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28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3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4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51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55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59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08/16693079/0-173902407064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课件教案
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如歌行板》课件,共19页。
如歌行板感受大自然 徜徉于大自然中,人们或吟诗作画,或雪中狩猎,或享受阳光草地,生活的脚步慢了下来,觅得一片心灵的归处。让我们走进画里仔细体会吧!感受不同的视角 画家以不同的视角描绘生活,会呈现出怎样的空间意境? 探究中西方作品中的空间布局方式,你会得到怎样的启迪? 像画中人一样,穿行于作品中,由近到远,你看到了什么?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图》是宋代李公麟创作水墨纸本画。 《西园雅集图》白描入画。著录于清内府藏书画专著《石渠宝笈》。画中每个人的表情动态在李公麟笔下皆栩栩如生、动静自然,人物衣纹草石花木,每一笔线条都处理得十分精致,游动的墨线节奏率然朗快、迂回荡漾,整幅画面潇洒、隽逸、焉然欲绝。无怪在此之后仇英、张大千等名家皆倾注全力摹写公麟之本。马远“西园雅集图” 所谓“雅集”是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由于集会活动参与主体的文人特质,使集会上升到“雅”化的层次。虽然不同时代,“雅”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但雅集一直乃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之事。首创“文士雅集”图像,当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据《历代名画论》记载,顾恺之曾作有《陈思王诗图》,即《图画见闻志》、《广川画跋》所记的《清夜游西园图》。 北宋末年,由于文人画当道,“西园雅集”故事再次成为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尤其马远以驸马王诜十六名士“西园雅集”为蓝本创作的《西园雅集图》,更成为新的绘画典范。西园雅集图明仇英 西园雅集图轴是明代仇英所画的中国古画,该幅 79.4x38.9公分、诗塘 20.1x38.9公分、全幅 52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画中之人或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每个人的表情动态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动静自然。线条:人物衣纹、草石花木,每一笔线条都处理得十分精致,游动的墨线节奏率然朗快。设色:画面色彩浓艳,潇洒隽逸,生趣盎然。西园雅集图明仇英 仇英(493—1560)明代。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画师周臣,工山水、人物、仕女,而格力不逮。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愧古人。尝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谓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也。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洵非过誉。尤工仕女,神采生动,为明代工笔之杰。1520年(正德十五年)与文征明合仿李公麟莲社图,藏故宫博物院。西园雅集图明仇英西园雅集图清代石涛 《西园雅集图》是清代画家石涛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中共展现二十四人,衣着变化,形态各异,水源、洞门林木、丘石互生,且整体采用满构图的形式,实中见虚,其费时费力之多是显而易见的。图后自题其文,书画相得益彰。画面背景山石、树木、溪水铺陈周密,人物穿插其间,情景交融。老彼得勃鲁盖尔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又被誉为“新博斯”。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是自扬·凡·爱克开始的尼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雪中猎人(油画)老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远景中景近景 如果是描绘一个地区的情况,那一定是要记录当地的春夏秋冬,这幅《雪中猎人》,正是描绘当地的冬天。这幅画是老彼得·勃鲁盖尔在 1565 年完成的,这时的他已经游历了整个欧洲,回到了欧洲北部。在这之前他跨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了意大利,在罗马看到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巅峰之作,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风格,继续记录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考据意义。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雪中猎人(油画)老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远景中景近景 尼德兰地区并没有的山:这幅画后面有一座山峰,在荷兰北部是没有这种山峰的。艺术史学家们判断,这很有可能是在勃鲁盖尔游历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时看到的景象。这也是我们通过画作来反推画家在当时生活情况的案例。我们通过对画作的分析,去推断画家在他们那个时代做出的一些举动。勃鲁盖尔确实翻越过阿尔卑斯山,他的见闻也一定会体现在他的画作中,这幅画里的山峰就是最好的体现。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雪中猎人(油画)老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远景中景近景招牌:画面的左边有一间小店,小店上的标牌都画得非常清晰。也只有勃鲁盖尔能做到这样,细节描绘得非常清楚,对艺术史的研究非常具有考据价值。救火:一座房屋着火,一些人正在焦急地救火,这可能就是当时欧洲北部冬天的日常情况。因为当时是用明火取暖,在冬天很容易着火。狐狸: 一个人身上挂着一只狐狸,这是他们狩猎的成果。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雪中猎人(油画)老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远景中景近景冰场:这幅画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仅仅是3个主角,它更值得被注意的地方是后面的冰场。在这个冰场上有人滑冰,有人打冰球,有人玩冰壶,有人溜冰车。这就是 500年前,欧洲北部村庄中冬季的日常游戏。远近的透视处理: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不着痕迹的构图,将空间感和流动性完美地诠释出来。老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乔治修拉法国 像修拉一样,用小笔蘸着颜料直接点在纸上,把不同的色点层层叠加在一起,然后推远一点看作品,你会有哪些惊奇的发现呢?乔治修拉法国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年—1891年),法国画家。1859年12月2日生于巴黎,受过完整的美术学院教育,曾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Henri Lehmann)学习古典主义绘画,后来又研究过卢浮宫中的大师作品,对光学和色彩理论特别关注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实验,也许正因为他太过致力于方法和理论研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不多。有人认为1891年5月修拉的逝世标志了“新印象主义”的结束。但他的理论和技法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乔治修拉法国 乔治·修拉,法国巴黎,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他致力于研究古典作品和素描,并对色彩学和光学理论颇有研究,于1881年发表了揭开德拉克鲁瓦作品色彩对比和补色关系的文章,受到了世人的关心。他的所有作品都科学地将印象派的色彩原理进行了体系化,对重新构建印象派忽视的画面造型秩序具有很大意义。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修拉的一幅最能体现“新印象主义”绘画原理的代表作品。教师示范点彩画课后实践:尝试用点彩画创作一张画。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