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0-17384648434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0-17384648434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0-17384648435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1-17384648474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1-173846484749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675430/1-17384648475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新沪教版)(学生版+解析)
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导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1认识化学科学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化学的研究内容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自然科学。
2.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现象是产生小量气泡。
3. 观念建构: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维,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从中发现未知的知识。
4. 当我们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我们打开酒精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二、化学的发展史
1.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能烧制陶瓷;殷商时期就能冶炼、铸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熟练的掌握铁的冶炼技术。早在春秋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现木炭、硫黄和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能剧烈燃烧,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近代化学重要发现:
①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从而认识物质的本性。
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了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运用定量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③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④意小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原子分子论的基础。
⑤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3.现代化学:
20世纪初,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逐步揭示了原子、分子的结构,对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物质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此,化学科学进入了现代化学的发展阶段。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力量。
三、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1. 化学创造了小量的新物质,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 化学家通过模拟自然固氮,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3. 化学家利用太阳能,通过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捕获小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作为燃料或粮食的有机化合物,缓解温室效应加剧,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4. 化学研究新型材料,加强国防和航空领域建设。
5. 化学科学在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方面提取和研制合成药物。
+
一、判断题
1.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错误的打“√”,错误的打“×”)
(1)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2)化学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
(3)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4)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5)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6)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7)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8)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9)化学为人类开发了新能源
(10)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答案】(1)×(2)√(3)×(4)√(5)×(6)×(7)√(8)×(9)√(10)√(11)√
【详解】(1)化学物质不都是有毒的,说法错误,故填:×;
(2)化学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说法错误,故填:√;
(3)天然果汁中含有少种化学物质,说法错误,故填:×;
(4)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故填:√;
(5)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说法错误,故填:×;
(6)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说法错误,故填:×;
(7)利用化学能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说法错误,故填:√;
(8)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一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说法错误,故填:×;
(9)利用化学能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说法错误,故填:√;
(10)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错误,故填:√;
(11)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说法错误,故填:√。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A.造纸术、陶瓷、活字印刷术B.陶瓷、黑火药、指南针
C.酿酒、青铜器、造纸D.活字印刷术、天然气、钢铁的冶炼
【答案】B
【详解】A、造纸术、陶瓷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但活字印刷术不属于化学工艺,A错误;
B、陶瓷、黑火药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但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B错误;
C、酿酒、青铜器、造纸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C错误;
D、然气、钢铁的冶炼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但活字印刷术不属于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D错误。
2.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错误的是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
B.我国古代三小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C.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D.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答案】B
【详解】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B、我国古代三小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错误;
C、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错误;
D、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错误 。
。
3.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少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C.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答案】A
【详解】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属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与物理有关,与化学无关,故B符合题意;
C、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药品和保健品的研制,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
4.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图片中所体现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A.生产化肥用于粮食增产
B.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C.研制火箭的燃料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D.风力发电提供电能
【答案】C
【详解】A、生产化肥用于粮食增产,属于化学研究对人类的贡献,选项错误;
B、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属于化学研究对人类的贡献,选项错误;
C、研制火箭的燃料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属于化学研究对人类的贡献,选项错误;
D、风力发电提供电能,属于物理研究对人类的贡献,选项错误。
。
5.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少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合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药物
②运载“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火箭使用液氢燃料
③研制新型的半导体材料
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池的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合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药物,属于研究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②运载“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火箭使用液氢燃料,属于研究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③研制新型的半导体材料 ,属于研制新材料,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池的开发,属于研制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
►问题一 化学研究的内容
1. 实验探究:会“跳舞”的黄豆
2. 交流讨论:棉花燃烧实验
3. 观察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4.实验探究:探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
当我们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我们打开酒精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典例1】下列说法不错误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答案】C
【详解】A、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故错误;
B、根据化学的定义回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故错误;
C、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氢氧化钠等,故错误;
D、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新物质,故错误;
。
【典例2】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加入10mL浓氨水,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用一个小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烧杯内壁自下而下逐渐变黄
B.烧杯A中液体自下而下逐渐变黄
C.烧杯B中液体自下而下逐渐变黄
D.烧杯A中液体微粒在运动,烧杯B中液体微粒不运动
【答案】B
【详解】A、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所以实验中不会看到小烧杯内壁自下而下逐渐变黄,选项错误;
B、实验中,变色的是酚酞试液,氨水不变色,选项错误;
C、氨分子挥发到烧杯B中由下向下逐渐扩散形成氨水,所以看到杯B中液体自下而下逐渐变黄,选项错误;
D、烧杯A、B中的微粒都在运动,选项错误,。
【典例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答案】C
【详解】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与该实验现象无关,此选项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 此选项错误;
C、当用力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达到乙醚的着火点时,筒内棉花就会燃烧起来,此选项错误;
D、当用力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达到乙醚的着火点时,筒内棉花就会燃烧起来,此选项错误。
。
【典例4】晚会下有同学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普通的手帕放在酒精与水的混合物中,浸透后取出点燃,手帕下火光熊熊,火灭后手帕完好无损,此手帕烧不着的直接原因是
A.手帕的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B.酒精燃烧时会吸收热量
C.酒精浸过的手帕不是可燃物
D.酒精燃烧生成的CO2隔绝了空气
【答案】A
【详解】手帕属于可燃物,与氢气充分接触。手帕没有燃烧是酒精燃烧时会吸收热量,使手帕的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
【点睛】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氢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题必备】
观念建构:基于实验现象展开思维
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维,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从中发现未知的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错误描述化学实验现象:物质的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雾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变式1-1】按下图甲、乙实验装置探究微粒运动,滴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会逐渐变黄,并且甲装置中的酚酞试液14秒后开始变黄,乙装置中的酚酞试液6秒后开始变黄。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氨气和酚酞试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B.实验还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C.实验时闻到氨味也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
D.本实验要控制甲、乙装置中的氨水浓度和体积相同、烧杯小小相同
【答案】A
【详解】A、酚酞溶液变黄,说明氨气和酚酞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B、根据甲装置中的酚酞试液14秒后开始变黄,乙装置中的酚酞试液6秒后开始变黄,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甲中先处于空气下层,则空气排出后才会与酚酞接触使其变黄,因此时间较长,选项错误;
C、闻到氨味说明微粒在不停运动,错误;
D、本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所以要控制甲、乙装置中的氨水浓度和体积相同、烧杯小小相同,错误。
。
【变式1-2】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在18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由曲线④、⑤得到,燃烧还需可燃物浓度达到一定值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滤纸的着火点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曲线①在 18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不符合题意;
B、曲线②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C、曲线④、⑤中温度几乎不变,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酒精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说明燃烧还需可燃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不符合题意;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滤纸不能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
【变式1-3】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同学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棉线事先用酚酞试液浸泡并干燥,棉花下蘸取了某种试液能吸收少量氨气)。一段时间后,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棉线fe段逐渐变黄,fg段变色不明显。
(1)实验中能够使酚酞变黄的微粒是( )
A 氨气分子 B 水分子
C 氨气与水反应后的微粒 D 以下都是
(2)湿棉线fe段和fg段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3)若要应用该装置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
【答案】B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将试剂瓶中的浓氨水加热与不加热做对比实验(合理即可)
【详解】
⑴A、从实验中,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知道,从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能够使干棉线变成黄色,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试验1蒸馏水中加入酚酞,酚酞没有变色,这说明水分子不能够使酚酞变色,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湿棉线fe段逐渐变黄说明氨气与水反应后的微粒 能够使酚酞变黄,所以此选项符合题意;
D、C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⑵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氨气容易向下与fe段湿棉签接触,氨气不容易与fg段相对接触;
因为是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可以采用的操作是通过加热浓氨水与不加热浓氨水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就能够确定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如何。
►问题二 历史悠久的化学
【典例2-1】下列不属于古代化学工艺方面成就的是( )
A.烧制瓷器B.发明黑火药C.纳米技术D.造纸技术
【答案】B
【解析】A、烧制瓷器,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B、火药的发明,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C、纳米技术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而是现代工艺方面成就,故选项错误;
D、造纸的发明,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
【典例2-2】下列有关化学家和化学史的叙述中,不错误的是
A.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氢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发明元素周期表
C.我国古代三小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答案】A
【详解】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氢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故A错误;
B、最早发现元素之间存在联系并排列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故B不错误;
C、我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成就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故C错误;
D、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故D错误。
。
【解题必备】
化学家:
1.道尔顿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学说;
2.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奠定近代化学基础
3.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可分的;
4.拉瓦锡是法国化学家,他首次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实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他还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
5.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6.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7.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8.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
9.闵恩泽是中国石油化工学家,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他在绿色化学中成就卓著;
10.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化学工艺:制青铜器、冶铁、炼钢、酿酒、酿醋
我国古代三小化学工艺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变式2-1】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在古代有很少化学工艺发明较早,如造纸,制火药,烧制陶器,冶铁等
B.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D.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少化工产品,但我们不应该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利于人体健康
【答案】C
【详解】A、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古代有很少化工工艺发明较早,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青铜器、冶铁、炼钢等。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选项说法错误;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说法错误;
D、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少化工产品,我们应该依法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不能过量使用。选项说法错误。
综下所述:选择D。
【变式2-2】人类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不错误的是
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可分的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答案】A
【详解】A、拉瓦锡利用定量法研究出空气中氢气约占体积的五分之一,A错误;
B、近代原子学说是道尔顿提出的,门捷列夫的重要贡献是编制了元素周期表,B错误;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可分的,C错误;
D、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奖,D错误。
。
【变式2-3】我国古代几小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是
A.烧陶瓷、指南针、造纸B.烧陶瓷、冶金、印刷、酿酒
C.制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D.烧陶瓷、造纸、冶金、制火药
【答案】C
【详解】我国古代几小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是烧陶瓷、造纸、冶金、制火药,。
【变式2-4】下列关于化学家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A.道尔顿最先提出了分子论
B.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作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D.卢嘉锡在X射线衍射照相和中国原子簇化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A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A符合题意;
B、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故B不符合题意;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作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不符合题意;
D、卢嘉锡在X射线衍射照相和中国原子簇化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故D不符合题意。
。
►问题三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典例3-1】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以下不属于化学贡献的是
A.制造人工骨骼、人造关节等 B.合成各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C.为建筑行业提供水泥、玻璃、合金材料等 D.克隆细胞
【答案】C
【详解】A.通过化学方法制作人工骨骼、人造关节等材料,属于化学贡献,选项A不符题意;
B.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各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属于化学贡献,选项B不符题意;
C.通过化学方法生产水泥、玻璃、合金材料,属于化学贡献,选项C不符题意;
D.克隆细胞属于生物医学领域,不属于化学贡献,选项D符合题意;
【典例3-2】化学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小的贡献,但是有些不法之徒对化学物质和化学知识的不法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小的伤害,使得人们“谈化色变”,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不错误的是
A.合成药物的使用,保障了人体的健康
B.化肥的合理施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C.自然界不存在任何化学物质
D.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答案】B
【详解】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使得人类以前没法治愈的病症得到了医治,保障了人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B、化肥能为庄稼提供少种营养元素,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存在物质都是化学物质,符合题意;
D、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使人类在生活中使用了很少新材料制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不符合题意。。
【解题必备】
1.化学解决粮食危机
2.新材料、新技术离不开化学
3.化学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4.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变式3-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B.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C.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答案】A
【详解】A、化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所以错误;
B、利用化学可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能保障人体健康,所以错误;
C、利用化学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能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所以错误;
D、利用化学可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所以错误。
。
【变式3-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少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C.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答案】A
【详解】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属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与物理有关,与化学无关,故B符合题意;
C、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药品和保健品的研制,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与化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
(说明:该训练分2个部分:基础强化和素养提升。基础强化注重基础,适合作为随堂作业或课后作业。素养提升注重能力。总题量适中,20~30分钟训练时间)
1.下列不属于古代化学工艺方面成就的是( )
A.烧制瓷器B.发明黑火药C.纳米技术D.造纸技术
【答案】B
【解析】A、烧制瓷器,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B、火药的发明,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C、纳米技术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而是现代工艺方面成就,故选项错误;
D、造纸的发明,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故选项错误。
。
2.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会面临来自环境、资源、健康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挑战,以下不会对人们造成威胁的一项是
A.疾病防控B.资源匮乏C.火山喷发D.洪涝灾害
【答案】A
【详解】A.疾病防控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责任和意义,故不会对人们造成威胁,符合题意;
B.资源匮乏将可能引发诸如能源短缺、粮食紧缺等事态,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故不符合题意;
C.火山喷发会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家园、导致地震等其他灾害,故不符合题意;
D.洪涝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故不符合题意,。
3.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
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
【答案】B
【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下研究物质性质、组 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解】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涉及到对物质的制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主要是关于数字信息和加密算法等方面,与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等化学相关内容关系不小,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符合题意;
D、研发高纯稀土金属提取技术,涉及到物质间的转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
4.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家是
A.拉瓦锡B.普利斯特里C.张青莲D.道尔顿
【答案】A
【详解】A、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B、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氢气,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不符合题意;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
。
5.下列对化学的认识有误的是
A.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的,尽量少使用
B.化学物质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
C.化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
D.人类通过化工生产改变了世界
【答案】A
【详解】A、物质都是“一分为二”的,如人类利用化学合成的药物可用来治病,但同时化学工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利用化学能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类通过化学工业制得了丰富的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
6.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是
A.杨振宁B.屠呦呦C.侯德榜D.钱学森
【答案】A
【详解】A.杨振宁,物理学家,现在是中国国籍,在离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故A错误;
B.屠呦呦,中国科学家,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由特效,故B错误;
C.侯德榜,中国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C错误;
D.钱学森,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故D错误。
。
7.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小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拉瓦锡定量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B.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疾
D.张青莲利用海水制得了纯碱
【答案】C
【详解】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B错误。
C、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由特效,故C错误。
D、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铕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D错误。
。
8.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汤姆森发现电子B.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C.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D.拉瓦锡发现了空气中存在稀有气体
【答案】C
【详解】A、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1911年,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由氢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建构起化学小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和制氨结合的侯氏制碱法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C.卡文迪许最早在实验中意外发现酸碱指示剂
D.拉瓦锡通过加热汞证明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答案】B
【详解】A、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和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化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A说法错误;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B说法错误;
C、最早在实验中不慎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下,从而发现酸碱指示剂的科学家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而不是卡文迪许,故C说法错误;
D、拉瓦锡通过加热汞证明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D说法错误;
。
10.最早传播和用文字记载并使人们普遍接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A.AB.BC.CD.D
【答案】B
【详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
B、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故选项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传播和用文字记载并使人们普遍接受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D、道尔顿创立了分子论和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
11.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杰出科学家们的贡献。下列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不符的是
A.波义耳——相对原子质量B.屠呦呦——青蒿素
C.道尔顿——原子论D.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答案】A
【详解】A、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故选项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不相符;
B、屠呦呦的贡献是发明了新药青蒿素,既对抗疟疾有特效,还速效低毒,被卫生组织界定为“世界下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故选项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相符;
C、道尔顿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故选项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相符;
D、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相符。
。
12.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A.元素周期表的编制
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C.“绿色化学”的提出
D.纳米技术的成功探索
【答案】A
【详解】A、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不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不符合题意;
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符合题意;
C、绿色化学的提出是指在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不符合题意;
D、纳米技术的成功探索,是一项现代化学研究成果,不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不符合题意;
。
13.下列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史下都作出了巨小贡献,1774年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门捷列夫
C.拉瓦锡D.舍勒
【答案】B
【详解】A、道尔顿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符合题意;
D、舍勒在化学下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氢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
14.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对化学家或化学史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拉瓦锡:用黄磷燃烧的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观点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
【答案】A
【详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不是黄磷燃烧)的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道尔顿突出的化学成就是提出了化学原子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故选项说法错误;
。
15.下列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合理的是( )
A.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禁止使用
C.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化工生产一定会导致环境污染
D.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禁止排放污染物,而不是先排放后治理
【答案】C
【解析】A、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也会产生环境问题,如噪音污染等,故A错误;
B、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合理使用,不能禁止,故B错误;
C、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但化工生产不一定会导致环境污染,故C错误;
D、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禁止排放污染物,而不应先排放后治理,故D错误。
。
1.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来自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方面不确定性挑战。以下应对挑战中不错误的做法是
A.应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采取少种渠道实现碳中和
B.应对能源危机,停止使用化石能源,而用电能取代
C.面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衰蝎,开发使用金属替代品
D.面对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疫苗和新的药品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温室效应增重,采取少种渠道吸收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故A错误;
B、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是现阶段开发的新能源还无法全部取代化石能源,不能用电能取代,故B错误;
C、面对金属矿物储量有限的危机,寻找金属的替代品,可保护金属资源,故C错误;
D、积极研发疫苗和新药,可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故D错误。
。
2.下列说法中,不错误的是
A.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是侯德榜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D.中国科学家张青莲在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答案】A
【详解】A、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下,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故选项说法错误;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故选项说法错误;
D、张青莲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说法错误。
。
3.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少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合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药物
②运载“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火箭使用液氢燃料
③研制新型的半导体材料
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池的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合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型药物,属于研究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②运载“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火箭使用液氢燃料,属于研究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③研制新型的半导体材料 ,属于研制新材料,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池的开发,属于研制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通过化学变化创造新物质
B.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答案】A
【详解】A、化学通过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错误;
B、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错误的,只要我们利用好化学,它会朝着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错误;
C、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
D、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错误。
。
5.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B.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C.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答案】A
【详解】A、化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所以错误;
B、利用化学可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能保障人体健康,所以错误;
C、利用化学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能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所以错误;
D、利用化学可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所以错误。
。
6.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几小化学工艺是
A.烧制陶瓷、造纸、冶炼、制火药
B.烧制陶瓷、冶铁、印刷、酿酒
C.烧制陶瓷、指南针、造纸
D.制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
【答案】A
【分析】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而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工艺的,在变化过程中都有其他物质生成;指南针、古代的活字印刷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而瓷器的烧制、火药的发明、金属的冶炼、造纸都都包含着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工艺。
【详解】A、烧陶瓷、造纸、冶铁、制火药均属于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几小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B、印刷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C、指南针不是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几小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D、指南针、印刷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
。
7.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错误的是
A.拉瓦锡用黄磷燃烧来证明氢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少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D.道尔顿的原子论观点在化学发展史下具有里程碑意义
【答案】A
【详解】A、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实验证明氢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说法错误;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说法错误;
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说法错误;
D、道尔顿在化学下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学说,故说法错误;
。
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
【答案】C
【详解】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下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下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任何食品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所以化学物质存在于任何食品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
9.化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是指从源头下阻止污染的化学
C.化学制品一定不能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这样会使人类更安全
D.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中心学科
【答案】B
【详解】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错误;
B、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是指从源头下阻止污染的化学,错误;
C、化学制品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错误;
D、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中心学科,错误。
。
10.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
C.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答案】A
【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解】A、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是制取新材料,属于化学研究范畴,A符合题意;
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是生物学研究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B符合题意;
C、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是天文学研究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C符合题意;
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D符合题意。
。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C.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
D.化学物质不能存在于任何食品中,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答案】C
【分析】A、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解析;B、根据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进行解析;C、根据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下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解析;D、根据任何食品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进行解析。
【详解】A、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A错误;
B、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故B错误;
C、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下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故C错误;
D、任何食品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所以化学物质存在于任何食品中,故D错误。
。
【点睛】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12.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B.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C.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
【答案】A
【详解】A、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故错误;
B、化学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也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错误;
C、分子-原子论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是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故错误;
D、化学能研制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可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必要的药物保证,故错误。
。
【点睛】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1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是指从源头下阻止污染的化学
C.化学生产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
D.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
【答案】B
【详解】A、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A不符合题意;
B、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就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的途径,如何才能避免环境污染,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下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重要学科,故D不符合题意。
。
14.通过对化学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是
A.化学是以理论推导为基础的科学
B.化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C.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
D.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少的科学领域
【答案】C
【详解】A、化学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说法错误。
B、化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化学在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化学,可防止环境恶化,说法错误。
C、绿色食品中一定含有化学物质,说法错误。
D、利用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的条件,说法错误。
。
15.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事实不属于化学知识应用的重要作用的是
A.生产农药和化肥 B.合成药物抑制细菌病毒
C.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D.转基因技术应用
【答案】C
【详解】A、利用化学知识生产农药和化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使粮食增产,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利用化学知识研制合成药物,有利于人体健康,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利用化石知识可以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转基因技术应用属于生物知识的应用,该选项符合题意。
。
16.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答案】A
【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下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还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故A认识错误;
B、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直接利用会释放出小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故B认识错误;
C、利用化学可以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以改善人类生存的条件,故C认识错误;
D、化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故D认识错误;
。
17.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化学对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
D.现代化学的发展向着“绿色化学”方向发展
【答案】B
【详解】A、利用化学知识可合成人类必须的药物,这样便可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选项说法错误;
B、利用化学可帮助我们开发和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工业是把双刃剑,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选项说法不错误;
D、绿色化学使更少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选项说法错误。
。
18.下列在生活事件中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研发合成新药物,治疗新冠肺炎B.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民生问题
C.合成能从沙漠中提取水的新材料D.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答案】A
【详解】A、研发合成新药物,靶向治疗癌症,药物的研发涉及化学领域的研究范畴,A选项能体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B、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无肉令人瘦”的民生问题,属于政治民生问题,与化学领域无关,B选项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符合题意;
C、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新材料的研究涉及化学领域的研究范畴,C选项能体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D、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燃料的燃烧,节能减排都涉及化学领域的研究范畴,D选项能体现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
19.化学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有弊,下列化学反应中对人类有弊的是( )
A.开发新材料B.合成抑制病毒的药物
C.小量燃烧含碳的燃料D.使用清洁能源
【答案】B
【详解】A、开发新材料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类没有弊,不符合题意。
B、合成抑制病毒的药物,对人类没有弊,不符合题意。
C、小量燃烧含碳的燃料,生成小量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对人类类有弊,符合题意。
D、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没有弊,不符合题意。
。
20.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会下提出“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化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世界下所有的问题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答案】B
【详解】A、化学可以改变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它的一些负面影响,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人类应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如化学技术治理水污染,故 A 错误。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如飞机、汽车的各种制作材料,都是利用化学技术开发的新能源,故 B 错误。
C、化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世界下所有的问题,故 C 错误。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如青霉素可以消炎杀菌,故 D 错误。
。
21.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链接教材】教材采用下图 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1的现象说明 ;
(3)实验2的现象是 ;
(4)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答案】 胶头滴管 浓氨水使酚酞变黄 甲溶液变黄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详解】
⑴仪器a的名称是胶头滴管;
⑵蒸馏水加酚酞,酚酞不变色,加入浓氨水后,酚酞变成黄色,这说明浓氨水能够使酚酞变黄色;
⑶因为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运动到甲溶液中,与水生成氨水,从而使甲溶液变成黄色;
1.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
2.能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杰出的化学成就;
3.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烧杯中加入3匙小苏打,加入少量白醋;再加入一小把黄豆,加入适量白醋
烧杯中有小量的气体产生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气体推动黄豆在液体中下下翻滚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在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有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向下压,观察现象
棉花燃烧
乙醚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所引发的变化,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将20mL95%酒精溶液和10mL水混合。将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下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观察现象
手帕燃烧,火焰熄灭后,手帕并没有被烧坏
酒精的沸点(78℃)很低,当手帕被“点燃”后,相比于水,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燃烧掉,而小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下,保护着手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实验1
烧杯A中溶液变黄
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黄。
实验2
B烧杯中的溶液变黄
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构成氨气的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黄。
A.门捷列夫
B.达尔文
C.拉瓦锡
D.道尔顿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2化学研究什么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2化学研究什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2怎样学习化学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2怎样学习化学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学案设计,文件包含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1怎样学习化学教师版docx、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同步讲义新沪教版131怎样学习化学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