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说课稿 教案 13 次下载
- 19.2未选择的路 说课稿 教案 10 次下载
- 20.2望岳 说课稿 教案 11 次下载
- 20.3登飞来峰 说课稿 教案 10 次下载
- 20.4游山西村 说课稿 教案 10 次下载
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
展开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 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 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
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 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古人
不见 独
后 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