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2024)静夜思一等奖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2024)静夜思一等奖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诵已学古诗,揭示课题,初读古诗,学习字词,想象画面,初步了解诗意,复现生字,书写练习,复习巩固,书写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利用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前、光、乡”4个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
3.朗读古诗,想象画面,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已学古诗,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古朗月行》和《赠汪伦》这两首诗你们还会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引出诗题并板书:静夜思。
3.引导学生识记“夜”和“思”,理解诗题。
(1)识记“夜”。
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夜”是上下结构。
②看图拓展带“夜”的词语:很黑的夜晚——黑夜,有月亮的夜晚—月夜,夜里上班夜班,夜里吃东西—夜宵。
(2)引导学生发现:李白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夜晚?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3)指导读准平舌音“思”,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思”。
(4)聚焦心字底并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让学生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如“想、念、忘”等。引导学生发现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这样造字是因为古人误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
(5)引导学生联系插图和字义理解诗题,了解这是李白在某一个安静的夜晚想到了什么而写下的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借“思”引出古诗,启发学生:那么李白在这样一个晚上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指名一位学生读古诗,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马上纠正。
3.同桌之间相互读古诗,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给同桌纠正。
4.读记生字。
(1)学生对照识字条自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关注是否读准后鼻音字“床、光、望”。
(3)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①拓展组词识字:光—灯光、月光、阳光。
②熟字加偏旁识字:木—床;古—故;田—思。
③字理识字:出示“举、疑”的古文字,讲解字的意思,让学生猜一猜什么字?
举:一个大人用双手把一个小孩子往上举。
疑: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
(4)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举、望、低”。
①教师依次做“远望、抬头、低头”的动作,请学生猜相关的字词。
②引导理解“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意思,“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③同桌互相做动作,猜一猜。
④出示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再次认读。
5.读准古诗,读好停顿。
(1)指名学生“开火车”读古诗,一人读一句。
(2)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停顿。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随机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读好古诗的停顿。
三、想象画面,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引导想象: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你是从哪个字或哪句诗里想到这样的画面的?
3.学生交流整首诗的意思,只要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即可。
四、复现生字,书写练习
1.教师把本课识字条里的字打乱顺序放在“星星”图案上出示,学生做“摘星星”游戏,巩固字词读对一个字摘下一颗“星星”。
2.指导书写“思、前、光、乡”。
(1)写好上下结构的字“思、前”
①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注意点。
②教师范写,重点讲解上下结构以及“思”字中心字底的书写。
③学生书写。
④投影展示,集体讲评
(2)写好独体字“光、乡”。
重点指导“乡”,提醒注意两个撇折的撇和折都互相平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床、低、故”3个字。
2.通过观察图片、想象景象,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古诗的节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朗读古诗
导入:小朋友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静夜思》。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吗?
2.引导学生借助“摘苹果”游戏复习9个生字。
3.引导学生通过给生字“找朋友”组词来复习生字。
4.指名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二、品读第一、二行诗句,想象夜景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第一、二行,想一想:你知道李白写下这首诗的夜晚是怎样的吗?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这样一个静静的、有月光的夜晚?用横线画出来。
2.学习诗句“床前明月光”。
(1)引出望月的地点:诗句里写到李白在哪里看月亮?
(2)学习“床”。
讲解:有些专门研究的人提出,坐在床上是看不到月光的,所以他们认为这里的“床”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睡觉的床,可能是指井边的护栏。
(3)学生齐读诗句“床前明月光”。
3.学习诗句“疑是地上霜”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一个静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了一地,那满地的月光,你觉得像什么?
(2)出示图片,引导理解“地上霜”:李白觉得这一地的月光像什么?你知道霜是什么吗?
(3)引导学生理解“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三、品读第三、四行诗句,初步感知诗人心情
1.导入第三、四行诗句:看着明月,李白想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学习诗句中的一对反义词:举头—低头。
(1)引出反义词:这两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你找到了吗?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卡“举头、低头”。
(3)感知“思念”。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说李白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又想起了什么。
4.在情境中感知李白的思乡之情。
(1)引导学生想象:李白望着这明月会想些什么?
(2)配乐配图,学生自由想象,自主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李白想到了故乡的景,想到了故乡的人,想到了故乡的事。
(3)学习“故”。
出示字卡“故”,请学生自主给“故”组词。
(4)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引发疑问:既然李白这么思念故乡,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②简要补充背景:李白25岁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青莲,向东远游。有一年,他来到江苏扬州。当时他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又得了一场大病,身体非常虚弱。农历九月十五,一个月圆之夜,他独自一人在扬州的一家客店,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静夜思》。
③引导学生体会心情,读好诗句。
四、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1.学生按自己的节奏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学生背诵积累。
4.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五、复习巩固,书写练习
1、归类巩固生字。
黑夜 月夜
举头 举手
故乡 故事
低头 低下
指名四位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2、指导书写“床、低、故”
(1)写好左右结构的字“低、故”。
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注意点:左右结构的字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关键笔画。通过辅助框和辅助线帮助学生写好生字。
②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反文旁。
③学生书写
④投影展示,集体讲评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床”。
重点指导广字旁的横不宜过长,撇要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2024)7 静夜思优秀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四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初读古诗,读好诗韵,聚焦关键,读懂古诗,课堂总结,布置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优质课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句,四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