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1页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2页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庄子〉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点预习
    原文及翻译
    1、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字词理解
    字词注释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垂:同“陲”,边际。
    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水运动的时候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徙:迁移。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以:凭借。息:风。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相:互相。
    吹:吹拂。
    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极:尽。
    下:向下。
    亦:也。
    是:这样。已:罢了。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鲦(tiá)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一词多义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①安知鱼之乐 之:(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代词)
    (3)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改 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文章理解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北冥有鱼》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2、 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答: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答: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答: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二、习题演练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其翼/若垂天之云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下列句子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D.似与游者相乐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
    4.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D.请循其本(循环)
    5.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名为鲲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其翼若垂天之云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6.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
    7.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
    ②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
    (2)①子固非鱼也(_______________)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___)
    (3)①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
    (4)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
    (5)①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
    ②怒而飞(_______________)
    9.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
    (2)为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
    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
    (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
    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
    (4)其其名为鹏_______________
    其视下也_______________
    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
    (5)而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
    怒而飞_______________
    10.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_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1)安知鱼之乐安:__________________
    (2)固不知子矣固:__________________
    (3)全矣全:__________________
    (4)请循其本循:_________
    12.填空。
    (1)庄子,名 ,宋国蒙人, 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北冥有鱼》中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 。
    (3)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 。
    13.填空。
    ①《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 , (朝代)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③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①曰:“诺,我将得邑金②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注]①监河侯:官名。②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
    (乙)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②,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⑤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相梁:在梁国当宰相。②鹓 (yuān chú):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③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④醴(I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⑤鸱(chī):猫头鹰。⑥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14.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字母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之不知鱼之乐庄子往见之
    B.君乃言此见渔人,乃大惊
    C.仰而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请循其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②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17.出自(甲)文的成语故事是“涸辙之鲋”,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8.庄子是惠子的朋友,庄子来见,惠子不但不高兴,反而恐惧。阅读短文后,你觉得惠子恐惧的原因是什么?庄子又是如何打消惠子的恐惧的?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逍遥游( 结尾部分)
    若夫乘天地之正①而御六气②之辩③以游无穷者彼且恶④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①正:自然本性。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③辩:同“变”,变化。④恶:何,什么。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1.读[甲]文,结合内容并参考“知识卡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矣”两个语气词的妙处。
    ①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2.[乙]文选自《逍遥游》开头部分,而[丙]文选自《逍遥游》结尾部分,试前后比对,推测庄子借助大鹏鸟的形象,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临终歌
    李白 〔唐代〕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①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②馀风:遗风。③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怒而飞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中天摧兮力不济
    24.翻译下面句子。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5.《北冥有鱼》中,表现鹏飞得高远的句子是: ;《临终歌》中,表现鹏飞得高远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26.这一文一诗都写了大鹏,请分别概括其中鹏的形象特点。
    2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北冥:北海
    B.志怪者也志怪:志向怪诞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
    D.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
    (4)作者极力描写鲲鹏体形之大,用意何在?
    2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庄子往见之见:
    ②或谓惠子曰或:
    ③非练食不食食:
    ④非梧桐不止止: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3)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4)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 ”“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5)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2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周贷粟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④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①贷粟:借粮食。粟,谷子,泛指粮食。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的赋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④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⑤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市场)
    (2)对下面两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而: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之: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应收得赋税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生存的急需品,虽少但可活命。监河侯对于庄子的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跃然纸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夫鹓发于南海
    A.发放;B.打开,开掘;C.兴起,产生;D.出发。

    鹓过之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探访,探问

    知识卡片
    也:①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②表示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示停顿;④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矣:①表示肯定的语气;②表示疑问的语气;③表示命令的语气;④表示感叹的语气;⑤表示完成的语气。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节奏划分。
    BCD,正确;
    A应该划分为:是/鱼之乐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节奏划分。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古代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要真正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再进行句读的划分。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中例句“ 南冥者,天池也”是判断句,
    A是判断句;
    B是“......者......也”也是判断句;
    C表强调语气的固定句式,“则已”为固定句式;
    D表示猜测。通过比较,B项句式和例句相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掌握四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C
    【解析】【分析】AB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4.【答案】D
    【解析】【分析】ABC解释正确。D请循其本(追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5.【答案】C
    【解析】【分析】C.①②句中的“名”分别译为“名字”“命名”,③④句中的“翼”分别译为“翅膀”“像翅膀一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一词多义。做这类题,要注意先分析整句的意思,再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6.【答案】A
    【解析】【分析】 A.是:都是代词,解释为“这”;
    B.全:前者“完全确定”,后者“保全”;
    C.固:前者“本来”,后者“顽固”;
    D.云:前者是语气助词,后者“云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尤其注意虚词的用法。
    7.【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C项分析有误,原文并没有这么说,只是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注意一定不能脱离文本。
    8.【答案】(1)表示选择;指示代词,代话题
    (2)副词,本来;副词,固然
    (3)气息,文中指风;气息
    (4)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1)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意思是: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其”表示选择,
    ②“请循其本”的意思是:请追溯话题本源。“其”是代词,代指话题。
    (2)①“子固非鱼也”的意思是: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是“本来”的意思。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的意思是: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固”是“固然”的意思。
    (3)①“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是“气息,文中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是: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息”是气息。
    (4)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意思是: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之”是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的意思是: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不译。
    (5)、①“化而为鸟”的意思是:变化成为鸟。“而”是连词,表顺承。
    ②“怒而飞”的意思是: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而”是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
    ⑴表示选择;指示代词,代话题
    ⑵副词,本来;副词,固然
    ⑶气息,文中指风;气息
    ⑷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⑸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9.【答案】(1)气息,这里指风;气息
    (2)叫作;成为
    (3)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它的;代词,代大鹏;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如“之”有助词,的;动词,到,往;主谓间,取独;代词等用法和意义。“而”常见的用法是连词,表修饰、并列、转折、承接等用法。结合语句意思进行理解,故答案为:息:风/气息;为:叫作/成为;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代词,它的 / 代词,代大鹏 / 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而:连词,表顺承 / 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⑴ 1、气息,这里指风 2、气息
    ⑵ 1、叫作 2、成为
    ⑶ 1、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 1、代词,它的 2、代词,代大鹏 3、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⑸ 1、连词,表顺承 2、连词,表修饰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10.【答案】(1)周;战国;道
    (2)逍遥游
    (3)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文学常识的掌握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课本注释的留心记忆,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积累。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本文节选自《逍遥游》,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归纳出成语:扶摇而上和鹏程万里。
    故答案为:⑴ 1、周 2、战国 3、道⑵ 1、逍遥游⑶ 1、扶摇直上 2、鹏程万里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和文本内容的掌握积累。要求考生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要识记,留心文本的注释内容,注意积累。
    11.【答案】(1)怎么,哪里
    (2)本来
    (3)完全,肯定(是这样)
    (4)追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需注意:固:在这里是本来,古今异义不同。⑴怎么,哪里⑵本来⑶完全,肯定(是这样) ⑷追溯
    故答案为:⑴ 1、怎么,哪里⑵ 1、本来⑶ 1、完全,肯定(是这样) ⑷ 1、追溯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12.【答案】(1)周;战国;道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此填空。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熟悉文章的内容,文中既运用比喻,又运用夸张的同一语句是:其翼若垂天之云
    ⑶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成语的积累。要求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重点语句的含义,结合题干的提示,不难找出语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故答案为:⑴ 1、周 2、战国 1、其翼若垂天之云⑵ 1、其翼若垂天之云⑶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不管他考查考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注释,正确理解句意,注意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读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成语的积累,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语句要仔细揣摩,理解含义,注意培养概括能力。
    13.【答案】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本题主要考查庄子《逍遥游》相关的常识。
    故答案为: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平时要牢记并准确书写作者名、作品名、体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答案】14.D;A
    15.B
    16.①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使我活下来吗)?②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17.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不切实际的好话是毫无用处的。
    18.惠子担心庄子取代了他在梁国宰相的职位。庄子机智幽默地讲鹅鸨的故事,表明自己的立场和鄙弃功名利禄、清高自守的志趣。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道理。回答道理类的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文中筛选出相关答案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甲)庄子家里贫穷,所以往监河侯借粮米。监河侯说:“可以,我马上要收到租金(统治者在自己的领地里向老百姓收取税赋、租金等收入),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可以吗?”庄子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听到呼喊的声音,我环顾四周,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鲋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使我活下来吗)?’我说:‘可以啊,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水来接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你竟然说这些,还不如及早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乙)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1.本句句意为: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发”根据后面接地点状语,所以理解为“出发”。
    2.本句句意为:鸟从它面前飞过。“过”在此处解释为“经过”。故答案为:
    1、D
    2、A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选项第一句中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之代词,他(代惠子)。B都解释为“竟然”。C选项第一句中“而”连词表承接,第二句表并列关系。D选项第一句代词,第二句表选择的疑问语气。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本题重点词:①岂……哉式,活的“使动用法。”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道理。庄周即庄子,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于是就向富有的监河侯去借。作者用十分简练的文笔,描绘出监河侯这个吝啬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绝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大话和空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可知,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答案】1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平待哉?
    20.(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1.“也”表示肯定语气,写出庄子对鱼儿出游从容而快乐的肯定,体现庄子与游鱼物我合一的悠然,和他愉悦悠闲的心境;“矣”表示感叹语气(或完成语气),惠子认为自己稳操胜券,胜负已定,辩论至此结束。
    22.示例:庄子在开头着力描写大鹏硕大无比和力大无穷,但它最终是借助六月的大风迁徙的,所以大鹏是受一定束缚的,其自由翻飞是有限的;在结尾庄子指出,只有无所待,才能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知识卡片的内容对句子中的要求品析的词语进行品析,要学会利用已知知识解决问题。
    ⑷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及学到的道理。回答道理类的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参考译文】[丙]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1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句意为: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故断句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平待哉?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句中重点词有:抟,盘旋上升。扶摇,旋风。去,离开。息,气息,指风。句意为:(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1.①本题考查品析句子中加点的“也”语气词的妙处。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写出庄子对鱼儿出游从容而快乐的肯定,体现庄子与游鱼物我合一的悠然,和他愉悦悠闲的心境,“也”表肯定语气。
    ②本题考查品析句子中加点的“矣”语气词的妙处。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里惠子认为自己稳操胜券,胜负已定,辩论至此结束。“矣”完成语气。
    22.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及学到的道理。“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理解了内容主旨,道理就知道了。
    【答案】23.振奋,这是指用力振动翅膀;记载;离开;表示选择;摧折
    24.略
    2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
    26.《北冥有鱼》中,鹏是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临终歌》中,鹏是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令人惋惜的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注重文言实词意思的积累;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技巧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言文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时,要仔细分析文言文的内容、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出作者对鹏形象的描绘。
    23.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北冥有鱼》为课本原文,根据课下注释可知,①怒而飞的“怒”是指“振奋”,这是指用力振动翅膀。②《齐谐》者,志怪者也中“志”意识是“记载”。③去以六月息者也”中“去”的意思是“离开”。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其”的意思是“选择”根据《临终歌》的文本意思理解⑤中天摧兮力不济”中“摧”的意思是“摧折”。可据此作答。
    2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意思是“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可依此作答。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北冥有鱼》中能够表现大鹏飞的高远的句子只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临终歌》中表现大鹏飞的高远的句子只能是“大鹏飞兮振八裔”。
    26.要仔细分析文言文的内容、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出作者对鹏形象的理解。《北冥有鱼》中,鹏是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临终歌》中,鹏是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令人惋惜的形象。可依此作答。
    27.【答案】(1)B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第三层,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4)描写鲲鹏体形硕大无比,为下文写大鹏南飞还需凭借六月大风做铺垫,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没有真正的自由。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B项句意为“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怪”意思是“记载怪异事物”。故选B。
    ⑵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中“其”意思是“或许”,“ 正色”意思是“真正的颜色”,“邪” 通“耶”,疑问词,“极”意思是“尽头”据此翻译。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章从开头到“南冥者,天池也”写了鲲的特点及其变化为鹏之后的形态;接下来“《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引用古籍写了鹏“徙于南冥”的气势;最后作者发出感慨,表现了天地的苍茫广阔。据此理解作答。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悟。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力渲染鲲鹏的体形之大,目的是为下文做铺垫,结合下文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体形如此巨大的生物尚且还要凭借外力才能运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故答案为:⑴B
    ⑵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⑶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第三层,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⑷描写鲲鹏体形硕大无比,为下文写大鹏南飞还需凭借六月大风做铺垫,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没有真正的自由。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⑶怎样给自然段分层次呢?
    具体方法是:先初步了解自然段段的主要内容;再弄清楚段中有几句话,一句一句的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句子指间的关系,哪几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分为一层,如果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那么这句话就是一层。
    ⑷要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意思,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28.【答案】(1)拜访;有人;吃;停止,休息
    (2)①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不喝。
    ②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3)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的宰相的。
    (4)分别指庄子、惠子和惠子的相位。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性格:鄙视权贵,视高官厚禄如粪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掌握,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和平时的积累。见:会见;或:有人,通常用法;食:动词,吃;止:停止。
    ⑵本题考查翻译。注意运用平时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对重点词语要准确理解,注意特殊句式及语句的通顺。重点词语:非:不是;不止:不停下来休息。今:现在;子:你,尊称;梁国:代指梁国宰相的职位。
    ⑶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到原句: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据此理解: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的宰相的。
    ⑷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庄子到梁国见惠子,惠子受人挑唆,误认为庄子会夺其相位,庄子借鸱对鹓的态度以喻之,结合文意可知:鹓 ”“鸱”“腐鼠”分别指庄子、惠子和惠子的相位。
    ⑸本题考查读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庄子所讲故事的含义是文中的中心句,也就是最后一句,从而表明庄子对权贵、官职的轻视。
    故答案为:⑴1、拜访 2、有人 3、吃 4、停止,休息
    ⑵①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不喝。②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⑶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的宰相的。
    ⑷分别指庄子、惠子和惠子的相位。
    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性格:鄙视权贵,视高官厚禄如粪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时先熟悉句子的意思,再提取词意。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先回忆注释和译文,注意省略句等特殊文言句式,另外注意实词、虚词的常用用法。
    ⑶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题目所在的具体段落位置,即可提取信息。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把寓言故事的含义分析清楚,联系人物情形,即可作知道三种动物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⑸从庄子的言语中可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对世事的观点态度。
    【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它吗?鹓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29.【答案】(1)C
    (2)C
    (3)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
    (4)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5)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辨析。理解其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ABD正确,C项句意是:我准备去游说吴越之王。游:游说。
    ⑵本题考查常用虚词“而”“之”用法的辨析。“之”常用用法有:作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作代词;动词,到,往。“而”的用法有: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通“耳”罢了;用做第二人称,你。注意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句意是:你难道有足够的水救活我吗?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两个“而”都是表示承接。庄周问鱼:鱼,你为什么在这里?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能活下来。据此判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鱼;第二个“之”是助词,的。故选C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合理的调整语序,让句子通顺流畅,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如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断句。注意限制条件。句意为:庄周昨天来的时候,道路中间听到呼喊声,庄周环顾四周看到车轮碾过的坑中,有条鱼躺在坑中。据此进行断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CD正确,A项中“监河候很大方”错误,其实监河候只是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假装慷慨大方的伪君子。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
    ⑷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⑸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注意平时对常见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将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时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相关试卷

    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1《卖炭翁》-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马说》-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礼记〉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7《礼记〉二则》-2025年寒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预习及同步练习(统编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预习,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