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1页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2页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点预习
    原文及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字词理解
    (1)字词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2)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祇(只)”,只、仅仅。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4)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5)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章理解
    (1)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常考题型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二、习题演练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反问)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
    C.呜呼!其真无马邪?(反问)
    D.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比喻)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才美不外见(xiàn)
    4.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7.本文中有五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请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①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
    ③以: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其真无马邪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
    9.唐朝诗人杜荀鹤曾在《小松》一诗中这样写“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识______________。
    10.解释加点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临: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祗(只)”,只、仅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化而为鸟
    B.虽有千里之能 大道之行也
    C.其真无马邪 其两膝相比者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B.“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文章结尾运用了反问和设问,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深化了文章中心。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其真不知马也 其正色邪
    D.是马也 亦若是则已矣
    1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6.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办
    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目的亦不同。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7.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才美不外见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鸟也 浑身是胆B.其视下也 其正色邪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D.执策而临之 临危不惧
    19.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空气中的尘埃,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比较的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②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反:同“返”,返回。③期年:满一年。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执策而临之 临: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3)涓人对曰 对: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23.给乙段起个标题。
    24.乙文结尾画线如何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5.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拼音。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外见
    2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鸟也 点头称是
    B.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生不息
    C.不以千里称也 称心如意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奔腾
    2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空气中的尘埃,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______________?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8.结合选文内容填空。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卓茂让马
    范晔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讲》、《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欣焉。
    初辟①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②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注释】①辟(bì):征召。②幸:希望。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
    B.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C.若非公马 若:你的
    D.乃诣府送马 诣:到……去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乡党故旧 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B.心知其谬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C.默解与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复有鱼》)
    D.乃诣府送马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1.下列句子中,与“华元帝时学于长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子非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马之千里者(《马说》)
    3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B.韩愈借(《马说》)表达了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和悲情之情。
    C.卓茂的同乡旧友,虽然才能远超过他,但对他极为爱慕。
    D.有人将卓茂的马误认为自己的,卓茂明知有误,却不作辩解,解马给他。
    3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子亡马几何时?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冯异定关中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②。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③诮④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谢:谢罪。③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④诮:责备。
    3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
    (2)及异大破敌军_________________
    3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3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食之不能尽其材
    37.翻译下面内容。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38.(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3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陛下应防其反
    ④然非君之明
    4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41.【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42.【甲】【乙】两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yí。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4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 (2)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
    (3)上诘之 _________(4)但于今未有奇才耳_________
    44.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4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德彝惭而退
    C.策之不以其道 上诘之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君子用人/如器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D.才美/不外见
    47.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强烈抨击了愚昧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形象
    鹏《《北冥有鱼》)
    千里马(《马说》)
    特点
    ①___
    不遇伯乐,屈辱而死
    主旨
    说明鹏有待而动,受限制而不自由。
    ②___
    语言
    用语夸张,气势磅礴
    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选文
    《北冥有鱼》
    《马说》
    写作手法
    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________
    主旨情感
    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对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
    1.A
    【详解】A.不是反问句,而是疑问句;
    BCD.正确;
    故选A。
    【点睛】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B
    【详解】B.正确的停顿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选B。
    【点睛】文言句子节奏划分,一是要凭语感,需要多读多记;二是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根据句子成分准确划分。
    3.D
    【详解】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字音辨析能力。此题A项“骈”应为pián,B项的“石”应为 dàn,C项的“食”应为 sì。
    故答案为:D
    【点睛】解答这类题时,要在平时加强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字的字音积累。
    4.D
    【详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
    A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
    B项,“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C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题干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A
    【详解】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BCD三项都是作代词;
    故选A。
    6.C
    【详解】A.才能,能力/能够;
    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它的,代词;
    C.都是“有时”;
    D.的,助词/代词,学过的知识;
    故选C。
    7.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会。解答时,首先应通读文章,通过翻译知晓文章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一个“也”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第二个“也”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第三个“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第四个“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第五个“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点睛】本题在体会作者情感时,一定要结合创作背景去分析。要特别注意④句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8. 喂 吃 动词,以鞭打马 名词,马鞭 用 按照 代词,代指千里马 表示诘问语气,难道 表示推测,恐怕 能够 能力,才能
    【详解】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多义词的意思分别为:①喂/吃;②动词,以鞭打
    马/名词,马鞭;③用/按照;④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⑤能够;能力,才能。
    【点睛】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下注释的词语,答题时也要按照课下注释的答案。
    9.人才
    【详解】“时人不识凌云木”的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诗人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所以不识小松即是不识人才。
    10. 用鞭子打; 通“饲”,饲养; 面对
    【详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食”,通假字,通“饲”,饲养;“临”,面对。
    11.C 12.D 13.C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故选C。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C.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
    D均为“有时”;
    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根本原因”错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4.D 15.A 16.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解析】14.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名:形容词,有名,著名/动词,著名,出名;
    B.食:动词,吃/通“饲”,喂养;
    C.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是/表示选择;
    D.是:都是“代词,这,这样”;
    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食不饱”;
    C.有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说“食马者”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揭露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并不是写“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有误,“说”是议论性文体,议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不是“记叙性文体”;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文章是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文章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就“伯乐”对人才很重要,但是当你没有遇到伯乐,我们就要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
    如:可以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要做到心态平和,做最好的自己等。答案是多元的。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7.(1)xǐ (2)xiàn 18.D 19. 山野中的雾气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0. 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寄托作者愤懑不平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解析】17.本题考查字音。
    (1)句意: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徙:迁徙,读作“xǐ”。
    (2)句意: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读作“xiàn”。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这/表判断,与“否”相对;
    B.代词,它/表示选择;
    C.喂养/吃;
    D.面对/面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以:用;息:气息;(2)且,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其,他。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北冥有鱼》“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硕大无比;根据“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会借助大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可见大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②《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托物寓意,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点睛】《北冥有鱼》参考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马说》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1.面对 鞭打 回答 买 2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23.千金求马 24.意思:不到一年就有几个人(三个人)把千里马送给国君。这句话作为故事的结局,写出涓人以五百金买死马首影响很大,突出了涓人的智慧。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
    (2)句意:鞭打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鞭打;
    (3)句意:大王的侍卫对国君说。对:回答;
    (4)句意: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市:买。
    2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一食(一顿),或(有时),尽(完)”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君人(国君),以(用)” 要理解正确。
    23.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结合【乙】文的内容可知,讲了一个古代国君花千金买千里马的故事,据此可拟标题为“千金求马”或“千金市马”。
    24.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乙】文结尾“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句意是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写出了涓人以五百金买死马首的影响很大,所以才会有人送活的千里马给国君;用此句结尾,突出了涓人的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唭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乙】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大王的侍卫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侍卫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
    25.(1)tuán (2)xiàn 26.D 27. 山野中的雾气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8. 托物寓意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懂使用人才,甚至践踏人才或自己怀才不遇
    【解析】25.本题考查字音。
    (1)句意: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读作“tuán”。
    (2)句意: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读作“xiàn”。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这/对的;
    B.气息/终止;
    C.著称/适合;
    D.用马鞭驱赶/用马鞭驱赶;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以:用;息:气息;
    (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吗。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北冥有鱼》“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硕大无比;根据“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会借助大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可见大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托物寓意,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点睛】《北冥有鱼》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马说》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9.C 30.D 31.D 32.C 33.⑴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你的马丢了多久了?
    【解析】2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C.“若非公马”的意思是: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若:如果,不是“你的”。
    故选C。
    3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故:名词,老朋友/连词,所以;
    B.其:代词,他/代词,那;
    C.之: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乃:都是“连词,于是,就”;
    故选D。
    31.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华元帝时学于长安”是倒装句。
    A.便要还家(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
    B.中轩敞者为舱(判断句);动词“为”表示判断;
    C.子非鱼(判断句);“非”:不是。
    D.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故选D。
    3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依据“习《讲》、《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欣焉”的意思是: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从中可知,选项“卓茂的同乡旧友,虽然才能远超过他”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欲(想要)、等(同等,同样)、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子(你)、亡(丢失)、几何时(多长时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在长安读书。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
    开始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曾出行,有人相认他的马。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与人无争就是如此。
    34. 或:有时 及:等到 35.C 36.食之/不能尽其材 37.(1)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38.【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及:等到。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怎么/心安;
    B. 著称/称赞;
    C. 想要/想要;
    D. 这样/但是;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本句应在主谓间断一处,即断为:食之/不能尽其材。
    3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祗: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的马)一同死;槽枥:马槽;称:著称;
    (2)今人:现在的人;咸:都。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表现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
    乙文“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知,在有人上书应防范冯异时,皇帝认为冯异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不用怀疑;可见统治者信任、保护人才。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参考译文:
    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很大,百姓归顺他,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打算分享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斥责大司马领头的这些人,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同山丘那样高。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一定身陷谗言之中啊。
    39.①同“祗(只)”,只、仅②有时③谋反、造反④的 40.①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②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冯异打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41.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有人想分冯异的功劳。 42.【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祗:同“只”,只、仅。
    ②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③句意:陛下要提防他造反。反:谋反、造反。
    ④句意: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之:结构助词,的。
    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
    ②咸知:都知道;名将:有名的将军。
    41.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可知,冯异遭遇了第一件事是: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
    从“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必困谗口矣”可知,冯异遭遇的第二件事是:有人想分冯异的功劳。
    42.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是埋没、摧残人才;
    从【乙】文“光武帝以章示异”“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可知,面对谗言,光武帝奏章给冯异看,还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可见他对人才的态度是:信任、保护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要提防他造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好象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43. 同“现”,表现 即使 责问 只是 44.(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45.C 46.B 47. 托物寓意 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8.一个人总会有优点与缺点,人才也不例外,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2)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虽:即使;
    (3)句意:太宗质问其原因。诘:责问;
    (4)句意:而是现在没有奇才。但:只是。
    4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1)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样;得:做到;安:怎么;求:要求;其:代词,代“千里马”;千里:日行千里;
    (2)患:担心;知:识人;安:怎么;诬:冤枉;一世:整个时代。
    45.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意义或用法。
    A.名词,餐,顿/动词,喂养;
    B.表转折,却/表顺承,然后;
    C.代词,代“千里马”/代词,代“封德彝”;
    D.语气词,表反问,难道/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故选C。
    46.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
    B.“君子”是主语,“用人如器”是动补短语,与“君子”构成主谓关系。故此断开,正确断句为:君子/用人如器,此项有误。
    故选B。
    4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由甲文“千里马”的被摧残、被埋没,代指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可知甲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由乙文中“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看出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看法和理解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合情合理。本题中先要理解“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意思,其意思是“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根据唐太宗这一观点来结合实际谈,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个人总会有优点与缺点,人才也不例外,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完美的人才,而是合适的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因此,要善于看到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相关试卷

    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石壕吏》-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9《石壕吏》-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