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检测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检测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共8页。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后应立马读数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容器壁C.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D.使用汞体温计测量体温,读数时,液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 的是( D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西北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3.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 ℃,则48 ℃ 时海波( D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在造雪机造雪的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A )第4题图A.凝固 B.凝华C.升华 D.液化5.(2022·淄博中考)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D )第5题图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6.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烧杯内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的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C )第6题图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B.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7.下列措施能加快蒸发的是( A )A.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把树苗放在温度较低而又潮湿的地方C.用瓶子装酒精时加盖D.把用塑料袋包装的蔬菜放入冰箱内8.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种现象属于 ( B )A.汽化 B.液化C.升华 D.凝华9.(2023·苏州中考)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的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同步将大量的水喷洒到平台上所致。该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D )A.仅液化 B.仅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解析:火箭点火升空时,高温的火焰喷射到水池里,水吸热发生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10.(2022·东营中考)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第10题图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所示,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如图乙所示,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所示,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所示,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11.在观察“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约为113.6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第11题图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 ℃ 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C.图甲实验比图乙实验更合理 D.图乙“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图甲“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多1种12.(2023·淄博中考)商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熟练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工匠将青铜原料加热化为青铜液体,然后将液体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固态青铜原料加热化为液体的过程是液化B.青铜液体倒入模具中冷却成青铜器的过程是凝华C.青铜液体冷却成青铜器的过程放出热量D.模具中的青铜液体冷却成青铜器后质量变大解析:固态青铜原料加热化为液体的过程是熔化,故A错误;青铜液体倒入模具中冷却成青铜器的过程是凝固,故B错误;青铜液体冷却成青铜器的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模具中的青铜液体冷却成青铜器后质量不变,故D错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3.用0 ℃ 的冰或0 ℃ 的水来冷却食物,效果较好的是0 ℃ 的 冰 ,这是因为它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吸 (选填“放”或“吸”)热。14.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把储存在罐中的液态氯乙烷喷在皮肤上,使其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减缓人的疼痛感。15.(2022·张家界中考)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是利用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水滴,当小水滴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 凝固 成小冰晶。自然降雪是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凝华 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6.小明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36 ℃。小明画出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第10 min时,处于 液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由图像可知海波的凝固过程持续了 3 min。第16题图17.有一种金属镓,熔点只有29.8 ℃,托在手心里就会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液体,在这一过程中,它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8.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铝罐的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示,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凝华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小水珠 会放热 (选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小水珠会出现在玻璃车窗的 内侧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第18题图三、实验探究题(共32分)19.(16分)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第19题图(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此时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92 ℃;图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的是其中的 左 (选填“左”或“右”)图。(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99 ℃,这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3)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4)该组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的操作,但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过多(或水的初温太低) 。(4分)20.(16分)小雨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第20题图(1)在蜡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39 ℃;实验数据见表所示,可以判断蜡属于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碎冰,并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 受热均匀 ,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得出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各3分)(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时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4)当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的碎冰完全熔化后,用酒精灯继续给其加热,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 大 (选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实验结束时,发现温度计的外壁上有小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时间/min01234567蜡的温度/℃424446484950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