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19666/0-17366048703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619666/0-17366048704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素养培育,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学案导学,史料研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元的建立及其统治措施;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评价元朝的四等人制
【素养培育】
通过探究辽夏金元政权形势图,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师生互动探究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学案导引法,史料引领法,情境体验法
【导入新课】
播放金庸《天龙八部》影视片段:辽国皇帝外出狩猎,机缘巧合结识乔峰,后来在乔峰的帮助下平定了南院大王发动的叛乱,因此,乔峰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南院大王。
教师旁白:《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中的一个代表作,金庸武侠以历史真实和故事虚构相结合,以宋辽时期的相关史实为背景那么,历史上真有这样的官职吗?
【学案导学】
学生预习,完成学案
一、辽:契丹族建立
1、建立:与鲜卑同源,居辽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
国,都上京,后改国号辽。
2、制度: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
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西夏:党项族建立
古代羌人分支,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府,国
号大夏。汉式官称与本民族官称并存。
三、金朝:女真族建立
1、建立: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次年
称帝,都会宁府(上京)
2、征战:1125年灭辽,1127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3、制度:猛安谋克。女真民户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与汉族杂居,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4、 鼎盛:金世宗时,称“大定之治”。
四、元朝 蒙古 族建立
1、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后
灭辽、夏、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大元,即元世祖,元朝建立。
2、统一:1276年灭南宋,1279年完成统一。(文天祥:抗元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交通:设立驿道、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4、地方治理:行省制度。中央机构为中书省,委派官员、常设机构处理
地方事务,今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轄外,全国设十行省。
5、边疆治理:吐蕃——宣政院;西域——北庭都元帅、宣慰司管理军政;
台湾——建立隶属福建的澎湖巡检司。
民族关系:
a、各族杂居,长期相处,形成回族。
b、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少数民族)、
汉人(北方汉族及中原女真、契丹人)、南人(南宋统治
区居民)。后逐渐融合。
【史料研习】突破难点
材料1:辽国、即契丹也。盖东胡之种,在潢水(西拉木伦河)之南……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八子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常推一人为王,得建旗鼓。……〔耶律〕阿保机强并八部为一部,乃僭称皇帝。
问题:契丹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制度?
教师总结: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原始社会选举领袖的做法,后来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家。
材料2: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北面官职掌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
思考:材料中“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说明了辽朝实行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教师总结:政治上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
辽朝为什么会实行这样的一种制度呢?
教师总结:辽的两面官制就是早期的一国两制,适应了当时契丹、汉族不同文化统治的需要,在当时对于维护辽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虏”指哪两个政权?“城国”“行国”各指什么?
提示:二虏:辽、西夏;城国:农业社会;行国:游牧社会。
史料分析题
史料一:(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自《简明宋史》
史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宋册封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摘自《简明宋史》
史料三: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史料四: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自《辽史·百官制》
(1)根据史料一,概括盟约内容的特点,并指出其维系的基础。
(2)比较史料二与史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3)史料三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辽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评价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名义不同。说明:当时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影响: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壮大了契丹的实力。
4、创新:蕃汉分治。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课堂小结】
思考;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学案导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