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共12页。
    《学习任务二:学习经典》名师单元教学设计对文言文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前提,是要对文章非常熟悉,只有在准确理解、整体把握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及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所以了解经典、学习经典是本单元其他学习任务的前提。另外,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文言文都是非常具有学习价值的文章,语言典雅,规范,文言现象典型,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角度来说,非常适合高一学生学习。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文本。2.借助课文注解、工具书梳理知识点准确理解文章内容。3.以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落实《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2.准确掌握《庖丁解牛》中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宣布本节课要求:按照篇目顺序,各小组轮流上台进行文本宣讲,完成引领诵读、讲读文本、强调重要知识点、为老师和同学们答疑。教师根据各组表现进行打分,评分标准为:诵读(20分)+讲读(50分)+答疑(30分),共100分。2.学习活动:模拟教学,互助学习。各组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轮流对三篇诸子散文进行梳理和讲解,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问。(1)引领诵读。各组出一名同学,对本组负责的文本进行范读或领读,要求读音准确,通顺流畅,并为学生们解读重点字的读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shèng)之国 比(bì)及三年 夫子哂(shěn)之 莫(mù)春者《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wàng)乎 吾不忍其觳(hú)觫(sù) 盖(hé)亦反其本矣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庖丁解牛》:砉(xū)然向(xiǎng)然 奏刀騞(huō)然 莫不中(zhòng)音 技盖(hé)至此乎 技(zhī)经肯綮(qìng) 大軱(gū) 謋(huò)然已解(2)讲读文本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对本组负责的文本进行梳理、翻译,并解读重点字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假字】①鼓瑟希(希,通“稀”,稀疏)②莫春者(莫,通“暮”)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助词)④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词类活用】①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②鼓瑟希(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③风乎舞雩(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④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相)《齐桓晋文之事》:①牛何之(之,往,到…去)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③则牛羊何择焉(择,区别,分别)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用作动词,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用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⑤犹缘木而求鱼也(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⑥罔民而可为也(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庖丁解牛》:①莫不中音(中,合乎)②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③因其固然(因,依照,根据)④善刀而藏之(善揩拭,擦拭)(3)答疑解惑各组要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或质疑予以回答,全组同学皆可负责回答。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重点词语和重点语法现象进行补充和强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字在本课中出现了几种用法?①如果: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至于:如其礼乐③或者:如会同“以”字在本课中出现了几种用法?①介词,因为:以吾一日长乎尔②通“已”,停止:毋吾以也③介词,用:加之以师旅④连词,来:以俟君子《齐桓晋文之事》本课出现了哪些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夫子之谓也 未之有也②状语后置句易之以羊也 构怨于诸侯 树之以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庖丁解牛》本课中出现了哪些成语?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官止神行3.小结。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打分、点评,并根据这三组同学的表现对后面两组同学加以提醒和强调4.作业(1)所有同学预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本进行详细标注,并熟练诵读。(2)后两组同学按照自己所负责的篇目,做好合理分工,准备次日宣讲和答疑。包括:引领诵读、准确翻译、重点知识讲解、相关史实介绍、思想内容概括、制作课件等。《烛之武退秦师》15分钟,《湾门宴》20分钟。设计意图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雷要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指导。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文本。2.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梳理知识点,准确理解文章内容。3.了解相关历史背景。4.以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教学重难点1.准确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用法。2.准确掌握《鸿门宴》中“因”“而”等重点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宣布本节课要求:按照篇目顺序,各小组轮流上台进行文本宣讲,需要范读课文、讲读文本、强调重要知识点、为老师和同学们答疑。教师根据各组表现进行打分,评分标准为:朗读(20分)+讲读(50分)+答疑(30分),共100分。2学习活动:模拟教学,互助学习。各组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轮流对两篇史传文章进行梳理和讲解,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问。(1)示范朗读要求读音准确,通顺流畅,并为同学们解读重点字的读音《烛之武退秦师》共(gōng)其乏困 若不阙(quē)秦 失其所与,不知(zhì)《鸿门宴》:毋内(nà)诸侯 秦地可尽王(wàng)也 要(yāo)项伯 数(shuò)目项王 道芷阳间(jiàn)行(2)讲读文本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对本组负责的文本进行梳理、翻译,并解读重点字词《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退)②且貳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③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④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古今异义词】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通假字】①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②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鸿门宴》【词类活用】①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④籍吏民(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⑤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⑥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那样)⑧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意即带领)【古今异义】①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②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③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④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⑤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进入。②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⑧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一词多义】①因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而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顺承(拔剑切而啖之 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递进(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转折(而听细说)(3)答疑解惑各组要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或质疑予以回答,全组同学皆可负责回答。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重点语法现象、相关史实进行补充和强调。《烛之武退秦师》:①“无礼于晋”指的是哪段史实?②“且贰于楚也”指的是哪段史实?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哪段史实?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指的是哪段史实?《鸿门宴》:①项羽和刘邦在抗秦的大业中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了什么作用?②鸿门宴之后发生了什么事?③楚汉之争最终的结局是什么?3.作业(1)熟读本单元的五篇文言文,做到通顺流畅。(2)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本单元的文言知识点。设计意图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商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进行及时修正和指导。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行文结构。2.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3.在比较阅读中形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比较阅读,体会儒道思想的区别。2.深度阅读,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明确本课学习活动:前两节课偏重于文言知识点的学习和梳理,本节课重在将文言文整体阅读,我们需要对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行文脉络进行整体把握。我们将采用填写表格的方式辅助大家进行全面整理。教师发放本单元文章的全面梳理表格。2.学习活动一:梳理与总结。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讨论交流,分别对各个篇章进行梳理、总结、完善(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括号内是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2)《齐桓晋文之事》。(3)《庖丁解牛》。(4)诸子散文总表(负责诸子散文的三个小组都要填)。(5)《烛之武退秦师》。(6)《鸿门宴》。3.学习活动二:交流与讨论。各组派代表轮流上台对本组表格内容进行展示和宣讲,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建议、做补充。在此过程中,全班所有同学要边听边记,完成所有表格的填写。教师根据学生填表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订正和提示。可适时补充阅读材料:(1)《论语·公冶长》片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片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黄仁宇《孔孟》。略。(4)《庖丁解牛》前后文。《庄子·养生主》片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4.作业。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带领学生从知识点的细节梳理回归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建立整体阅读的意识。 主要内容(各言己志)人物形貌举止观点态度孔子反馈(子路)率尔而对(治理身处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三年就可使百姓有勇知礼)(哂之)(冉有)(治理小国,三年可使百姓富足,不敢谈礼乐)(唯求则非邦也与)(公西华)(学习去做礼乐祭祀方面的工作)(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孔子形象(温和、含蓄、包容的师长)主旨(推行仁政,保民而王)段落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14段)(帮助宣王树立“保民而王”的信心)(第二部分)(15-20段)(解决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的矛盾,提出“推恩”于百姓的重要性)(第三部分)(21-33段)(论证不推行王道的危害,以及行王道的益处)(第四部分)(34-35段)(提出“保民而王”的具体施政纲领)主旨(追求“道”)庖丁状态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礼乐兴盛,天下大同)(为国以礼)《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衣食丰足,礼义教化盛行)(保民而王)《庖丁解牛》(遵循规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儒家与道家(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人如何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儒家:有为。道家:无为)孔子与孟子(孔子:仁。孟子:爱人,爱惜百姓,反对战争)(孔子:仁和礼。孟子:仁和义)主要内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理由二(邻之厚,君之薄也)理由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亦无所害)理由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理由五(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主要内容晋文公退军理由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理由二(失其所与,不知)理由三(以乱易整,不武)人物形象(四字短语)烛之武形象(深明大义 足智多谋 勇敢无畏 不计得失)郑伯形象(能屈能伸 礼贤下士)人物形象(四字短语)文本依据刘邦(善于纳谏 圆滑机变 能屈能伸 果决狠辣)(略)项羽(刚愎自用 偏听冲动 优柔寡断)(略)张良(忠心耿耿 机敏果断 善于劝谏)(略)范增(老谋深算 张扬跋扈)(略)项伯(偏听偏信 立场不清)(略)樊哙(勇猛无畏 粗中有细)(略)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