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4/0-17390798663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4/0-17390798663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6694724/0-17390798664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桃花和鳜鱼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莲的地下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所有题在答卷规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卷交监考老师。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体现了生命现象的是( )
A. 风雨交加B. 昼夜交替
C. 雨后春笋D. 阳光灿烂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风雨交加描述的是天气现象,即风和雨同时出现的情况。这是自然现象的一种,故A不符合题意。
B.昼夜交替描述的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这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种,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春笋描述的是春雨过后,竹笋迅速生长出来的景象。这里明确涉及到了生物(竹子)的生长过程,是生命现象的一种体现,故C符合题意。
D.阳光灿烂描述的是阳光充足、明亮照耀的景象。这是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的是光照情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菊原产于我国,我国现存的菊花品种已经超过3000个;金鱼是由鲫鱼演化形成的观赏鱼,我国在12世纪的南宋时就已开始家化喂养,现在世界各国品种繁多的金鱼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引进的。以上实例体现了( )
A. 性状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
C. 遗传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性状多样性主要指生物性状的多种多样,性状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上实例不是体现了性状多样性,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以上实例不是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同品种基因组成不同,因此,以上实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故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以上实例不是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研究“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生物学家是( )
A. 哈维B. 列文虎克
C. 达尔文D. 沃森和克里克
【答案】C
【分析】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其在著《物种起源》时有详细的论述;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
【详解】A.哈维,英国医生,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实验,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并阐明了心脏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血液受心脏推动,沿着动脉血管流向全身各部,再沿着静脉血管返回心脏,环流不息,故A不符合题意。
B. 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故C符合题意。
D.沃森,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生于美国芝加哥,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一九六二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谓DNA之父,美国生物学,美国科学院院士;克里克于1916年6月8日出生在英国的北汉普顿,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相识,一起认定解决DNA分子结构问题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云豹活动的清晰影像,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归纳法B. 实验法C. 测量法D. 观察法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详解】A.归纳法是从已有数据中总结规律,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不是直接的研究方法类型,A不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C不符合题意。
D.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动物的活动影像属于通过工具进行被动的观察记录,符合观察法的特点,D符合题意。
故选D。
5. 1979年,病理学家沃伦在一份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活体标本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提出了“幽门螺杆菌能导致胃病”的猜测,提出猜测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D. 得出结论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提出问题是在科学探究的开始阶段,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已有的知识,提出一个需要解决或验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幽门螺杆菌能导致胃病”并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待验证的猜测,A错误。
B.作出假设是在提出问题之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或预测。在这个问题中,病理学家沃伦在观察到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关联后,提出了“幽门螺杆菌能导致胃病”的猜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假设,B正确。
C.制订计划是在作出假设之后,为了验证假设而设计的一系列实验或观察活动。在这个问题中,并没有提到沃伦制订了什么样的计划来验证他的猜测,C错误。
D.得出结论是在实施计划之后,根据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或修正的阶段。在这个问题中,并没有提到沃伦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D错误。
故选B。
6.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对光应该看到的视野是( )
A. 雪白的B. 昏暗的C. 黑色的D. 刺眼的
【答案】A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只有白亮的视野下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对光正的标志是看到雪白的视野。
【详解】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若显微镜视野是暗色,观察的物像模糊,不清晰,甚至会看不出物像;只有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是雪白时,观察到的物像才会清晰,A正确。
故选A。
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中提及两种生物,如图是这两种生物的细胞模式图。请识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起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
B. ①能控制葡萄糖进出细胞
C. ③控制着桃花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D. ④存在于桃花植株的每个细胞
8. 桃花和鳜鱼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 线粒体B. 叶绿体或线粒体
C. 叶绿体和线粒体D. 叶绿体
【答案】7. D 8. A
【分析】题图中:甲是动物细胞,乙是植物细胞;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壁,③是细胞核,④是叶绿体,⑤是液泡。
【7题详解】
A.②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①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故B不符合题意。
C.③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故C不符合题意。
D.④叶绿体只存在于桃花等植物体的某些细胞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部细胞无叶绿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题详解】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桃花是植物,鳜鱼是动物,它们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冬菇、白菜和带鱼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
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系统
【答案】A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详解】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有细胞膜,可以保护细胞,同时控制物质的进出,使之从结构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细胞内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里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把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使之从功能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从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的角度来看,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冬菇、白菜是植物,带鱼是动物,因此三者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莲的地下茎(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藕断丝连”是常见的现象,这里的“丝”是植物体的( )
A. 输导组织B. 保护组织
C. 循环组织D. 营养组织
【答案】A
【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薄壁)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功能。
【详解】A.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中的丝就是输导组织,故A符合题意。
B.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位于植物体的最外面,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植物学中,并没有专门的“循环组织”这一术语。动物体内有循环系统,但植物体内并没有类似的系统,故C不符合题意。
D.营养(薄壁)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营养组织有制造或储存营养的功能。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聪明的你,能由小长大的原因是( )
A. 细胞的生长
B. 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分化
C. 细胞的分裂
D. 细胞的癌变
【答案】B
【分析】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详解】人体之所以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多;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其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产生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各不同的细胞类群,行使一定的功能,继而构成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和人体,因此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 下图是“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B. ①的目的是去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C. ④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酒精
D. ⑤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变蓝,未遮光部分不变蓝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A.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①暗处理、③选叶遮挡和光线照射、④酒精脱色、②滴加碘液检验、⑤漂洗后观察,A正确。
B.①暗处理的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正确。
C.④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酒精,叶绿素能溶解在小烧杯内的酒精里,C正确。
D.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遇碘变蓝,因此⑤中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D错误。
故选D
13. 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则这座“工厂”的产品是( )
A. 有机物和氧气B. 光和氧气
C. 二氧化碳和水D.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答案】A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结合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所以,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叶肉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品”是有机物和氧气,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吕氏春秋》中有“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的记载。意思是说,不要过密,也不要过疏。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在种植庄稼时应( )
A. 疏松土壤B. 适当浇水
C. 合理密植D. 及时施肥
【答案】C
【分析】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一般以每亩株数表示,株距、行距要多少才算合理,必须根据自然条件、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水平而定。
【详解】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通过调节植物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生长协调。合理密植,提高光合效率,植物叶片相互遮盖,种植过稀,光能利用率低。“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意思是:播种一定要小心,不要使它过密,也不要使它过稀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在种植庄稼时应合理密植,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5. 下列贮藏方法不利于蔬菜水果保存较长时间的是( )
A. 5℃低温冷藏B. 保鲜袋密封
C. 喷水保持湿润D. 放在阴凉处
【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抑制呼吸作用可以使新鲜水果蔬菜保存较长时间。
【详解】A.低温可以抑制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减缓其新陈代谢速度,从而延长保存时间。因此,5℃低温冷藏是有利于蔬菜水果保存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保鲜袋密封可以减少蔬菜水果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降低其呼吸作用强度,同时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蔬菜水果的保存,故B不符合题意。
C.喷水保持湿润虽然可以保持蔬菜水果表面的湿度,但也会增加其表面的水分含量,使得蔬菜水果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导致腐烂变质,故C符合题意。
D. 放在阴凉处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减少蔬菜水果因光照而产生的热量和呼吸作用强度,有利于其保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凡植果木,先于霜降后,锄掘转成圆垛,以草索盘定泥土。”介绍了移栽树木时根部要带土移栽,主要目的是( )
A. 减弱植物的光合作用B. 防止幼根和根毛损伤
C. 抑制根吸收水分D. 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
【答案】B
【分析】根毛的数量很多,集生于根尖的一定区域,主要位于根尖的成熟区,形成根毛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详解】幼苗移栽时,往往会造成幼根和根毛受损,而使植物吸水的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植物萎蔫或死亡,所以移栽时,需要带土坨,目的是防止幼根与根毛的损伤,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植物生长需求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
A. 含氮、铁、钾的无机盐
B. 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C. 含氮、铁、锌的无机盐
D. 含氮、铁、硼的无机盐
【答案】B
【分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
【详解】肥料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 )
A. 能抵挡紫外线照射B. 呼吸作用吸收了热量
C. 能降低噪音D. 蒸腾作用带走了大量的热量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不仅可以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和增加大气湿度,提高降雨量。
【详解】由分析可知,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所以“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大量的热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19. 种子的萌发是绿色开花植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大豆种子萌发时子叶的作用是( )
A. 萎缩,无作用B. 保护胚芽单子叶
C. 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D. 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D
【分析】单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双子叶植物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胚乳是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详解】A.子叶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虽然种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胚芽,但子叶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保护,而是提供营养物质,B不符合题意。
C.虽然子叶确实与胚有物质交流,但其主要功能并不是转运营养物质,而是直接提供营养物质给胚,C不符合题意。
D.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储存的营养物质会被分解并转运给胚根、胚芽和胚轴,供其生长发育所需。因此,子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黄瓜植株上有许多只开花不结果的花,我们称之为“谎花”。对“谎花”不结果的合理解释是( )
A. 正常情况下,只有雌花才能结果,雄花不结果
B. 不结果的花是因为没有花蕊或花蕊发育不成熟
C. 黄瓜不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因此不能形成果实
D. 植株的营养供给不充足,所以只有少数花结果
【答案】A
【分析】根据雌蕊和雄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像桃花、百合花那样,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叫做两性花;像黄瓜花、南瓜花、杨花、柳花那样,在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单性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做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做雄花。
【详解】黄瓜是雌雄同株植物,一个植株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其中只有雌花受精后其雌蕊的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所以黄瓜的两种花中只有雌花能结果,雄花是不结果的,所以称为谎花,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8分,每空1分)
21.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为培养学生对农村、农业的热爱,某学校计划组织学生在学校学农基地种植玉米。播种前,学校生物学兴趣小组对玉米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该小组“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案(各组实验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请回答:
(1)实验前要选择籽粒_______(填“饱满”“干瘪”或“残缺”)的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以排除种子自身结构不完整对萌发率所造成的影响。实验中加入的液体不能浸没种子,否则种子会因为缺少_______,不利于萌发。
(2)以A组和C组为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这两组实验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_______。
(3)实验中,表中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_______。
(4)根据A、B两组实验的结果可知,蒸馏水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5)为了进一步探究蒸馏水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该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若干生长状况相似的幼苗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试管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状况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图中试管中加入土壤浸出液的是_______组,因为该液体中含有幼苗生长所需要的_______。
【答案】(1)①. 饱满 ②. 空气##氧气##O2
(2)①. 温度 ②. 适宜的温度
(3)93% (4)不会
(5)①. 甲 ②. 无机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在实验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选择籽粒饱满的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这是因为饱满的种子其内部结构完整,营养充足,更有可能正常萌发。而干瘪或残缺的种子由于其自身结构的不完整,可能会对萌发率产生影响,从而干扰实验结果。另外,实验中加入的液体不能浸没种子。如果种子被液体完全浸没,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空气(特别是氧气),这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因此,种子会因为缺少空气而不利于萌发。
(2)以A组和C组为对照实验,可以观察到这两组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A组在25℃下,有186粒种子萌发,而C组在0℃下,没有一粒种子萌发。这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影响种子的正常萌发。
(3)实验中,A组有200粒种子,其中186粒萌发。因此,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186200100%=93%。
(4)根据A、B两组实验的结果,可以观察到这两组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加入的液体类型(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然而,无论是土壤浸出液还是蒸馏水,A组和B组的萌发数都相近且较高,这说明蒸馏水并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只要种子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无论是通过土壤浸出液还是蒸馏水),它就有可能正常萌发。
(5)为了进一步探究蒸馏水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该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另一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某一组的幼苗生长状况明显更好。由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和其他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幼苗生长所必需的。而蒸馏水则相对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因此,可以推断出图中试管中加入土壤浸出液的是甲组(生长状况更好的组别),因为该液体中含有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三、综合题(32分,每空2分)
22. 下图中,A~E为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的示意图。请回答:
(1)整个人体都由A细胞分裂分化而成,A细胞是_______。
(2)A细胞通过_______形成B,在此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3)B通过_______形成C。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差异。C中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是_______组织。
(4)E所示的结构层次中,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的是_______。
【答案】(1)受精卵 (2)细胞分裂
(3)①. 细胞分化 ②. 神经
(4)消化系统
【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A细胞→C组织→D器官→E系统→人体(个体)。
【详解】(1)如图可知,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A受精卵分裂形成很多细胞B,使细胞数目增多。
(2)A受精卵分裂形成很多细胞B,使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首先染色体要完成复制加倍,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使新形成的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原来细胞内的染色体保持不变。
(3)B中的细胞一部分具有分裂能力继续分裂,而另一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停止分裂,开始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C组织。
在C(组织)中,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具有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等功能。
(4)E所示的结构层次是系统,它是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在消化系统中,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的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如胃和小肠等。它们通过分泌消化液、蠕动等方式,将食物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并吸收到体内供细胞利用。
23. 如图甲、乙分别为显微镜、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时,使物像更加清晰,应略转动甲图中[6]_______。
(2)在干旱环境中,菠菜叶的[⑦]______是缩小或闭合的,该“门户”由一对呈______(选填“正方形”或“半月形”)的[⑥]______构成。
(3)[④]______分布在叶肉之间,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
(4)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叶片正面的颜色一般比背面______(选填“深”或“浅”)。
【答案】(1)细准焦螺旋
(2)①. 气孔 ②. 半月形 ③. 保卫细胞
(3)叶脉 (4)深
【分析】图甲中,1是目镜、2是转换器、3是物镜、4是反光镜、5是粗准焦螺旋、6是细准焦螺旋。
图乙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海绵组织、④是叶脉、⑤是下表皮、⑥是保卫细胞、⑦是气孔。
【详解】(1)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时,使物像更加清晰,应略转动甲图中的6细准焦螺旋。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孔隙,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因此,在干旱环境中,菠菜叶的⑦气孔是缩小或闭合的,该“门户”由一对呈半月形⑥保卫细胞构成。
(3) ④叶脉是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4)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较多,颜色较深,属于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含有的叶绿体较少,颜色较浅,属于海绵组织。因此,叶片正面的颜色一般比背面深。
24. 2023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森林是“水库”,绿色植物通过______作用散失水分,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2)森林也是“钱库”,森林每年为我国提供的木材达到5亿立方米,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______。
(3)森林更是“碳库”,绿色植物进行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该过程在细胞的______中进行。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作为中学生,该怎样从我做起,保护植被?______(列举一条即可)。
【答案】(1)蒸腾 (2)形成层
(3)①. 光合 ②. 叶绿体
(4)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或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植被、不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等)(合理即可)。
【分析】(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2)木本植物的茎包括树皮、木质部和髓,其中维管束由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组成,形成层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详解】(1)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2)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形成层中有分生组织,能够快速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
(3)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故在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作为中学生,保护植被做法有: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植被,不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
组别
A
B
C
种子数/粒
200
200
200
温度/℃
25
25
0
加入的液体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土壤浸出液
萌发数/粒
186
187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
这是一份32,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