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下册(2024)6.5 杠杆第1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下册(2024)6.5 杠杆第1课时学案,共6页。
eq \a\vs4\al(学习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eq \a\vs4\al(学习内容一)
杠杆
自主预习
1.在物理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该硬棒围绕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字母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字母F2 表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用字母__L1____表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用字母L2 表示。
合作探究
1.在用起子起瓶盖时,找出它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吗?试一试,对照下图,说说杠杆力臂示意图的画法。
答:支点在盖子中点与起子接触的地方,阻力点是盖子边缘与起子的接触点,动力点是手拿起子的地方。
2.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的大小为零,试着画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点拨
1.杠杆五要素:一点(支点)、两力(动力、阻力)、两臂(动力臂、阻力臂)。
2.力臂画法:一找点,二画线(力的作用线),三作垂线段。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为钓鱼竿钓鱼时的示意图,O为支点,F1表示手对钓鱼竿的作用力,请在图中画出鱼线对钓鱼竿拉力F2的力臂l2;
2.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力F使其翻转,请画出物体重力示意图和力F的力臂。
eq \a\vs4\al(学习内容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自主预习
1.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合作探究
1.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实验器材:杠杆、钩码。
3.实验步骤:
(1)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
(2)把三个钩码挂在杠杆两侧(左边两个,右边一个),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下图)。把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等于钩码受的重力)当作阻力,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动力,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值填入表中。
(3)在左方钩码下再增加2个钩码,位置不变,移动右方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实验数据也填入表中。
(4)在杠杆两侧挂上个数相同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测得的力和力臂记在表中。
(5)如下右图所示,把钩码挂在杠杆一侧,用弹簧秤在同侧竖直向上拉住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拉杠杆的力当作阻力,把弹簧秤拉力当作动力,将力和力臂的数据填入表中。
(6)算出四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数值,比较计算结果,归纳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学习点拨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这样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长。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侧各去掉一个钩码,则( B )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按图甲所示,通过加挂钩码分别改变F1、F2,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刻度尺在杠杆上测出对应的L1和L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小明通过观察以上实验装置,并分析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乘以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华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小华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只将图甲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中改变拉力的方向,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比较拉力的大小,即可证明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
乙
(2)某同学利用身边的塑料直尺和硬币若干来验证杠杆平衡的条件,如图乙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他测出从支点O到硬币边缘的距离作为力臂L1和L2的大小,他测力臂的方法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的过程中,则杠杆向左倾斜(选填“仍平衡”“向左倾斜”或“向右倾斜”)。
实验
次数
动力
/N
动力臂
/cm
动力×
动力臂
/(N·cm)
阻力
/N
阻力臂
/cm
阻力×
阻力臂
/(N·cm)
1
1
2
2
0.5
4
2
2
2
2
4
0.5
8
4
3
2
4
8
2
4
8
4
1
6
6
1.5
4
6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12
3
8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下册(2024)第六章 力和机械6.5 杠杆第2课时学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第1节 杠杆学案设计,共9页。
这是一份物理复习指导:杠杆平衡条件 中考复习学案,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