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反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以及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比例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构建函数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也为后续中学阶段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归纳出反比例的意义,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对数量关系中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变化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提供了知识基础。然而,反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的变化方向与正比例相反,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判断时可能会受到正比例思维的干扰,难以准确把握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学中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大量实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判断准确率达到 85% 以上。
掌握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 ( 为常数,),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反比例关系式,书写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
学会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反比例关系求路程等,解题准确率达到 80% 以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相关联量的变化实例,比较它们与正比例关系变化规律的差异,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归纳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在探究反比例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函数思想,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反比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帮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
(二)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乘积一定的含义,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反比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准确判断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区分反比例与正比例关系,提高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反比例的概念、表达式等重要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关系,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判断依据,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法: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包括判断、填空、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教学法:将反比例与正比例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种数量关系。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生活中与反比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如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情况;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变化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准备一些与反比例相关的练习题,通过课件展示,方便学生练习和反馈。
学习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反比例的学习资料,如相关的图表、数据等,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探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探究表格,用于记录和分析数据。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正比例的复习题,如:
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是什么?
已知 与 成正比例,当 时,,求 与 的关系式。
让学生回顾并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进行简要点评,强调正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一定的特点。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那在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相关联的量都成正比例呢?有没有其他的变化关系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反比例。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呈现实例,感受变化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速度和行驶时间如下表。
| 交通工具 | 自行车 | 大巴车 | 小轿车 |
| ---- | ---- | ---- | ---- |
| 速度(千米 / 时)|10|60|80|
| 时间(小时)|12|2|1.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速度和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发现: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那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分析数据,探究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不同交通工具速度与时间的乘积:,,。
提问:“这些乘积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始终是 120,也就是路程一定。
教师讲解:当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数的乘积一定时,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师给出反比例的一般表达式:( 为常数,),在这个例子中, 表示速度, 表示时间, 表示路程。
归纳总结,明确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总结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师强调反比例关系的三个关键要素: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乘积一定。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加深对这三个要素的理解。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如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总钱数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等。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
对比正比例,强化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关系的特点,与反比例关系进行对比。通过表格形式呈现两者的差异:
| 比较项目 | 正比例关系 | 反比例关系 |
| ---- | ---- | ---- |
| 两种量的变化方向 | 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相反(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 相对应数的关系 | 比值一定(,)| 乘积一定(,)|
| 图像特点 | 一条直线 | 一条曲线(小学阶段不深入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种关系的异同点,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巩固练习(12 分钟)
基础巩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基础练习题,如:
判断: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
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
圆的面积和半径成反比例关系。( )
填空:
如果 ,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 )比例关系。
根据反比例关系填表:已知 和 成反比例关系, 时,,完成下表。
| | 2 | 3 | 8 |
| ---- | ---- | ---- | ---- |
| | | | |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核对答案,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拓展提升
教师展示一些拓展问题,如:
已知 和 成反比例关系,并且 时,。当 时, 是多少?
用边长为 30 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 1200 块;如果改用边长为 40 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提示:先求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再根据反比例关系求解)
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解决拓展性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哪种量是一定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然后列出反比例关系式进行求解。
开展 “生活中的反比例” 活动,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反比例的知识,如在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自己提出一个与反比例有关的问题,并在练习本上写出问题和解答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完成后,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引导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反比例,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反比例的意义、表达式、判断方法以及与正比例的区别。
教师补充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强调反比例关系的关键要点,提醒学生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乘积是否一定等。同时,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努力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更多与反比例相关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规范作答,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组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记录下来并说明理由,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关系的应用场景,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八、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反比例
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表达式:( 为常数,)
举例:
行程问题示例:速度与时间数据表格,计算乘积过程
生活实例: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关系等
与正比例对比:
变化方向:相反(正:相同)
对应数关系:乘积一定(正:比值一定)
(二)左侧副板书
学生探究记录区:记录学生在探究反比例关系过程中的讨论要点和发现。
易错点提示:总结学生在判断反比例关系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忽略两种量的相关性、错误判断乘积是否一定等。
(三)右侧副板书
解题技巧总结:如快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表达式中 值的技巧。
生活实例拓展:列举更多生活中与反比例相关的例子,如圆柱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的关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复习正比例知识导入,有效引发学生对反比例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实例数据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然而,部分学生在判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仍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尤其在区分反比例与正比例关系上容易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增加更多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辨别和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课件出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知导入,新知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互动,即时练习,让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课后巩固,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