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2024)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上册课件+教案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瓦尔登湖(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瓦尔登湖(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任选其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瓦尔登湖》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审美发现与鉴赏: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文化传承与参与: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导入
清华大学校长把这本书和通知书一起发给入学新生。当这本书发行那几年里,仿
效者难以计数,他们隐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
任务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reau, 1817- 1862)
▲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播放视频,深入了解梭罗。)
创作背景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只身住进瓦尔登湖边自己盖的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他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
而是在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地更高规律。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正如梭罗梭说:“我隐居林中, 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3.梭罗主张
(1)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2)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3)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可看出他是积极走向人生的。
(4)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
4.作品简介
(1)内容组成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画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进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期望、冲突、败兴和自我调剂,以及调剂过后再次期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终究实现为止。
(2)中心思想
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乃至是全部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穷期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穷气力。
(3)作品特点
该书崇尚朴素生活,酷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播放视频)
任务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畸形:畸 jī,不正常的。
笨拙:拙 zhuō,笨。
喑哑:喑 yīn,哑,说不出话来。
蓦然:蓦 mò,突然。
终年不涸:涸 hé,水干。
牝鸡司晨:牝 pìn,鸟兽的雌性,与“牡”相对。
2.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瓦尔登湖湖光山色的美丽与神韵。
第二部分(第 2-4 段):叙写美丽的瓦尔登湖给子“我”的幸福时光,以及工业文明带给
瓦尔登湖的伤害,赞美瓦尔登湖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第 5、6 段):通过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表现其纯粹、深刻、清澈的天
性。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自《瓦尔登湖》中的《湖》,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瓦尔登湖美丽而
富有神韵的自然风光,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瓦尔登湖的破坏,赞美了自然的永恒与
博大,对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生命和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任务三: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
1·第一段总写了《瓦尔登湖》的特点,在全文之中起总领作用。
①开篇即用两个“最’字,“最美”“最有表情”,由衷地表达了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和喜爱之情。
②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比作“大地的眼睛”,树木比作“睫毛”,“四周
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比作“浓密突出的眉毛”,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湖的灵动情态,
而且赋予湖以生命,“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这里的“天性”指人的
自然本性。
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膨胀的物欲所遮蔽,而纯洁的瓦尔登
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这样,就使湖具有了高贵的
人格魅力。这一段表明瓦尔登湖不仅具有外在美,更具有内在的神韵,可谓形神兼备。
【第二部分】
1·第二段都写了哪些内容?
①描写瓦尔登湖美丽、静谧的景色。
②写年轻的时候在湖上漂浮,度过了许多慵懒的时光,但心灵是充实和自由的。
③写伐木工人破坏瓦尔登湖的自然生态,影响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
2·瓦尔登湖的美丽静谧,带给人们什么感受,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周有“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山坳中有“形成一些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的葡萄藤,湖岸边有“峻峭”的山,山上仍然是高大的树木,依傍高山的湖宛如“一个圆形剧场”,可以上演形形色色的“山林的舞台剧”。这一段描写将瓦尔登湖独有的虚静、孤寂、空灵之美展现了出来。
3·作者在这里用了“懒惰”“偷闲”“虚掷”“挥霍”等词,是表达自己对于浪费时
间的悔恨吗?
明确:虽然虚掷了光阴,但他觉得自己是富有的,因为他充分享受在湖上的阳光照耀的时光完全陶醉其中而忘记了时间和世俗的羁绊,能够平静地直面内心,他的心灵是充实和自由的。这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使他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在这里,“懒惰”“偷闲”“虚掷”“挥霍”等词是贬义褒用,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崇,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4·第三段,作者在本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对林木的砍伐,对湖水的粗鄙利用及严重污染,让作者感到极度愤怒,从恶魔似的铁马”“震耳欲聋的声音”“肮脏的脚步”等短语中读者能体会到这种情感。
5·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
明确: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认为恒河之水充满灵性,可以消灾祈福,净化灵
魂。
作者将瓦尔登湖等同于“恒河之水”,突出了湖的圣洁和灵性,说明它应该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而不应该被工业文明所污染。
6·第四段,作者为什么接着写工业化时代对瓦尔登湖的侵犯和掠夺?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继续写工业化时代对瓦尔登湖的侵犯和掠夺:伐木工人把湖岸的树木先后砍光,爱尔兰人在那里建造陋室,修建铁路,冰藏商人豪取它的冰,这实际上写出了工业化时代芸芸众生的生活方式,他们过度地追求物欲的满足,与前面作者注重精神的享受与提升形成鲜明的对比。
7·第四段,面对现代文明的破坏,瓦尔登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面对现代文明的破坏,瓦尔登湖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自愈能力。“它虽
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作者在这里仍然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反复咏叹瓦尔登湖强大的生命力和快速的自我修复能力,赞美了瓦尔登湖的永恒与宁静。
8·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可以看到“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这
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看到了“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瓦尔登湖又重新焕
发了生机,这是挣脱苦难后的新生是其内在创造力的体现。而“这可能是我的喜悦”,
说明“我”和瓦尔登湖已经融为一体,“我”能对它的喜悦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
1·第五段,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
“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
明确:首先承接上文说瓦尔登湖是'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说明它
顽强的根源以及真实纯粹的天性。
“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作者把瓦尔登湖不仅看成是具有外在
美的自然,而且将其与创造者的思想等同起来,“大勇者”的精神充溢其中。
瓦尔登湖将自己纯美澄澈的天性和深刻高贵的精神也传给康科德河,因此“我从
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
2·第五段,如何理解诗节?
明确:“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意思是瓦尔登湖不是虚幻的梦境,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无需对它修饰和美化,因为自然、朴素、纯洁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不能更接近上苍/基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意思是没有比瓦尔登湖更接近上苍的地方,也就是说,梭罗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即自然。“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意思是“我”与瓦尔登湖已经融为一体。“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意思是“我”与瓦尔登湖的相融,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融合,是那一方净土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占据了“我”的思想之巅。作者在这里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交融的理想状态。
3·第六段,作者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由诗意的表达回归到现实,指出火车司机、火夫、制动手和旅客在与庄严、
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时,“就算他看到的只有一瞥,这却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
的污浊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说明瓦尔登湖对被工业文明所侵蚀的人类灵魂具有强
大的洗涤和修复作用。“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借指工业文明对
人类、自然造成的侵蚀和破坏。
任务四:总结归纳
1·写景手法
课文写景自然、逼真、传神。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刻画
了瓦尔登湖美丽的风光,营造了瓦尔登湖迷人的意境。
同时,作者还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
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旖旎迷人的风光。
2·表达方式
课文在写景中穿插叙事、议论和抒情,景、情、理相互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的综
合运用,使课文呈现出景、情、理相互渗透,景美、情浓和理深的特点。
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
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简洁的叙事和细节化的描
写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接着作者议论道“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
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
们”,随着工业化的崛起,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乐,而作者认为,在
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需要静下心来,与自然相处,与自己的心灵独处,以获得精神
的富足心灵的自由。
在叙述了现代人对瓦尔登湖的破坏后,作者直抒胸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
欲聋的声音已经传遍了全乡镇。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它把瓦
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因为一己私利破坏瓦尔登湖的厌
恶,对美丽风景遭受破坏的痛惜。
文章小结
古往今来,描写湖的文章数不胜数,梭罗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湖人格化了,他拒绝把瓦尔登湖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而是把湖视作为一种高贵的赋予人格魅力的存在。
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将湖比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文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作业布置
【任选其一】
1.分析《瓦尔登湖》中作者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有哪些特点,这些描写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怎样的联系,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2.以“我心中的瓦尔登湖”为主题,结合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画一幅画或制作一份手抄报,表达你对《瓦尔登湖》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二 登泰山记一等奖教案,共10页。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二 我的母亲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一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