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第1页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第2页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及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诵读这两首诗,画出它们的朗读节奏,找出韵脚。
    2.概括诗歌内容,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诗歌内容,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1)《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2.文化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③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芣苜》《插秧歌》这两首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语?可以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芣苢》
    采、有、掇、捋、袺、襭:这一系列动词是诗中的核心关键词。“采” 表示开始采摘,“有” 表示已经有所收获,“掇” 是拾取掉落的芣苢,“捋” 是成把地从茎上抹取芣苢籽,“袺” 是用衣襟兜起来,“襭” 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更多。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传递出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劳动过程中的愉悦,展现出一种质朴、纯真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积极热爱。
    采采:意思是采而又采,形容采摘动作的频繁,既表现出芣苢生长繁茂,又强化了劳动时的欢快氛围,仿佛能看到人们在田野里忙碌而快乐的身影,流露出劳动的喜悦之情。
    《插秧歌》
    抛、接、拔、插:首联中的这四个动词,精准地描绘出了一家人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进行插秧的劳动场景,展现出劳动的紧张与忙碌,体现了农民劳作时的专注和勤劳原创力文档瑞文网。
    笠、蓑、甲、兜鍪:“笠是兜鍪蓑是甲” 一句中,诗人将 “斗笠” 比作 “头盔”(兜鍪),“蓑衣” 比作 “铠甲”,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在雨中插秧时如同战士在战场上作战一般,暗示了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既表现出劳动的艰辛,也体现了农人的坚韧和勇敢原创力文档。
    雨从头上湿到胛:描绘了雨势很大,农人尽管穿戴了雨具,却依然被雨水湿透的情景,突出了劳动环境的恶劣,进一步强调了劳作的艰苦瑞文网。
    唤、不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中的 “唤” 体现出家人之间的关心,农妇招呼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不答” 并非真的不回应,而是农夫专注于劳作,没有时间回应,表现出农夫抢抓农时、争分夺秒的劳作状态瑞文网。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未牢”“未匝” 表明插秧工作还没有完成,体现出农事的繁忙和紧张。“照管鹅儿与雏鸭” 则是农夫对家里事务的操心,展现出农家生活的琐碎和农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特点,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尊重
    2.《芣苜》《插秧歌》各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芣苢》
    起兴之景
    诗歌开篇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起兴,描绘了一片芣苢生长繁茂的景象。诗人以眼前所见的芣苢为出发点,营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氛围,为下文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做铺垫,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田野之中,看到了随风摇曳的芣苢。
    采摘之景
    诗中通过 “采”“有”“掇”“捋”“袺”“襭” 等一系列动词,详细地展现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从最初的伸手采摘,到拾取掉落的芣苢,再到成把地捋取芣苢籽,最后用衣襟兜取芣苢,这是一个连贯而充满动态的劳动场景,生动地刻画了妇女们劳作时的娴熟动作和忙碌状态,展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欢歌之景
    《芣苢》每章只变换了六个动词,其余词句基本相同,这种重章叠唱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仿佛能让人听到妇女们在采摘芣苢时此起彼伏的歌声。她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歌声在田野中回荡,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展现出劳动时的愉悦心情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插秧歌》

    插秧之景
    诗的首联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绘了一幅一家人分工协作插秧的繁忙景象。田夫负责抛秧,田妇接过秧苗递给大儿,小儿则在一旁拔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动作娴熟而有序,展现出劳动的紧张与热烈,田间一片热闹的劳动场面。
    雨中之景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描绘了农人们在雨中插秧的场景。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雨中辛勤劳作,雨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肩胛,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这个场景既表现出劳动环境的恶劣,又体现了农人的坚韧和勤劳,他们不畏风雨,全身心地投入到插秧工作中。
    唤餐之景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刻画了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农妇呼唤着正在劳作的家人吃早饭,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但家人们都专注于插秧,只是低头弯腰,没有回应。这一画面既表现出农人们劳作的专注和投入,也体现了劳动的紧张和忙碌,他们争分夺秒,不愿浪费一点时间。
    叮嘱之景
    诗歌的尾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描绘了农人间相互叮嘱的场景。在紧张的插秧过程中,农夫还不忘叮嘱家人,要照看好鹅儿和雏鸭,以免它们跑到田里破坏秧苗。这一场景体现了农家生活的琐碎和农人的细心,他们不仅要忙于田间劳作,还要操心家里的各种事务,展现了一种朴实而真实的乡村生活画面。
    二、合作学习
    《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他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填写下表。
    三、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的两句是“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2)《芣苢》中,写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的两句是“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
    (3)《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续写。
    (4).《插秧歌》一诗中,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5)《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6)《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的诗句是: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7)《插秧歌》一诗中,写起早插秧忘我劳作的两句是:
    侵晓窥檐语,分秧未及煮 。
    四、课堂小结
    总结《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芣苢》的思想主旨
    展现劳动之美:通过对妇女们采摘芣苢过程中不同动作的细致描写,如 “采之”“有之”“掇之”“捋之” 等,将劳动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感受到劳动过程的欢快与美好,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出的勤劳之美。
    表达生命意识:芣苢本身具有药用价值,古人认为它宜子,所以采摘芣苢这一行为可能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繁衍的期盼与向往,诗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体现集体情感: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这种形式暗示了这是一种集体劳动场景,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关系,表达了集体劳动时的欢乐与和谐,展现出人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插秧歌》的思想主旨
    描绘劳动场景:诗歌详细地描绘了一家人冒雨插秧的紧张忙碌场景,如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生动地展现了农事劳动的艰辛与繁忙,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不易。
    歌颂劳动精神:诗中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将劳动者在雨中劳作的形象比作战士身披铠甲在雨中战斗,歌颂了劳动人民不怕艰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反映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插秧歌的描写,展现了农民们对农事的专注和投入,他们在劳动中默默耕耘,为了生活而努力劳作,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劳动生活的关注。
    【课后作业】
    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三章,每章只变换六个动词,其余词句基本相同;以赋的手法为主,直接铺陈采摘芣苢的过程
    描绘了妇女们在田野中采摘芣苢的场景,通过 “采”“有”“掇”“捋”“袺”“襭” 等动词,展现了从开始采摘到逐渐收获的完整过程,劳动场景较为轻松、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仿佛能听到妇女们在劳动时的歌声与笑声
    通过对采摘芣苢这一劳动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展现出劳动时的欢快心情,体现了一种质朴、纯真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也透露出劳动带来的充实和满足感
    《插秧歌》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笠是兜鍪蓑是甲”,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
    描绘了一家人在雨中紧张忙碌地插秧的场景,有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的分工协作,还有对雨中劳作状态 “雨从头上湿到胛” 以及唤餐不答等细节的刻画,劳动场景充满了紧张感和忙碌感
    表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体现了农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和勤劳,以及家人之间相互协作的亲情,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饱含同情与尊重之情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6.1 芣苢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学案及答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拓知识,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导学案,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