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鳟鱼(zūn) 绚烂(xuàn) 寥寥几笔(liá) 眼花缭乱(liá)
B.梁枋(fānɡ) 瓦垄(lǒng) 左睇右盼(tì) 引吭高歌(háng)
C.廊庑(wǔ) 荒谬(miù) 言简意赅(gāi) 怙恶不悛(jùn)
D.模糊(mó) 给予(gěi) 水波涓涓(juān) 前瞻后顾(zh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散漫零乱 赋与 尴尬 眼花缭乱
B.左睇右盼 恢谐 枯燥 精神恍惚
C.荒谬绝伦 昭著 诀窍 疏疏落落
D.悠然自得 清幽 雕饰 丰富多采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_____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2)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_____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但在重复之中又_____相应的变化。
(3)这种重复却是形成这座建筑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_____之一。
A.持续 几乎 给以 特征B.连续 简直 给予 特征
C.持续 几乎 给予 特点D.持续 简直 给以 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隽永的句子而豁然开朗,并对人生某一方面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
B.车在路上走,人在路上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C.李华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坚持到水落石出。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校组织的这次捐款募捐赈灾活动,我们应踊跃参加,不应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管得不严的医院,家属提着保温桶、拎着饭盒,直奔病房;管得严的,家属们则好说歹说,软磨硬泡,怎么也得把饭送进去。
B.林肯在入主白宫以前,一直奔波于颠沛困顿之中,加上其貌不扬,又一贯不修边幅,常穿一双粗绒线的蓝袜子、一双大拖鞋,甚至连领带都不会打,因此他初到白宫任职时,阁员中的阔佬没有一个瞧得起他。
C.据报道,喜庆90寿诞的国家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立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预计不久该项工程即可起动。
D.1420年建成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帝居住的宫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当然是禁域;而天上的紫微星位于中天,特别明亮,旁边群星环拱,于是皇宫就被称作了“紫禁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7.第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8.“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中的“特殊感受”指什么?
9.“那长廊将成何景象”一句中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景象?
10.第二自然段引出有人的提问,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______》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______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建筑,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11.选文中填入空白处的画作和画家名字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 米芾B.楚江清晓图 李公麟
C.清明上河图 李公麟D.楚江清晓图 米芾
12.对文中画线句子,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画家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图的画面上来。
B.画家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复排列的画面“瓦垄”上。
C.画家让你不得不注意到画面中几条街道既有统一性,又有若干变化。
D.画家让你不得不注意到画面中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瓦垄的共同特征。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B.“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意思是宗旨。
C.“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是说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曾讨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问题。
D.古今中外的所有建筑,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左睇右盼”的“睇”应读作dì。
C.“怙恶不悛”的“悛”应读作quān。
D.“给予”的“给”应读作jǐ。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赋与”的“与”应写作“予”。
B.“恢谐”的“恢”应写作“诙”。
D.“丰富多采”的“采”应写作“彩”。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1)“持续”,指延续,继续。/“连续”,相连接续 。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应该是延续不断的,选择“持续”。
(2)第一空:“几乎”,强调差不多,接近。/“简直”,表示事情十分肯定,没有夸大的成分,口语中用来表达惊讶的情感。句中舞蹈差不多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选择“几乎”。
第二空:“给以”,给予某人或某事物某东西,强调动作的过程。/“给予”,侧重表达一种授予、赋予的意思,更多强调结果,即某人或某事物获得了什么。此处指舞蹈动作在重复过程中发生变化,强调动作过程,选择“给以”。
(3)“特征”,强调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之处。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应该是它的特征,选择“特征”。
故选A。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选项中形容“产生一种难得的顿悟”,使用恰当。
B.“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选项形容“一路美景”令人心情愉快,使用恰当。
C.“水落石出”,指将事情真相弄明白。与执着地将事情做到底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D.“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选项中的“踊跃参加”吻合,使用恰当。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提出……目标”和“把……作为目标”杂糅,可改为“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
B.结构混乱。句子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中南大学”,最后一句偷换为“刘路”,在“进入”前加上“并让其”。
D.搭配不当。“能否”“是……重要保证”,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去掉“能否”。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并列的动词短语之间用逗号隔开,“提着保温桶”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A。
7.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的典型作品。 8.整齐和谐的美感。 9.混乱不堪。 10.从“大同小异”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颐和园长廊的描绘,深刻探讨了艺术中的“同”与“异”的美学原则。作者以生动的假设对比了无规律和有规律的设计,通过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强调了长廊重复排列带来的独特感受,同时巧妙地介绍了“大同小异”的设计理念。第二段引入了关于乐寿堂花窗的讨论,进一步突出整体与局部协调的艺术效果,强调小变化在整体统一中的重要性。这种“欲扬先抑”手法不仅丰富了长廊的美感,也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和谐与对比的妙用。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一自然段开头“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即点出了本段内容。接下来详细描述了颐和园长廊在建筑结构、元素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比如它有几百根柱子和梁枋,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无尽的重复状态,这体现了建筑中的一种规律性和相似性,是一种单调的呈现方式。然而,这种看似单调的无尽重复,却能给游人一种只有长廊才能给予的特殊感受,说明虽然形式上是千篇一律,但这种千篇一律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可知,是在说颐和园长廊设计的美在于其统一与和谐,正是这种重复和一致性,给予游人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感受。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一段通过假设长廊的各种变体混杂在一起,来表现如果各种形状、颜色、材料等随机混用,将导致长廊的整体和谐被破坏,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景象,从而强调长廊现有的统一与重复带来的和谐美观。所以景象是混乱不堪的景象。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强调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一主题中的“千变万化”部分,文章前面主要在说重复的方面,由这个提问引出变化的元素(花窗),通过对花窗“小异”与回廊“大同”关系的讨论,更深入地探讨了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的主题。
11.C 12.C 13.D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重点在于如何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实现统一。通过音乐、舞蹈和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实例,作者详细阐释了重复与变化对于保持作品持续性和统一性的必要性。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例子,通过主题和变奏、视觉上的重复与变化,引导观众体验统一又不失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外,文本强调这种技巧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绢本,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现了幸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气势如虹的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五段“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的“这一点”指把重复和变化统一起来。第六段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说明在重复与变化中引人入胜,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错误。由最后一句“古今中外的建筑,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知,“都”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几乎”,是“重要手段之一”。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三单元精品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第五单元巩固练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解读,词语辨析,狭义消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写作对象,常见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解读,背诵两首诗歌,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伐檀》,《无衣》,勤虑害树,繁政扰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