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第1页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第2页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教案,共6页。
    《如歌行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西美术风格差异对比,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西园雅集》,《雪中猎人》,《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的对比赏析,了解中西绘画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西绘画的赏析,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教学重点:对比分析中西绘画在表达方式,空间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难点:了解中西绘画的不同并在绘画实践中运用。课程类型:欣赏评述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台湾诗人痖弦《如歌的行板》。请学生朗读。师:“以上是台湾诗人痖弦的《如歌的行板》,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定位,以及对战争和生活的细腻观察。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不同时期,中外画家对它们生活的表达吧。”PPT展示仇英的《西园雅集》,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特点。学生:“竖构图”“线条好看”“好像有多人在聚会”三、解释“雅集“由来古代文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经常有聚会。但文人们不叫聚会,而是赋予一个十分雅致的名称——雅集。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一个是发生在东晋绍兴的“兰亭集”,诞生了著名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另一个是发生在北宋汴京(今开封)的“西园雅集”。兰亭集人人知晓,今天我们来说另一场风华绝代的宋代文人聚会——西园雅集。 西园,是北宋驸马王诜的宅第园林,苏东坡的诗文中常出现这个地方。《水龙吟》中有:“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元祐元年(1086年),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日本圆通大师、道士陈碧虚等共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 聚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写了《西园雅集图记》。 这场雅集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都是千年难遇的奇才。他们在园子里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传达出唐宋雅士的种种生活情趣,为后人所景仰和追慕。 由此,华夏院子以“西园”为名,以宋代《西园雅集图》为蓝本,选取原图中“赏画、赋诗、宴饮、抚琴、问禅、曲觞、题石”七大雅集场景进行当代演绎,再现【北宋皇家园林经典】。四、仇英的《西园雅集》这幅画作不仅是对宋代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的仿制和再创作,而且融入了仇英个人的艺术风格和想象力,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仇英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将原作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了连环画式的叙述描绘,使得人物与场景更加和谐、生动与饱满。他的画作中,人物衣纹草石花木的每一笔线条都处理得十分精致,游动的墨线节奏率然朗快、迂回荡漾,整幅画面潇洒、隽逸。五、老彼得·伯鲁盖尔《雪中猎人》1.展示画作,让学生说说特点。2.学生:“俯瞰式构图”“人物众多”“像插画”六、教师总结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以寒凝萧瑟之感。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出身并非农民,却处处表现出对荷兰农村生活的热爱。此画显示出作者注重景物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 这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画家基本上是采用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觉。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七、《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1.PPT展示作品,提问学生这幅画的特点。2.学生:“颜色鲜亮”“有很多小点点”“人物很多,有近大远的感觉”八、教师总结画面上聚集了许多周末来这儿游玩的人们,画家着意把画面分成了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和处于阴凉中的两部分,使画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上的人物与周围的湖面、树木等构成了精密和谐的构图,使画面上物象的比例、物象与整个画面的大小、垂直线与平行线的平衡达到了一种理性的和谐和科学秩序下的统一。分割主义主要采用色彩的分割理论,即分割法,从光学原理看,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亮,提高反射率和明度。画家们在画面上使用纯色,不在调色板上调混颜色,这样,中间色是观赏者(离画面有一定的距离)的眼中自然混合而产生的。分割主义艺术家将色点或色块紧密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重构图严谨,利用“黄金分割”比例构图,修拉将人物的大小比例变化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改变,使画面显得整体有序。 与以往的绘画作品比较,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布满了精密、细致排列的小圆点,这些小圆点是用不加调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补色等堆积而成的,在欣赏者一定距离的视角范围内观看,形成了鲜艳和饱满的色彩效果。修拉的这幅画预示了塞尚的艺术以及后来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问世。九、中西绘画艺术的区别中西绘画之间的区别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1. 绘画侧重点: - 中国绘画往往重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神韵),以及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 - 西方绘画则更侧重于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形似),追求精确的细节再现和技术上的精湛。2. 线条运用: - 中国绘画常用线条来勾勒轮廓,线条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反映了中国书法与绘画同源的文化传统。 -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往往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在古典油画中,更多的依靠光影变化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不过,在现代艺术中,线条的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3. 透视法: - 中国绘画一般不严格遵循透视法则,画面布局更自由,有时甚至采用多视点的表现手法。 - 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非常注重透视原理,以创造三维空间的错觉。4. 解剖学的应用: - 中国人物画更关注人物姿态和形象的象征意义,而不一定严格遵守人体解剖学的比例和结构。 - 西方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非常深入,力求准确地表现人体结构。5. 背景处理: - 中国画常常留白,背景简洁或省略,强调主体,以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 西方绘画则倾向于详细描绘背景,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6. 题材选择: - 中国绘画题材广泛,但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等自然景象尤为常见。 - 西方绘画则人物肖像、宗教故事、历史事件等题材较多。7. 哲学根源: - 中国绘画深受道家和禅宗哲学影响,追求内在和谐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 西方绘画则受到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影响,注重理性和逻辑。这些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当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这两种绘画传统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和融合。课后作业在本节课学的三幅画中,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风格,创作一张描述身边风景的画。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