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学军西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学军西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学军西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杭州学军西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Br-80 Ag-108 I-127 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不需要的仪器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和滴定用到的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胶头滴管、烧杯、锥形瓶等仪器,用不到蒸发皿。
故答案选C。
2.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基态N原子2py电子云轮廓图:B. BF3的空间构型:平面三角形
C. HCl的电子式:D. 基态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Ar]3d94s2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表示的是2pz电子云轮廓图,故A错误;
B.BF3中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呈平面三角形,故B正确;
C.HCl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故C错误;
D.Cu是29号元素,故基态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故D错误;
故选:B。
3. 玻尔理论、量子力学理论都是对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因为s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所以s电子做的是圆周运动
B. 任何一个能层最多只有s、p、d、f四个能级
C. 不同能层中s电子的原子轨道半径相同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都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子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s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表示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外各个区域概率大小相同,而不表示电子运动轨迹,A错误;
B.能层序数与该能层具有的能级数目相等,K能层只有s能级,L能层有s、p两个能级,M能层有3个能级等等,可见不同能层具有的能级数目是不同的,B错误;
C.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时离核的远近不同,故不同能层中s电子的原子轨道半径不相同,C错误;
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都是用来描述电子运动状态而不是表示电子运动轨迹的,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4.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Y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基态Z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这四种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X4]+[ZW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W-X>Z
【答案】D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 Y 原子有3个未成对电子,Y为氮;能形成[YX4]+[离子,则X为氢;基态Z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则其为13号元素铝,能形成[ZW4]-离子,则W为氯;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离子半径:Cl->Al3+,A错误;
B.Y与Z分别为N、Al,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别为1s22s22p3、1s22s22p63s23p1,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因而空间运动状态个数等于轨道数;则两原子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分别为5和7,B错误;
C.NCl3分子中N形成3个共价键且含有1对孤电子对,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C错误;
D.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元素的电负性变强;同主族由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电负性减弱;电负性:N>H>Al,D正确;
故选D。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基态 Cr 原子有 6 个未成对电子
B. 元素 Ga 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 p 区
C. NH3 中 N—H 间的键角比 CH4 中 C—H 间的键角大
D. XY2 分子为 V 形,则 X 原子一定为 sp2 杂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铬为24号元素,基态Cr原子价电子排布为3d54s1,基态 Cr 原子有 6 个未成对电子,A正确;
B..元素Ga为31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p区,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1,B错误;
C.NH3是三角锥形含有1对孤电子对,CH4是正四面体形无孤电子对,因此NH3中N-H间的键角比CH4中C-H间的键角小,C错误;
D.XY2 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1:2,XY2 分子为 V 形,则X原子不一定为sp2杂化,也可能含有2对孤电子对为sp3杂化,D错误;
故选A。
6.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反应原理为。实验测得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
、②、③、④,则四种条件下的速率关系为
A. ②>①>④>③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详解】①、
②、
③、
④
故速率关系为③>④>②>①;
故选C。
7. 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A. 甲图可表示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固体混合搅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乙图可表示一氧化碳的燃烧热
C. 丙图中,曲线II表示反应时加入了催化剂
D. 丁图中HI分子发生了有效碰撞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固体混合搅拌为吸热反应,与图示不符,A错误;
B.CO的燃烧热是指1mlCO完全燃烧生成时的焓变,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错误;
C.已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故图丙中,曲线Ⅱ表示反应时加入了催化剂,C正确;
D.图丁中HI分子发生碰撞后并未生成新的物质,即碰撞后并未发生化学变化,图乙发生的不是有效碰撞 ,D错误;
故选C。
8. 图a~c分别为NaCl在不同条件下导电实验(X、Y均表示石墨电极)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图a中的代表的离子是
B. 由图b和c均可判断,X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
C. 图a表示的是干燥的NaCl固体不导电,图c表示NaCl在水溶液的导电情况
D. 由图b可知NaCl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电离,破坏了图a中阴阳离子间作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Cl-半径大于Na+,因此代表Cl-的是 ,A项正确;
B.由图b和c均可看出,氯离子向电源正极移动, 则X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B项正确;
C.NaCl固体不导电是因为Na+和Cl-按照一定规则紧密排布,不能自由移动,图a表示的是干燥的NaCl固体不导电,图c表示的是NaCl溶于水后产生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在通电后定向移动而导电,C项正确;
D.图b表示熔融状态下NaCl发生电离,破坏了图a中阴阳离子间作用力,而不是在通电条件下才能发生电离,D项错误;
答案选D。
9. 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如图所示(假设M,N两电极均为惰性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M电极→导线→N电极
C. M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D. 电路中每转移1.2ml电子,此时生成CO2的体积为6.72L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M极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正极,酸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N电极为负极,水分子作用下葡萄糖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24e—+6H2O=6CO2+24H+。
【详解】A.由分析可知,N电极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负极,水分子作用下葡萄糖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M极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正极,N电极为负极,则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动方向:N电极→导线→M电极,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M极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正极,酸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C正确;
D.缺标准状况,无法计算电路中每转移1.2ml电子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C。
10. 利用醋酸二氨合铜[Cu(NH3)2Ac]溶液吸收CO,能达到保护环境和能源再利用的目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NH3)2]++CO+NH3⇌[Cu(NH3)3CO]+。已知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5
50
100
化学平衡常数数值
5×104
2
1.9×10-5
A. 上述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15℃时,[Cu(NH3)3CO]+⇌[Cu(NH3)2]++CO+NH3的平衡常数值为2×10-5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压强,CO的转化率减小,化学平衡常数减小
D. 醋酸二氨合铜溶液的浓度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常数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题给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是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倒数,则15℃时反应[Cu(NH3)3CO]+[Cu(NH3)2]++CO+NH3的平衡常数为=2×10-5,故B正确;
C.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减小,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
D.化学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 由γ˗羟基丁酸(HOCH2CH2CH2COOH)生成γ˗丁内酯()的反应如下:HOCH2CH2CH2COOH+H2O。在25°C时,溶液中γ˗羟基丁酸初始浓度为0.180ml/L,随着反应的进行,测得γ˗丁内酯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120min时,γ˗羟基丁酸的转化率为50%
B. 在50~80min内,以γ˗丁内酯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07ml/(L·min)
C. 在25°C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75
D. 为提高平衡时γ˗羟基丁酸的转化率,及时移出γ˗丁内酯平衡正向移动,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t/min
21
50
80
100
120
160
220
∞
c/(ml/L)
0.024
0.050
0.071
0.081
0.090
0.104
0.116
0.132
【详解】A.反应至120 min时,反应产生0.090 ml/L的γ-丁内酯,则反应消耗γ-羟基丁酸的浓度为0.090 ml/L,故γ-羟基丁酸转化率为 ×100%=50%,A正确;
B.50~80 min内γ-丁内酯的浓度改变了0.071 ml/L-0.050 ml/L=0.021 ml/L,则用γ-丁内酯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υ(γ-丁内酯)=0.021 ml/L30 min= 0.0007 ml ∙ L-1∙min-1,B正确;
C.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75,C正确;
D.若移走γ-丁内酯,减小生成物浓度,促进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可提高γ-羟基丁酸的转化率,但反应速率减小,D错误;
故选:D。
12. “千畦细浪舞晴空”,氮肥保障了现代农业的丰收。为探究(NH4)2SO4的离子键强弱,设计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可得△H4/(kJ•ml-1)为
A. +533B. +686C. +838D. +1143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
②;
③;
④;
⑤;
⑥;则⑤+①-⑥-②+③得④,得到+838 kJ•ml-1,所以A B D错误, C正确,
故选C。
13. 通过传感器测定冰醋酸被水稀释后的电导率及pH,根据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总浓度越大,溶液电导率越大
B. b点后,溶液继续稀释,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C. a点醋酸水溶液未达到电离平衡状态
D. 实验曲线说明传感器测量值取决于带电微粒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冰醋酸本身不电离,不加水时液体不导电,冰醋酸谁稀释的过程中,刚开始醋酸分子不断电离,离子浓度越来越大,当加水到b点后,以稀释的作用为主,溶液中的醋酸根和氢离子浓度不断减小。
【详解】A.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温度等均有关,故A错误;
B.b点后,溶液继续稀释,醋酸根和氢离子离子浓度均减小,氢氧根浓度增大,故B错误;
C.加水稀释过程中,a点、b点都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错误;
D.结合加水过程中的微粒种类、离子浓度、温度等变化,说明传感器测量值取决于带电微粒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故D正确。
答案选D。
14. 室温下,向某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溶液中lgc(Ba2+)与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H2CO3的Ka1、Ka2分别为4.2×10-7、5.6×10-11)
A. a对应溶液的pH小于b
B. b对应溶液的c(H+)=4.2×10-7ml·L-1
C. a→b 对应的溶液中减小
D. a 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2c(Ba2+)+c(Na+)+c(H+)=3c()+c(Cl-)+c(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温度不变水解平衡常数不变,,则横坐标数值越大,溶液中c(OH-)越小,溶液的pH值越小,则溶液的pH:a点大于b点,故A错误;
B.b点=2,则==,c(H+)=5.6×10-11×100=5.6×10-9,故B错误;
C.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不变,则不变,故C错误;
D.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a点横坐标等于0,说明,根据电荷守恒得
2c(Ba2+)+c(Na+)+c(H+)=2++c(Cl-)+c(OH-),所以得2c(Ba2+)+c(Na+)+c(H+)=3+c(Cl-)+c(OH-),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5. 两种酸式碳酸盐的分解反应如下。某温度平衡时总压强分别为和。
反应1:
反应2:
该温度下,刚性密闭容器中放入和固体,平衡后以上3种固体均大量存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2的平衡常数为B. 通入,再次平衡后,总压强增大
C. 平衡后总压强为D. 缩小体积,再次平衡后总压强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对于反应2平衡体系,2种等量气体总压强为,故,反应2的平衡常数为,A正确;
B.刚性密闭容器,平衡时p(H2O)=p(CO2),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再次达平衡后,容器内各气体分压不变,总压强不变,B错误;
C.反应1平衡时,,平衡时,结合,则平衡时,总压强:,C正确;
D.达平衡后,缩小体积,平衡逆向移动,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再次平衡后总压强不变,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结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2 mL 0.5 ml·L−1 CuCl2溶液加热,溶液由蓝绿色变黄绿色,说明CuCl2溶液中存在的 [Cu(H2O)4]2+(蓝色) + 4Cl- [CuCl4]2- (黄色) + 4H2O是吸热过程
B. 向盛有2 mL 0.1 m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0.1 ml·L−1 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4滴0.1ml·L−1 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说明Ksp(AgI) < Ksp(AgC1)
C. 标准盐酸滴定未知碱时(酚酞作指示剂),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因滴加半滴酸后,溶液颜色从粉红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为止
D. 将盛放在烧杯中的40 mL蒸馏水煮沸,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吸热反应加热后平衡正向移动,现象从蓝绿色变黄绿色,A正确;
B.2 mL 0.1 ml·L−1 AgNO3溶液中Ag+数目远远大于2滴0.1 ml·L−1 NaCl溶液中Cl-数目,产生白色沉淀后仍剩余大量Ag+,再滴加KI溶液与剩余Ag+产生黄色沉淀,不能说明Ksp(AgI) < Ksp(AgC1),B错误;
C.盐酸滴定碱时,用酚酞作指示剂,终点判断是:滴入最后一滴盐酸时,溶液颜色从粉红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C正确;
D.Fe(OH)3胶体的制备:将蒸馏水煮沸,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回答下列问题
(1)SiH4中的Si为+4价。电负性:Si___________H(填“>”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西溪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高一下学军西溪高中化学期中考Word版含解析docx、2024高一下学军西溪高中化学期中考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海创园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高一下学军海创园高中化学期中考Word版含解析docx、2024高一下学军海创园高中化学期中考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