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科粤版2024,第1~6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docx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4版.docx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3版.docx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参考答案).docx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docx
    • 练习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pdf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第1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第2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第3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4版第1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4版第2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4版第3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3版第1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3版第2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参考答案)第1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第1页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第1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科粤版2024,第1~6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科粤版2024,第1~6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9单元人教版2024A3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参考答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天工开物”的意思是将自然力与人力互补,通过技术开发万物。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烧石成灰
    C.粮食酿酒
    【答案】B
    B.海水晒盐
    D.烧窑制瓷
    【解析】A、烧石成灰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海水晒盐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窑制瓷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航空航天、医疗急救等领域
    B.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C.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造成酸雨
    D.庆祝节假日时,美丽的霓虹灯与稀有气体的应用有关
    【答案】C
    【解析】A、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可用于化工生产、航空航天、医疗急救等领域,故说法正确;
    B、氮气可以制造低温环境,可用于医疗上可在液氨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能制作碳酸饮料,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亚
    硫酸,二氧化硫能造成酸雨,故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源,所以美丽的霓虹灯与稀有气体的应用有关,故说法正
    确;
    故选 C。
    3.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室内点煤炉,放一盆水可防止 中毒

    B.图书资料失火可用液态
    C.汽油除油污是乳化现象
    灭火
    D.煮沸软化硬水后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答案】B
    【解析】A、CO 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旁放一盆水不可能防止 CO 中毒,故 A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1 / 16

    B、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图书资料失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
    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 B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汽油能溶解油污,因此汽油除油污是溶解现象,故 C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
    低水的硬度,但是煮沸软化硬水后不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故 D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5 年 1 月 9 日,据央视新闻援引加州林业和消防局最新通报,洛杉矶地区目前有 5 处危险性野火蔓延,
    总过火面积超过 117 平方公里,已致 10 人死亡,至少 1100 栋房屋损毁。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
    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
    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柴垛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A 措施
    正确;
    B、水能导电,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引发触电,故 B 措施不正确;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可以防止图书档
    案损坏,故 C 措施正确;
    D、柴垛着火,用水浇灭,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D 措施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金刚石的硬度大

    B.二氧化碳做气体肥料——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一氧化碳做气体燃料——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是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做气体肥料,是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选项错误;
    C、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做气体燃料,是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选项正确,故选 B。
    6.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气体可压缩存储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B.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分子在不停运动
    2 / 16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大小不同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A、气体可压缩存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
    符合题意;
    B、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
    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D、金刚石与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 H N O ) 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
    5
    8
    2
    5
    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七素属于氧化物

    B.三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6 g
    C.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4
    D.三七素由 5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2 个氮原子和 5 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三七素由碳、氢、氮、氧四
    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三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通常
    省略不写,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三七素由三七素分子构成,1 个三七素分子由 5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2 个氮原子和 5 个氧原子构
    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资源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开采金属矿物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B.煤燃烧会产生 SO 、CO 、CO 等空气污染物
    2
    2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可用肥皂水检验河水是否为硬水
    【答案】D
    【解析】A、大力开采金属矿物资源,会浪费金属资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其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但二
    氧化碳不属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3 / 16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应合理使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其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较多浮渣的为硬水,该选
    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9.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和氮气——燃烧的木条
    C.二氧化锰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答案】B

    B.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观察颜色
    D.过氧化氢和水——二氧化锰
    【解析】A、燃烧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氮气会熄灭,A 对,不符合题意;
    B、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都是白色,观察颜色辨别不出来,B 错,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子空气中灼烧,不燃烧,碳粉灼烧后燃烧,可以鉴别,C 对,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中加二氧化锰会产生气泡,水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D 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 CO2 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D
    【解析】A、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 错误;
    B、化石燃料燃烧会消耗氧气,但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故大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B 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不能将大气中 CO2 全部吸收,C 错误;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D 正确。
    故选 D。
    11.如图,借助气体浓度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某些性质,测得 U 形管 a、b 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
    4 / 16

    列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 X 对应的 U 形管为 b
    B.该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 U 形管
    D.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答案】B
    【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 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
    因此曲线 X 对应的 U 型管为 a,错误;
    B、通过 a、b 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正确;
    C、氨气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
    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错误;
    D、分子在不断运动,0~1min 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错误。
    故选 B。
    12.往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
    酸,有气泡产生。关于过滤后得到的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为银,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亚铁
    B.滤渣为铜,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银、硝酸亚铁
    C.滤渣为银、铜,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
    D.滤渣为银、铜、铁,滤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
    【答案】D

    【分析】活动性:铁>铜>银,将铁粉加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
    硝酸亚铁,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将所得滤渣放入稀盐酸中,观
    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说明铁过量,硝酸银、硝酸铜完全反应,滤渣中含有铁、铜、
    银,滤液中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
    【解析】A、铁粉有剩余,说明硝酸银和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滤液中只含有硝酸亚铁,故 A 不符合
    题意;
    B、铁粉有剩余,说明硝酸银和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滤液中只含有硝酸亚铁,故 B 不符合题意;
    C、铁粉有剩余,说明铁已经将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置换为银和铜,故滤渣中含有铁、铜、银,故 C 不
    5 / 16

    符合题意;
    D、铁粉有剩余,说明铁已经将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置换为银和铜,故滤渣中含有铁、铜、银,滤液中
    的溶质为硝酸亚铁,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3.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的值为 8
    C.丙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图可知,70g+14g+6g+10g=42g+ag+40g+10g,a=8g,正确;
    B.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丙是化合反应的产物,所以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D.甲在反应后的质量减少,则甲为反应物,乙在反应后质量减少,则乙为反应物,丙在反应后的质量
    增加,则丙为生成物,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可能没有参加反应,该反应的
    生成物只有一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反应为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 D。
    14.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B.离子都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生成 H O 和 CO ,所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2
    2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但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即可,选项错误;
    B、离子都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都是离子,如电子也带电,但不是离子,选项错误;
    C、可燃物燃烧生成 H O 和 CO ,所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选项错误;
    2
    2
    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发热,但没有生
    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15.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合成甲醇(化学式为
    )的新工艺,其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6 / 16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物有两种
    B.该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
    C.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1:1
    【答案】D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
    可知:该反应中生成物有一种,说法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
    该反应的最小微粒为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
    可知:参加反应甲烷、氧气分子个数比=2:1,说法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比=
    故选:D。
    ,说法正确;
    16.下图是某同学探究物质溶解的吸放热现象及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实验,实验现象如图一所示,溶
    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 M 物质对应图二中的溶解度曲线为 a 曲线
    B.将 NH NO 换为 CaO 固体,也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4
    3
    C.N 的饱和溶液从 t ℃升温到 t ℃,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
    2
    D.在 t2℃时,M 和 N 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7 / 16

    【答案】D
    【解析】A、根据图一第一个烧杯,滴入水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M 的饱和溶液变
    浑浊,说明 M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图一中的 M 物质对应图二中的溶解度曲线为 b 曲线,
    选项错误;
    B、根据推断,可知道 N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a 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如果将 NH4NO3
    换为 CaO 固体,CaO 固体溶于水会放热,温度升高,则 N 的饱和溶液不会变浑浊,现象不同,选项错
    误;
    C、N 的饱和溶液从 t ℃升温到 t ℃,溶解度增大,但因为溶质溶剂都没有发生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
    1
    2
    变,选项错误;
    D、在 t2℃时,M 和 N 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选项正确;
    故选:D。
    17.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法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图甲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图丙探究 MnO 对 H O 分解的催化作用
    2
    2
    2
    D.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答案】B
    【解析】A、由于酸的种类不同,因此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选项错误;
    B、实验可知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二者的控制因素是水,故选项正确;
    C、要探究催化剂的影响,应该选择质量分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故选项错误;
    D、由于水中的红磷与氧气也不能接触,因此不能探究出温度的影响,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8.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N (O ):通过灼热的铜网
    B.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CaO(CaCO3):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2
    2
    C.CO(CO2):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答案】D
    【解析】A、氧气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则氮气中含有杂质氧气,将
    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故选项方案合理;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能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中含有 CO 杂质,将混合气体通
    8 / 16

    过灼热的氧化铜可以除去 CO,故选项方案合理;
    C、CO 与 C 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 CO,则一氧化碳中含有杂质 CO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2
    2
    木炭层可以除去 CO2,故选项方案合理;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氧化钙中含有杂质碳酸钙,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原物质氧化钙
    会被消耗,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故选项方案不合理。
    故选 D。
    19.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将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足量铁钉的烧杯中
    D.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答案】B
    【解析】A、稀硫酸过量,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决定。

    9 / 16

    ,相同质量的铁和锌,铁生成的氢气较多。活动性锌>铁,所以相同时间内
    锌产生的氢气较多,选项正确;
    B、
    ,100g 质量的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 56g 的氧化钙和 44g 的二氧化碳,
    选项错误;
    C、
    ,开始固体的质量为铁的质量不为 0,反应后固体质量为剩余铁和生成铜
    的质量,生成铜的质量大于消耗铁的质量,所以固体总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选
    项正确;
    D、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开始铁片表面的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生成。然后铁和
    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氢气生成,氢气质量逐渐增加,反应结束后无氢气生成,氢气的
    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 B。
    20.CO 和 CO 混合气体 15g,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 CO 的总质量为 22g,原混合气
    2
    2
    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0%
    B.40%
    C.50%
    D.60%
    【答案】B
    【解析】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解析】设混合气体中 CO 的质量为 x
    则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 B。
    10 / 16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7 小题,除标明外,每空 2 分,共 60 分)
    21.(6 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5 个氧分子:
    (2)3 个铁离子:


    (3)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 价:
    【答案】(1)5O2

    (2)3Fe3+
    (3)
    22.(10 分)【科普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
    氨(NH3)是一种“零碳”燃料,其理想燃烧产物为氮气和水,单位体积放热约为氢气的 1.3 倍。比较氨与
    氢气部分性质(如表)可知,氨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纯氨燃烧非常困难,且燃烧速度较慢。氨中掺混其他燃料是提高氨燃烧速度的常见方法之一。科研人
    员在相同压强、不同当量比(燃料完全燃烧理论上所需的空气量与实际供给空气量之比)下,向氨中掺混
    其他不同燃料进行燃烧速度的检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氨与氢气的部分性质对比表
    性质

    氢气
    沸点/℃
    溶解性
    -33.35
    -252.67
    极易溶于水 难溶于水
    爆炸极限*/% 15.5~27.0
    4.0~74.2
    *爆炸极限: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11 / 16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为
    (写出一种即可)。
    (2)氨燃烧生成理想产物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分析表中信息,与氢气相比,氨作为燃料的优势有
    (4)为实现“零碳”目标、提高燃烧速度,最优氨的混合物为
    (写出两点)。
    (填“甲”“乙”或“丙”),其最
    佳当量比在
    A.0.50~0.75
    C.1.00~1.25
    (填标号)范围内。
    B.0.75~1.00
    D.1.25~1.50
    【答案】(1)氮气
    (2)
    (3)爆炸极限更窄,更安全;沸点更高,更易压缩储存
    (4)甲
    【解析】(1)文中涉及到的氮气和氢气都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氮气或氢气;
    C
    (2)氨(NH3)和氧气反应,燃烧产物为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氨(NH3)单位体积放热约为氢气的 1.3 倍;由于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氢气无味,氨气泄漏后容易
    觉察到;氨气极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氨气泄漏时便于处理;所以氨气作为燃料与氢气相比其优
    点是爆炸极限更窄,更安全;沸点更高,更易压缩储存;
    (4)CO 和 CH4 中含碳元素,所以为实现“零碳”目标、提高燃烧速度,最优氨的混合物为甲;由图可
    知,其最佳当量比在 1.00~1.25 范围内,燃烧速度最快,故选 C。
    23.(6 分)A、B、C、D、E、F 是八年级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其中 B 是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C 和 E
    是两种金属单质,F 是一种蓝色溶液,用“一”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
    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关系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 物质的化学式:
    (2)C 与 F 反应生成 E 的实验现象:
    (3)D 转化 E 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1)H2O



    (2)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12 / 16

    (3)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B 是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则 B 是氧气;F 是一种蓝色溶液,则 F 是一种铜
    的盐溶液;C 和 F 之间可以发生反应,C 是金属单质,则 C 可以是金属铁;又因为 F 可以转化为 E,
    这个过程可能发生了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比如: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则 E
    是金属铜,D 能生成 E,且 D 能和 B 反应,A 能源 B、D 互相转化,故 A 是水,D 是氢气,水通电分
    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代入验证,推理正确。
    【解析】(1)由分析可知,A 是水;
    (2)由分析可知,C 可以是金属铁,F 是一种铜的盐溶液,E 是金属铜,铁丝放在铜的盐溶液中,观
    察到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由分析可知,D 是氢气,E 是金属铜,氢气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24.(10 分)明末清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最早介绍了黄铜的冶炼方法:“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
    只有赤铜
    。以炉甘石(主要成分为
    )或倭铅(Zn)参和,转色为黄铜。”以下是模拟黄铜生产
    的工艺流程图。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中“粉碎”炉甘石的目的是
    (2)加入木炭粉,是利用木炭粉的

    性。
    (3)氧化锌、碳酸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都可作为外用药使用,说明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是
    (填“锌单质”或“锌元素”)。
    (4)用炉甘石“火法”冶锌的工艺原理为
    ,则 X 的化学式为

    (5)已知 ZnCO 在高温条件下可分解为 ZnO,分解的原理与高温煅烧 CaCO 相似,请写出高温炉内
    3
    3
    碳酸锌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还原
    (3)锌元素
    (4)CO
    13 / 16

    (5)
    【解析】(1)将炉甘石粉碎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加入木炭粉,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夺走了了氧元素,体现了木炭粉的还原性;
    (3)氧化锌、碳酸锌中都含有锌元素,则说明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锌元素;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 1 个 Zn、3 个 C、3 个 O,反应后
    有 1 个 Zn,则 3X 中有 3 个 C 和 3 个 O,X 的化学式为 CO;
    (5)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锌的分解原理和高温煅烧碳酸钙相似,则碳酸锌高
    温分解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10 分)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②

    (2)用高锰酸钾制 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选用 D 装置收集 O2 的理由是

    (3)实验室用 B 和 C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置 B 的优点是
    【答案】(1)分液漏斗
    。选用发生装置 C 相对于装

    (2)A
    (3)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 D 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O2 的理
    由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3)实验室用 B 和 C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应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 C 带有多孔隔板和活塞开关,关闭活塞开
    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导
    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 U 型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则 C 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
    和停止。
    26.(12 分)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查阅资料已知草酸钙(CaC O )加热易分解为氧
    2
    4
    14 / 16

    化钙、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验证分解产物中既有 CO 又有 CO2,小明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草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B 中实验现象是 ,可证明有 CO2 存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4)小华认为在 D 装置后再增加装置 B 才能验证 CO 的存在,小明认为不加装置 B 就可验证,小明
    的理由是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 D 玻璃管内粉末由 色变为变成黑色,即可证明有 CO 存



    在,写出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溶液变浑浊
    (3)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红棕
    【解析】(1)草酸钙(CaC O )加热易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4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开始加热时 B 中溶液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B 中溶
    液变浑浊,说明草酸钙分解有二氧化碳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会污染环境,所以
    要在该实验的最后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或者扎一个气球等尾气处理装置;
    (4)氧化铁能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粉,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氧化
    铁颜色为红棕色,如果 CO 存在,则氧化铁会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粉,玻璃管中的现象为由红棕色粉
    末变为黑色,所以不加装置 B 就可验证。
    27.(6 分)为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晶中铜的质量分数,小明将 40.0g 样品放入烧杯中,分 2 次加入质量
    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记录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15 / 16

    稀硫酸质量/g
    50.0
    60.0
    烧杯内物质总质量/g 89.8
    149.6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是
    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1)0.4
    (2)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x,
    x=13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67.5%
    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67.5%。(4 分)
    【解析】(1)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
    的总质量即为烧杯内物质减少的总质量:40.0g+50.0g+60.0g-149.6g=0.4g;
    (2)见答案。
    16 / 16

    相关试卷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鲁教版2024,第1~11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鲁教版2024,第1~11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解析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鲁教版2024测试范围1-11单元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鲁教版2024测试范围1-11单元A3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长沙专用,人教版2024第1~8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长沙专用,人教版2024第1~8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8单元人教版2024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8单元人教版2024A3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参考答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pdf、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深圳专用,人教版2024第1~8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深圳专用,人教版2024第1~8单元)-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全解全析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8单元人教版2024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考试版测试范围第18单元人教版2024A3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参考答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docx、九年级化学开学摸底考答题卡A4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