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04讲 核舟记(解析版)讲义第1页
    第04讲 核舟记(解析版)讲义第2页
    第04讲 核舟记(解析版)讲义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核舟记精品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核舟记精品学案及答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者介绍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中国明末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二、文体知识
    本文题目有“记”字,与《桃花源记》不同: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虞初新志》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一代文人的文言小说。这部小说集的特色,是以当代之人选当代之文,把传记、志怪、游记、寓言、随笔等大多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都熔于一炉,不分门类,错综无次。
    三、创作背景
    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经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一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人顾四以核桃刻小船,“蓬、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与本文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四、生字注音
    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 罔 wǎng 不因势象形
    尝贻yí余核舟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ān敞者为舱
    箬ruò篷覆之 石青糁sǎn之
    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袒tǎn胸露乳,矫jiǎ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卧右膝xī,诎qū右臂支船 左臂挂念珠倚yǐ之
    舟尾横卧一楫jí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五、课文朗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2.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3.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4.矫首昂视 矫:举。
    5.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6.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7.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8.其船背稍夷 夷:平。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三)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3.有:
    为字共三十有四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 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指事物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7.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 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
    盖大苏泛赤壁云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
    9.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 动词,说
    (四)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
    5.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6. 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7.雕栏相望焉 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五)词的活用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作动词,带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5.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6.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
    7.而竖其左膝。 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⑴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⑵则题名(于)其上。
    ⑶(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⑷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⑴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定语后置)
    ⑵为人五;为窗八/篆章一/核舟一。(数词后置)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⑷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八、课文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摸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应该是(王叔远)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九、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明代的一件微雕作品——“核舟”详细介绍,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十、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核舟,采用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条理清晰的印象。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以核舟各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为序做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结构严谨。最后总结,照应开头,深入一步。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2.总分结合,前后照应。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层,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相照应。
    十一、课文默写背诵
    1.《核舟记》中, 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核舟记》中,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一个动作) 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 看出来。
    3.《核舟记》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4.《核舟记》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5.《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核舟记》中,“核舟”的主要内容是:大苏泛赤壁。
    7. 《核舟记》中, 对船舱轮廓的描写的句子: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8.《核舟记》中,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9.《核舟记》中,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0.《核舟记》中,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11.《核舟记》中, 说明核舟大小的句子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12.《核舟记》中, 船头刻了的内容和布局是: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13.《核舟记》中,描写右边撑船之人的句子是: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14.《核舟记》中,船尾刻了的内容和布局是: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十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探究一)
    【参考答案】
    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 ,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思考探究二)
    【参考答案】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
    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思考探究三)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参考答案】
    1.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后文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2.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3.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写面部,后写举止,重点在表现其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写举止,后写面容,重点在表现其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思考探究四)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参考答案】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摆着一支船桨。
    3.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不同: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几个例句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比如在说明性地逐一列举的时候(类似本题第3小题的情况),因此这一点并不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时也不必(有时甚至是不能)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1.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2.(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从选文内容来看,王叔远是如何利用这枚核舟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的?
    (1)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这些词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6.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
    ①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②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
    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6.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在核舟窗户的构思和雕刻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窗户数量多,不仅能够开关,而且上面雕刻着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精细。对联刻的内容是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名句可引发对核舟主题的联想,“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这些足见构思巧妙。
    考点一:识记通假字
    例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珠可历历数也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诎右臂支船D.技亦灵怪矣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C.句意: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诎:同”屈”,弯曲;
    故选C。
    考点二:正确朗读课文
    例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
    C.句意: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分析:这个句子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句子中,“盖”是副词,表示“原来”,“简桃核修狭者”是动宾结构,表示“挑选长而窄的桃核”,“为之”表示“雕刻它”。正确的划分应该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故选C。
    考点三:理解词义
    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轩敞者为舱
    D.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奇妙的/名词,零数,余数;
    B.助词,的/代词,指代船舱;
    C.都是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D.名词,指手卷的右端/形容词,端正;
    故选C。
    考点四:理解课文内容
    例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把握了核舟的各个细节,鲜明地表现了其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
    B.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C.作者最为详细地介绍了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表现了核雕品的主题。
    D.作者介绍这只核舟,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又是按照船头、船中、船尾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写正面先写船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故选D。
    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器皿(mǐn) 罔不(wǎng) 贻余核舟一(yí)
    B.有奇(qí) 箬篷(ruò) 诎右臂(qū)
    C.弥勒(mí) 轩敞者(xuān) 石青糁之(sá)
    D.二黍(shǔ) 篆章(zhuàn) 峨冠(guàn)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有奇(qí)——jī;
    C.石青糁之(sá)——sǎn;
    D.峨冠(guàn)——guān;
    故选A。
    2.下列朗读停顿标示错误的一项是( )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D.有误,句意: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钩一画清清楚楚。“蚊足”的意思是蚊子的脚,中间不应断开。故断句为: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故选D。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都)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于是)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盖:原来是。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B.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轩敞者为舱
    D.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可:副词,大约/助动词,可以,能够;
    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可是;
    C.为:都是动词,表判断,是;
    D.端:名词,一头/形容词,端正;
    故选C。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其两膝相比者
    C.矫首昂视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古今慌词的理解。
    A.“曾”古义是“竟然”,今义是“曾经”;
    B.“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
    C.“昂”古今意义都是“仰着(头)”;
    D.“简”古义是“挑选”,今义是“简单”;
    故选C。
    6.下列语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石青糁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B.箬篷,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箬篷;
    D.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故选C。
    7.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人舍然大喜
    C.既出,得其船D.其如土石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的“其”:人称代词,他们的。
    A.其:其中;
    B.其:指示代词,那个;
    C.其:人称代词,他的。符合题意;
    D.其:表加强语气,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B.潭西南而望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中的“而”表并列。
    A.而:表承接;
    B.而:表修饰;
    C.而:表并列;
    D.而:表转折;
    故选C。
    9.下列对《核舟记》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二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氛围,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C.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描写,显得非常生动逼真。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出它的形象。
    【答案】C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理解辨析。
    C.有误,文中并未详细写鲁直的外貌,只写了他的动作;
    故选C。
    10.按要求填写
    (1)“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的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
    (2)介绍核舟部分是按 顺序,先整体后 ——先写舟的 ,后写船舱、 、船尾。同时也按照 来介绍说明,正面是主,背面是次;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 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答案】(1)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空间 局部 尺寸大小 船头 先主后次 苏东坡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文名句默写。
    根据《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可知,“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同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再根据《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可知,这里明确告诉我们核舟小窗两边所刻的文字,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赤壁赋》,而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核舟记》是明末的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按空间顺序介绍核舟,先整体再局部。先写核舟的尺寸大小,再写船舱、船头和船尾,同时按照先主再次的顺序进行说明。对舟中人物的描写,苏东坡为主要说明,黄鲁直、佛印为次要说明。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可据此作答。
    提升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句中“大苏”是指(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B.约八分有奇 奇:奇怪。
    C.石青糁之 糁:一种颜料。D.中峨冠而多髯者 髯:头发。
    1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卧 右 膝 诎 右 臂 支 船
    1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5.选文第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说明“三人”形象的?请简要回答。
    【答案】11.苏轼 12.A 1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14.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5.先中间后两边,写两边时又从左到右。
    【解析】11.考查对文章人物的熟记。阅读文章,由文中“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这里的“大苏”指的是苏东坡,即苏轼。
    12.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B.奇:在这里读jī,意思是零数;
    C.糁:涂;
    D.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故选A。
    13.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默读句子时,要在新路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该句翻译为: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再结合题干要求只划一处可知,应该划在“卧右膝”之后,即: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1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该句中关键词语的翻译:比:靠近。
    15.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阅读文章,第3段主要介绍了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由第3段中“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可知,三个人的位置为:苏轼在中间,黄庭坚(鲁直)在左,佛印在右;由“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可知,在具体描写人物时,先写中间的苏轼,然后写两边的鲁直和佛印,而在描写两边的人物时,又先写了鲁直,后写了佛印。由此可知,第3段在人物描写时,先写中间人物—苏轼,然后写两边人物又先写左边的鲁直,后写右边的佛印。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图解新知)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思维拓展/链接中考)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4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分层演练)
    1.初步了解作者及文本常识。
    2.掌握本课基础文言知识。
    3.尝试思考探究并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4.了解本文在中考中的考点考法。
    5.系统训练,突破重点。

    相关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马说精品学案设计,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精品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创作背景,生字注音,课文朗读,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社戏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社戏优秀学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背景链接,文体知识,文题解读,字音字形,词语识记,人物形象,课文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