分压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2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B. 已知, N2 (g) + 3 H2(g)2NH3(g) △H﹤0 ,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C. 反应CO(g)+NO2(g)CO2(g)+NO(g)△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 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答案】A
【解析】
缩小容器体积,2HI(g)H2(g)+I2(g)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体系颜色变深,故A正确;降低温度,N2 (g) + 3 H2(g)2NH3(g) △H﹤0 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提高氨的产率,故B错误;升高温度CO(g)+NO2(g)CO2(g)+NO(g)△H﹤0平衡逆向移动,NO2(g)浓度增大,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体系颜色变深,故C错误;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溴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溶液颜色变浅,故D错误。
23.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是( )
A.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发生改变 B. 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改变
C. 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改变 D. 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保持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时,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改变,但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含量不再改变,如果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改变,各组分的含量发生改变,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故C正确;
D、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增大压强,各物质浓度增大,但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正确选项C。
2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②v正(Y)= 2v逆(X)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Z,同时生成2nmolY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根据ρ=m/V可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体系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发生变化,不能根据密度不变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错误;
②v正(Y)= 2v逆(X)关系式满足气体的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且体现了v正、v逆的关系,可以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③该反应左右两边化学计量数不等,容器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④若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正反应方向),则应同时生成n mol Y(逆反应方向),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而此时生成2n mol Y(逆反应方向),说明v(正)
符合题意的选项②③,C正确;正确选项 C。
25.t℃时,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 2Z(g) △H<0,各组分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 mol·L-1
0.1
0.3
0
2min末浓度/mol·L-1
0.08
平衡浓度/mol·L-1
0.1
A. 0~2min的平均速率ν(X) =0. 01 mol·L-1·min-1
B. 达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50%
C. 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 其它条件不变,增加X的浓度,ν正增大、ν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0~2min的平均速率v(x) =(0.1-0.08)mol/L/2min=0.01mol·L-1·min-1,增强;B、
Z的平衡浓度是0.1mol/L,则Y的浓度减少0.15mol/L,所以Y的平衡转化率是50%,正确;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D、其它条件不变,增加X的浓度,ν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正向移动,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理论应用
26.在一密闭容器中,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60%,则( )
A. a>b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不变 D.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答案】D
【解析】
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60%,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减压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小的方向移动,a 27.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5 s达到平衡。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1 B. B的转化率为20%
C. 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 D. 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s)
【答案】B
【解析】
28.硫代硫酸钠(Na2S2O3)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四种情况中最早出现浑浊的是( )
A. 10℃时0.1 mol /L Na2S2O3和0.1 mol /L H2SO4各 5 mL
B. 10℃时0.1 mol /LNa2S2O3和0.1 mol /L H2SO4 各5 mL,加水10mL
C. 20℃时0.1 mol /LNa2S2O3和0.1 mol /LH2SO4各 5 mL
D. 20℃ 时0.2mol /L Na2S2O3和0.1 mol /LH2SO4各5 mL,加水10 mL
【答案】C
【解析】
【详解】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出现的沉淀越早,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于C、D温度高于A、B,所以C、D反应速率大于A、B,在同一温度下,D中反应物的浓度小于C中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C中的快,最早出现沉淀;正确选项C。
29.化学反应C(s)+H2O(g)CO(g)+H2(g) ΔH>0 达到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扩大容器的容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加入水蒸气使容器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加入固体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则A、扩大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正确;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错误;C、加入水蒸气使容器压强增大,水蒸气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错误;D、碳是固体,加入固体碳,平衡不移动,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名师点晴】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浓度、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的几种特殊情况
(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纯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平衡基本无影响。
(2)由于压强的变化对非气态物质的浓度基本无影响,因此,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变化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3)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无变化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的变化对其平衡无影响。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故平衡不移动。
(5)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应视为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如某合成氨平衡体系中,c(N2)=0.1 mol·L-1、c(H2)=0.3 mol·L-1、c(NH3)=0.2 mol·L-1,当浓度同时增大一倍时,即让c(N2)=0.2 mol·L-1、c(H2)=0.6 mol·L-1、c(NH3)=0.4 mol·L-1,此时相当于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6)“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等效于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0.对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A(g)+3B(g)2C(g) ∆H <0,下列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但v(逆)增加的程度更大
B. 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但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
C. 增大A的浓度,v(正)会增大,但v(逆)会减小
D. 使用催化剂,一般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着吸热方向进行;
B、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着气体的系数和减小的方向进行;
C、增大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消耗该物质的方向进行;
D、使用催化剂可同时、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详解】A、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同时反应向着逆方向进行,v(逆)增加的程度更大,A正确;
B、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同时反应向着正方向进行,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B正确;
C、增大A的浓度v(正)、v(逆)都会增大,同时反应向着正方向进行,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C错误;
D、使用催化剂可同时、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采用正的催化剂一般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D正确;
正确选项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
(1)在101KP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利用的前提,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储氢合金Mg2Ni,已知:Mg(s)+H2(g)=MgH2(s)ΔH1=-74.5kJ·mol-1,Mg2Ni(s)+2H2(g)=Mg2NiH4(s)ΔH2,Mg2Ni(s)+2MgH2(s)=2Mg(s)+Mg2NiH4(s) ΔH3=+84.6kJ·mol-1,则ΔH2=____________kJ·mol-1。
【答案】 (1). -285.8 kJ·mol-1 (2). 2H2(g)+ O2(g)= 2H2O(l)ΔH=-571.6kJ·mol-1 (3). -64.4kJ·mol-1
【解析】
【详解】(1)①实验测得,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1mol氢气(即2g)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放热为285.5kJ,则氢气的燃烧热285.5kJ/mol;正确答案: 285.5kJ/mol。
②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H=-285.8KJ/mol或2H2(g)+ O2(g)= 2H2O(l) ΔH=-571.6kJ/mol;正确答案: H2(g)+O2(g)=H2O(l)△H=-285.8KJ/mol或2H2(g)+ O2(g)= 2H2O(l) ΔH=-571.6kJ/mol;
(2)①Mg(s)+H2(g)=MgH2(s)ΔH1=-74.5kJ·mol-1;②Mg2Ni(s)+2MgH2(s)=2Mg(s)+Mg2NiH4(s) ΔH3=+84.6kJ·mol-1, 由盖斯定律2×①+②得到Mg2Ni(s)+2H2(g)═Mg2NiH4(s) △H2=(-74.5KJ/mol)×2+(84.6KJ/mol)=-64.4KJ/mol,则△H2=-64.4KJ/mol;正确答案:-64.4kJ·mol-1 。
32.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1 氢氧化钠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一次迅速倒入 C.分三次少量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3)取50mL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近似认为0.50 mol·L-1 氢氧化钠溶液和0.50 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30.1
__________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4)计算中和热△H=______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5)不能用Ba(OH)2和硫酸代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用酸性kMnO4和H2C2O4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答案】 (1). B (2). D (3). 4.0 (4). -53.5kJ·mol-1 (5). 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6). 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解析】
【详解】(1)玻璃棒缓慢倒入或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人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测得温度偏低,中和热的数值偏小,应一次迅速倒入;正确选项B。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正确选项D。
(3)4次的温度差分别为:4℃、6.1℃、3.9℃、4.1℃,第二组数据无效,温度差平均值=(4.0+3.9+4.1)/3=4.0℃;正确答案:4.0。
(4)近似认为0.5mol/L的NaOH溶液和0.5mol/L的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所以50mL的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混合后溶液质量=50+30=80g;又因为比热容c=4.18 J/(g·℃),反应的起始温度与终止温度差为4℃,所以反应放热=4.18×80×4=1337.6J,而n(OH-)=0.5×50/1000=0.025mol,n(H+)=0.5×2×30/1000=0.03mol,OH-少量,所以1molH+与1molOH-反应放热=1337.6/0.025=53504J=53.504KJ;所以ΔH=-53.5KJ/mol;正确答案:-53.5kJ·mol-1。
(5)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所以不能用Ba(OH)2和硫酸代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正确答案: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6)酸性KMnO4具有强氧化性,H2C2O4具有还原性,H2C2O4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气体,MnO4-被还原为Mn2+,根据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正确答案: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点睛】Ba(OH)2和硫酸反应放出的热量数值大于57.3 kJ,不仅包含中和热,还包含硫酸钡的生成热;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放出热量的数值大于57.3 kJ,不仅包含中和热,还包含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小于57.3 kJ,这是因为醋酸电离要吸热一部分热量。
33.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 放热反应 (2). 减小 (3). 因为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的转化率减小 (4). 无 (5). 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6). 减小 (7). 减小
【解析】
【详解】(1)由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可以知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放热反应。
(2)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减小, 因为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的转化率减小。
(3)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变,所以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无影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无,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4)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E1和E2的变化都减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减小,减小。
34.有一化学反应aA+bB=C,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得v(C)=kcm(A)cn(B)。其中k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为测k、m、n的值,在298 K时,将A、B溶液按不同的浓度混合,得到下列实验数据:
(1)根据上表可求得:m=_______,n=______,k=________。
(2) 当c(A)=c(B)=2.0mol/L时,用B表示的初始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2). 2 (3). 1.2×10-2 (4). 0.192 mol/(L·s)
【解析】
【详解】(1)将表1、2数据带入v(C)=kcm(A)cn(B),可得v2/v1=2m=2, m=1;将表1、3数据带入v(C)=kcm(A)cn(B),可得v3/v1=2n=4, n=2;将m=1,n=2及数据1代入v(C)=kcm(A)cn(B)可得:k×11×12=1.2×10−2,解得K= 1.2×10-2,正确答案:1;2 ;1.2×10-2 。
(2)当c(A)=c(B)=2.0mol/L时,根据v(C)=kcm(A)cn(B),v(C)=1.2×10-2×21×22=9.6×10-2,因为m=1,n=2,所以aA+bB=C反应中,a=1,b=2,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v(B)=2 v(C)=2×9.6×10-2=0.192 mol/(L·s);正确答案:0.192 mol/(L·s)。
2018-2019-1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命题人:
答题说明:
1.考生应把学校、考场、考号、姓名写在密封线以内,密封线以外的无效。
2.请用钢笔、中型笔或圆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 煤炭、石油、沼气 B. 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C.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D. 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这三种能源不但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而且是来自太阳的能量,C正确;正确选项C。
2.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
A. 由Zn和稀H2SO4制氢气 B. 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
C. 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混合 D. 碳酸钙的分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上分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正反应是放热反应。A.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B.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以C作为还原剂的反应,反应吸热,故B错误;C.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碳酸钙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名师点晴】本题通过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不同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熟悉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水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CO、H2作为还原剂的反应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 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 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变化也一定有能量变化,错误,不选A;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不选B;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正确,选C;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有关,错误不选D。
考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名师点睛】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物质的状态的改变。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或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4.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则关于方程式2H2O(l)===2H2(g)+O2(g)的Δ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大于零
C. 该反应ΔH=-571.6 kJ/mol D.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扩大一倍ΔH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
B、如果一个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C、燃烧均为放热反应;
D、ΔH与热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成正比;
【详解】A、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故A错误;
B、2H2(g)+O2(g)= 2H2O(l) ΔH1=-571.6 kJ/mol,则2H2O(l)===2H2(g)+O2(g) ΔH2=+571.6 kJ/mol;反应ΔH大于零,B正确;
C、2H2(g)+O2(g)= 2H2O(l)ΔH1=-571.6 kJ/mol,则2H2O(l)===2H2(g)+O2(g) ΔH2=+571.6 kJ/mol;该反应ΔH=+571.6 kJ/mol,C错误;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量不同,ΔH也不同,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扩大一倍,ΔH也相应扩大一倍;D错误;
正确选项B。
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 ( )
A. 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B. 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
C. C(s)+O2(g)=CO(g) △H1; C(s)+O2(g)=CO2(g) △H2
D. H2(g)+Cl2(g)=2HCl(g) △H1; H2(g)+Cl2(g)=HCl(g) △H2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只有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比液态能量高,焓变为负;
B.只有反应物中S的状态不同,气态比固态能量高,焓变为负;
C.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
D. 物质的状态相同时,物质的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详解】A.只有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比液态能量高,焓变为负,则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多,可以知道△H1>△H2,故A不选;
B.只有反应物中S的状态不同,气态比固态能量高,焓变为负,则气态S反应时放热多,可以知道△H1>△H2,故B不选;
C.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可以知道△H1>△H2,故C不选;
D.物质的状态相同时,物质的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可以知道△H2>△H1,故D可选;
正确选项D。
【点睛】物质的状态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不同,一般能量关系:固态<液态<气态;注意比较ΔH大小时,ΔH有正负号;负的越多,ΔH就越小。
6.某反应的△H=+100kJ/mol,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 B. 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
C. 正反应活化能可能等于100kJ/mol D. 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则正反应活化能大于100kJ/mol,故A错误;
B、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 ,无法确定逆反应活化能的大小,故B错误;
C、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 ,正反应活化能大于100kJ/mol,故C错误;
D、某反应的△H=+100kJ/mol,则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100kJ/mol,即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故D正确;
正确选项D。
7.依据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气的燃烧热ΔH=-241.8 kJ·mol-1
B. 2 mol H2(g)与1 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低
C. 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1
D. H2O(g)生成H2O(l)时,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故氢气的燃烧热为(483.6+88)/2=285.8 kJ·mol-1, A错误;
B. 2 mol H2(g)与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放出热量483.6 kJ,所以2 mol H2(g)与1 mol O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B错误;
C.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ΔH=+(483.6+88)=+571.6 kJ·mol-1,C正确;
D.H2O(g)生成H2O(l)时,为物理变化,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D错误;
正确选项C。
【点睛】明确反应热与物质总能量大小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根据物质具有的能量进行计算:△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以此解答该题。
8.已知2H2(g)+O2(g)=2H2O(l) ΔH=-569.6kJ/mol,2H2O(g)=2H2(g)+O2(g) ΔH=+482.1 kJ/mol。现有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 )
A. 2.43 kJ B. 4.86 kJ C. 43.8 kJ D. 87.5 kJ
【答案】A
【解析】
9.298 K、101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 kJ/mol
D. 在常温、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92 kJ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A项正确;
B. 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ΔH,反应速率加快,b曲线符合要求,B项正确;
C.根据图象可知,1molN2和3mol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时放出的热量为92 kJ,C项正确;
D.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通入1molN2和3 mol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92 kJ,D项错误;
正确选项D。
10.已知CH4(g)和CO(g)的燃烧热分别是890.3 kJ·mol-1和 283.0kJ·mol-1,则由CH4(g)不完全燃烧生成1 mol CO(g)和H2O(l)的ΔH为( )
A. -607.3 kJ·mol-1 B. +607.3 kJ·mol-1 C. -324.3 kJ·mol-1 D. +324.3 kJ·mol-1
【答案】A
【解析】
【详解】CH4(g)和CO(g)的燃烧热分别是890.3 kJ·mol-1和 283.0kJ·mol-1,则可得到①CH4(g)+2O2(g)=CO2(g)+2H2O(l) ΔH=- 890.3 kJ·mol-1②CO(g)+1/2O2(g)=CO2(g) ΔH=-283.0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到CH4(g)+3/2 O2(g)= CO(g)+ 2H2O(l) ΔH=-607.3 kJ·mol-1 ;故选A项;正确选项A。
【点睛】本题的易错项为B项。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的“+”、“-”号的含义是:“+”代表吸热,“-”代表放热。数值代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甲烷不完全燃烧为放热反应,ΔH应为“-”,直接就排除了选项B和D,然后再根据盖斯定律来求具体数值,选出正确答案。
1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 △H=-114.8kJ·mol-1
B.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SO3(g) △H=-98.32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
C. 已知2H2(g)+O2(g)=2H2O(g) △H=-483.6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D. 已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那么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和热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1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1/2H2SO4(aq)=1/2Na2SO4(aq)+H2O(l) △H=-57.4kJ·mol-1, A错误;
B.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 和1molO 2 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B错误;
C.燃烧热是1mol的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水在气态时不稳定,只有生成液态水时稳定,C错误;
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说明石墨能量低,金刚石能量高,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正确;正确选项D。
【点睛】明确燃烧热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然后仔细观察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越高,该反应就越不稳定,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1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
A. -1780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答案】B
【解析】
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分析,反应热=280+3×160﹣6×330=﹣1220 kJ/mol,选B。
视频
13.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3/2O2(g)=SO2(g)+H2O(g) △H1
2H2S(g)+SO2(g)=3/2S2(g)+2H2O(g) △H2
H2S(g)+O2(g)=S(g)+H2O(g) △H3
2S(g)=S2(g)△H4 则△H4正确表达式为( )
A. △H4=2/3(△H1+△H2-3△H3) B. △H4=2/3(3△H3-△H1-△H2)
C. △H4=3/2(△H1+△H2+3△H3) D. △H4=3/2(△H1-△H2-3△H3)
【答案】A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反应相加,减去3倍的第三个反应,即得3S(g)=== S2(g),再将反应乘以 即得第四个反应,所以ΔH4= (ΔH1+ΔH2-3ΔH3),答案选A。
14.对于可逆反应A(g)+3B(s)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υ(A)=0.3mol/(L·min) B. υ(B)=0.6mol/(L·min)
C. υ(C)=0.5mol/(L·min) D. υ(D)=0.4mol/(L·min)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将各种物质转化成A,以此可比较反应速率大小。
【详解】A.已知υ(A)=0.3mol/(L·min);
B.由于B(s)为纯固体,不用B来表示反应速率;
C.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υ(A)=1/2υ(C)= 0.5/2=0.25 mol/(L·min);
D. 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υ(A)=1/2 υ(D)= 0.4/2=0.2 mol/(L·min);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正确选项A。
15.将2 mol X和2 mol Y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aQ(g),2 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的值为2 B. 平衡时X的浓度为0.2 mol·L-1
C. Y的转化率为60% D. 反应速率v(Y)=0.3 mol·(L·min)-1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根据n=cV计算生成的Q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a的值;
B.根据生成的n(Z),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n/V计算;
C.根据生成的n(Z),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
D.根据V= 计算 v(Y);
【详解】A.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则生成的n(Q)=0.4×2=0.8 mol,所以2: a =0.8:0.8,计算得出a=2 ,A正确;
B.平衡时生成0.8 mol Z ,则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0.8×1/2=0.4 mol ,故平衡时X的物质的量为2-0.4=1.6mol,平衡时X的浓度为1.6/2=0.8 mol·L-1,B错误;
C.平衡时生成0.8molZ ,则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为0.8×3/2=1.2 mol ,故Y的转化率为1.2/2×100%=60%,C正确;
D.反应速率v(Y)=1.2/(2×2)= 0.3 mol·(L·min)-1,D正确;
正确选项:B。
16.实验室用Zn与稀H2SO4反应来制取氢气,常加少量CuSO4来加快反应速率。为了研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见下表),将表中所给的试剂按一定体积混合后,分别加入四个盛有相同大小的Zn片(过量)的反应瓶(甲、乙、丙、丁)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记录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实验
试剂
甲
乙
丙
丁
4 mol·L-1 H2SO4/mL
20
V1
V2
V3
饱和CuSO4溶液/mL
0
2.5
V4
10
H2O/mL
V5
V6
8
0
收集气体所需时间/s
t1
t2
t3
t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解析】
因为该实验是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因此要保证锌和硫酸完全一致,即V1、V2、V3均是20ml。要保证实验中硫酸的浓度相等,由实验丁可知所加饱和硫酸铜溶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一定是10ml,所以V6=7.5ml,V5=10ml,V4=2ml。因为实验甲中不能构成原电池,反应慢,用时多,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17.在C(s)+CO2(g)2CO(g)反应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升高温度 ②增加碳的量 ③恒容通入CO2 ④恒压下充入N2 ⑤恒容下充入N2 ⑥恒容通入CO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②碳是固体,增加碳的量反应速率不变;③恒容通入CO2气体,CO2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④恒压下充入N2容器容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⑤恒容下充入N2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⑥恒容通入CO增大CO浓度,反应速率加快,答案选C。
考点: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8.已知: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3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B.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225 mol·L-1·min-1
C. 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加
D. 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CO2的转化率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3 min时,CH3OH和CO2的浓度相等,但是并没有达到平衡,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10min时达到化学平衡,则从反应开始到平衡,二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0.075"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则H2的平均反应速率0.225mol·L-1·min-1,故B正确;C.13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氦气,因体积不变,则各组分浓度不变,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CO2的转化率不变,故C错误;D.向容器中充入2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CO2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限度
19.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2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预先装入催化剂)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的0.9倍。在此时间段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则经过时间为( )
A. 2 min B. 3 min C. 4 min D. 5 min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据此通过方程式利用差量法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再利用根据V= 计算时间。
【详解】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压强的0.9倍,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3)×0.9=3.6mol;根据3H2+ N22NH3反应可知,3 mol氢气参加反应,反应后气体的量减少2mol,现在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4-3.6 mol,则消耗氢气0.6 mol,消耗氢气的浓度为0.6/2=0.3 mol·L-1 , 此时间段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所以根据V= 公式:0.1=0.3/,=3 min;B正确;正确选项B。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C.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单位时间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D. 催化剂不参与反应,但能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可增大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但百分数不变,故B错误;
C.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但百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增大,故D错误;正确选项A。
【点睛】增大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但百分数不变,增大压强,缩小体积,相当于增大浓度,所以和增大浓度结论一样;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数,也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2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恒温时,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B.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从而改变该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D. 3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1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恒温时,增大压强,如通入惰性气体导致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不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加快,故A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活化分子含量增加,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B正确;
C.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该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
D.如在同一个反应,且计量数之比为3:1,则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3mol·L-1·s-1的反应速率与1mol·L-1·s-1的反应速率可能相等,故D错误;
正确选项B。
【点睛】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恒温恒容条件下,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条件下 ,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分压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2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B. 已知, N2 (g) + 3 H2(g)2NH3(g) △H﹤0 ,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C. 反应CO(g)+NO2(g)CO2(g)+NO(g)△H﹤0,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 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答案】A
【解析】
缩小容器体积,2HI(g)H2(g)+I2(g)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体系颜色变深,故A正确;降低温度,N2 (g) + 3 H2(g)2NH3(g) △H﹤0 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提高氨的产率,故B错误;升高温度CO(g)+NO2(g)CO2(g)+NO(g)△H﹤0平衡逆向移动,NO2(g)浓度增大,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体系颜色变深,故C错误;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溴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溶液颜色变浅,故D错误。
23.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是( )
A.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发生改变 B. 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改变
C. 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改变 D. 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而保持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时,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改变,但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含量不再改变,如果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改变,各组分的含量发生改变,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故C正确;
D、如果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增大压强,各物质浓度增大,但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正确选项C。
2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②v正(Y)= 2v逆(X)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Z,同时生成2nmolY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根据ρ=m/V可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体系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发生变化,不能根据密度不变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错误;
②v正(Y)= 2v逆(X)关系式满足气体的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且体现了v正、v逆的关系,可以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③该反应左右两边化学计量数不等,容器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④若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正反应方向),则应同时生成n mol Y(逆反应方向),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而此时生成2n mol Y(逆反应方向),说明v(正)
25.t℃时,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 2Z(g) △H<0,各组分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 mol·L-1
0.1
0.3
0
2min末浓度/mol·L-1
0.08
平衡浓度/mol·L-1
0.1
A. 0~2min的平均速率ν(X) =0. 01 mol·L-1·min-1
B. 达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50%
C. 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 其它条件不变,增加X的浓度,ν正增大、ν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0~2min的平均速率v(x) =(0.1-0.08)mol/L/2min=0.01mol·L-1·min-1,增强;B、
Z的平衡浓度是0.1mol/L,则Y的浓度减少0.15mol/L,所以Y的平衡转化率是50%,正确;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确;D、其它条件不变,增加X的浓度,ν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正向移动,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理论应用
26.在一密闭容器中,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60%,则( )
A. a>b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不变 D.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答案】D
【解析】
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60%,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减压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小的方向移动,a 27.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5 s达到平衡。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1 B. B的转化率为20%
C. 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 D. 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s)
【答案】B
【解析】
28.硫代硫酸钠(Na2S2O3)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四种情况中最早出现浑浊的是( )
A. 10℃时0.1 mol /L Na2S2O3和0.1 mol /L H2SO4各 5 mL
B. 10℃时0.1 mol /LNa2S2O3和0.1 mol /L H2SO4 各5 mL,加水10mL
C. 20℃时0.1 mol /LNa2S2O3和0.1 mol /LH2SO4各 5 mL
D. 20℃ 时0.2mol /L Na2S2O3和0.1 mol /LH2SO4各5 mL,加水10 mL
【答案】C
【解析】
【详解】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出现的沉淀越早,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于C、D温度高于A、B,所以C、D反应速率大于A、B,在同一温度下,D中反应物的浓度小于C中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C中的快,最早出现沉淀;正确选项C。
29.化学反应C(s)+H2O(g)CO(g)+H2(g) ΔH>0 达到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扩大容器的容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加入水蒸气使容器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加入固体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则A、扩大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正确;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错误;C、加入水蒸气使容器压强增大,水蒸气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错误;D、碳是固体,加入固体碳,平衡不移动,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名师点晴】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浓度、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的几种特殊情况
(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纯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平衡基本无影响。
(2)由于压强的变化对非气态物质的浓度基本无影响,因此,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变化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3)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无变化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的变化对其平衡无影响。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故平衡不移动。
(5)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应视为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如某合成氨平衡体系中,c(N2)=0.1 mol·L-1、c(H2)=0.3 mol·L-1、c(NH3)=0.2 mol·L-1,当浓度同时增大一倍时,即让c(N2)=0.2 mol·L-1、c(H2)=0.6 mol·L-1、c(NH3)=0.4 mol·L-1,此时相当于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6)“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等效于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0.对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A(g)+3B(g)2C(g) ∆H <0,下列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但v(逆)增加的程度更大
B. 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但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
C. 增大A的浓度,v(正)会增大,但v(逆)会减小
D. 使用催化剂,一般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着吸热方向进行;
B、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着气体的系数和减小的方向进行;
C、增大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向消耗该物质的方向进行;
D、使用催化剂可同时、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详解】A、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同时反应向着逆方向进行,v(逆)增加的程度更大,A正确;
B、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同时反应向着正方向进行,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B正确;
C、增大A的浓度v(正)、v(逆)都会增大,同时反应向着正方向进行,v(正)增加的程度更大,C错误;
D、使用催化剂可同时、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采用正的催化剂一般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D正确;
正确选项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
(1)在101KP下,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利用的前提,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储氢合金Mg2Ni,已知:Mg(s)+H2(g)=MgH2(s)ΔH1=-74.5kJ·mol-1,Mg2Ni(s)+2H2(g)=Mg2NiH4(s)ΔH2,Mg2Ni(s)+2MgH2(s)=2Mg(s)+Mg2NiH4(s) ΔH3=+84.6kJ·mol-1,则ΔH2=____________kJ·mol-1。
【答案】 (1). -285.8 kJ·mol-1 (2). 2H2(g)+ O2(g)= 2H2O(l)ΔH=-571.6kJ·mol-1 (3). -64.4kJ·mol-1
【解析】
【详解】(1)①实验测得,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1mol氢气(即2g)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放热为285.5kJ,则氢气的燃烧热285.5kJ/mol;正确答案: 285.5kJ/mol。
②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H=-285.8KJ/mol或2H2(g)+ O2(g)= 2H2O(l) ΔH=-571.6kJ/mol;正确答案: H2(g)+O2(g)=H2O(l)△H=-285.8KJ/mol或2H2(g)+ O2(g)= 2H2O(l) ΔH=-571.6kJ/mol;
(2)①Mg(s)+H2(g)=MgH2(s)ΔH1=-74.5kJ·mol-1;②Mg2Ni(s)+2MgH2(s)=2Mg(s)+Mg2NiH4(s) ΔH3=+84.6kJ·mol-1, 由盖斯定律2×①+②得到Mg2Ni(s)+2H2(g)═Mg2NiH4(s) △H2=(-74.5KJ/mol)×2+(84.6KJ/mol)=-64.4KJ/mol,则△H2=-64.4KJ/mol;正确答案:-64.4kJ·mol-1 。
32.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1 氢氧化钠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一次迅速倒入 C.分三次少量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从下列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3)取50mL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近似认为0.50 mol·L-1 氢氧化钠溶液和0.50 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30.1
__________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4)计算中和热△H=______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5)不能用Ba(OH)2和硫酸代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用酸性kMnO4和H2C2O4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答案】 (1). B (2). D (3). 4.0 (4). -53.5kJ·mol-1 (5). 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6). 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解析】
【详解】(1)玻璃棒缓慢倒入或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人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测得温度偏低,中和热的数值偏小,应一次迅速倒入;正确选项B。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正确选项D。
(3)4次的温度差分别为:4℃、6.1℃、3.9℃、4.1℃,第二组数据无效,温度差平均值=(4.0+3.9+4.1)/3=4.0℃;正确答案:4.0。
(4)近似认为0.5mol/L的NaOH溶液和0.5mol/L的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所以50mL的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混合后溶液质量=50+30=80g;又因为比热容c=4.18 J/(g·℃),反应的起始温度与终止温度差为4℃,所以反应放热=4.18×80×4=1337.6J,而n(OH-)=0.5×50/1000=0.025mol,n(H+)=0.5×2×30/1000=0.03mol,OH-少量,所以1molH+与1molOH-反应放热=1337.6/0.025=53504J=53.504KJ;所以ΔH=-53.5KJ/mol;正确答案:-53.5kJ·mol-1。
(5)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所以不能用Ba(OH)2和硫酸代替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正确答案:Ba(OH)2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6)酸性KMnO4具有强氧化性,H2C2O4具有还原性,H2C2O4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气体,MnO4-被还原为Mn2+,根据电子守恒及电荷守恒,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正确答案: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点睛】Ba(OH)2和硫酸反应放出的热量数值大于57.3 kJ,不仅包含中和热,还包含硫酸钡的生成热;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放出热量的数值大于57.3 kJ,不仅包含中和热,还包含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小于57.3 kJ,这是因为醋酸电离要吸热一部分热量。
33.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 放热反应 (2). 减小 (3). 因为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的转化率减小 (4). 无 (5). 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6). 减小 (7). 减小
【解析】
【详解】(1)由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可以知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放热反应。
(2)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减小, 因为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的转化率减小。
(3)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变,所以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无影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无,加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4)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E1和E2的变化都减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减小,减小。
34.有一化学反应aA+bB=C,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可得v(C)=kcm(A)cn(B)。其中k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为测k、m、n的值,在298 K时,将A、B溶液按不同的浓度混合,得到下列实验数据:
(1)根据上表可求得:m=_______,n=______,k=________。
(2) 当c(A)=c(B)=2.0mol/L时,用B表示的初始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2). 2 (3). 1.2×10-2 (4). 0.192 mol/(L·s)
【解析】
【详解】(1)将表1、2数据带入v(C)=kcm(A)cn(B),可得v2/v1=2m=2, m=1;将表1、3数据带入v(C)=kcm(A)cn(B),可得v3/v1=2n=4, n=2;将m=1,n=2及数据1代入v(C)=kcm(A)cn(B)可得:k×11×12=1.2×10−2,解得K= 1.2×10-2,正确答案:1;2 ;1.2×10-2 。
(2)当c(A)=c(B)=2.0mol/L时,根据v(C)=kcm(A)cn(B),v(C)=1.2×10-2×21×22=9.6×10-2,因为m=1,n=2,所以aA+bB=C反应中,a=1,b=2,根据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规律可知:v(B)=2 v(C)=2×9.6×10-2=0.192 mol/(L·s);正确答案:0.192 mol/(L·s)。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