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接触了不少苏轼的诗文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方山子传》《游沙湖》等,对其性格为人比较了解,对其文章的不落俗套、姿态横生的特点也有初步认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很能体现苏轼的文风与性情。同是悼文,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颇为不同,写往昔乐事以表达哀思,一片深情而诙谐出之。同时,本文突出体现了本单元主题“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
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答疑的方式疏通了文句,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深度解读文本。
【教学目的】:
1、通过文中记述的几件与竹相关的事情,理解苏轼与文与可之间亦兄弟亦知己的亲厚无间的深情,体会本文以喜衬悲、益见其悲的特点。
2、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喜衬悲,益增其悲;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以“竹”为线索组织材料)、“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第一段画论部分,其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为何“哭失声”,及如何理解苏与文之间的亲厚无间。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交流讨论。通过设置有含金量的问题,并铺设合适的台阶,帮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挺直而有节,常青而不凋,被视为高洁虚心的君子,自古以来颇受文字画士的青睐。苏轼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他对于竹或者说是“竹品”的偏爱。他有一位画技高超且尤善画竹的表兄,姓文名同,字与可。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是苏轼为缅怀他而作。
二、重温文与可和本文写作背景
课上屏幕打出基本情况,学生齐读:
文与可(1018~1079),名同,苏轼表兄,比他年长18岁,自号笑笑先生,操韵高洁,善诗、文、书法,尤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墨竹画派代表人物。1075年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正月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病逝。
1074至1079年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新法受排挤诬陷,于是自请出京任职,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筼筜谷偃竹图》就是苏轼在徐州任上时文同赠予的。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成此文。
设计目的:本节课前已让学生了解了文同简要情况与本文写作背景,课上通过大声朗读强化印象,加深记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同时帮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解读文本
环节一: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第1段,学生齐读2、3段。
设计目的:教师范读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范本;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以便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环节二:解读文本
【问题一】:文章中作者有没有交代写此文的缘起和目的?在哪?找出相应文句。
明确:
缘起:‚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目的:‚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设计目的:找准解读整个文本的钥匙。
【问题二】:作者借曹操与桥玄“车过腹痛”的典故,说自己也想记载畴昔戏笑之言表现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之情。那么作者记述了哪些“戏笑之言”呢?请以四字概括。
参考:以绢为袜、趣辩画竹、读诗喷饭
【问题三】:既然记述的都是“戏笑之言”,那苏轼为何又“哭失声”?苏轼这样悲痛,仅仅是因为文同是他的表兄吗?
明确:画犹存而人不在,往昔越是欢乐,今日越是悲痛。苏轼这样悲痛是因为文与可不仅是他的表兄,也是他的挚友、知音。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走进二人的精神世界,理解深层次的知己情谊。
【问题四】:细读第2段,能否从字里行间读出苏轼与文与可相互引为“知音”?(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何为“知音”?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与文同两人之间是否具有“知音”特质。)
设计目的:通过此问题让学生仔细品读三件趣事的细节,形成生生之间、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二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戏笑之言背后隐藏着的默契和风雅,体会其性情相映、兴趣相投、艺术同道、心灵相通。
为学生提供两个材料:
材料一:
文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君妙处。‛每完成一副新作,便叮嘱:‚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东坡亦挽挽衣袖欣然落墨,视其为平生一大乐事。
材料二:
《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设计目的:材料一为见证二人互相引为知己;材料二帮助学生体会知音不在的寂寞,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哭失声‛。
【问题五】:文与可为什么送苏轼一副“偃竹画”?“剑拔十寻”的挺拔之竹不是更显风骨吗?(可提示学生结合背景思考)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与可对于苏轼而言亦兄亦友,从而更好地体会‚哭失声‛。
讨论明确:‚偃‛本来是伏倒的意思,课下注释解释‚偃竹‛为‚仰而向上的竹子‛的意思。此时的苏轼正当仕途坎坷之时,文与可正是通过这样一副偃竹画给苏轼以力量、以宽慰,甚至是人生的指导。可见对于苏轼而言,文与可是兄长甚至是长者,同时也是挚友知音。至此,对于苏轼的‚废卷哭失声‛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问题六】:除了记述文与可给苏轼带来知音之乐外,文中是否提及在其他方面文与可也给苏轼带来了收获?
明确:‚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这一句说明苏轼像苏辙一样也在绘画之外得到了启示,同时还在作画方面也颇受补益。
【问题七】:思考第一段是不是旁逸斜出呢?结合课后问题:本篇既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相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明确:出发点是抒情,以此表达苏轼对文与可的仰慕尊崇。纵观全文,第一段画论是画竹理论,第二段回忆趣事都围绕画竹和偃竹画来谈,第三段写作缘起是睹画思人,全文都以‚竹、画‛为线索,借人说竹说画,借竹借画写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设计目的: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段内容,即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体会‚苏轼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体会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
【问题八】:本文与《祭十二郎文》都是缅怀性质的文章,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比较,风格上有何不同?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二者虽风格不同——《祭十二郎文》泣血出之,哀痛悱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诙谐出之,戏笑成泪,但苏轼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于文与可的那份深情厚谊绝不比韩愈对于十二郎的情谊单薄,甚至更为丰富,更为厚重。
总结: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我们笑着听苏轼诙谐轻松地讲述往昔趣事,到最后却对作者那份因痛失知己而“哭失声”的悲痛和沉重感同身受。这就是苏东坡的手笔,庄谐相称而情深意切,自在成文而姿态横生。
环节三:朗读
让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段,努力把其中蕴藏的深沉的哀痛读出来。 设计目的: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再读,读出情感。
环节四:课后作业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收获?为文、为人、交友等方面皆可。
2、有人评价:“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事记录便是文。”比较以前所学苏轼散文(《方山子传》《游沙湖》《记承天寺夜游》等),体会其不落俗套、自在成文、姿态横生的特点。
3、以所学苏轼散文为切入点谈“知音”。
任选其一写一篇随笔,下节课分享。
设计目的:第一个题目是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文,从中获得为文、为人或交友方面的启示;第二个题目是引导学生勾连之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更好地体会其自在成文的风格;第三个题目是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苏轼的性情品格。落到笔头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把课上所思所学所感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并固化成文字,这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非攻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项脊轩志教案,共7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书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