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典型例题 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典型例题 试题,共5页。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典型例题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情况。2.补充诗歌鉴赏相关知识和常用术语。3.多阅读古典诗歌鉴赏类文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考情分析以“归隐”为主题的古代诗歌常常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用典、对比、借代等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考的表达技巧。题型1 词语运用(整合与语理)典例1 [解释推断能力]下列选项中的“故”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B.已而遂晴,故作此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解析:B项的“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其余三项的“故”是“原来的,从前的,旧的”的意思。答案:B题型2 古诗词默写(积累与语感)典例2 [观察记忆能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句中有两句为其生活作了生动概括。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原文信息回答问题。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推雪题型3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意识与态度)典例3 [分析概括能力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释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弱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答案:安闲清静、年老体衰、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对标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竹①苏 轼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注释 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1.解析:C项,“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错,此处的“风雪”并非自然界的风雪,首句的“南风”表明当时是夏天。答案:C2.解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关键词句。后四句通过菊与竹,来表现诗人坚守气节的品质。“秋雨荒篱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篱菊”荒废的担心,背后传达的是思乡之情。这句化用陶渊明的诗句,也暗含归隐之意。答案:①菊与竹互相映衬,表现诗人坚守气节的情怀。②对故乡“篱菊”荒废的担心,表达故园之思。③用陶渊明的典故,流露出归隐的思绪。对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人之常德萧立之①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海图②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注释 ①萧立之:宋末进士,元初归隐。②海图:绘有海水图案的绢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桐叶、秋风点出送别的时节,幽篁、山鬼勾勒出凄清冷落的送别环境。B.友人虽然穷得没有布料替小孩子缝补衣服,但他前往常德时,却能笑指征程。C.处在宋朝将亡的时代,诗人借桃源典故,感慨元人统治的地方已没有净土了。D.诗中实写了友人编蓬结宅、采薪食桃的场景,虽清苦但无拘束,正是亡国遗民的追求。2.如何理解这首送别诗结尾中的“不用归来”?1.解析:“实写了友人编蓬结宅采薪食桃的场景”错误,诗人告诫朋友一旦到达梦中的桃花源,就在那编蓬结宅、采薪食桃,这是虚写。答案:D2.解析:诗人告诫友人眼前的“黄尘”社会不足留恋,寻得“桃花源”般的乐土就不要回来。答案:抒写出愤世嫉俗和归隐避世的志趣。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领会理解古诗词2.分析概括作者观点1.能将文章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总结。2.从文章整体上解释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能概括表达。理解诗中景物的特点及思想内容,体会其意境美;理解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鉴赏诗歌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和通过某种生活情节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