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教案设计
展开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预习。早读我布置了任务,就是朗读和疏通文意,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课堂展示及点评的小组。
这样安排,我的考虑是每节课所有的学习任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进去,思考,讨论,解决。如果一开始就确定了展示的小组,担心他们就只解决自己小组的那个问题了,忽略甚至压根就放弃了对其他学习任务的研讨。在基本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我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了每个小组承担的任务。
二、正式上课,大屏幕上首先展示本节课的任务:
成果展示:
(一)全文朗读
1、高若雨组朗读,陈毅组点评
2、王媛组朗读,李昶悦组点评
(二)疏通文意
1、第一段(王怡静组翻译,宁鹏浩组点评)
2、第二段(刘刚组翻译,尚迅航组点评)
3、第三段(邬笑笑组翻译,刘春阳组点评)
然后留五分钟时间让各组学生针对自己组的任务开始准备,形式为小组合作。
时间一到,各小组按顺序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再由点评小组纠正,其他小组均可积极参与。
三、下课前,大屏幕展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探究·讨论
1、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2、本文引用了哪些诗文典故?
3、你从文章第一段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你觉得文与可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7、结合《祭十二郎文》,谈谈你在写作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课后反思
最大的亮点是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上台展示的学生自不必说,底下听的学生也很认真,因为要纠错。这也是课改的初衷。
整个模式很清晰,好操作。
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朗读时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字音和断句上。断句出现的问题当时就由学生纠正了,但字音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这篇文章有这么些字的读音都出现了问题:
为 累 遂 见 教 予 夫 丧 遗 与 语 绢 拟
老实说,课前我自以为准备得还是很充分的,问题是有些字的读音我一直都是那么处理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等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候,你发现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在纠正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我能及时解决,有些我却不敢确定。比如“绢”,我一直读一声,有学生说该读四声,我问查字典了吗?他说没有,他一直都读四声的,比如有一个很熟悉的词“绢花”,就读四声。我印象中的“绢花”也读四声,当时心里想难道是个多音字?不敢确定,就老老实实地向学生说明了,下去查了字典,等下节课再订正。
还有学生在纠正别人时把正确的说错了,起码他以后不会再念错了。
还有一个女生说:“‘予’做代词时读二声,做动词时读三声。”也明确了学生一直不太清楚的地方。
这可真正算得上教学相长了。
(二)疏通文意时出现的问题
1、“废卷而哭失声”中的“而”,学生解释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搁下画卷,痛哭失声”,我肯定了下来。没想到听课的一位姓顾的老师举手发言,觉得应该是并列关系,他站起来便说边比划,把画卷放下来的同时已经痛哭了,两个动作没办法把前后关系分得那么清楚。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起来,连一个前来观摩的英语老师也激动得站起来发言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学生说:“眼泪没有那么顺当吧?总得酝酿酝酿才合乎常理,所以,还是承接好。”
我当然也加入到争论中:“如果流泪还要酝酿一番才行,那一定是伤心的程度不够。我觉得我被顾老师说服了,真正伤心时大概很难那么层次井然,放下画卷再哭,应该是拿着画卷时已经泪流不已了,所以,并列关系是不是比承接关系更好呢?下去大家可以继续争论。”
下课后,我关上多媒体出了教室,发现还有一个男生追出去正在楼道里和顾老师争论这个“而”的用法,只听他说:“男人的感情是内敛的,不像女人那么一伤心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苏轼拿着画卷当然很伤心,但他是个男人,一定强忍悲痛,放下画卷,才发现忍不住,这才痛哭失声了。所以,该是承接关系。”
至于到底是并列还是承接,还重要吗?
2、课下,顾老师还说到了一点,学生在翻译时都只说“与可”,按古人的习惯,是否该带上姓呢?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庭筠的不平际遇,温庭筠词的创作风格,温庭筠词的独特表现手法,温词对后世的影响,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初步感知,把握主旨,具体研习文本,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