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8919/0-17362177324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叙说内容,回顾导入,小组合作,分析人物,探究挖掘,理解人物,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3.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2.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情节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重点难点
小组合作,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设计。
一、叙说内容,回顾导入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因被匈奴内乱牵连而留在匈奴。为了不屈节辱命,苏武引刀自刺。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囚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毡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后来,单于又把他迁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的旄节牧羊。面对威逼利诱,苏武意志坚定、忠贞不贰,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串讲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小组合作,分析人物
1.诵读课文。
2.分析传主和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提示: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传主的言行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3.展示讨论成果。
(1)分析内容。
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没有畏惧动摇,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进行痛斥。他先是指责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斥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备受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动摇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2)归纳苏武的形象特点。
坚定镇静、深明大义、忠贞不屈、信念坚定、坚韧不拔、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贰长达十九年。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苏武也因此千古流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三、探究挖掘,理解人物
苏武的忠诚能不能说是愚忠?
明确: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内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失去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皇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此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而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学生可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课内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发散思维。)
四、布置作业
以“我眼中的苏武”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苏武传
苏武的形象特点:
深明大义、忠贞爱国、信念坚定、坚韧不拔、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自探,合作探究,解惑答疑,课堂总结,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