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下册习题课件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 整合过关(习题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船的研究 整合过关(习题课件),共26页。
第二单元整合过关二 船的研究项目一:船的发展历史在“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船的发展历史,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下列关于船的描述,错误的是( B )B2. 按船只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是( A )① 钢铁蒸汽战舰 ② 木制战舰③ 独木舟 ④ 常规潜艇A3. 明朝时期,造船业非常发达,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应该是( B )B4. 使用相同长度竹竿(如图)制作竹筏模型时,下列可提升载重量的是( C )C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帆是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利用风帆,靠风力推进的船就称为帆船。历史上,风帆航海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的航海史有3000多年是风帆史。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早期的帆只能固定在桅杆上,并不能转动,因此只有顺风的时候才能够扬帆起航,逆风的时候只能使用人力摇橹。后来,在不断的航行经验积累中,古代的人们也掌握了逆风行驶的技术。人们通过调整船头的角度,抵消风吹动船身的偏移。这样虽然借到的风力小一些,但是仍然能够利用风得到前进的动力。这就是逆风行驶。早期的船都是只配一条桅杆及一面帆,帆的面积也较小,获得的风力并不强。后来随着船型体积越来越大,一面帆明显动力不够。于是就逐渐增加到两桅船、三桅船。到了我国宋代,船业和造船技术极为发达,三桅船和四桅船就很常见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中后期,大多数船又改成了两到三根桅杆的设置,当时的人们把帆的数量减少,把帆的面积增大,高度加高,能够利用的风力反而更加充分了。郑和七下西洋时所用的帆船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明史·郑和传》中记载,63艘宝船分上下四层,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可以挂12张帆。船锚重几千斤,需要两百人同时操作才能够起航,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古代的船帆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的过程,由繁入简并非技术倒退,反而是对船和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1) 中国明代郑和率领船队出海,所使用的帆船都是 B 驱动行驶的。(2) 下列关于帆船的描述,正确的是 C 。B C (3) 古代人们掌握的逆风行驶技术是指 C 。(4) 下列关于帆船动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B 。C B (5) 郑和所用的船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 A 。A 项目二:用不同材料造船在“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我们知道了不仅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我们可以利用沉的材料造船,这是因为我们( A )2. 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B )AB3. 汤圆刚放入锅中时会沉入水底,煮熟之后却会浮起来,最主要是因为( C )4. 海面上浮着许多冰山,这说明( A )CA5. 如图所示为杭州西湖中的一艘游船。请结合上课时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这时候,船受到的浮力应该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自身的重力。(2) 一批游客上岸之后,船身将会 上浮一些 (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保持不变”)。(3) 西湖底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石头受到的浮力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自身受到的重力。等于 上浮一些 小于 (4) 如果将这艘游船运至大海,它将会 上浮一些 (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保持不变”)。(5) 2017 年 4 月 26 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航空母舰用钢铁打造,满载排水量一般高达几万吨。同体积的钢铁的质量远远大于水的质量,用它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航行自如的原因是 用钢铁造的船排开的水量非常大,浮力非常大 。上浮一些 用钢铁造的船排开的水量非常大,浮力非常大 项目三:设计制作船在“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船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会了设计,制作船,测试船的性能。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曾到达过海面下7000多米进行科学考察。蛟龙号下沉时“腹下”有四块压载铁,完成任务后丢弃这四块压载铁就会上浮的主要原因是( A )A2. 如图所示,四个外形相同的铅球、铁球、铝球、木球静止在水中,其中能判断是空心还是实心的球是( B )B3. 如图所示,聪明的镁镁制作了一个潜艇模型。(1) 为使潜艇模型下沉,必须通过进排气管处 B 。(2) 要改变潜艇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潜艇的 B 。B B (3) 潜艇在水下时,在下沉过程中,受到的浮力 A 。(4) 鱼也可以在水中沉浮自如,但鱼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A 来改变沉浮的。A A 4. 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比赛在浙江温州举行。赛龙舟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后传入日本、越南及英国等。(1) 龙舟的形状一般都是流线型(如图),船身长而窄,头尾细而尖,这样的设计最主要是为了 B 。 B (2) 钠钠和组员在研究船的大小与载重量的关系时,制订了三个方案,如图。① 选择方案1进行制作时,船舷高为 2 cm,船的体积为 128 cm3。② 钠钠和组员使用垫圈测试铝箔船载重量,下列垫圈摆放方式最合理的是 B 。2 128 B ③ 钠钠和组员在测试方案1小船时,当垫圈加到33个时,小船刚好沉没,那么这艘小船的载重量为 32 个垫圈。④ 通过测试三艘铝箔船的载重量,得到如下结果:32 分析表格,我们知道方案2铝箔船的最大载重量为 27 个垫圈。结合方案1、2、3的设计图,分析表格数据,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27 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3) 钠钠和组员在测试自己设计、制作的小船时,小船的航行方向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偏移,他们应该 A 。A (4) 如果你是设计制造龙舟的工程师,在设计制造龙舟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龙舟的大小、形状、载重量(合理答案均可) 。(至少写出2种)龙舟的大小、形状、载重量(合理答案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