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节 共价键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节 共价键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共价键的极性》是选择性必修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具体如下:
1.内容要求
(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2)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学业要求
(1)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2)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第2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第3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极性,能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的角度认识键的极性的实质是成键原子分别带正电和负电。掌握分子极性和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微观辨识的科学素养,通过键的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鲁科版教材中内容的编排顺序与人教版中不同,在鲁科版中共价键的极性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的分类中,而分子的极性安排在第三节,两个内容的学习较为分散。在鲁科版教材中安排了分子极性的实验:用带静电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流和四氯化碳,观察流向,给学生认识分子极性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直观感知。
三、学情分析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共价键、电负性、酸的电离常数等知识,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做好了知识铺垫。
能力方面,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宏观性质的能力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强化。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2.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3.能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和键的极性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评价目标】
1.通过共价键极性的判断,诊断并发展学生从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共价键的分类。
2.通过对分子极性的判断,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子极性概念的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3.通过比较和解释有机羧酸酸性大小,诊断并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难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用键的极性知识解释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如酸性强弱等。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①问题导学:设置“氯气和氯化氢中共用电子对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的角度对共价键进行分类,“共价键有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是否也有极性”过渡到对分子极性的认识。“极性共价键构成的分子是否一定是极性分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②模型助学:引入“极性向量”,帮助学生建立从键的极性和空间构型相结合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模型。
③学案激学:设计与与本节内容对应的学案,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④习题测学:设计典型性、代表性和覆盖面的3道课堂练习题,与10道课后作业题目,帮助学生通过测试把握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2.学法:
①观察思考:观察分子极性的实验现象,并对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原因进行思考。
②模型建构:建立判断分子是否有极性的方法模型。
③交流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探索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讨论键的极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七、教学思路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十、课堂练习(典型性、代表性和覆盖面)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B.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C.非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极性键 D.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2.下列物质:①BeCl2 ②Ar ③白磷 ④BF3 ⑤NH3 ⑥H2O2,其中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④ D.①③④⑤
3.下列各组分子中,只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
A.C2H4和CO2 B.H2O和HF C.CH4和CS2 D.H2O2和BF3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同一种原子形成的分子可能有极性 B.非极性分子中无极性键
C.三原子分子AB2一定为非极性分子 D.四原子分子AB3一定为非极性分子
5.下列各组酸中,酸性依次增强的是( )
A.H2CO3、H2SiO3、H3PO4 B.HNO3、H3PO4、H2SO4
C.HI、HCl、H2S D.HClO、HClO3、HClO4目标落实
课堂环节
活动线
问题线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1
课堂引入
活动1:书写几种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氯气和氯化氢分子中共用电子对是否相同?
温故知新,从已学的知识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认识共价键的极性
完成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对比表格
成键原子是否相同?
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
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大小是否相同?
从成键原子、电子对偏移、电负性多角度认识共价键的极性
教学目标2
认识分子的极性
实验探究:分子的极性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带电的橡胶棒靠近水流和四氯化碳夜流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宏观辨识分子存在极性
极性键构成的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
微观探析分子存在极性的原因
学生活动2:思考与讨论常见分子的极性
这些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引导学生分类归纳出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的极性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3
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学生活动3:
分析数据,比较有机羧酸的酸性强弱
比较甲酸、乙酸、丙酸的酸性大小,并解释原因;
比较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酸性大小,并解释原因;
比较三氟乙酸与三氯乙酸的酸性大小,并解释原因。
通过分析,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与羧基相结合的基团,由于基团中键的极性不同,使羧酸的酸性不同,最后得出羧酸酸性强弱与其分子组成和结构有关的结论。
拓展视野
观看微波炉工作原理的视频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温故知新
展示学习任务:书写Cl2、HCl、H2O、CCl4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完成书写任务
认识共价键的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Cl2和HCl中的共用电子对是否相同?
思考并回答
多角度分析共价键的极性
比较学习,理解概念
认识分子的极性
演示分子极性的实验。
观察实验,回答实验现象,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讲解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展示水分子表面静电势图
感受水分子中正电与负电分布不均匀。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思考与讨论(课本P52),
从键的极性的向量角度引导学生判断分子的极性。
思考并交流
学习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归纳总结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形成方法
介绍臭氧分子的极性
阅读课本53页资料卡片,了解特殊分子的极性
键的极性
复习回顾有机羧酸的酸性,酸性大小用pKa表示
唤起记忆
展示表格不同羧酸的pKa,问题引导学生比较羧酸的酸性大小和解释原因。
分析表格数据,根据数据比较羧酸酸性,得出结论,并进行微观原因的讨论交流
拓展视野
播放微波炉工作原理视频
观看视频,用新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课堂练习
展示5道课堂练习题
完成练习,对本节知识掌握进行自我评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共价键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主干知识梳理,对点训练1,对点训练2,课后作业,活化能与有效碰撞理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