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6/0-17390798739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6/0-17390798739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6/0-1739079873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1.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收回。
2.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卷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相应位置。)
1.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她拥有蔚蓝的大海、绿油油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广阔的湖泊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物种多样性B. 遗传多样性
C. 个体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物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题干描述的不是体现了物种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题干描述的不是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包括“个体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可见,题干所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对应有误的是( )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物具有应激性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变异的现象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春风化雨润枝头,万物生长需营养”—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述的是鸥鹭因刺激而飞起的现象,体现生物的应激性,A正确。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的是播种瓜、豆种子得到相应的植物,体现的是遗传的现象而非变异,B错误。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描述的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过程,C正确。
D.“春风化雨润枝头,万物生长需营养”描述的是营养对生长的必要性,体现生物的新陈代谢,D正确。
故选B。
3. 为研究黄瓜田地里黄瓜霜霉病的发病情况,某兴趣小组选择了如图所示的五个位点记录发病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在生物学上属于( )
A. 观察法B. 查阅文献法C. 调查法D. 实验法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分类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故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观察、测量、记录数据等,以了解其状况和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题目中小组在黄瓜田地里选择了五个位点进行记录,这是典型的调查研究过程,因此属于调查法,故C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有关生物学发展史上不同生物学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哈维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B. 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学
C. 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D.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答案】A
【分析】生物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生物科学家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生物科学家的工作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实际上,是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不是哈维。哈维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血液循环,A错误。
B.林奈是瑞典博物学家,是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他提出了生物分类的系统,为后来的生物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分类工具,B正确。
C.拉马克是法国博物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生物学”这个词,并试图建立一门关于生物的学问。当然,生物学的真正建立和发展是经过了许多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C正确。
D.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5. 秋冬季节,树叶纷纷落下,“为什么大多数落叶都是正面朝下的呢?”,或许你会分析认为“落叶的朝向与叶肉细胞的排列和分布有关”。你的分析属于实验法步骤中的( )
A. 提出问题B. 收集相关资料
C. 作出假设D. 得出结论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题干中,“为什么地上的落叶大多背面朝上?”是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小明根据这个问题,答道“落叶朝向与叶肉细胞的排列和分布有关”,这是针对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出的假设;然后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再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最后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某同学在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在载玻片上写下“771”,寓意“谢谢你”,那么他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 )
A. 177B. 717C. D.
【答案】D
【分析】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立的图像,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所以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771”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双目电光源显微镜是观察微观世界的重要器材之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数量越少、视野越亮
B. 视野中有污点,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动,则污点在载物台上
C.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时,需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物镜损坏玻片标本
D. 若视野中的物像偏左上方,为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数量越少、视野越暗,故A错误。
B.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即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视野中有污点,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动,则污点在物镜上,故B错误。
C.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时,需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物镜损坏玻片标本,故C正确。
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若视野中的物像偏左上方,为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故D错误。
故选C。
8.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应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一滴( )
A. 清水、碘液B. 生理盐水、清水
C. 清水、生理盐水D. 碘液、生理盐水
【答案】C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详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通常使用清水来保持细胞的正常状态,因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吸水也不会涨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使用生理盐水可以有效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因为生理盐水的渗透压接近人体体液,可以防止细胞的收缩或涨破。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红油菜趁热油下锅翻炒后会有紫红色的物质渗出,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的( )
A. 叶绿体B. 细胞膜C. 细胞壁D. 线粒体
【答案】B
【分析】苋菜叶肉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花青素主要位于苋菜的液泡内,在水中出现说明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膜被破坏。
【详解】A.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主要负责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A错误。
B.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它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当细胞受到高温等外界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破裂,导致细胞内的物质渗出。红油菜趁热油下锅翻炒后,高温可能破坏了细胞膜,使得细胞内的紫红色物质(如花青素等)渗出,从而使菜肴呈现紫红色,B正确。
C.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外层结构,主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的破坏通常不会导致细胞内物质的渗出,因为它并不控制物质的进出,C错误。
D.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主要负责细胞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B。
10. 生物绘图能力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科学素养的体现。下列关于生物图的绘制方法和基本要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3H或2H铅笔绘图
B. 图形位置一般在绘图纸中央略偏左上方
C. 用直尺引出水平指示线并标明结构名称
D. 图中的明暗差异用粗细不同的铅笔短线表示
【答案】D
【分析】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有:(1)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称的地方。(2)一般用3H的削尖的铅笔。(3)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4)字尽量标注在右侧,用尺引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5)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详解】画生物图时要注意:①图形的大小和位置要适当,一般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称的地方;②用3H铅笔;③较暗的部分用细点来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密,但不是打斜纹或涂阴影或留下空白;④标注的名称一般要在图的右边,指示线要水平的;⑤图的下面写上所画结构的名称,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1. 某同学画了如下图所示动植物体细胞结构的关系图,甲、乙分别代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则B区含有的细胞结构可能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 ⑥液泡
A. ②③④B. ①⑤⑥C. ②④⑥D. ①③⑤
【答案】A
【分析】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
【详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2. 为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某同学用质量分数为0.1%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棱长分别为3cm、2cm、1cm的酚酞琼脂块,10分钟后取出并切开琼脂块,测量琼脂块上氢氧化钠扩散的深度并计算琼脂块着色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实验的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越不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B. 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大,越不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 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分析】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过程中数量不变,而体积、质量发生变化。
【详解】由表格可知,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细胞通过细胞膜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膜的表面积和细胞体积之比不断减小,细胞表面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相对减少,远远不能满足细胞体积增大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因此,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就不再长大。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3. 下图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代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图乙代表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B. 动植物细胞的分裂都是细胞质先一分为二,然后细胞核再分裂
C. 若亲代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数量为2n,则子代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数量也为2n
D. 细胞分裂能促使多细胞生物生长,更新衰老和死亡的细胞,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B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因此图甲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图乙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A正确。
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植物细胞会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若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B错误。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遗传物质先进行复制加倍,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因此若亲代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数量为2n,则子代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数量也为2n,C正确。
D.通过细胞分裂能使单细胞生物直接繁殖新个体,使多细胞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也能使多细胞生物衰老、死亡的细胞及时得到补充。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将亲代细胞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D正确。
故选B。
14. 某同学在制作和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不小心划伤了皮肤,有少量血液渗出,并略感疼痛。推测皮肤中含有的组织可能有( )
A.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神经组织
B. 上皮组织、营养组织、肌肉组织
C.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D. 保护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答案】C
【分析】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人体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但往往以某种组织为主。
【详解】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皮肤的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属于神经组织。可见,人不慎划破了皮肤,流出了血,并感到疼,说明伤到了真皮,真皮内有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 学习了光合作用发现史后,某同学也想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取下叶片A、B进行酒精脱色、清水漂洗和在叶片上滴加碘液染色后,发现只有叶片A的绿色见光部分变蓝。该实验不能验证( )
A.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C.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可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详解】A.题图中: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由于叶片B周围的二氧化碳被固体氢氧化钠吸收,导致叶片B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验证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题目中的实验并没有直接涉及氧气的检测或测量,因此无法从该实验中得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的结论,B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叶片A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A的遮光部分(黑纸片覆盖处)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目描述,叶片A的非绿色部分(不含叶绿体)不变蓝,而绿色部分(含叶绿体)变蓝。这一对照实验验证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从而间接说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如图为萨克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的目的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 步骤②中a、b区域形成对照,变量是黑纸片
C. 步骤③装置中,小烧杯内盛有清水,大烧杯内盛有酒精
D. 步骤④用碘液对叶片进行染色后,需再用水洗去碘液以便观察
【答案】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详解】A.步骤①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通过呼吸作用(不是光合作用)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错误。
B.步骤②中,a区域被黑纸片遮盖,b区域未被遮盖,形成对照实验。这里的变量是光照,而不是黑纸片。黑纸片只是用来遮挡光照的工具,B错误。
C.步骤③是脱色过程,需要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然后水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这里大烧杯内应盛有清水,用于水浴加热,小烧杯中盛有酒精,C错误。
D.步骤④中需要用碘液对叶片进行染色以检测淀粉的存在,需要再用水洗去多余的碘液以便观察,D正确。
故选D。
17. “雨过圆荷万点星”,雨水无法渗入荷叶是因为荷叶的结构中有( )
A. 上表皮B. 角质层
C. 栅栏组织D. 海绵组织
【答案】B
【分析】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
【详解】A.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A不符合题意。
B.荷叶表面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由脂质构成的防水保护外层,使得水滴不易浸透到叶片内部,而是在表面形成水珠并滚动。这也是“雨过圆荷万点星”描述的荷叶表面特性的原因。因此,荷叶的结构中角质层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B符合题意。
C.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较多,颜色较深,属于栅栏组织,C不符合题意。
D.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含有的叶绿体较少,颜色较浅,属于海绵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提效增产是大棚生产中增加菜农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措施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帮助菜农增加收益的是( )
A. 增大棚内昼夜温差,通入适量二氧化碳
B. 白天用遮阴网将大棚遮住,减少有机物的损耗
C. 大幅减小菜苗间距,最大限度增加菜苗种植密度
D. 每天大量浇水,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A.增大棚内昼夜温差可以抑制植物在夜间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白天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能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故A正确。
B.白天用遮阴网将大棚遮住,不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B错误。
C.最大限度增加菜苗种植密度不利于光照的利用,不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故C错误。
D.大量浇水容易造成水淹,不利于植物的根进行呼吸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19.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下图是某同学为探究呼吸作用设计的创新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变量是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
B. 该实验不能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C. 该实验除了种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外,其余条件都应相同
D. 该实验中萌发的种子瓶内温度比煮熟的种子瓶内温度更高
【答案】B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
【详解】A.分析实验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种子是否是活的,能否进行呼吸作用,故A正确。
B.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释放出了二氧化碳,故B错误。
C.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除了种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外,其余条件都应相同,故C正确。
D.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该实验中萌发的种子瓶内温度比煮熟的种子瓶内温度更高,故D正确。
故选B。
20. 生活中常见放置过久萝卜空心、未晒干的稻谷堆发烫的现象,这说明( )
A.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 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答案】B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萝卜放置过久会变空心,说明它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自身的有机物;未晒干的稻谷堆发烫同样是因为其中的有机物在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呼吸作用是植物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 在寒冬腊月,人们往往会腌腊肉、灌香肠,待其自然晾干后,将其密封并放到冰箱里,这样可以延长其储存时间。此过程中用到的延长腊肉、香肠储存时间的措施有( )
A. 干燥、增加氧气浓度、低温B. 干燥、增加氧气浓度、高温
C 干燥、降低氧气浓度、低温D. 潮湿、降低氧气浓度、高温
【答案】C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在腊肉、香肠的储存过程中,通过自然晾干实现干燥,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保存时间。密封保存会降低氧气浓度,减缓氧化和微生物的活动。在冰箱中储存属于低温保存,有助于进一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因此,以上措施包括干燥、降低氧气浓度和低温。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四川泡菜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味,成为中国泡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撒入盐后会有水分渗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液浓度等于周围溶液浓度,水分自然渗出
B. 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水分渗出
C. 细胞膜等细胞结构被盐分破坏,水分渗出
D. 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水分渗出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在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当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不同时,水分会通过细胞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以达到浓度平衡。
【详解】A.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故A错误。
B.细胞内部浓度大于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故B错误。
C.虽然高浓度盐溶液可能会对细胞膜产生一定影响,但水分渗出的主要原因是渗透作用,而不是细胞膜被破坏,故C错误。
D.细胞内部浓度小于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时失水。制作泡菜时,撒入盐后会有水分渗出,原因是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故D正确。
故选D。
23. 生物学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生产措施和生物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
A. 立体种植——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
B. 树木移栽时剪去枝叶——减弱呼吸作用
C. 带土移栽——保护根毛
D. 及时排涝,中耕松土——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答案】B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2)植物体内光合作用的本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要使植物体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就要促进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
【详解】A.立体种植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光合效率,提高产量,故A正确。
B.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故B错误。
C.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故C正确。
D.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空气的含量,利于根的呼吸,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D正确。
故选B。
24. 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如花期和果实期应多施( )
A. 含磷的肥料B. 含氮的肥料
C. 含钾的肥料D. 含钙的肥料
【答案】A
【分析】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详解】由分析可知,植物的不同生长期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异的,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因此花期和果实期应多施含磷的无机盐,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5. 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植物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是生产者,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人类食物和能量的来源
B.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起到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C.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防止叶肉细胞被阳光灼伤
D. 植物的运输作用可增加大气湿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答案】D
【分析】(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详解】A.植物是生产者,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人类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故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故B正确。
C.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防止叶肉细胞被阳光灼伤,故C正确。
D.植物的运输作用指的是水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这通常不涉及直接增加大气湿度和促进水循环,故D错误。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中填写序号或字母,“_____”上填写文字,专业术语字写错不得分。)
26. 实验法和观察法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图一至图五是某同学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双目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相关过程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用字母加箭头的形式表示)。
(2)使用显微镜前需调试,应转动图二中的[ ]______,使低倍物镜对准聚光镜。观察时看到的视野如图五,图中的a是______,这可能是图一中步骤______(填图中字母)操作不当导致的。
(3)为了使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体积最大,选用了图三中的HI组合,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若发现视野模糊不清,应调图二中的[ ] ______使视野更清晰。
(4)图四中______(填“甲”或“乙”)为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因最外层没有图四中[ ] ______的支持作用,所以往往不呈方形。洋葱刺激性的物质存在于图四中的[ ] ______中。
(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控制生物体遗传繁殖的物质存在于图四中的[ ] ______中。
【答案】(1)E→C→B→D→A
(2)①. 2转换器 ②. 气泡 ③. D
(3)①. 1000倍##1000×##1000 ②. 6细准焦螺旋
(4)①. 甲 ②. ①细胞壁 ③. ⑤液泡
(5)④细胞核
【分析】图一中,A染和吸,B展,C撕取表皮,D盖,E滴。图二中,1目镜,2转换器,3载物台,4物镜,5粗准焦螺旋,6细准焦螺旋。图甲、乙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详解】(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正确实验操作顺序是E→C→B→D→A。
(2)对光时应转动2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观察时看到的视野如图五,图中的a是气泡,这可能是图一中步骤D盖盖玻片的操作不当导致的。
(3)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选用了图三中的HI组合,此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00倍,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升降镜筒,细微调焦,若要使物像更清晰,应该转动6细准焦螺旋。
(4)图四中甲为植物细胞模式图。因为甲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动物细胞因最外层没有图四中①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所以往往不呈方形。洋葱刺激性的物质存在于图四中的⑤液泡的细胞液中。
(5)④细胞核中具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因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控制生物体遗传繁殖的物质存在于图四中的④细胞核中。
27. 用“简阳大耳羊”熬制而成的“简阳羊肉汤”已拥有1000多年历史。在冬季,喝完一碗奶白色的“简阳羊肉汤”后,再烫上一碗豌豆尖,清香美味,热气腾腾,足以抵御寒冬。图一、图二分别是“简阳大耳羊”和“豌豆”植株的结构层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②叫做_______,使得细胞的数目增加。图中过程④叫做_______,经此过程后能形成不同的_______。
(2)“简阳大耳羊”皮肤中的上皮组织具有_______作用,豌豆植株中具有相同作用的组织是图二中的[ ] _______,此外豌豆植株中的[ ] _______组织,贯穿整个植物体,使植物体内各器官相互连通。
(3)“简阳大耳羊”的心脏和豌豆植株的豆荚同属于_______这个结构层次。豌豆植株的花是豌豆植株的_______器官,吃羊肉汤时烫的豌豆尖是豌豆植株的_______器官。
(4)与豌豆植株的结构层次相比,“简阳大耳羊”特有_______这个结构层次。
【答案】(1)①. 细胞分裂 ②. 细胞分化 ③. 组织
(2)①. 保护 ②. E保护组织 ③. H输导
(3)①. 器官 ②. 生殖 ③. 营养
(4)系统
【分析】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植株的结构层次没有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图中:①细胞生长,②③细胞分裂,④细胞分化。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神经组织,D肌肉组织,E保护组织,F薄壁组织,G分生组织,H输导组织。
【详解】(1)图中过程②描述的是细胞数目的增加,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通过分裂,一个细胞可以变成两个或多个细胞。图中过程④描述的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通过分化,细胞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即具有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
(2)“简阳大耳羊”皮肤中的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这是上皮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在豌豆植株中,具有相同保护作用的组织是图二中的E保护组织。此外,豌豆植株中的H输导组织,它贯穿整个植物体,起到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使植物体内各器官相互连通。
(3)“简阳大耳羊”的心脏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同样,豌豆植株的豆荚也是一个器官,由保护组织、薄壁组织等多种组织构成。因此,它们同属于器官这个结构层次。豌豆植株的花是生殖器官,它负责产生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而吃羊肉汤时烫的豌豆尖是豌豆植株的营养器官,它负责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4)与豌豆植株的结构层次相比,“简阳大耳羊”特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在动物体中,多个器官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而在植物体中,并没有这样的系统层次。
28.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的会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植出的石榴具有“果大、皮薄、汁多、核软、味甜、产量高”的特性。图一至图四是会理石榴的相关结构和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生理过程[C]是_______,主要在图三中的[ ] _______中进行,其合成的有机物通过_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往整棵植株,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通过图一中的生理过程[ ] _______,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石榴树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图二中的[ ] _______从土壤中吸收。吸收的水分95%~99%通过图三中的[ ]______排出体外,此过程对应着图一中的[ ]______这一生理过程,该生理作用是植物体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3)图四为石榴植株24小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一天中石榴树净重最重的时候对应图四中的_______(填字母)。
(4)请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会理石榴果大、浓甜、产量高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①. 光合作用 ②. ②叶肉##②叶肉细胞 ③. 筛管 ④. A呼吸作用
(2)①. 1成熟区##1根毛区 ②. ④气孔 ③. B蒸腾作用
(3)d (4)白天日照充足,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合成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长此以往,积累的有机物多
【分析】图一中:A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B产生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C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表示光合作用。
图二中:1是成熟区,2是伸长区,3是分生区,4是根冠。
图三中: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气孔,⑤是保卫细胞。
图四表示石榴植株24小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变化曲线:b点和d点时刻,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a~b段和d~e段植物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d段植物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1)图一中的生理过程C是光合作用,这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在图三中的②叶肉中进行,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往整棵植株,供植物体各部分使用。
结合题图可知,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通过图一中的生理过程A呼吸作用,这些有机物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2)石榴树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图二中的1成熟区(也称为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这一区域是植物根部的主要吸水部位,因为其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面积。
吸收的水分大部分(95%~99%)通过图三中的④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蒸腾作用,对应着图一中的生理过程B。蒸腾作用是植物体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它能够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图四为石榴植株24小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分析,一天中石榴树净重最重的时候对应图四中的d点。因为在这一时刻,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b~d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在此之后(d~e段),呼吸作用强度开始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开始消耗有机物,因此d点是一天中石榴树净重最重的时刻。
(4)会理石榴果大、浓甜、产量高的原因主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白天日照充足、温度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大量的有机物;而夜晚温度低,则有利于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长此以往,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越来越多,使得石榴的果实更加饱满、味道更加甜美、产量也更高。
29. “简阳晚白桃”的果实肉质白嫩、风味浓郁,8月上中旬成熟,完全成熟后易剥皮。图一是“简阳晚白桃”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示意图,图二是“简阳晚白桃”种子和果实形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桃花的主要结构包括图一中的[ ]________和雄蕊,花开后必须经过_______和_______两个生理过程,精子沿花粉管进入子房内部,与图二中胚珠里的[ ]___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
(2)在图一中,“简阳晚白桃”种子结构中的[ ]_______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将来可发育为新植物体的幼体,其中_______将发育为根,_______将发育为茎和叶。
(3)桃树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玉米的种子相比,没有_______,所以其种子萌发阶段的营养主要依靠图一中的[ ]_______提供。
(4)“简阳晚白桃”成熟后易剥皮,这层皮属于桃子的外果皮,我们食用的“果实”部分属于中果皮,它们都是由图二中的[ ]_______发育而来。
【答案】(1)①. ⑤雌蕊 ②. 传粉 ③. 受精 ④. 7卵细胞
(2)①. ①胚 ②. 胚根 ③. 胚芽
(3)①. 胚乳 ②. d子叶
(4)⑥子房壁
【分析】图一中,①是胚、②是种皮、③是保卫细胞、④是根毛、⑤是雌蕊;a是胚轴、b是胚芽、c是胚根、d是子叶、e是柱头、f是花柱、g是子房。
图二中,①是胚、⑥是子房壁、⑦是卵细胞。
【详解】(1)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⑤雌蕊包括e柱头、f花柱和g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
桃花开发后产生桃子需要经历传粉和受精这两个生理过程。传粉是指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传到雌蕊的柱头上。受精过程则需要精子沿着花粉管进入子房,与胚珠里的⑦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种子的①胚。
(2)在种子的结构中,种子内部的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包含将来发育为植物各部分的结构。胚根将发育为植物的根;胚芽将发育为植物的茎和叶。
(3)一般地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没有胚乳,种子萌发时依靠子叶提供营养,图示中d是子叶。
(4)花的子房在传粉、受精后发育成果实,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因此,果实的外果皮和中果皮都源于子房壁的发育,即图二中⑥子房壁发育为果皮。
30. 为了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挑选了结构完整且颗粒饱满的菜豆种子进行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①组与②组可以形成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若要探究光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①组与_______组进行对照。根据这两组对照实验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④组中的菜豆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充足的_______。若想要探究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至少增设一组实验,该实验设计为:_______。
(3)图甲、乙中能表示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质量变化情况的是_______,萌发后期,幼苗体内有机物逐渐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①. 水 ②. ③ ③. 水对菜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光对菜豆种子的萌发几乎没有影响
(2)①. 空气 ②. 20粒种子,有光,适量的水,0℃,记录种子萌发数量
(3)①. 甲 ②. 幼苗长出叶片后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该实验中,①组加入适量水,②组不加水,①②可以形成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水(水分)。①组与③组的变量是光,因此若要探究光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①组与③组进行对照。根据这两组对照实验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水对菜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光对菜豆种子的萌发几乎没有影响。
(2)④组中加入的水过量,将种子淹没,所以菜豆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充足的空气。若想要探究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至少增设一组实验,变量是温度,所以该实验设计为:20粒种子,有光,适量的水,0℃,记录种子萌发数量,与①组形成对照。
(3)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初始阶段减少,这是因为种子内储存的营养物质被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自行制造有机物,导致有机物的质量上升。因此,图甲的变化趋势符合上述情况。而萌发后期有机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琼脂块棱长/cm
琼脂块表面积/cm2
琼脂块体积/cm3
琼脂块表面积
与体积之比
琼脂块着色体
积/总体积
1
6
1
6
0.49
2
24
8
3
0.27
3
54
27
2
0.19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法
萌发数(粒)
①
20
有光,适量的水,25℃
19
②
20
有光,不加水,25℃
0
③
20
无光,适量的水,25℃
18
④
20
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