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2025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共6页。
10 古诗三首读诗词,以文化镌刻自身走近情境一个饱读诗书的孩子,可以从诗词歌赋中见识万里山河。 读过诗的孩子,看到黄昏的湖面,飞鸟轻掠,会吟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早上一睁眼,发现窗外雪挂枝头,会轻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词不仅会塑造孩子的一言一行,还会熏染他们的情操。正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可塑造气质,可滋养品质。 读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眼前风雨如晦,脚下道阻且长,孩子们也会从容且行之。若能领会何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寓意,他们也会以君子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诗词文化如刻刀,既修言,又修心。以诗引题:古诗三首示例:学诗赏景、学诗悟情、学诗明理、学诗立志学习任务一:《马诗》一、读好古诗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诗题的意思。2.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预设:学生交流有关李贺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了解这首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1)介绍作者。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李贺有“诗鬼”之称,善于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2)了解背景。李贺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所述的“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诗人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究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李贺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二、译准诗意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1)自读诗文,思考质疑。预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自悟,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3)引导学生读懂第一,二句。①理解字词。[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②梳理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大漠、沙、燕山、月。)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在大漠燕山,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晶莹洁白、纷纷扬扬,新月如银钩。)(4)引导学生读懂第三,四句。①理解字词。[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 跑。 [清秋] 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龙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三、感悟诗情,总结写法1.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这与“马”有什么关系呢?3.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4.课文主题 《马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被赏识的无奈以及对渴望重用的期盼。 5.朗读指导 《马诗》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借以抒发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感情。朗读时语气豪迈,表现出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6.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任务二:《石灰吟》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石灰的图片引出题目《石灰吟》解题初读古诗1.朗读《石灰吟》(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课堂,并相机指导。(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2.认识作者3.书写指导锤 凿诗歌品读过渡:于谦认为石灰“浑不怕”“浑不怕”是什么意思?石灰不怕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诗,去体会。①不怕千锤万凿。A.什么是千锤万凿?(锤,敲打。凿,开凿。“千锤万凿”中把“锤”和“凿”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锤击敲打的次数多。)B.“千”和“万”是虚词,表示数量特别多。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如: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C.读着“千锤万凿”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制作石灰的原料很普通,藏在深山里,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万次不断地锤击敲打,但石灰浑然不怕。②不怕烈火焚烧。过渡:普普通通的石灰原料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才能成为真正的石灰。透过“烈火焚烧”这个词语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画面,自由表达。)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答:若等闲。)A.“若等闲”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B.从“若等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从容自若,它压根儿就不在乎这些痛苦。)③不怕粉骨碎身。过渡:石灰在经过烈火焚烧之后会“粉骨碎身”(教师出示石灰经过煅烧之后变成粉末的图片)。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凿,也不怕烈火焚烧,直到最后粉骨碎身。同学们,你们从“粉骨碎身”中体会到了什么呢?A.“粉骨碎身”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石灰由坚硬的山石变成了粉末状。)B.面对“粉骨碎身”的遭遇,石灰的态度是什么?(“浑不怕”,即毫不害怕。)C.你从石灰即使“粉骨碎身”也“浑不怕”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石灰不惜一切代价,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过渡:石灰什么危险与磨难都不怕。那它怕什么?④怕没留清白在人间。A.“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洁,没有一点斑点。)B.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原来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石灰有着崇高的理想。)C.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视死如归、不畏艰险,有着崇高的理想。)D.到此,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产生了敬佩之情。)四、感悟诗情、总结写法1.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这与“石灰”有什么关系呢?3.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五、课堂小结《石灰吟》中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灰石不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学习任务三:《竹石》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竹子的图片2.引出题目《竹石》3.竹子具有哪些品质?4.解题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诗人简介。2.有感情朗读古诗,读准字音。三、明确诗意,感悟诗情①“咬定青山不放松”思考:“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将“咬”字换成“抓、攀”等后表达效果的差异,从对比中体会诗人用“咬”字歌颂了竹子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个性。②“立根原在破岩中”A.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破岩”,表明竹子的生长环境艰险、贫瘠。)B.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读懂了什么?示例: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C.这首诗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写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实际上是写什么?(实写诗人的坚定立场。)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预设:学生先展开想象,抓住“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来体会竹子遭受的磨难;接着创设情境,把自己设想成竹子,抓住“还坚劲”“任尔”来体会竹子面对磨难的态度;最后由竹子联想到人,体会诗人借竹子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明确:“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泛指自然界中的打击,这表明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磨难;“坚劲”中的“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劲”是“挺拔有力、威武挺立”的意思,这表现了竹子面对磨难仍顽强不屈的精神;“任尔”则表现出了竹子面对磨难无所畏惧的态度。诗人在这里借竹子遭受自然界的各种打击仍坚劲挺拔来表明自己即使屡屡遭受社会的各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污浊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识和高尚节操。课堂小结《竹石》中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赞美竹子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五、对比学习六、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2.搜集并积累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课时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