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0-17386677170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0-17386677170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0-17386677171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1-17386677219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1-17386677219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680089/1-17386677219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练(新高考通用)
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docx、专题07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3大模板-2025年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模板01 内环境及稳态判断
【核心】细胞内←内环境→机体外
【基础知识】
1.巧用单、双箭头判断体液的4种成分
组织液 血浆 单箭头eq \b\lc\{\rc\ (\a\vs4\al\c1(淋巴液形成:组织液→淋巴液,淋巴液流向:淋巴液→血浆))
双箭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2.“有无、内外”四字决判断体液成分
有盲端→毛细淋巴管→淋巴液 细胞间的液体→组织液
一看“有无” 二看“内外”
无盲端→毛细血管→血浆 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内液
3.内环境成分判断
正面→细胞膜外、皮肤粘膜内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所发生的生理反应发生内环境中(如神经递质、缓冲物质、激素、抗体等)
反面→存在于细胞内、细胞膜或外部环境中的成分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所发生的生理反应不发生在内环境中(如细胞内的物质:呼吸相关酶、RNA聚合酶等;细胞膜上的物质:载体蛋白;与外部相通的液体:消化液、泪液等;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组织水肿原理判断
技巧01 内环境及稳态判断
1.(2023·河北·高考真题)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答案】C
【思路详解】A、血浆蛋白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抗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脏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
B、渗透压是血浆的主要理化性质之一,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
C、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过尿液及时将代谢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D正确。
(2022·重庆·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模板02 电位测量的判断
【核心】电势差决定电流方向:有电势差则可形成电流,无电势差不能形成电流,电流和电表偏转的方向由电势方向决定。
【基础知识】
1.膜电位的测量
2.膜电位变化曲线的解读和分析
a.分析曲线变化时,应结合离子通道的开放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来分析。
②过程受到刺激形成局部电位,只有达到阈值才能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①~⑥过程,K+通道都打开,⑤过程更多的K+通道打开;②③过程Na+通道打开,③过程更多的Na+通道打开。
b.在整个过程中,膜两侧离子的再平衡(胞外高Na+、胞内高K+的离子梯度状态)是依靠Na+-K+泵的主动运输实现的。事实上Na+-K+泵全过程都开放。
c.静息电位绝对值随所处溶液中的K+浓度的升高而减小,与Na+浓度几乎无关。动作电位的峰值随所处溶液中的Na+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与K+浓度几乎无关。
3.电表指针偏转的原理
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电表的指针变化细化图如下(默认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为电流方向)。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率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6.电刺激法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预实验:在E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效应器A的效应。
实验结果:若效应器A产生效应,说明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7.药物阻断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技巧02 电位测量的判断
(2024·甘肃·高考真题)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A. B. C. D.
【答案】B
【技巧点拨】
【电势差决定电流方向:有电势差则可形成电流,无电势差不能形成电流,电流和电表偏转的方向由电势方向决定】
【思路详解】分析题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由于兴奋先后到达电极1和电极2,则电位记录仪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只能传导至电极1,无法传至电极2,只发生一次偏转,对应的图形应是图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题意。
(2022·浙江·高考真题)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模板03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判断
【核心】先向下分析分级促进,再向上分析反馈抑制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分级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调节结果:分级调节可以放大调节效应,负反馈调节防止激素过度分泌,两者相互配合,精细调控,维持了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判断
在下丘脑-垂体-腺体轴中,当通过实验对某激素进行处理时,会导致相关激素的含量发生变化,分析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先向下分析分级促进,再向上分析反馈抑制,就可以快速分析出来不同激素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3.其他激素调节实例: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中也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形成不同的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二者调节机制相同。
技巧03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判断
(2024·广东·高考真题)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答案】C
【技巧点拨】【先向下分析分级促进,再向上分析反馈抑制】
【思路详解】A、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则TRH和TSH高于正常水平,而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A正确;
B、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TSH应该高于正常;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是缺碘,B正确;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只能够提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C错误;
D、采用激素治疗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检测血液中TRH、TSH等相关激素水平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评估治疗效果,D正确。
(2023·北京·高考真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模板04 依据模式图,弄透免疫类型
【核心】根据目的判断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核心的区别是针对的目标不一样,体液免疫针对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抗原,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细胞免疫针对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细胞或癌细胞,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发挥作用。
【基础知识】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依靠文字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寄生类病原微生物的免疫过程,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配合,过程包括: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释放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吞噬细胞清除。
技巧04 依据模式图,弄透免疫类型
(2024·安徽·高考真题)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抗原呈递细胞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C
【技巧点拨】
【寄生类病原微生物的免疫过程,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配合】
【思路详解】A、病毒寄生在细胞中会引起细胞免疫,最终需要体液免疫消灭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
D、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D错误。
(2024·北京·高考真题)人体在接种流脑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 )
A.树突状细胞B.辅助性T细胞
C.B淋巴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
1.临床上抢救因外伤导致的脑部水肿患者时,常采用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20%的甘露醇溶液的方法,以实现组织脱水,从而初步消除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营养不良也可能导致脑部水肿
B.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能相互渗透
C.注射的甘露醇溶液为细胞的等渗溶液,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D.甘露醇可升高血浆的渗透压,吸收组织液中的部分水分,以消除水肿
2.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液体环境。它能向脑组织供应营养并运走代谢废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脑脊液中可能含有尿素、性激素、血红蛋白、葡萄糖等物质
B.脑外伤时引发脑水肿,是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所致
C.大脑深度思考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可参与脑脊液的pH调节
D.脑脊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肝脏时血浆中的氧气浓度大于肝脏组织细胞
B.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生在内环境中
C.激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尿素均存在于内环境中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渗透压、pH和温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4.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即可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3期中,钙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
5.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电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电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未刺激c点时,甲图中电表1、电表2可分别检测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刺激c点后,甲图中电表1、电表2测得的电位变化与乙图、丙图相对应
C.刺激的强度越大,乙图中③点和丙图中④点的峰值越高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6.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能从一种构象迅速转变为另外一种构象,其变化会受到膜电位的影响,从而调控其打开、关闭等,进而控制Na+的流动和神经信号的传递,如图1所示。图2表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已知阈电位是指引发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膜电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处于a点之前的静息电位阶段时,图1中的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当刺激强度较低导致未能产生阈电位时,图1中的Na+通道不能开放,Na+不会内流
C.当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降低时,图2中的c点的电位值会随之降低
D.当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电位时,图1中的Na+通道处于关闭且不能开放的状态
7.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材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下图是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已知A神经和B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脊髓兴奋后可将兴奋传递给左、右后肢,使其收缩。可卡因是一种麻醉剂,作用于A神经或B神经时,施加5s后其中的传入神经被麻醉,施加20s后其中的传出神经被麻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左后肢脊髓右后肢
A.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B.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C.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D.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8.研究者先给小鼠品尝樱桃味糖精溶液后,随即在肠道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小鼠出现呕吐现象。多次重复后,小鼠出现味觉回避反应,即饮用樱桃味糖精溶液的次数和用量显著减少,表现出“恶心”样行为。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鼠摄入樱桃味糖精溶液时,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
B.小鼠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产生味觉回避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C.小鼠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的维持则需要条件刺激的强化
D.动物形成味觉回避反应,使其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有利于个体生存
9.应激刺激时,杏仁核与海马(脑内两个重要的结构)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进而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活动,过程如图所示。长期应激刺激促使皮质醇过度释放,可导致海马损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应激刺激时,杏仁核和海马不兴奋,肾上腺皮质不释放皮质醇
B.长期应激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使肾上腺皮质萎缩
C.应激刺激时,杏仁核可通过海马使下丘脑减弱对垂体的抑制作用
D.应激刺激时,皮质醇释放增多,可直接或间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
10.TSH受体抗体主要分为三类: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作用与TSH类似;甲状腺功能抑制性抗体(TFIAb),阻断TSH与受体的结合;甲状腺生长刺激免疫球蛋白(TGI),刺激甲状腺肿大,但不影响其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SAb可导致患者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
B.TFIAb通过抑制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TSAb可引起机体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自身免疫病
D.血清中TGI含量升高可能会导致TSH的含量下降
11.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组体内糖皮质激素(GC)长期过度增加而导致以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继发性糖尿病等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GC分泌过程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具有升高血糖,免疫抑制、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脂肪重新分布等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和垂体的细胞存在GC受体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构基础
B.满月脸症状的出现可能是GC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脂肪重新分布导致的
C.GC通过调节有机物代谢提高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D.临床上,使用GC类药物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等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
12.秋季来临气温变化无常,当人体体温波动时,皮肤及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会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B.寒冷环境下,机体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 增加,产热大于散热
C.温度感受器兴奋时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
13.正常细胞表面具有PD-L1,而活化的T细胞表面存在PD-1(PD-L1受体)。当PD-L1与PD1结合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正常细胞,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定向抗肿瘤作用属于细胞免疫
B.PD-L1与PD-1的识别和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使用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PD-L1,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杀灭肿瘤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14.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乙脑病毒并分泌穿孔素使之裂解
B.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前,某些B细胞表面已含有相应的抗体
C.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可产生多种抗体对抗乙脑病毒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15.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不完整的H1N1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也能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B.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H1N1侵染的靶细胞后,可引起靶细胞坏死并释放病原体
C.再次感染H1N1时,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不再参与机体内的免疫反应
D.甲型流感的康复者,免疫防御功能有所降低,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率升高
16.糖皮质激素(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很稳定。焦虑、紧张等可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调控肾上腺皮质分泌GC,在人体应激反应中GC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情绪外,人的大脑还具有的高级功能有 等。长期紧张、焦虑情绪会导致下丘脑分泌更多的CRH并作用于垂体,但CRH不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的原因是 。
(2)人体内环境中GC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从GC的来源方面分析,原因是GC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 调节;从GC的去向方面分析,原因是 。
(3)器官移植时可使用适量GC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主要通过降低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能力,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4)除HPA轴之外还存在“脑—脾神经轴”免疫调节机制。结合下图及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两个信号分别为乙酰胆碱和 。研究发现,去除脾神经的小鼠在接种某疫苗后,浆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由图可知其原因是 。
(5)上述事例表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 分子,这些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结合。
17.“B小鼠”指的是体内缺乏T细胞的小鼠。将断奶后小鼠的某种器官M摘除后,用致死剂量的X射线全身照射,同时用正常小鼠的骨髓重建其造血系统可以获得重建型“B小鼠”,重建型“B小鼠”具有广泛的科研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重建型“B小鼠”过程中摘除的器官M为 。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会导致正常剂量抗原刺激下小鼠体内抗体的产生量显著减少,原因是 。
(2)实验小组为了判断某“B小鼠”是否构建成功,向该小鼠移植外来小鼠的皮肤,若获得的小鼠为“B小鼠”,则相应的实验现象应为 。
(3)科学研究上常以“B小鼠”为材料构建肿瘤模型小鼠,用于肿瘤药物的筛选和治疗。相对于正常小鼠,“B小鼠”更容易构建肿瘤模型小鼠,试从免疫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角度阐述其原因: 。
(4)现获得了两种重建型“B小鼠”甲和乙,为了检测重建型“B小鼠”是否构建成功,实验小组分别提取小鼠甲和乙的脾脏细胞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并检测了 CnA(一种能专一性刺激T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刺激下培养基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渗入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小鼠 为构建成功的重建型“B小鼠”,依据是 。命题点
真题在线
常见设问/关键词
内环境的稳态
2023·湖北·T5 2022·海南·T9 2020·海南·T4 2020·山东·T18
设问关键词:内环境稳态的组分、组织水肿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3·海南·T9 2023·江苏·T21 2023·广东·T19 2023·浙江6月选考·T20
2022·全国乙·T3 2022·北京·T8 2022·山东·T9 2022·海南·T17 2022·河北·T21 2022·广东·T15 2021·江苏·T6 2021·海南·T9 2021·湖北·T23 2021·辽宁·T16 2021·天津·T2 2021·全国乙·T4
设问关键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023·全国甲·T3 2023·山东·T9 2022·山东·T7 2021·山东·T7
血糖平衡的调节
2023·山东·T22 2023·江苏·T21 2023·广东·T8 2022·海南·T14
2021·江苏·T21 2021·河北·T10 2021·广东·T18 2021·福建·T2
2021·北京·T18 2021·天津·T14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
2023·北京·T9 2023·海南·T17 2022·全国乙·T30 2022·河北·T10
2022·重庆·T9 2021·湖北·T8 2021·辽宁·T21 2021·海南·T10
2021·江苏·T4 2021·湖南·T19
体温的调节
2022·山东·T18 2022·湖南·T18 2022·湖北·T9 2022·辽宁·T21
2022·浙江6月选考·T14 2021·海南·T16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2023·全国甲·T30 2022·湖北·T7 2021·河北·T17 2021·全国甲·T4
特异性免疫
2023·天津·T2 2023·新课标·T3 2023·广东·T14 2022·广东·T17
2022·湖北·T15 2022·全国甲·T30 2022·北京·T20 2021·湖北·T20
2021·海南·T22 2021·江苏·T22 2021·河北·T21 2021·重庆·T17
设问关键词:免疫调节
命题预测
通过电表测量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来研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关键技巧
掌握电流形成的原理;掌握调控的逻辑是促进还是抑制
测量装置
电位变化曲线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相同位置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同侧不同位置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位置
未接受 CnA 刺激组
接受 CnA 刺激组
小鼠甲
998
1001
小鼠乙
1355
1207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1 情境分析-试卷,文件包含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1情境分析原卷版docx、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1情境分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0 长句作答(3大考向模型解题)-试卷,文件包含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0长句作答3大考向模型解题原卷版docx、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10长句作答3大考向模型解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9 生物与环境(2大考向模型解题)-试卷,文件包含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9生物与环境2大考向模型解题原卷版docx、高考生物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9生物与环境2大考向模型解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