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秋天总会让人生出很多情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包含了诗人归家无期又遇冷雨的凄凉与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其一》)饱含着诗人见到明丽晴空时的万丈豪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从视觉、听觉上写出了诗人途经潼关时的强烈震撼。
(2)放飞想象抒写内心的情怀,是诗人常用的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借写风雨梦境,抒发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慷慨悲壮。
【答案】(1)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2.名著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甲】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乙】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zhōu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rě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嫌恶( ) 东胜神zhōu( ) rě( )祸
(2)下列词语的词性与“戒尺”相同的一项是( )
A.惊惧B.三下C.叩头D.恩义
(3)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西游记》,语段中“祖师”指的是________。【甲】【乙】两个语段分别表现了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下列关于《西游记》“跳读”方法指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跳读就是主动地舍弃。书中一些打斗场面的诗词,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可以跳过。
B.跳读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章节。比如书中少数降魔故事,情节简单,可以跳过。
C.跳读是有意忽略某些章节。比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如不喜欢,可以跳过。
D.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内容。如有“说书人”渲染夸饰的痕迹,可以跳过。
【答案】(1)①wù ②洲 ③惹
(2)D
(3)①菩提老祖 ②聪慧机敏 ③知恩图报
(4)C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嫌恶,xián wù,厌恶,讨厌。
东胜神洲,dōng shèng shén zhōu,这是传统神话世界中四大洲之一(包括西牛贺州、南部洲和北部洲)。
惹祸,rě huò,招来麻烦或闯祸。
(2)本题考查词语的词性。
“戒尺”为名词。
A.惊惧:万分惊恐。这是形容词;
B.三下:三次,这是数量词;
C.叩头:跪地向前磕头,表示谦恭、恭敬或者向他人表示感谢。这是动词;
D.恩义: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中的恩惠和义务。这是名词。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空,结合甲文“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可知:这是选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学艺期间,因为其顽皮捣蛋、不守规矩的性格,多次遭到祖师的训斥和惩罚。这段描述是祖师因为孙悟空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嬉笑打闹而生气,因此严厉地责问他,并用戒尺打了他三下,以此来警示和教育他。故填:菩提老祖。
第二空,第三空,结合乙文“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zhōu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可知:当悟空不知该往何处去的时候,菩提祖师只是提示他一下,他就领悟祖师的意思,这表现悟空很聪明。虽然师傅要赶他走,但他还是表示希望能报师恩,这体现他知恩图报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读书方法。
《西游记》中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比如,书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有“说书人”渲染夸饰的痕迹,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就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这个故事很值得精读。作者用了三个章回的篇幅来讲述这个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西游记》诸多故事中很具代表性,体现了重要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不宜跳过。
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净化我们的微信朋友圈”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3.请按照提示修改“倡议书”。
倡议书
敬爱的同学们:
在微信朋友圈里,大家分享的多是娱乐内容,与家庭、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太少。为了我们更好地成长,在此我们倡议:(1)少关注游戏娱乐,少追逐明星八卦;(2)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推进;(3)多分享幸福时光,常怀感恩之心。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净化我们的微信朋友圈。
2024年12月20日
校委会
①“倡议书”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敬爱 ②亲爱 ③将“推进”改为“促进” ④“校委会”和“2024年 12月 20日”调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倡议书和病句。
倡议书格式:
标题:在第一行正中间,可直接写“倡议书”;也能是“倡议内容 + 倡议书”,如“垃圾分类倡议书”。
称呼: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写明倡议针对的对象,像“全体市民”“各位同学”等。若对象广泛、不明确,可省略称呼。
正文:称呼下一行空两格开始写。先说明倡议的背景、原因和目的,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倡议;接着分点列出具体的倡议内容,要具体、可行;最后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呼吁大家响应倡议。
结尾:再次表达希望和决心,简单有力地号召大家行动起来。
落款:在正文右下角,先写倡议者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下一行写倡议发出的具体日期。
①“倡议书”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敬爱的同学们”,应改为“亲爱的同学们”。“敬爱”一词通常用于对长辈、师长等值得尊敬的人,用在同学之间不合适,“亲爱”更能体现同学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
②划线句子“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推进”搭配不当,“推进”用词不当,可改为“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促进”。“促进”指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更符合分享学习经验后对彼此进步的积极影响。
③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落款处应先写倡议单位“校委会”,再写日期“2024年12月20日”,这样才符合倡议书的正确格式规范。
4.下面是活动中的三道题,请你回答。
(1)下面是大家搜集到的关于“交友”的诗句,其中与“交友”不相关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下面是古代名人交友的搭配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
A.廉颇、蔺相如 B.刘禹锡、柳永
C.子祀、子舆、子犁、子来 D.刘禹锡、柳宗元
(3)小康同学课余在家喜欢玩手机小游戏,并且经常把游戏中的短视频或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使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同学受到了不良影响。请你写一段话对其进行劝说。
【答案】(1)A (2)DAC
(3)示例:小康同学,你好!你经常把游戏中的短视频或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这种行为是不好的。这样做不仅使自己沉溺其中,还带坏了朋友。以后不玩了,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好不好?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终究还是比较浅薄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去实践。此句重点强调的是学习知识要注重实践,与“交友”没有关联;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这是表达朋友之间深厚情谊不受距离限制,与“交友”相关;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将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作对比,突出汪伦送别之情的深厚,体现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与“交友”相关;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与“交友”相关。
(2)本题考查交友典故的理解掌握。
①“刘柳情谊”指唐代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深厚情谊。他们政治上共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同遭贬谪仍相互支持;文学上相互欣赏唱和,柳宗元临终托稿,刘禹锡不负所托整理遗稿,成就文坛佳话;
②“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③“莫逆之交”出自《庄子·大宗师》,讲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因对生死等哲学问题见解一致,相视一笑便心意相通,就此结为莫逆之交。他们的友情超脱世俗,基于精神共鸣,是相互理解、扶持的挚友关系;
故“刘柳情谊”“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分别填D、A、C。
(3)本题考查劝说类口语交际。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康;其次针对情况:小康经常把手机游戏中的短视频或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使一些同学受到了不良影响;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示例:小康同学,你好!你往朋友圈发游戏相关内容,有些自控力差的同学会忍不住跟着玩,耽误他们学习。同时,你自己沉迷游戏,会分散学习精力,成绩可能受影响。我们可以一起去参加绘画兴趣班,或者去科技馆参观,拓宽视野,比玩游戏更有意义,你说呢?
二、阅读(55分)
【一】(21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西游记》和我
刘旭东
①时光荏苒,年少时写作的梦想已经实现,但我知道,这些甜美果实的摘得,和我小时候的那本书——《西游记》密不可分。
②我和《西游记》的故事,还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
③我清晰地记得,那是周末的一天,父亲、母亲、姐姐和我,我们四个人在田间割麦子。炎炎夏日,我们汗流浃背。我和姐姐被太阳晒得失去了劳作的动力。
④就在这时,耳旁突然传来了父亲的声音:“你们加油干,明天我带你们去城里买你们最喜欢的书。”听到这话,我们欣喜若狂,立即铆足了劲儿收割小麦。
⑤来书店之前,母亲就和我们说过,家里生活条件有限,我们每个人只能买一本书来读。在导购员的介绍下,我和姐姐开始选书,但我们总是选了这本,又舍不得那本。我们最后才各选定了一本,我选的是《西游记》,姐姐选的是《红岩》。
⑥我和姐姐坐在摩托车后座时,心思早已飞进了书里。我们迫不及待地在摩托车上看起了书,也许姐姐看得太过入神,并没有感受到那一阵阵有些力量的风,她的书被吹到了马路上。我转过头去看,手一松,我的书也被吹到了路边。父亲停下摩托车,我和姐姐飞快地往回跑,把书捡了回来。还好,书只是脏了一点儿,没有破损。我们松了一口气,把书紧紧揣在怀里,一直揣到家。
⑦西西是姐姐的同班同学,为了能够阅读姐姐的《红岩》,她每天把她奶奶做的红枣糕和糖糕拿给姐姐吃。乐乐和帅帅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为了能够阅读我的《西游记》,更是将自己新做的弹弓和风车拿给我玩。我和姐姐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美食和玩具的诱惑,在我们俩把这两本书看完一遍之后,就借给了他们。 当然,我们也和他们事先约好,书看完之后要按时并完好无损地归还。
⑧一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姐姐如约收到了自己的书,我却迟迟没有收到我的《西游记》。我心里有些不安,总觉得一定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
⑨接下来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开始做家庭作业。突然,乐乐、帅帅和他们的爷爷来到了我家。乐乐和帅帅低着头,只听他们的爷爷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抱歉,我不识字,不小心用书里的几页纸卷烟了,娃们不知道怎么和你说……”一听到自己的书被弄坏了,我的心立刻紧张起来。正要和乐乐、帅帅理论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他先是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摸了摸乐乐和帅帅的头,温和地说:“没关系的,一本书而已。”
⑩是的,那只是一本书,可是在我眼里,它十分珍贵,是我人生中第一本课外名著。班级里的同学知道我有这样一本书后,都抢着和我玩,和我分享好吃的和好玩的。如今,它缺失了几页。想到这儿,我就特别难过。
⑪后来,我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凭借记忆力,我慢慢回忆着把那缺失的几页画了出来,并配上了文字。虽然比起原样差得远,但我的小伙伴们看到我填补的那几页,都对我很是称赞。
⑫每天下午放学,在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家的路上,我会将《西游记》里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有时候,有些同学明明已经到了家门口,但为了多听一会儿我讲的《西游记》里的故事,硬是不回家,定要和我同行好长一段路,然后再掉头回去。
⑬慢慢地,我便发现自己多了两项技能:讲故事和写故事。 因为这本《西游记》,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想要写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分享给读者。
⑭《西游记》和我的故事就是这样。它在带给我童年欢乐的同时,也让我有了握笔的信心和勇气。
(有删改)
5.“我”和《西游记》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买《西游记》时,“我”精心挑选→①_______→《西游记》被弄坏,“我”特别难过→②_____
6.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极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8.《西游记》对“我”人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9.你人生中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简要概述你与这本书之间的故事。
【答案】5.①《西游记》被借时,“我”郑重约定 ②补救《西游记》时,“我”全力填补
6.通过“跑”“捡”“松”“揣”等动词,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我”和姐姐捡拾新书时动作迅速,对精心挑选的新书的格外珍爱。(意思对即可)
7.(1)关心孩子。如父亲以去城里买书来激励他们,真正懂得孩子的需要。(2)诚实守信。如父亲承诺孩子后第二天就亲自骑车带孩子们买来他们心爱的书。(3)待人宽容。如父亲得知“我”的书被乐乐帅帅的爷爷弄坏了,反而安慰别人,态度温和。
8.(1)让“我”收获了同学们的友谊,带给“我”童年的欢乐;(2)让“我”有了握笔的信心和勇气,使“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9.示例: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拼音版的《水浒传》。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气微凉,妈妈驱车去百里之外的县城,我在新华书店里泡了一上午,临走时买了这本书。虽然现在封面模糊,但仍然是我的最爱。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从所给两个概括内容可知,概括的句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有“《西游记》”,第二个句子写“我”的行为或感受。
由题干“买《西游记》时,‘我’精心挑选”定位到第⑤段,“《西游记》被弄坏,‘我’特别难过”定位到第⑨⑩段,第一个空在此中间,第二个空在⑨⑩段之后;
第一空,结合第⑦段“我和姐姐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美食和玩具的诱惑,在我们俩把这两本书看完一遍之后,就借给了他们。 当然,我们也和他们事先约好,书看完之后要按时并完好无损地归还”可概括:《西游记》被借时,“我”郑重约定;
第二空,结合第⑪段“后来,我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凭借记忆力,我慢慢回忆着把那缺失的几页画了出来,并配上了文字”可概括:补救《西游记》时,“我”全力填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和姐姐对书的珍爱之情。
动作描写:“停下”“跑”“捡”“揣”等一系列动词,细腻且精准地描绘出父亲、“我”和姐姐面对书被吹落时的迅速反应。父亲“停下” 摩托车,为“我” 和姐姐争取捡书时间;“我”和姐姐“飞快地往回跑”并“捡”回书,动作迅速,体现出对书的紧张与在乎。“紧紧揣在怀里”“一直揣到家”,“揣”这一动作的持续,强化了对书的珍视,仿佛要将书牢牢护在身边,生怕再有闪失。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两个视书如宝的孩子形象,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氛围。
心理描写:“还好,书只是脏了一点儿,没有破损。我们松了一口气”,虽未直接用心理描写的标志性词汇,但“松了一口气”这一状态,侧面反映出“我”和姐姐之前因书被吹落而产生的担忧与紧张。书没严重损坏,内心的担忧瞬间消散,进一步凸显了对书的珍视。
综合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将“我”和姐姐对新书的珍爱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书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段“炎炎夏日,我们汗流浃背。我和姐姐被太阳晒得失去了劳作的动力。就在这时,耳旁突然传来了父亲的声音:‘你们加油干,明天我带你们去城里买你们最喜欢的书。’”可知,父亲看到“我”和姐姐因酷热失去劳作动力,便用买书激励我们,表明他了解孩子喜好,懂得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十分关心孩子。
结合第⑤段“在导购员的介绍下,我和姐姐开始选书,但我们总是选了这本,又舍不得那本。我们最后才各选定了一本,我选的是《西游记》,姐姐选的是《红岩》”可知,父亲前一天承诺带我们买书,第二天就兑现诺言,带我们到书店挑选书籍,体现出他言出必行、诚实守信的品质。
结合第⑨段“一听到自己的书被弄坏了,我的心立刻紧张起来。正要和乐乐、帅帅理论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他先是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摸了摸乐乐和帅帅的头,温和地说:‘没关系的,一本书而已。’”可知,面对书被弄坏的情况,父亲没有指责对方,而是安抚“我”,温和回应,展现出宽容大度的品德。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⑩段“班级里的同学知道我有这样一本书后,都抢着和我玩,和我分享好吃的和好玩的。”可知,因为 “我”拥有《西游记》这本书,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都抢着和“我”玩并分享东西。这表明《西游记》成为了“我”与同学们建立友谊的桥梁,让“我”收获了同学们的友好和亲近,这种互动和陪伴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
结合第⑬段“因为这本《西游记》,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想要写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分享给读者。”可知,“我”是因为这本《西游记》开启了写作生涯,并且有了创作更多有趣故事分享给读者的想法。这意味着《西游记》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给予“我”握笔创作的信心和勇气,让“我”踏上了写作之路,对“我”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回忆书籍:静下心来,在脑海中搜索自己人生中购买的第一本书,可以从儿时的经历、去书店或其他购买场景中寻找线索。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可以回忆小时候常看的书,以及当时的购买情境,比如是家长带着买的,还是自己攒钱买的,在什么地方买的等,以此确定第一本书。
梳理故事:确定书籍后,围绕这本书梳理与之相关的故事。可以从购买的原因、购买的过程展开,比如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是被封面吸引,还是听别人推荐,或是因为书中某个角色。接着描述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经历,是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还是从书中获得了某种启示,有没有因为这本书和他人产生交流互动等。最后思考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让自己学到了某些知识和道理。
组织语言:将梳理好的故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注意开头要自然引出这本书,中间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结尾可以适当谈谈这本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或对自己的意义,使整个故事完整且富有感染力。
示例:我人生中买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一次跟着妈妈去书店,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眼花缭乱。在一个书架的角落,我一眼就看到了那本封面有着神秘星球和可爱小人的《小王子》。简单翻阅后,我就被书中精美的插画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简介吸引住了,于是央求妈妈给我买下。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开始阅读。书中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在宇宙中旅行,遇到各种各样奇怪的人和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到新奇又有趣。尤其是小王子和那朵骄傲又脆弱的玫瑰之间的感情,让我似懂非懂,却又被深深打动。我仿佛跟着小王子一起,在他的世界里冒险,感受着他的孤独、快乐和迷茫。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上阅读各种书籍,在书的世界里探索未知。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王子,想起他在旅途中的坚持和勇气,这让我有了面对困难的力量。直到现在,《小王子》依然被我珍藏在书架上,它见证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也陪伴着我不断成长。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0.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11.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12.“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3.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14.“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0.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答出三点即可)
11.“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12.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13.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评议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14.示例一: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找出相关段落中表现村里人对燕子的重视与喜爱的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第一段“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可知,春天来了,燕子衔泥筑巢,村里人打开门欢迎燕子回家;根据第四段“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可知,村里人喜欢听着燕子在门前忙碌筑巢的声音,听燕子喃呢,内心很踏实;根据第七段“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可知,村里人把燕子当做是自己的孩子,晚上会看燕子是否归巢,未归的话总会给燕子留门;根据第八段“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可知,建房时担心燕子找不到曾经的住处,村里人会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希望燕子归时能发现。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回答此题时,先要说出词语的原义再说出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浅层意思,最后答出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深层意思。
“仪式”意思是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一般用在严肃隆重的场合;根据第七段“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可知,在晚上我们家不管谁最晚进门,都会去看看燕子是否都归巢了,这样的事情被说成是“一道仪式”,可见这件事对于我们家来说,是重要、庄重的,也可以看出燕子在我们全家人心中地位之重要,体现了我们全家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最后一段后句内容“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可知句中的“在记忆里呢喃”指的是燕子的消失离去,燕子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场景慢慢消失了;“又渐渐消隐”指从记忆中消失。结合前句“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可知这种变化的前提是:社会的进步,农村生活的变化。句子表现的是农村生活发生变化,随着楼房的建立,燕子失去了其生活的环境,人类与燕子和谐相处的场景与不复存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进行。并且注意问的是“表达作用”,需要考虑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
阅读这个句子,“歪着头”“轻轻几声叽叽”等,是对燕子的动作与神态描写,也可以说是对燕子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表现先来的那只燕子对亲人的思念,一直在等待另一只回来,以及等到另一只燕子到来后,“轻轻几声叽叽”可见两只燕子亲昵、快乐,突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深情,与本段开头“双宿双飞”照应,并且这样的温情与本段后半部分“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内容相照应,也以此表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主观评析。回答该题先要表明态度:赞同或者不赞同,再说明理由。要从人类和鸟类的关系回答,也可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答。
示例:不赞同。文章第一段,春天来了,村里人习惯给开门,如果关门的话,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并且根据第七段可知,我们家都习惯了在晚上给燕子留门,像是给晚归的孩子留门,这些都是人与燕子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而若“习惯了关门”则是把燕子拒之门外,这道门是一道隔阂,会让燕子越飞越远,人类与燕子和谐相处的场景再也不会有了,人性中美好如善良、友好的一面也会慢慢消失,所以“习惯了关门”这样的行为伤害了燕子,也伤害了我们人类自己。
示例:赞同。关上的门是人们建房的门,人们从安全隐患考虑,习惯了关门是为自己为家人着想,这样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门只是一道形式上的门,人们的建房并未装上铁丝网,所以燕子依旧可以在房子周围的屋檐生存,人们并未驱赶燕子,所以还是可以和燕子和谐相处。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题弟侄书堂①
杜荀鹤
何事②居穷③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④同。
家山虽在干戈⑤地,弟侄常修礼乐⑥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⑦寸功。
【注】①这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②何事:为什么。③居穷:处于穷困之境。④静时:和平时期。⑤干戈:这里代指战争。⑥礼乐(yuè):这里指儒家思想。⑦惰:懈怠。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静以修身 ________ (2)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
(3)年与时驰 ________ (4)弟侄常修礼乐风 ________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17.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当我们心浮气躁、失去目标时,可以用【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激励自己;【乙】文中表达精神的追求可以战胜物质的贫困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甲】【乙】文画线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答案】15.(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达到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学习
16.(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17.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何事居穷道不穷 ④乱时还与静时同
18.(1)两个“非……无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勤学成才、志存高远的殷切期望。
(2)用否定词“莫”,语气诚恳,促人警醒,饱含作者劝勉侄子莫荒废学业的良苦用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句意: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3)句意: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4)句意: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修:学习。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2)摇:摇曳;入:传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二空,结合《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这句话强调了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当人们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干扰,迷失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而“淡泊”能让人摒弃杂念,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明确志向;“宁静”则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行。由此可知,当我们心浮气躁、失去目标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能激励我们保持淡泊宁静,重新找回目标,坚定前行。所以在这种情境下,用此句激励自己非常合适。
第三、四空,结合“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可知**:“居穷”指处于穷困的境地,“道不穷”表明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追求的“道”不会穷尽。后半句“乱时还与静时同”进一步说明,无论外界环境是混乱还是平静,内心坚守的精神追求始终如一。这就表达了即使在物质贫困的情况下,精神追求也不会改变,精神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的贫困。由此可知,“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表达了精神的追求可以战胜物质的贫困这一哲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结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此句使用了“非……无以……”这样的双重否定句式。从语义上看,“非学无以广才”表明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指出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双重否定的形式,并非简单地表达肯定意思,而是以一种更为强烈的方式强调了肯定的内容。由此可知,这种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突出强调了学习对于增长才干以及立志对于完成学业的重要性,深刻地体现出诸葛亮对儿子在勤学成才、树立高远志向方面的殷切期望。所以,从句式角度看,此句通过双重否定句有力地传达了诸葛亮的教诲之意。
(2)结合“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可知,句中使用了否定词“莫”,“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劝诫不要在光阴流逝中懈怠哪怕一点点的功夫。这种表达以一种诚恳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对对方提出劝勉。由此可知,使用“莫”字,语气恳切,能够促使听到或读到这句话的人警醒,让其意识到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作者饱含着劝勉侄子不要荒废学业的良苦用心。从句式角度,“莫”字的运用使得劝诫的意味更加浓厚,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甲】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写作(60分,含卷面分5分)
19.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原来并不是那样的;我认为难以理解的,原来是情有可原的;我认为绝不可能的,原来是可以做到的……只有体验了整个过程,才会真的了解,也才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由衷慨叹。
请以“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提示与要求】
①内容积极向上;
②不得抄袭,不要滥用网络语言;
③认真书写,力求规范、工整;
④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答案】略。名人交友典故
刘柳情谊
刎颈之交
莫逆之交
名人
(1)
(2)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运用,阅读,材料四,提三条合理的建议,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蚌埠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