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
    • 解析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解析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1页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2页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3页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解析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1页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解析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2页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解析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解析版3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为食。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变化对红腹角雉在不同区域的占域率(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有利于其种群繁衍
    B.调查红腹角雉的种群密度及占域率的最适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易错分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但是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因此为了能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伤害,还可以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无人机航拍技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去除某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
    B.季节性变化会使群落外貌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变
    C.三江源地区存在多种群落与水分、温度等因素有关
    D.自然状态下,群落都会演替到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3.蚁类和啮齿类食物资源有明显的重叠,都取食植物种子,为了搞清这两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建立4种类型、直径36米的样方共8个,样方内生有同类沙漠灌丛。其中2个样方清除鼠类并阻止鼠类重新进入:另2个样方反复使用杀虫剂消灭蚁类;第三类的2个样方中鼠类和蚁类全部被消除;最后两个样方保持自然状态。对以上研究过程和表中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方法的设计时利用了减法原理
    B.样方的数据来自于两个样方的平均值
    C.啮齿类和蚁类通过种间竞争相互抑制
    D.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和蚁类的生态位相同
    4.理论上动物应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限制个体的存活力,即阿利氏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中个体存活力的影响与密度无关
    B.原始合作是一种可使种群密度和个体存活力都增加的种内关系
    C.种群密度过小不利于抵御捕食者,且种群中个体交配率会降低
    D.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种内竞争加剧
    易错分析:原始合作属于种间关系。
    5.酵母菌繁殖速度受温度和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4组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增加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则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
    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1.6×10⁶个(计数板规格 1 mm×1 mm×0.1m m)
    C.每隔2小时定时取样检测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并且都有一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
    6.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存能力更强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7.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森林中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情况。先在该森林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进行前后两次的捕捉,统计的捕获结果如表所示。利用该方法对斑翅山鹑进行较长时间的数量统计,获得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表可估算该区域中斑翅山鹑大约有294只
    B.调查斑翅山鹑的种群密度时,要在斑翅山鹑经常出没的地方捕捉
    C.甲曲线的形成可能是引进了斑翅山鹑的天敌,从而降低了斑翅山鹑的K值
    D.a~b段中,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而使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一种简便的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可以用群落中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来表示。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接近1,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
    C.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分配越均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
    D.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
    9.[多选]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
    B.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C.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树杜鹃由于植株高大能够获得充足阳光而成为黎贡山地区的优势物种
    10.[多选]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不同葡萄糖浓度(2%~10%)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中定期取样并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取静置菌液的上清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葡萄糖浓度为2%时、培养168h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在各种葡萄糖浓度下培养到72h时,酵母菌种群才出现种内竞争
    D.由实验结果可知,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随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1.建设海洋牧场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举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来保护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栖息与繁殖,从而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持续高效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海洋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对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的数量做调查时可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2)投放人工鱼礁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往往会附着一些藻类等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它属于 ,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温室效应的缓解,原因是 。
    (3)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且持续高效地开发利用,有研究者对某处近海海域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个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下图所示:海藻→海胆→岩龙虾
    ①研究发现,甲区域对岩龙虾的捕捞,会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捞会加剧海胆的种内竞争,使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而乙区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则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的生物量相对增加。岩龙虾作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海胆全部捕食,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 。(答一点即可)
    ②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以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
    12.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身躯笨重,不善于长距离飞行,但非常善于在林间跑动。褐马鸡仅分布在山西、陕西部分山区和河北小五台山区域,在春季产卵、夏季孵化成雏鸡、秋季幼鸡随群体活动。褐马鸡的鸡冠、喙色、尾趾等随年龄逐渐变化,雄鸡足上1.5cm处有矩,雌鸡没有。2022年秋,某科研团队利用红外相机对小五台山褐马鸡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其种群十年间由2000余只增长到2600余只。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褐马鸡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 (答出2点)等。小五台山从低海拔区域到高海拔区域主要分布有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下表统计了不同季节褐马鸡在保护区内不同区域出现的频次。在春季,褐马鸡较高频次地出现在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和农田的原因可能是 。
    (2)2022年秋,科研团队调查小五台山处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时,相机应主要布设在 (填“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草甸”)区域,该方法还可以同时调查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调查期间直接决定褐马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量特征主要是 。褐马鸡在保护区内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逐步恢复的生态环境为褐马鸡提供了 。
    (3)褐马鸡雄鸡在争夺配偶时常进行激烈格斗,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试提出一条提高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措施: 。
    题组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导致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碳、氮循环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相伴发生
    C.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固氮植物的配比可促进氮元素的循环
    D.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使人类生态足迹值增大
    易错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由于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
    2.肠道微生物群落是动物肠道中的复杂微生物群体。以生活于高海拔和低海拔的两个猕猴种群为研究对象,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会影响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位
    B.肠道微生物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群落的演替
    C.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是猕猴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一种表现
    D.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可能是由两个猕猴种群生殖隔离所致
    3.某农业园开创了一种农业新模式:“鸡+鸭+鱼+菜”,即空中种植蔬菜,池塘养鱼、养鸭等,池塘上方为立体鸡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投放的鸡、鸭、鱼、菜比例要适中,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鸡+鸭+鱼+菜”的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D.该生态系统几乎没有“废物”产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杀虫剂杀死害虫,使用除草剂清除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喷洒杀虫剂通过增加死亡率来降低昆虫的数量,但不会影响杂草的繁殖
    B.喷洒除草剂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导致依赖杂草生存的昆虫数量减少
    C.同一区域的田块同时喷洒杀虫剂可减少田块间害虫迁入与迁出,提高防治效果
    D.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会降低农田的遗传多样性,农业生产中应精准施药
    5.假设某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表中“一”表示该处数据省略。已知一般情况下,捕食压力指数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就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是由表中4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B.表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④→③→①→②
    C.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①~④体内的能量
    D.碳在①~④的流动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6.下列成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螳螂处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B.“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流动水中含氧量较高,可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C.“落叶归根”指落叶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
    D.“鸠占鹊巢”是因为大杜鹃与喜鹊的生态位相同,因此二者属于种间互助
    7.生态浮岛是一种人工水上生态系统。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有效清除污水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并且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污水成分选择浮岛中种植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生态浮岛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水中的N、P及有机物等
    C.生态浮岛具有美化环境的效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设计生态浮岛时需要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等
    8.美丽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宝鸡市千阳县境内,它是以河流湿地为主,集河流、库塘、沼泽特征于一体,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良好的环境与多年以来系统的生态治理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千湖湿地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由湿地全部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组成
    B.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食物多样,可能同时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
    C.进入冬季会有多种候鸟前来湿地觅食,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千湖湿地景色秀美,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易错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9.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信息传递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的共同作用
    ②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既可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来自生物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于异种生物之间
    ④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⑤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生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①④
    10.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并对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293→29.3→5.0”构成的是能量金字塔,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C.我们称赛达伯格湖为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该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D.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鱼类,如果该杂食性鱼获得10kJ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需要植物固定550kJ的能量
    11.某地区重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经过多年的连续观测,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主要物种相对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 。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 。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发生变化的还有 。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植物选择的策略为 (填标号)。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点即可)。
    1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碳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图1为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湿地床”内“→”表示水流方向),图2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其中流入湿地植物的能量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另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
    (2)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污染物净化能力的本地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请尝试分析湿地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是 。
    (3)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 ,图2中 (填图中字母)属于生产者,碳在A、B、C、D间以 形式进行流动。“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CO2排放总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达到“碳中和”时,图2中生产者吸收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
    13.为防止植食性动物啃食,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哨刺金合欢树除了长满锐利的长刺外,还长着一种特殊的刺(图1),刺的下面膨大中空,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树叶基部有蜜腺,当受到植食性动物啃食时会分泌蜜汁吸引蚂蚁巡逻,蚂蚁的叮咬可以逼退食草动物。
    (1)植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该成分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 能力。
    (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 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
    (3)进一步研究发现Cn和Tp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下表统计了被三种不同蚂蚁占据的哨刺金合欢树的相关特征。
    据表推测,Tp通过 ,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则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解除了 ,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
    (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病害,损害哨刺金合欢树。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植食性动物的啃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 ,并阐述该结果对你的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题组三 生态与环境应用综合
    1.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jiān)由于其昼伏夜出、不喜鸣叫的习性,及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它极少被人观察到,但它却几乎每年在柳州出现。经观察发现海南鳽求偶期间会发出类似虎吼一样的低沉叫声、羽毛出现类似老虎的斑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易错分析: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A.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及其羽毛斑纹变化都是适应性行为
    B.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和类似老虎的斑纹分别属于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C.人类对海南鳽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是其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D.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柳州森林公园中海南鳽的种群密度
    2.16世纪因人类喜欢海狸的皮毛和肉,将其捕杀使其几乎灭绝。但海狸被人类视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筑坝的生活习性使其热衷于改变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并创造由水坝和池塘组成的动态湿地系统。近年来,英国某些庄园投放拥有多名成员的海狸家庭,希望它们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投放海狸到庄园需要考虑其生态位问题
    B.人类的过度猎杀是海狸几乎灭绝的主要原因
    C.投放海狸到庄园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D.投放海狸到庄园后其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
    3.东黑冠长臂猿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部分分布于广西靖西市的林区,其数量恢复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下列措施对恢复东黑冠长臂猿数量最有效的是( )
    A.分析种间关系,猎捕东黑冠长臂猿的竞争者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
    C.通过监测技术,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数量的监测
    D.分析东黑冠长臂猿的采食偏好,并投喂适宜的食物
    4.许多生态现象可以用下图模型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为某高山不同海拔的群落,Ⅲ为阔叶林,则Ⅱ可为针叶林
    B.若为能量金字塔,则Ⅲ流向Ⅱ的能量大于Ⅱ流向Ⅰ的能量
    C.若为某难降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则Ⅲ为最高营养级
    D.若为种群增长型年龄结构,则Ⅰ为幼年个体数,Ⅲ为老年个体数
    5.随着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差额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愈发严重。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B.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
    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
    D.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
    6.[多选]高羊茅作为温带优质牧草被从欧洲引种到世界各地,在某些地区造成生物入侵。研究者在被入侵草原样地取三个封闭区,每区均分成4个地块(C:对照;N+:施氮肥;NP+:同时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进行连续四年实验后随机选取每个地块1 m2样方,测定高羊茅健康成熟叶片的N、P含量,结果如图1。测定高羊茅叶片上当地食草昆虫——虎蛾幼虫的密度和叶片损伤程度(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种的高羊茅扩散到自然区域,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此过程为次生演替
    B.据图1推测,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氮而不缺磷
    C.由图2可知,施磷肥地块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密度大,对叶片的啃食程度大
    D.在高磷低氮环境中,高羊茅数量逐渐增加,形成竞争优势
    7.林麝又称“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植食性哺乳动物。林麝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保护等级。为更好地保护林麝,研究人员对某地林麝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如图为林麝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林麝的痕迹研究林麝的分布,林麝的痕迹一般包括 (答两点)。调查林麝种群数量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原因是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具有的优点是 (答两点)。
    (2)由图可知,林麝偏好生活在海拔高度为 的丛林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麝数量越来越少,其影响因素是 (答两点);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林麝分布有差异,这是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并说明理由。 。
    (3)雄性林麝通过分泌麝香标志领地和吸引雌性林麝,该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信道是 ,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作用。
    8.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绿藻,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1)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湖泊导致该湖泊中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填“上升”或“下降”),对鱼塘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分析上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研究表明,传统池塘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导致草型池塘变为藻型池塘,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 。
    (4)滨海南湖公园管理人员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以当地美人蕉(根具有泌氧功能)作为浮床挺水植物净化水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该生态浮床需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自生原理
    B.浮床植物还能吸收铜、汞,采收后可用作家畜饲料
    C.美人蕉的根系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的有机污染物,实现水质的净化
    D.美人蕉能通过遮荫抑制藻类繁殖,并能通过泌氧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脆杆藻能够合成物质W从而有利于鱼类生长。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脆杆藻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脆杆藻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和氮营养正常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综合图甲、乙的信息,在生产上,若要用微量的脆杆藻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简述设计思路:先将少量脆杆藻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6)罗氏沼虾以藻类为食物。该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 ,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9.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是长江、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20世纪初,野生麋鹿种群灭绝。作为我国麋鹿重新引入项目的重要部分,1986年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从英国的几家动物园共引入39头麋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对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发展进行预测,应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如麋鹿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等。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由于气候变化,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数量锐减,在汉朝末年时麋鹿几乎绝种。据题分析,世界上野生麋鹿种群灭绝的原因可能与其 有关。
    (2)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野生麋鹿数量也逐年增加,与保护区内半散养相比,野生麋鹿出生率较低,但野生放归对种群发展有利,其根本原因是 。观察发现,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而开展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
    (3)互花米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长期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研究人员开展互花米草的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①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在人力难以到达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内,使用无人机喷洒灭草剂,属于 方法;在近海滩涂种植海桑、秋茄、桐花树、海榄雌、红树等植物,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这属于 方法。
    ②麋鹿喜食互花米草,这对当地生态的意义是 。科研人员欲构建“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生态系统”,在构建该生态系统时,必须合理确定麋鹿的 (答出一点)。麋鹿适当强度的采食和踩踏会使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能量用于 ,从而阻断互花米草繁殖,降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
    10.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荒芜地区。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北大荒变成了现今的北大仓。北大荒的兴凯湖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东方白鹳、兴凯赤松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丹顶鹤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等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的过程属于 演替;当荒芜地区演替至草本和灌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2)在兴凯湖中的丹顶鹤和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某兴趣小组在分析水草→草鱼→丹顶鹤这条食物链时,发现该草鱼和丹顶鹤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符合10—20%。原因是:①能量传递效率是 之间;② 。
    (3)若要调查兴凯湖的东方白鹳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 ,东方白鹳性宁静而机警,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 。
    (4)兴凯赤松是生长在湖岗上的常绿针叶树,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要研究兴凯赤松的 ,通常要研究其在兴凯湖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易错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数量相对值
    清除啮齿目
    清除蚁类
    清除啮齿目和蚁类
    自然状态组
    蚁群数量
    543
    0
    0
    318
    啮齿目数量
    0
    144
    0
    122
    种子数量
    1
    1
    5.5
    1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⁶个·mL⁻¹)
    0h
    2 h
    4 h
    6 h
    8 h
    10h
    12 h
    14 h
    20
    1.2
    1.8
    3.0
    4.0
    7.8
    13.2
    20.3
    19.4
    25
    1.2
    2.0
    3.8
    5.8
    8.9
    19.5
    19.0
    18.5
    30
    1.2
    3.5
    7.2
    15.2
    35.1
    88.2
    88.1
    81.0
    35
    1.2
    4.8
    9.2
    20.1
    75.2
    73.1
    70.2
    68.1
    项目
    捕获总鸟数
    斑翅山鹑数
    第一次捕捉
    307
    52(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92
    34(其中4只被标记)
    群落
    处理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
    对照
    0.79±0.001
    增温
    0.78±0.002
    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
    对照
    0.73±0.001
    增温
    0.66±0.006
    季节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灌丛及农田

    5
    28
    19

    16
    8
    5

    18
    6
    5

    25
    3
    6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1.60×106
    2.13×108
    生物体内镉的浓度/(µg·g-1)
    0.03
    0.08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
    15.64

    1.05

    蚂蚁种类
    Cm
    Cn
    Tp
    蜜腺啃食率
    33%
    48%
    90%
    芽啃食率
    0
    97%
    0
    合欢树顶端优势指数(指数越大,植株越高)
    40%
    30%
    43%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沼虾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00
    57
    5
    27
    ?
    20

    相关试卷

    易错点08 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6大陷阱)-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易错点08 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6大陷阱)-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易错点08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6大陷阱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易错点08遗传规律常见易错思维6大陷阱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点04 酶与ATP的易错辨析(5大陷阱)-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易错点04 酶与ATP的易错辨析(5大陷阱)-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易错点04酶与ATP的易错辨析5大陷阱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易错点04酶与ATP的易错辨析5大陷阱解析版-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消灭易错】遗传与变异难点易错(5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消灭易错】遗传与变异难点易错(5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消灭易错遗传与变异难点易错原卷版5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消灭易错遗传与变异难点易错解析版5大题组-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