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2025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 课件

    16680723第1页
    16680723第2页
    16680723第3页
    16680723第4页
    16680723第5页
    16680723第6页
    16680723第7页
    16680723第8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优质课件ppt

    展开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
    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去“再别康桥”,去感受诗人那份难舍的离别之情。
    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了解新月诗派。
    通过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
    通过鉴赏诗歌,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并把握诗人的情感。
    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云游》
    《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诗人诗的触觉非常灵敏,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形象,想象丰富,用喻新奇,构思精巧,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偶然》《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
    其代表人物闻一多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诗派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诗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湘的《采莲曲》,陈梦家的《一朵野花》等。而新月诗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徐志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诗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诗派的鲜明特征。特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再别康桥》。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创作于1928年。从1921年入康桥留学生活,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就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自述: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他也曾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因此一说到徐志摩,自然就会想到他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对康桥情有独钟。在康桥的留学生活对于徐志摩34岁的人生而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短短的光阴却是徐志摩一生魂牵梦萦的时光。
    1928年8月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寻他的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看着眼前熟悉的康桥美景,徐志摩感慨万千。归国途中,他写下了这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韵律,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的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等,韵脚整齐,节奏灵活,抑扬合度。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回环反复,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形成一种既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宛如一阕精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全诗共七节,在排版形式上精心构造,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请同学们细读诗歌,看看诗人在诗中都写到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选取其中两到三个景物来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景物就是诗歌的意象,是已经浸润了诗人的情感的物象。同学们要细细品读诗文,抓住诗人所选取的这些意象,结合诗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去品味诗人不忍告别无限留念的康桥美景,去感知诗人那难舍的离别之情。
    云彩的特点是闲游天空,自由自在,秀丽飘逸,美丽迷人。
    诗人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那飘忽不定的云彩,无声而轻柔。这种重逢的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告别。在这里,我们也似乎看到了诗人那颗随着云彩而飘忽不定的内心,感受到诗人那温柔细腻的感情。
    柳树是女性美的象征,她光辉灿烂,金光闪闪,柔美无比。
    诗人在夕阳的余晖中告别那河畔的金柳,在诗人的眼中,这些婀娜的披着夕照光辉的金柳就好像是在夕阳中穿着美丽婚纱的新娘,她在波光中的艳影,荡漾在诗人的心头,令诗人如痴如醉。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体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诗人徘徊在康河岸边,告别那在水底招摇的油油的青荇。这油光翠绿、鲜艳欲滴的青荇似乎正在向诗人招手致意,情意绵绵。诗人发自肺腑地吟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可以和康河一生相依,不能分离。不忍离别的心情让诗人甚至想要成为康桥美景中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年轻的徐志摩在这里追随着拜伦,也去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徜徉在这榆荫下的清泉水旁,诗人执拗地强调:这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美丽的天上虹被揉碎沉淀之后,竟然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此处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如幻的氛围。这“彩虹似的梦”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暗含着诗人对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
    这一潭清泉就是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本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此时,时间已来到夜晚,诗人满载一船灿烂的星辉去寻梦,在星辉斑斓中,诗人对康桥美景的喜爱达到顶点,诗人想纵情放歌,将自己地对康桥的一腔热爱和满腹不舍都高声唱出来。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此时的夏虫似乎也感受到诗人对康桥难舍的情感,在这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的氛围中,诗人哪里有心思放声高歌呢?诗人对康桥如此爱恋,在别离时情绪便越发低落,他选择了沉默。因此连夏虫安静下来,诗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悄悄离别。
    曲终奏雅,呼应首节,诗人又写回了西天的云彩。这回环反复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离情。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康桥的美景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通过对本诗的细致鉴赏,我们感受了诗中的康桥美景,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诗是如何体现绘画美的?
    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潭水”“星辉”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又用了“艳影”“油油”“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图画,带给了读者视觉上的鲜明印象,也让读者对诗歌描述的画面产生了美的想象。
    请同学们再读本诗,想一想,诗人来到康桥,表面上看是在告别,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目的呢?请用诗中的词句回答。
    请同学们结合诗文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呢?
    这是一个如天上虹一样绚烂多彩的梦,可是它被揉碎了,被沉淀了,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这可能是诗人初别康桥时的理想,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与现实的冲突碰撞中,变得有些破碎。这个梦和康桥有着深深的关联。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泉都曾经见证着这个梦。诗人此刻多么想融入这康桥美景中,能够再重寻那昔日的美好。
    同学们再想一想:诗歌的第五节诗人寻梦曾想放声高歌,可为什么他又悄然沉默了呢?这体现了他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撑篙寻梦”是诗人想象中的梦境。昔日的美好生活在对康桥的回忆中复活,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几乎要泛舟河上,放声高歌。可是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有着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
    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藏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交织着对昨日的依恋、对今日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 诗人于是只能“轻轻地”“轻轻地”来,然后“悄悄地”“悄悄地”走。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出了与母校康桥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再别母校的复杂情感。有喜悦,有哀婉,有不舍,还有洒脱。全诗通过整体的语言形式、和谐的音律、多彩的意象,完美地诠释了新月派的“三美”追求。诗歌还运用比喻、联想,营造出亦虚亦实的意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感人。
    对大堰河所代表劳动人民的敬与爱
    践行“三美”主张,尤其重视通过意象的变形,营造意境
    将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传统格律;“哀而不伤”的离愁别绪
    情感表达变得更加饱满而激情澎湃;表现了作者自由、奔放的写作主张
    叙述、描写,直接抒情。重复的句式、人称变化等
    对比《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抒情方面的不同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品康桥美景,悟诗人深情。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诗意的一生。《再别康桥》不仅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美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诗歌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多少复杂情绪包含其中,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回味。愿这首小诗引领同学们走进现代新诗的海洋,去领略现代新诗那无与伦比的文学魅力。

    相关课件

    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精品ppt课件,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配套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新课导入,新知预习,作者简介,徐志摩,整体感知,探究学习,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图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