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县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协作分享】小语说:“在这冬日的清晨,回望本学期语文学习之旅中的四时变换,内心收获满满。”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发言。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岁末深冬,宁静而壮阔。它既是四季流转的终极乐章,也蕴含新年伊始的璀璨梦想。班级文学社特举办“冬日眺望”语文交流活动,请你参加。
回望•四时之旅
【精彩开场】下面是活动开场词,请你将其中的文字读写补充完整。
岁月极美,美在辗转。春有 ,夏有 ,秋有 ,冬有 。转眼间,又到了冬天。而我们,可以应和着阳光写诗,手捧着雪花填词。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过悠长的时光。我们领略过春的朗rùn 、夏的繁华和秋的慷慨,而后在冬天放缓脚步,聆听朔风敲窗,jiàn 赏飞雪漫舞。冬野沉寂,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与粗犷,孕育着自然的蓬勃与生机。
(1) 为文段空格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A.荫蔽
B.新枝
C.蕴藏
D.硕果
(2) 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①应和 ______
②粗犷 ______
(3)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朗rùn ______
②jiàn ______ 赏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鼓励畅想】本学期,全班共读了古典小说《西游记》。在新年伊始的展望中,大家想用小说中最喜爱人物的精神彼此鼓励,传达美好希冀。
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突出人物精神,仿照示例,写一段赞语作为书签相赠。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4.展望•希冀之帆。
【特别关注】在冬日岁末眺望,“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个中国最隆重热闹的节日,在今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小语搜集了下面的材料准备刊登板报,请你修改完善。
①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春节都是饱含团聚、团圆与希冀的文化符号,是年复一年心之所向的期盼与向往。②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舞龙狮、画年画、包饺子、逛庙会,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
③北京时间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④养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现代中国的开放进步, 是“中国时间”, 是“世界时刻”。
(1) 从词性判断,第②句中加点的“舞”和“画”,分别是 ______ 词和 ______ 词。
(2) 有人提问,第③句中的破折号能否删去?请你根据语境回答,并说明原因。
(3) 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补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表意准确。
(4) 若要在板报上书写一个醒目的“年”字,你会选用哪种字体?请说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鳝鱼骨的滋味
林清玄
①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我喜欢雾气迷离的火锅店的感觉,尤其是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火锅店,依稀使人回到朴素而单纯的年代。
②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杨,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蓝子大卉,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③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狗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④“对,我喜欢吃鳝鱼!”
⑤“老师怎么爱吃鳝鱼呢?”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⑨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
⑪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⑫鳝鱼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即包成,包养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而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⑬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⑭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⑮“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⑯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⑰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⑱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⑲我想到,也是飘着细雪的寒夜,我在日本旅行,搭巴士从大阪到东京,在中途的休息站,有小摊在卖“炸鳗鱼骨”。原来,这里的人爱吃鳗鱼饭,剔出来的鳗鱼骨弃之可惜,有人收集鳗鱼骨油炸出售,竟成许多人爱吃的美食,甚至在日本有很多连锁店。我坐上巴士,继续去往东京的旅途。车子高速前进,我品尝着这包五百元日币的鳗鱼骨,大为吃惊——与我的妈妈炸的鳝鱼骨,滋味一模一样,香、酥、脆。
⑳巴士高速前进,公路边灯火如流,思及岁月也是如流,生命里也有许多忧伤的寒夜。我强烈地想念妈妈,想念妈妈如何勤俭持家、照护我们长大,想念鳝鱼骨的滋味。妈妈早已离世,在异国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有删改)
(1) 这篇文章由三个素材构成,运用类似电影的拍摄手法,镜头展现的主要事件形成一场时空的穿越与重现,其中贯穿着真挚的情感。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2) 本文镜头里的细节描写十分动人,请你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画面与情感。
①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从词语角度赏析)
②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窗外的雪花。(从修辞角度赏析)
(3) 读林清玄笔下的母亲,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课文里学过的史铁生的母亲、朱德的母亲。请你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文意,分析这三位母亲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A.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鳝鱼骨的滋味》)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秋天的怀念》)
C.我们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回忆我的母亲》)
(4) 读完文章,你想在日记本里写一句话作为自己的阅读收获,你会写什么呢?用原文或自己的话都可以。并谈谈你这样写的理由。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孔子曰:“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羞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⑤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赐”分别为孔子弟子子夏和子贡。②益:长进。③损:退步,减损。④说:谈论。⑤化:融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亦说乎 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
③不知其人 ______
④如入飽鱼之肆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久而不闻其香
(3) 请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 根据【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5) 阅读【甲】【乙】两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交友”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歌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既表明时令,又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2)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古诗词中多有借月抒怀的佳句,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选择恰当的朗诵节奏,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链接材料】节奏有轻快、高亢、低沉、舒缓、忽促之别。朗读时,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35分。
8.作文。
同学们,在今天的试卷里,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冬日眺望”。回顾一年的时光流转,总有一些重要的事物铭刻在心:春花烂漫惹人醉,冬莺素裹引情思,总有一处景,让我们流连:雁能达意,月能传情,总有一种物,会触动我们的心弦;与朋友、家人、老师相处的时光那么美,总有一束光,会投进我们的心房。
请以“铭刻在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章不少于 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油蛉在这里低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江春入旧年
【解析】答案:
(1)粉的像霞
(2)白的像雪
(3)油蛉在这里低唱
(4)秋风萧瑟(易错字:瑟)
(5)洪波涌起(易错字:涌)
(6)江春入旧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略
【小题2】hè,guǎng
【小题3】润,鉴
【解析】答案:
(1)①B ②A ③D ④C
(2)①hè ②guǎng
(3)①润 ②鉴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荫蔽:(枝叶)遮蔽。
B.新枝:当年新长出的柔软的茎干或枝条。
C.蕴藏:积聚;深藏。
D.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根据搭配习惯,春天树木发“新枝”,夏季树木“荫蔽”,秋季是收获硕果的季节,冬季将收获之物贮藏。故文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新枝”“荫蔽”“硕果”“蕴藏”。
(2)本题考查汉字字音。根据字词积累。
①“应和”的“和”读作“hè”。
②“粗犷”的“犷”读作“guǎng”。
(3)本题考查汉字字形。
①“朗rùn”的“rùn”写作“润”。
②“jiàn赏”的“jiàn”写作“鉴”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西游记》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跨山起的足印,漂泊过海的行迹,一程复一程,那是倾倒世界的坚定。你却从未回头,凭着一副凡胎,完成了取经的重任。
答案:
示例:十四年风霜雨雪,坎坷万千,荆棘无数;十四年春去秋来,梦里还乡,坚定前行。凶恶的妖魔将你阻挡,绵长的崎路使你迷茫,你却从未回头,凭着一副凡胎,完成了取经的重任。
【解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小题1】动
【小题2】名
【小题3】
【小题4】
【解析】答案:
(1)动 名
(2)示例:不能删去。第③句中的破折号通过语气的停顿,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和态度的坚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示例:不仅 还
(4)示例:草书。草书笔画勾连,行如流水,自由奔放,非常适合表达新年的喜悦和希望。
(1)本题考查词性。根据语法常识积累,第②句中加点的“舞”和“画”,分别是动词和名词。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结合语境可知,第③句中的破折号通过语气的停顿,突出“春节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者情感的强烈,态度的坚决,故破折号在此处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不能删去。
示例:第③句中的破折号通过语气的停顿,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和态度的坚决,突出“春节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故不能删去。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是‘中国时间’”,和“是‘世界时刻’”语意上存在递进故选,故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应补充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4)本题考查书法字体。解答时,从备选字体中任选一种,结合字体特点阐述选择的理由即可。如:隶书。隶书蚕头雁尾,古朴大气,非常适合表达新年的历史厚重感。
常见书法字体特点:楷书字形方正,端庄典雅;行书笔画勾连,行如流水;隶书蚕头雁尾,古朴大气;篆书瘦劲挺拔,体正势圆;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5.【答案】【小题1】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以及对童年艰苦岁月中母爱的珍视
【小题2】童年时的经历
【小题3】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鳝鱼,母亲向卖鳝鱼的妇人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
【小题4】在日本旅行,吃到和妈妈做的味道一样的炸鳗鱼骨,勾起对母亲的强烈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本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准确提炼不同场景下的主要事件,并明确贯穿全文的情感。镜头二:主要事件:文章⑦-⑭段详细描述了童年往事。从“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可知家里穷吃不起鳝鱼;“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表明母亲向卖鳝鱼的妇人要鳝鱼骨;“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熬成鳝骨汤”以及“有时会在汤里加点什么……或与萝卜同卤”等体现母亲为“我们”熬汤并变着法做各种美食,让“我们”感受幸福。镜头三:主要事件:文章⑲-⑳段讲述旅途中经历。“在日本旅行……有小摊在卖‘炸鳗鱼骨’……我吃了一包……与我的妈妈炸的鳝鱼骨,滋味一模一样”表明在日本吃到类似妈妈做的炸鳗鱼骨;“我强烈地想念妈妈……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体现出勾起对母亲的强烈思念,眼泪落下。贯穿全文的情感:文中无论是回忆童年母亲用鳝鱼骨为“我们”做美食,还是在旅途中因吃到相似味道的食物而思念母亲,都围绕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以及对童年艰苦岁月中母爱的珍视这一情感展开。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勾”通常用于描述用某种力量牵引、吸引。在此句中,将鳝鱼的香味赋予了人的动作,仿佛香味有一只无形的手,把“我”吸引到摊子前。这一拟人化的表达,生动地展现出鳝鱼香味的浓烈与诱人,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我”对这香味的痴迷。同时,结合后文“我”因吃不起只能无奈离开,又体现出“我”内心想吃却不能吃的矛盾与无奈。
②句子将“眼泪”比作“窗外的雪花”,雪花飘落是纷纷扬扬、接连不断的,以此比喻眼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泪流不止的画面。这种比喻不仅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我”当时悲伤的程度,更深刻地表达出“我”在异国他乡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意识到再也无法像从前一样感受母亲关怀的悲痛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对三句中母亲行为的分析,总结出她们性格上的共同特点。勤劳:《鳝鱼骨的滋味》:母亲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向卖鳝鱼的妇人要鳝鱼骨,还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们熬汤、做各种美食,体现其勤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双腿瘫痪后,默默承受着儿子的坏脾气,还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如提议推儿子去看菊花,背后是她对儿子生活的悉心照料,展现出勤劳的品质。《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能将各类粗粮饭食做得让一家人吃得有滋味,这背后是她辛勤劳作,用心准备饭菜,体现了她的勤劳。聪慧:《鳝鱼骨的滋味》:母亲用鳝鱼骨为孩子们做出多种美食,如清炖鳝骨汤、炸鳝鱼骨等,还会在汤里添加不同食材变换口味,可见其聪慧,善于利用有限的食材创造美味。《秋天的怀念》:母亲为了帮助儿子走出困境,通过提议去看菊花,试图唤起儿子对生活的希望,这种巧妙的方式体现了她的聪慧。《回忆我的母亲》:母亲能把地主富人家看不上的饭食做得可口,说明她在烹饪方面有自己的智慧和方法,展现出聪慧的一面。深爱孩子:《鳝鱼骨的滋味》:母亲深知鳝鱼骨对孩子成长有益,想尽办法为孩子获取并制作美食,将深情与爱融入其中,体现出对孩子深深的爱。《秋天的怀念》:母亲一直关心着儿子的精神状态,小心翼翼地呵护儿子,希望他能重新振作,充分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爱。《回忆我的母亲》:母亲为一家人准备饭食,让家人吃得有滋味,从生活细节处体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展现出对孩子深深的爱。
(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选择文章中能体现主旨或引发深刻感悟的语句,阐述选择理由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对生活的理解。示例:选择“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理由:文章中母亲用鳝鱼骨为孩子做美食,鳝鱼骨本身不值钱,但其中蕴含的母爱却是无比珍贵的,这正体现了“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这一主旨。在生活中,像父母为孩子做的一顿饭、一次陪伴,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因为有爱而变得意义非凡,无法用金钱衡量。所以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醒我们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的点滴。
答案:
(1)①童年时的经历;②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鳝鱼,母亲向卖鳝鱼的妇人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③在日本旅行,吃到和妈妈做的味道一样的炸鳗鱼骨,勾起对母亲的强烈思念;④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以及对童年艰苦岁月中母爱的珍视。
(2)①“勾”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鳝鱼的香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香味对“我”的强大吸引力,突出了“我”对鳝鱼香味的难以抗拒,同时也体现出“我”因吃不起鳝鱼,只能被香味吸引却又不得不无奈离开的矛盾心理。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泪”比作“窗外的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异国他乡思念母亲时,泪水如雪花般纷纷落下的情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母亲离世再也无法感受母爱的悲痛之情。
(3)这三位母亲在性格上都有勤劳、聪慧、深爱孩子的共同之处。《鳝鱼骨的滋味》中,母亲向人要鳝鱼骨为孩子熬汤,还变着法做各种美食,体现了她的勤劳、聪慧以及对孩子深深的爱;《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的情绪,通过提议去看菊花等行为,展现出她对儿子的爱,以及为了孩子默默付出的勤劳;《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的母亲能将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让一家人吃得有滋味,体现出她的勤劳与聪慧,为一家人的生活尽心尽力,对孩子充满关爱。
(4)示例:“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理由: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它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文中,母亲用鳝鱼骨为“我们”熬汤,虽然食材廉价,但其中饱含的母爱却是无价的。在生活中,爱也常常体现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小事里,这句让我深刻体会到爱的价值,时刻提醒我珍惜身边的爱。
在北京吃火锅时“我”点两道鳝鱼引发回忆,想起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向卖鳝鱼妇人要鳝鱼骨为“我们”做各种美食,让“我们”感受幸福,后在日本旅行吃到类似味道的炸鳗鱼骨,强烈思念离世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
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6.【答案】【小题1】同“悦”,愉快。
【小题2】自我检查、反省。
【小题3】了解。
【小题4】店铺。
【小题5】B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不也是很愉快的吗?“说”同“悦”,愉快。
②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翻译:不了解那个人。知,了解。
④翻译:就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肆,店铺。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可译为“却”。
A“学而时习之”中“而”表承接,可译为“然后”。
B“为人谋而不忠乎”中“而”表转折,可译为“却”。
C“择其善者而从之”中“而”表承接,可译为“然后”。
D 项“久而不闻其香”中“而”表修饰,可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好,喜欢;贤己者,比自己贤能的人;处,相处;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翻译: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谈论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
根据“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可写出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中说与善人居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与之同化,与不善人居就像进入鲍鱼之肆,也会与之同化,强调了环境和所接触的人对自身的影响,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符,即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从【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从【乙】文“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可知,交友要慎重,要选择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因为与善人居会受到好的影响,与不善人居会受到不良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时,要从朋友身上学习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就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①同“悦”,愉快。
②自我检查、反省。
③了解。
④店铺。
(2)B
(3)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谈论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从【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乙】交友要慎重,要选择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因为与善人居会受到好的影响,与不善人居会受到不良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译文:
【甲】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去复习、实践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有长进,子贡会一天比一天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和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谈论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不了解一个儿子,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君主,看看他任用的人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地方,看看那里生长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说: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摆满芝兰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恶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会变黑。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啊!”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这是写景句,从写景句角度赏析。作用一:杨花是柳絮,杨花落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暮春。作用二: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飘零,子规啼血,两种景物都是生命的痛苦,故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看到了这两种景物,也意味着作者内心情感也与之相似,作用三:故烘托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异乡的凄凉。此句属于景物描写,描摹画面。故作用四:语言生动,给读者丰富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诗歌诵读。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表达了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们的良好祝愿。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轻快、高亢的语气朗读。
答案:
(1)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句诗表达了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小题2】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例文:
铭刻在我心 我已走过十五个春秋,往日的稚气的想法与天真无邪的笑容已不复存在,身上充满的更多的是锐利的雄心与永不言败得意志。人一生困难与苦涩,快乐与甜美总是互相结伴的。然而许多记忆也是挥洒不去的,永远铭刻在心的。
还记得那时我八岁,正值秋天。二姨带来他们山村的特产——茶叶。当二姨一进家门满屋子仿佛洒满了香水,很香很香。我心想:这一定是好东西,不用喝光闻也知道了。二姨与爸妈聊的正起劲的时候,急性子的我偷偷摸摸的来到厨房,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袱,一看,哇!全是茶叶,鲜绿鲜绿的,这是我不禁想起电视上那些品茶的艺术,我高兴的去烧开水,准备品位我人生的第一口茶;它一定很香,也一定代表着我的今后生活顺顺利利的,没有坎坷。我窃窃自喜着。可是,事情却发展的不同。当我将泡好的茶拿到嘴边,故作高雅的吹了吹,我喝了一小口,刚准备品一品,就发现茶是苦的,不经意间,我全给吐了出来。正当这时,父亲走进来,而我就开始慌忙掩饰自己动过茶叶的行为,但只见父亲笑了笑,品了品我刚泡好的茶……
过了一会,我按捺不住了,“茶是坏的,茶是苦的,你看看二姨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父亲就对我说:“你认为茶应该是甜的吗?”“当然,若不甜怎么会有人这么喜欢喝呢?”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人不应该只看表面现象,要追求实质,如果这茶闻起来不香,那么不代表品时不香,所以不要让表面现象蒙蔽眼睛,这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面对茶的苦涩,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如品味人生一样。”“那么人的一生是困难重重的了!”“对,人生就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磨练你的意志,从而看到希望的曙光。好好品一品吧!”
其实人这一生困难有许多,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放弃自己,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永不言弃,坚持到底,无论你现在看起来是多傻多笨,但在这之后,将是你人生的最高峰,你就会看到人生是绮丽的,我又喝了一口茶,好甜,不知道是为什么,那股清香仍留在我的舌尖,那句深刻的话语仍留在我的心头。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铭刻,深深地记在心中。题目“铭刻在我心”强调了某景、某物、某人、某段时光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自己印象深刻,永远难以忘记。写作时,应用具体的描写和叙事来表现了“铭刻在我心”的原因,文章的主旨应确定为铭刻的这一对象对自己产生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文体以记叙文或写景散文为宜。
选材构思:引导语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写作思路。可以写景,这处景让自己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给自己经美的享受和生命的启迪。可以写人物,此物触动了我们情思,让我们想起那段难忘怕时光。可以写人,家人、亲友、老师等,和他们相处的时光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闪亮,给我们以温暖的抚慰和无尽的快乐……写作时,要以记叙和描写主要表达方式,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该文以茶为引,巧妙寓言人生哲理。通过儿时品茶的趣事,引出父亲关于人生品味的深刻教导,行文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文章寓意深远,启示读者面对人生困难应勇于坚持,品味生活的真谛。语言质朴却富有哲理,是一篇引人深思的佳作。翻开语文课本,尽览四季流转,自然的启迪引领我们成长。
朱自清先生妙笔绘卷,“红的像火,( 1) ______ ,(2) ______ ”,春花烂漫,恰如我们的青春正好;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夏意正浓,“(3) ______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趣味盎然,难忘童年的欣喜活泼;魏武雷操登山望海,但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 ______ ,(5) ______ ”,秋风掀起滔天的波澜,雄健有力,是他胸中澎湃的豪情;“海日生残夜,(6) ______ ”,诗人王湾于岁暮腊寒之时行舟江上,感受到新一年的眷意,乐观向上。
冬日眺望,将岁月的哲理珍藏。
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唐僧
十四载凤霜雨雪,他踏平坎坷;十万里跨山越河,他坚定前行。妖魔鬼怪将他阻挡,绵长崎路使他迷茫,他却从未回头,凭着一副凡胎,完成了取经的使命。
愿你在新的一年里,能像他一样坚韧不拔,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影镜头
主要事件
贯穿全文的情感
镜头一:火锅店的场景
吃饭时“我”点了两道鳝鱼,引起大家好奇。
④ ______
镜头二:① ______
② ______
镜头三:旅途中的经历
③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